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为什么会有苦的感受?因为分别执著没放下


   日期:2015/3/14 16: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前面说的二苦、三苦、四苦、八苦,这些「分类不同,均表苦类众多。菩萨了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毕竟不可得。故能安忍,住於平等。故曰不计众苦」。苦恼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感受特别的深。佛菩萨说法教人,总是先说果后说因,因为果报我们已经受到了,感触就很深。然后再告诉我们,这些苦果从哪里来的,能够提醒我们的警觉,让我们很快能够觉察到。果没有法子改变,只有承受,所以经教里面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造因他不知道,果报现前他害怕了;菩萨知道,所以在因上他就非常谨慎,果报就避免了。这是一个迟钝、一个觉悟,两种不相同的人。苦再多,菩萨了达,了是明了,达是通达,明了通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确确实实了解一切法不可得。真正通达明了,就不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所以他能够安忍,安是平安,忍是忍受,平平安安的在忍受,住於平等。我们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诸佛菩萨都是住在清净平等觉中。这叫不计众苦,不计较一切苦,觉悟愈深,离苦愈彻底。所以有苦的感受,确实分别执著没放下,才有这个感受;分别执著放下,这种感受就没有了。

  下面说少欲,「少欲者,不多求也」。人要学无求於世,一切都听其自然,有很好,没有也很好,这个人就得自在。有,不需要太多,吃饱穿暖,有个小地方可以遮蔽风雨,足了,就非常满足,知足常乐,乐在其中;不知足者永远是苦,他没有乐。这个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叫真理。「知足者,所得虽少而不恼恨」。我们身体在这个世间,足以能养身够了,绝不多求,多求就怎么?多求苦就来了。有多的赶快布施,不多求。

...知足,《涅盘经》上说,「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这是一个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要修学的。我们如果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从哪来的?从少欲知足来的。人心地清净,少烦、少恼、少忧、少虑,充满了智慧,见色闻声就能够了达义趣,这里头有乐趣。「又《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这句话用我们俗话来说,少欲的人不会巴结人。为什么?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心是定的,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这样的人才能够自度度他。为外境所转,那就有麻烦,那很难成就。今天你所遇的这个外境,是很小叫小风小浪,你都受不了,你都被外头境界所转,你将来肯定遇到大风大浪,你怎么办?还能把持得住吗?我们自己都以为行,我能把持得住,为什么自古至今很多人遇到大风大浪把不住?那他不如我。如果我们有这种念头、这样的看法,我们肯定会被淘汰掉。为什么?孔子说的那句话真理,一点都不错,他用的比喻话来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我们有骄慢的心,那些淘汰的人当然不如我,就有这个心,这个心是傲慢;有这一点点慢,到那个时候恐怕自己保不住。所以注意留心观察人,发现他有丝毫傲慢就知道,不要说,慢慢看,你看他十年、看他二十年,然后你就了解圣人所说的话,那都是经验之谈。看到过去、看到当今,能够预测到未来。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0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0

  没有觉悟,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就有善恶果报。脱离六道轮回了,转识成智,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生实报庄严土。这些果报有没有?果报没有了。虽然没有了,遇到缘还会起现行,虽起现行,不昧因果。由於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起心动念决定不能有违背性德的,这就是百丈大师所说的「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对於因果报应很清楚、很明白。现前,恶报现前接受,善的果报现前也接受,不放在心上,为什么?它不是真的。虽有受,没有苦乐,善的果报现前没有乐的感受,恶的苦报现前没有苦的感受,为什么?他不放在心上,平平淡淡处理掉了。

  平满,比喻平等圆满。『无欲』,欲是欲望。在中国古圣先贤也把它放在第一个,《大学》八目里头,格物,物是什么?物欲,跟这个地方欲是同一个意思,欲就是物欲。「《大乘义章》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境是物,你在这些物里头起什么?起贪瞋痴慢,这就是欲,你贪爱它是欲,你瞋恨它也是欲。这些欲要舍掉,为什么?它是烦恼。「又曰:於缘欲受,称欲」。遇到缘,遇到缘起什么?受想行识。受是感受,有乐受、有苦受,这是身体,身的感受。心里面有忧的感受、有喜的感受,喜怒哀乐。这都是欲受,一定要把它看破,欲是个幻相,不是真实。「又《俱舍论》云:欲,谓希求所作事业」。也是欲望,我想做些什么。

  佛教我们离欲,儒教我们格物,格是什么?格是格斗,就是打仗。跟谁打仗?跟欲望打仗。如果打胜了,我这一关通过了,把欲望真正放下,不受它干扰了,这叫格物。因为物欲障碍性德,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就是受它的障碍。我能把它克服,这个障碍没有了,障碍没有了,智慧就现前。所以,格物而后致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了,这个智慧不是从外来的,是自己本有的。智慧现前意才诚,意诚之后心才正,它有连带关系,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传统文化里面的,佛经上都有解释,而且比它解释得还透彻,讲得还清楚。格物千万不能当做研究讲,中国有人用这个来解释,这个解释错了。司马光是个佛教徒,司马光的解释就是格除物欲,跟佛经是一个意思,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学法门,烦恼不断不能学法门,烦恼断了,学法门,智慧就开了。这个东西要从这里学起。所做事业能不能做?能。大乘,不著空、不著有,做事,不著空,但是做了之后不放在心上,不著有。这就高明,这就是中道,二边不立,二边又不离,你看,多圆融。不立是自利,不舍是利他,自利利他统统都顾到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五集)  2012/7/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25

  《玄义》里面说,《法华经玄义》,「谓无明与法性,如冰是水,如水是冰。因冰水一如,故无缚脱」。这是佛眼睛里看的,看到真相。你在无间地狱,跟你在实报庄严土,佛菩萨看到是一,不二。可是你自己不知道,你要是迷了,你感觉得在极乐世界是乐,在地狱是苦,你有很明显的感觉,那是什么?那是你虚妄的执著。你本来没有苦,你以为你很苦,苦不苦?真苦。苦从哪里来的?妄念来的。你要觉得妄念是假的,这个东西不是真的,妄念不起,苦乐二边都没有,那叫真乐。有乐的感受是错误的,是妄念,跟有苦的感受是一样的境界,平等的。二边都没有了,这叫中道,这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没有起心动念这叫真乐,这是真性现前。像水一样没有染污、没有动摇,它是清净平等的,它起作用,照见,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表这个意思。但是比喻总是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只能比喻到彷佛。水这个比喻,照,它见了;没照的?没有照的我们的真心也见,照不照它统见。水照才见,不照就不能见。所以,没有办法比到恰到好处,这个做不到,让我们在这个地方去觉悟。

  下面再说「无诸分别」,这些都是我们要学的。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见色闻声立刻就分别,随著分别马上就执著。这个事情很麻烦,这就是烦恼、习气。真正用功、真正用心,要学见色不分别,闻声也不分别。不分别就不起烦恼,分别就起烦恼,这烦恼不严重。分别上再加上执著,这个烦恼就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结果,果就是六道轮回,果就是人、天、修罗,下面是地狱、畜生、饿鬼,这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的?执著来的。为什么会执著?分别来的。所以真正修行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分别、不执著,真功夫。为什么?假的,你分别它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没有分别的必要。不但佛菩萨不分别,阿罗汉也不分别,所以阿罗汉不执著。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一集)  2013/11/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1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苦的感受       放下)(五明学佛网:苦的感受       放下)  

 净界法师:临命终时能否过关 放下因缘观照现前 

 梦参法师: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慧门禅师:放下 看破 自在 

 慧门禅师:慧门禅师谈“放下” 

 明一法师:放下就如此痛快 

 梦参法师:看破放下 日常生活与佛法结合 

 王骧陆居士:简捷放下法门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放下 精进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放下贪著 

 如瑞法师:从内心放下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五讲 看破、放下、自在念佛 

 慧门禅师:一个解脱自在的法门-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