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元音老人:转六识、七识才能断除习气


   日期:2015/3/9 14: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智呢?是由八识转的,叫转识成智。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八识转为四智,要分四步,就是“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我们现在在事境中做断除习气的功夫,就是转六识、七识。转第六识就是把我们的分别心,转成不分别而只观察的心。我们生来就喜欢分别,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好的要,坏的就不要,人我是非太多,一天到晚都在分别当中生活,所以妄念纷飞、生死不了。第七识是传送识,就象我们单位的门房,把六识送来的信息都传到第八识里去。第八识是储藏识,就象我们单位的仓库,接受第七识传来的信息,把它藏在里面。第八识的种子多得不得了,多生历劫的种子都在里面。要把这些种子都断掉,这可不容易,要到十地菩萨才能断光。所以我们要加紧做功夫。“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就是现在因地修行时须着力转换六、七识,才能进而转换八、五识,圆成佛果。也就是说,第八识和前五识要到后来才能转成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从而圆证佛果。现在一切众生的第八识是昏暗的,它什么东西都要,不论好坏,它都抓住不放。到大圆镜智时,它就只照不动了,就不要了。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他是对外的。有偈云:“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一个痴,是第八识,不管好坏它都接受。最伶俐,是第六识,它分别能力最强。门前做买卖的,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境,都是对外的。往来传消息的,就是第七识,接受前面六识传给它的信息,送往第八识里藏起来。八识要转成四智,也就是说,要圆成三身四智,才能成佛,不是一悟道就成了,还差得远呢。要好好用功才行。

佛教的根本是大乘教,不是小乘教。小乘教是为自己,大乘教是为大家。“愿众生先我成佛”,是大心菩萨。你们大家都先成佛,我最后成佛。就要这样发心。现在的人不是这样想,别说成佛了,就是一点小利益,都争先恐后往前抢,哎哟!我第一个,我第一个,排队我站第一个,他要捷足先登,这就是凡夫心。所以学佛心量要大,越大越先成佛。要发大心,才合乎佛教为法为人的精神。

前面这些道理,都是佛教徒容易知道的,但是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呢?学佛从何处下手呢?使很多学佛人都感到茫然。有一些老太公、老太婆只知道念佛烧香,对这个问题并不知道。还有一些人用功打坐得到点境界和消息,去向某些大师请教,大师说:“抱歉,我不知道,不敢瞎说”。他不敢讲,因为他自己未修法,没有功夫,怎么知道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呢?实际上佛教把这些道理讲得很清楚。一个是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通过学禅、学密,把我们执着的习气,贪、嗔、痴都消了,就出去了。一个是横超三界,就是学净土宗——念佛。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很多人学禅、学净、学密等,这些人知道从何处入手,但对于成佛有什么把握?他们没有深入理解佛教的深奥道理,当然就不知道了。

至于有没有把握,其实是有办法测验的,就是两头取证:一个是顺境得意头,一切都顺当,符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另一个是逆境烦恼头,任何事情都不遂心,处处倒霉、失败。顺境时,心能不动,不喜而忘形,还是佛念当前;逆境烦恼时,也不忧忿难当,仍是佛念当前。这两样能做到,念佛人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就有十足把握。假如处顺境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佛号一点也提不起,只知道开心、快活;处逆境烦恼时,又是痛苦不堪,提不起佛号,那么生西就没有把握了。可能有人会问:“恐怕不对吧!我们死后中阴身出来,佛要接引我们的,不是就有把握了吗?”唉!要知道佛是不说谎话、假话、不打妄语的。佛是一定要来接引我们的。但是由于我们颠倒烦恼执着的缘故,就象喝醉了老酒,昏昏迷迷的,佛来接引我们,我们却看不见,那我们怎么去呢?所以莲池大师说:“念佛者多,生西者少”。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的大德,他是不会说谎话吓人的。为什么“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呢?就是念佛心不痛切故。嘴上念佛,脑筋、思想却在不断地乱转,想这想那,我们看见很多老太婆、老太公一面念佛,一面还在说张家长,李家短,这样念佛能起什么作用?没有一心念佛,思想还很乱。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彼佛现前。我们若能一心不乱,就看见佛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们心乱糟糟的,佛即使来了也看不见哪!永明寿禅师说得很清楚:“念佛人的心,好比一盆水,佛就等于天上的月亮。水清净了,月亮就现在里面了。我们心乱,即如这盆水浑浊,月亮就现不出来。我们也看不见佛。佛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只不过在我们心中现出形像叫如来。净土宗的行人,净业成熟,快要往生时,佛就在他心中现起形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佛就在西方现形应我们,故名感应道交。说到佛现象接引众生也有等级,因为功夫不同,所见相就不同。所以往生西方分九品。下品人只能见到化身佛,中品人看见报身佛,上品人才能见到法身佛,也就是常寂光佛。

修法、了生死,有三种实证功夫。

第一种我们真能做到念起不随,念头一起就化去,毫不停滞,就象水上画图一样,在水上一划,水就合拢了。没有一点影子,没有一点痕迹。如鸟过长空,无有行迹,就能于生死岸头得自在,要到哪里就能到哪里,不为业力所支配,就是受生自在。

第二种,我们能够于前面讲过的两种境界,好的一头,坏的一头,都是平平常常,一点也不波动。我们的心没有好的喜欢,不好的就烦恼,那么分段生死就了了。所以说,参禅刚开悟的人分段生死并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习气重,还未消除,心还不能不逐境生情,教下说为思惑未除,分段生死未了,所以净土宗的人批评禅宗,说禅宗人虽然开悟了,但分段生死未了,不如净土稳妥,即是这思惑未断之故。教下将无明粗分为见惑与思惑。思惑就是思想对境而生心;见惑就是知见。认识了什么是正路,什么是邪路,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再不走错路,再不颠倒执着,就是见惑断了。见惑容易断,思惑难断哪!人的习气总是见到好的爱,见到坏的就厌恶、烦恼,心不平衡,总在妄动,住执难舍,所以生死不能了,还是要在六道中轮回,出不了生死。

做到第一种,念起不随,就能做到受生自在。“受生”,就是投胎能作主了,要到那里就到那里,要到西方就到西方,要到东方就到东方,不受业力的牵缠,自己能作主了。做到第二种,心不随境牵,即能变化自在,了脱生死了。

第三种是微细流注断灭,一切化空,唯有圆觉大智现前,就能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了。这就是一切用功人修法证道的真实验证。

我们修心中心法和参禅一样,都是从第八识下手,在心地上用功。这和其它密法不同,所以有人称之为禅密,和禅宗同一鼻孔出气,但在入手修法时略有不同。心密是用六个手印一个咒语打开本来,然后再用禅宗的保任方法,勤除习气,时时观心,处处觉照,而与禅合辙。一俟观照圆熟,证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归家稳坐,就不用觉,不要观了。这方是做一切功夫的真正最后把握。这样的功夫,讲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还是要费点力气的。不费点力气你也做不到。说到做不到,只懂理,事上做不到,没有用处。所以在修法的途程上,分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四个不同的过程。事事无碍法界,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无妨碍,不管哪里都能去得,还要更进一步,连事事无碍的意境也不立!这样才是真正的禅和子、真正的明心见性者。这是解决生死问题的根本、成佛的关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七识       习气)(五明学佛网:七识       习气)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九、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 

 惟觉法师:习气的困扰及化解烦恼之道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三节 第七识 

 开愿法师:如何对待修行过程中的习气 

 开愿法师:人性本善,不善的是--习气 

 妙祥法师:除一分习气证一分法身 

 雪漠:止观双运,才能对治习气 

 超然法师:随缘,还是随习气 

 雪漠:辱与清除习气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 

 慧光法师:烦恼与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