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愿法师:获得幸福从认识自己开始


   日期:2015/3/5 20: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在于我们有能够创造快乐的心,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觉,真正使我们快乐的、使我们感到幸福的是我们的心,而不是环境。如果我们没有能够创造快乐的心,再好的环境也无法使我们快乐。同样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烦恼呢?也是在于我们有制造烦恼的心。同样的清风明月,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会觉得怡然陶醉;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使我们感到寂寞萧瑟。

  可见,培养感召幸福的心态是获得幸福的根本方法,而培养感召幸福的心态应该从认识自己开始。禅宗的祖师就开示我们:“直下承担。”直下承担就是认识自己。在我们的生命之中,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元素组成的,所以身体不是我们自己。而思维也不是自己的,它只是过去心累积的种种知识和观念的运作。那么,除了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思维之外,“我”是什么呢?

  2600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佛道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可见在我们内心除了妄想执著之外,还有清净的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禅宗里面要明心见性,其实也就是见这个存在的本源、见我们的自性。

  比如禅宗里面有一个公案,就是大珠慧海禅师参拜马祖道一禅师的公案。

  马祖见到大珠慧海以后就问他:“你从哪里来?”

  慧海回答说:“我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呢?”

  慧海回答说:“我来求佛法。”

  马祖就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来求什么佛法呢?

  “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做什么呢?”

  慧海根器也很利,他跟着就追问:“那么请问哪个是我的宝藏呢?”

  马祖就说:“现在能够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

  慧海在马祖道一禅师开示之下,当下就认识了自己。

  在《灯录》上面就说:“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慧海禅师悟到了佛性,不是我们见闻觉知的妄识,但是也没有离开见闻觉知,其实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之性。不是见闻觉知,而是见闻觉知之性,如果你执著于见闻觉知就是错认识神。

  正如慧海禅师后来开示所说:“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开悟以后又在马祖道一禅师身边执弟子之劳,历炼了六年时间。一方面是侍奉师长,另一方面是悟后起修,长养圣胎,得到师父进一步的点拨和教诲。

  云门禅师也曾经有一个偈子说:“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见闻觉知是我们本体的妙用,我们在眼能见、在耳能听、在脚能行,本体都是指我们的真心,所以说“体用何妨分不分”。我们能够认识自己,要从能见能闻的作用之中去直下承担,但是不能执著于见闻之相。

  能够认识自己,才能够有真正的自信,能够真正地与自己存在的本源连接,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自信。一个在生死苦海之中不得自在的凡夫,一旦能够见自本性,就能够成为笑傲生死、活力无穷的强者。

  西方的哲人也认识到这一点,比如爱默生就在他的《论自信》这篇著作里面说:“羡慕是一种无知,模仿是一种自杀,无论好坏,人必须做自己。”另外一位教育家也说:“当一个人希望成为与他本身不同的另外一个人时,没有人会比他更痛苦。”所以科学成就一切,佛法肯定一切。我们首先要有自信心,而这种自信不同于世间所说的自信,它是指我们能够跟我们存在的本源连接以后的这种真正的自信,真正顶天立地的自信。

——节选《禅与生活艺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愿法师       幸福)(五明学佛网:大愿法师       幸福)  

 普献法师:十个幸福方程式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2.幸福贴心 

 贤崇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明奘法师: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 

 湛如法师: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其它法师:如何处理家庭危机(大愿法师) 

 刘元春教授:缺乏幸福感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佛光法师: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衍慈法师:如何活得幸福 

 圣凯法师: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