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2011年百日共修开示闻法方式(二)


   日期:2015/3/19 18: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11年百日共修开示 闻法方式(二)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闻法方式。无论是闻法,还是修法的时候,心态非常重要。昨天讲“只随善恶意大小,不随善恶像大小”,主要是随意念,随心态,不随外在的形象。昨天讲了,在一般的情况下会有三种心态:一个是无记的状态,另一个是恶念,还有一个是善念。

这三种心态会产生三种结果。若是无记的状态,连善根的种子都很难播下,根本没有意义。若是有恶念,虽然在表面上、形式上学佛、修行、做善事,但实际上是造业,将来要感受恶趣的痛苦。我们不能有这两种心态。我们闻法、修法的时候,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断除这两种心态,以正确的发心与动机,来闻法、学法、修法。

学佛修行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种发心。我们闻法、修法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不能为了世间的福报,否则就成为了下士道的发心。这种心态是最下等、最下劣、最差的。我们做为大乘行者,都是大圆满法的法器,不应该有这样的发心与动机。另一个是,学佛修行是为了自己能从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这是中等根基,也是中士道的发心。以这种发心修行,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断证功德都不会圆满,以后还要重新进入大乘妙道,重新学修,最后才能证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所以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己的解脱而闻思修行,不应该求声闻、缘觉这样小罗汉的果位,因为这个结果不究竟、不圆满。我们做为大乘行者,做为大圆满法行者,应该以上士道的发心,为众生求佛果,为度化众生修成佛果。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在没有解脱、没有成佛之前,不能真正地度化众生、利益众生。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首先自己要到达彼岸,要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要证得佛果。你证得佛果了,才有辗转法轮的能力;你辗转法轮了,才有自己的教法;你有自己的教法了,才能真正地利益众生、度化众生。之前都是给别的佛打工,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教法。

帮别的佛传法,替别的佛弘扬教法,也能帮助、利益一些众生,但这还是别人的教法,不是自己的教法。你成佛以后,辗转法轮了,才有自己的教法。这时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来帮你弘扬你的教法,替你弘扬你的教法,这个时候你才有自己的事业。所以,为了度化众生要修持成佛,这种发心、这种动机叫愿菩提心。发誓发愿为了成佛要闻思修行,要修持六般若密多这些菩萨的学处,这种决心叫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是我们在闻法、修法的时候,应该具有的心态与发心。如果连这样的发心与心态都没有的话,你根本算不上大乘行者,根本谈不上修大乘佛法,这是最基本的。

还有一个是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就是五种圆满——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这是大乘密法里,金刚乘里讲的基本的发心。刚才的发心是一般大乘教法里讲的,现在的这个发心是密乘、金刚乘里讲的发心。五种圆满:住处圆满、本师圆满、眷属圆满、法圆满、时间圆满。一切以及所有的缘法,显现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清净的、圆满的;都视为清净,视为圆满。以这样的心态来闻法,以这样的心态去修法,是一种最究竟的发心与动机。昨天已经仔细地给大家讲了,今天主要讲行为。

闻法、修法的时候,行为也很重要。若是以不恭敬、不如法的行为来闻法、修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有罪过。行为有所断和应取之行为。所断之行为:就是闻法、修法的时候,应该断除的行为;应取之行为:就是我们闻法、修法的时候,应该具有的行为。

第一、所断之行为。有三种:一、三过患;二、六垢;三、五不持。

一、三过患。

第一个过患,耳不注如覆器之过。闻法的时候要恭敬谛听。我等大师释伽牟尼佛当时在印度传法的时候,也是先说恭敬谛听,若是没有恭敬心,若是做不到专注谛听,就不具备闻法的条件。为什么?你们看看大藏经里每一个经文的开头,都有这样的语句:恭敬谛听。若是没有恭敬心,若是不专注,到这里来闻法也没有意义;我讲这些道理、佛理也没有意义。所以恭敬谛听的前提是有恭敬心。

佛法和其它的学问不同,佛法是从恭敬心中求来的,是从恭敬心中得来的。没有恭敬心不能求法,没有恭敬心不会得到正法。现在很多人都把佛法当做一种学问来学习、研究,这样对有些人来说,佛法就是一种学问,只能增长知识,不是一种解脱、成佛的方法,不能生起智慧。有的人想:“有的人没有皈依,不是很相信三世因果,也不是很相信六道轮回,他也在学而且也在讲,我可以跟他一样吧?”你是不是希求解脱,希求成佛?若是你没有目标,不想解脱成佛,你可以学习、研究这些,但是不会得到太大的利益。若是你为了解脱成佛,就不能这样。

必须要相信轮回、相信因果,对佛、法、善知识有信心、有恭敬心,才能领悟佛法,才能生起智慧。如果对三宝没有信心,对因果没有信心,不相信三宝、不相信因果,把佛法当作一般的学问来研究、学习,即使你再精进、再努力,也不能解脱,不能成佛。因为这样只能增长知识,不能生起智慧。

没有智慧断不了烦恼,没有智慧断不了习气。现在有学问的人有很多,有知识的人也有很多。很多人讲起佛理的时候都滔滔不绝的,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烦恼依旧,习气依旧,没有一点点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信心,没有恭敬心,所以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虽然学习了、研究了,但是没有得到佛法的功德和加持,所以对治不了烦恼,对治不了习气。这样的人不可能有何改变。

闻法、修法时应该有恭敬心,专注、用心谛听。什么叫专注用心谛听?就像野兽听琵琶的声音一般。有种野兽特别爱听琵琶的声音,这个时候,身边有人向他射毒箭,他也觉察不到。以前很多猎人就是用弹奏一些好听的乐曲这种方法,让一些野兽专注,然后找机会射杀它们。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身边有再大的声音,发生再大的事情也应该专注,不应该东张西望。你们现在,闻法、修法的时候,有一点点声音就东望西望;发生一点点事情,就开始动摇。不能这样。真正专注用心谛听的时候,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情,你是发现不了、听不到,也感觉不到的,就这么不可想象的。

以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子和目犍连二人,在入定的时候,印度一个很有势力的国王跟他们两个讲了很多事情,但是过后两位尊者说:他们两人入定了,心太专注了,所以一句也没有听到。国王觉得不可能,我们离得非常近,我说话的声音也很大,他们的耳根也没有问题,怎么能听不到呢?最后佛祖说:我有一种办法让你明白这件事情,问国王是否愿意做。国王说愿意做。佛祖说,你肯定有判死刑的犯人,你让他端着满满的一碗油,然后在街上转一圈,告诉他,如果溢出来一滴油,就要砍头。若是没有溢出来,就可以免除死罪。

然后让国王在路边准备一些歌舞,对他讲一些话。过后再问一问他看见什么、听见什么了,你就知道原因了。国王照办了,过后问那个死囚,都说他什么也没看见、也没听见。因为那个时候,对死刑犯来说,是非常关键又重大的时刻,他的心太专注了。路边有很多唱歌跳舞的及一些好的景象,他都没看见、没听到。国王也给他讲了很多,他也都没听到。这时,国王才明白,心专注以后就是这样的。

所以,若是耳不专注,给你讲再多的佛理也没用,犹如往覆口的容器里灌东西一样,根本不能灌进去。若是你没有恭敬谛听,没有专注就是这样。给你讲再多的佛理,再深奥的佛理,对你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一点都进不去。现在很多人听讲座,听开示,听光盘都成了耳旁风。一下课,法会一结束,一句也没听懂,一句也没记住。你们看书也是,速度特别快,哗啦啦地看,走马观花地看。一问看没,都说看了。一问看完没,都说看完了。实际上既没看懂也没记住。这样心不在焉地学修,什么也学不到。

闻法期间,不论听开示,还是看书,一定要反复地听、反复地看;用心来听,用心来看。你听过的,看过的,快要结束的时候,应该做个总结。这样的话,接下来思维的时候,就好思维了。听是听了,看是看了,没有做总结,一旦要思维、观修的时候,脑子里什么也没有,心里什么也没有,再去翻书再去看,就来不及了。你们就是不会听,也不会看书。

现在的孩子、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最终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明白,不能这样。闻法的时候,一定要恭敬谛听,一定要用心、用心、再用心。

第二个过患,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也听了、看了,但是没有记住,没有存在心里,没有铭记在心里。这个就像往漏着的容器里灌东西一样,存不住,装不住,都会淌出去。这些都要铭记在心里啊!刚才讲的,若是每一句话,每一个偈颂都能记住是不可能的。你们现在有些人就这样,想要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偈颂都要背下来、记下来,不可能的。应该抓重点,最终自己应该做个总结,这样记下来,就容易记住了。讲法、写作都应该有个重点,然后抓重点就行了,这样就容易记住了。记住了以后,再去思维、观修就容易了。

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思维,不愿意观修,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记住,脑子里没有东西,怎样思维啊?今天也是,大家都进屋上座了,极少数人还是在外面东逛西逛,有些人就是这样,脑子里没东西、不会思维、观修。如理如法地闻法,然后实修的时候就容易了。没有足够的闻思,怎么观修、实修?我经常强调次第,次第很重要。闻思修也有次第。

每天讲解的内容、开示的内容,我们都要闻思修。听闻、思维、观修,这个是有程序、有次第的。先要如理如法地听闻,然后再如理如法的思维,最后再如理如法地观修。如果没有基础的话,什么都难。现在很多人都想修般若空性智慧,但始终都生不起来智慧;想修愿行菩提心,但始终都发不出来菩提心。为什么?因为没有出离心的基础。很多人都没有找到根本的原因。现在我们要打坐、观修,很多人坐不住,静不下心来,每天观修的学业完不成,为什么?因为没有基础。前面的听闻和思维都不如法,闻思不够。虽然身在闻法的行列中,但是心不在闻法的行列中。这样心不在焉的闻法是不如法的。没有听闻,哪来的思维?没有思维,哪来的修行?

第三个过患,杂烦恼(掺杂烦恼的意思)如毒器之过。闻法、修法的时候,以及做其他善事的时候,掺杂着贪心、嗔恨、嫉妒、傲慢等等烦恼,心是外散的。

贪心:贪名誉、贪名声、贪财物。你闻法、学法,不能为了这些。有些人总想:“我要学很多内容,将来要讲经说法,要有名气,就会得到很多很多钱财!”闻法修法的目的不纯正。有的同修对你的态度不太好了,看你不顺眼了,不小心碰到你的东西了,坐你的位置了,就心存嗔恨,嗔恨同修道友。

一般的具德上师都是这样,会直接指出你的不足、毛病和缺点。这是一种调伏的方法,也是最佳的修行窍诀,但是你智慧不够。其实我们的敌人、仇人,才是真正帮助我们,利益我们的人。因为这些敌人、仇人,包括这些鬼神恶魔,他们能看出来我们的毛病和缺点,因为他们只会看我们的毛病和缺点,不会看我们的优点和功德。第一个他能看出来,第二个他肯说、敢说这些。他不顾你的感情,不顾你的心态,他会说你的缺点,会抓你的弱点,甚至会伤害你!他才是你真正的善知识,他才是真正帮助你、利益你的人。他能指出你的毛病,能消除你的业障,但是你接受不了。

你的亲人和朋友就不会这样了。第一个,他们很难看出来你的缺点和毛病;第二个,即使看出来了他们也不敢说。他们舍不得说你,因为他们太喜欢你了、太爱你了,说了怕得罪你、伤害你,让你伤心。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只会看你的优点和功德,不会看你的缺点和毛病。那唯一的就是善知识了,

第一个,善知识能看出来你的毛病和缺点,第二个,他能指出你的毛病和缺点。他不是你的敌人和仇人,也不是你亲人和朋友,他是你的善知识。如果他看不出来你的毛病,觉察不到你的缺点,那他就不适合当你的善知识。若是他和你的朋友亲属一样,不肯说、不敢说、不舍得说你,那他就不是合格的善知识。

适当的时候必须要说,以此对治你的缺点、毛病,帮你消除业障。这才是合格的上师、善知识。

以前很多具德的上师,他们是怎样摄受弟子的;很多的皈依弟子,是怎样依止上师的?你们都学学、看看。但现在我们的修行不够、智慧不够,都是颠倒的,都愿意看装模作样,都愿意听花言巧语,不愿意接受这种教育,不愿意接受这种摄受。

现在不管是在闻法的时候,还是在修法的时候,上师善知识有时也许说重了,心里就不高兴甚至记恨了。以这种嗔恨的态度来闻法、修法,也是掺杂烦恼。还有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把自己放在最低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才有提升的机会,你才有出息。不能功高傲慢,傲慢的铁球粘不上功德水。

无论上师的学问高低,无论上师的智慧髙低,都不能有功高傲慢之心。取得修行的成就不是靠学问,不是靠权力和势力,而是靠信心。你们看看那洛巴依止帝诺巴的时候,最后是怎么开悟的!华智仁波切依止多钦钦哲仁波切的时侯,是怎么开悟的?

曾经在印度佛法最兴盛的时候,那洛巴是烂陀寺守侯南门、精通三藏的班智达,手下有成千上万的弟子,也有一些小小的神通。最后智慧空行母告诉他,你精通的是词句,不是真正的意义,你还要依止上师,与你宿世有缘的上师是帝洛巴,现在在南方的某个地方,你应该去找他。那洛巴立即放下了一切俗事,包括弘法事业,按照智慧空行母说的去找帝洛巴。

到了那个地方,根本找不到叫帝洛巴的上师。后来他就问,有没有叫帝洛巴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一个人说,在河边有个钓鱼的乞丐叫帝洛巴,那洛巴就去见帝洛巴。

这个时候,上师帝洛巴给他示现的是一个渔夫,在那边烤鱼吃。那若巴根基、智慧也挺高。虽然他的上师给他示现的是这样的一种形象,但是他也认出来了。然后他跪在上师面前,请求上师收他为弟子。当时帝洛巴不同意:我根本不是你说的那个人,怎么摄受你?但是那洛巴跪着不起来。最后帝洛巴就默许了。帝洛巴在摄受那若巴的时候,没有给他讲太多的道理。而是让他断烦恼,尤其是断除所知障和习气障。他是个很大的一个善知识,烦恼不会太多,但是他所知障重,特别执着善事,为了让他超出这种对善的执着,帝洛巴让他偷东西,让他打人、骂人,就是为了破除他这种习气与执着。

那若巴最终是怎么成就、开悟的?那洛巴是个非常听话的弟子,有一天他根本没有犯错误,但是帝洛巴就在那边无故、拼命地发火,然后还跑过来,要收拾那若巴,但是却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就用鞋底使劲打那若巴的额头,那若巴就昏过去了。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开悟了,已经跟上师无二无别了。

华智仁波切的根本上师是无畏如来芽,后来他又依止了钦哲益西多吉仁波切。华智仁波切依止钦哲益西多吉的时候,也是经常被上师说,被上师打。有一次他的上师在门外面喊他:“有胆子出来!”华智仁波切出来了以后,上师拽着他的头发准备打他。这时他闻到一股酒味,暗想:怎么喝酒呢?还喝得醉醺醺的,难道不知道饮酒违背佛陀教言吗?正在这样分别时,上师将他打倒在地,一边朝他脸上唾口水,一边用小手指指着他骂道:“你们这些寻思者,竟生起如此恶分别念,真像老狗一样。”他立即醒悟过来,于是将自心安住,顿时一切不清净分别念全部断尽,早在如来芽上师前所获得的,像黎明般的证悟此时因“老狗”的名字变得像日出一般清澈了然。华智仁波切后来说过,‘老狗'是钦哲上师赐予自己的密名。所以他的许多著作都以“老狗”署名。

我们看,在这样的状态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开悟。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些,就是相续还没有成熟。上师说了几句,师父说了几句,心里就不高兴了,甚至生嗔恨心了。如果你那样功高傲慢,什么也听不进去,什么也接受不了,就不是法器。这种傲慢的人,有傲气的人,实际上什么功德都没有。

我以前给大家讲过,傲慢心有两个特点,第一觉察不出自己的缺点和毛病;第二看不出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觉察不出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就永远也改正不了自己的缺点和毛病。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和功德,就永远也学不到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一个人要进步,素质、修养、境界要提高,就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就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这样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才能提高。所以,做为修行人,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放在最低处,多看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多看对方的优点和功德,这样很快就能圆满。

傲慢和嫉妒是掺杂的烦恼,是毒。有时上师表扬了学修好的人,赞叹了一些管理人员,心里就嫉妒了。有的人法器用得好,有的人手印打得好,有的人考试考得好,有的人修法修得好,就开始心存嫉妒了。这些烦恼本身就是愚痴,这样的人永远处在愚痴的状态中。虽然你听懂了,也记住了,但掺杂了烦恼,就像一个有毒的容器,即使里面装满了好吃的食品,但是也不能食用,否则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同样,表面上再精进、再精通佛理,若是里面掺杂贪嗔痴慢疑等等烦恼,也就是佛法里面掺杂烦恼的毒,就会断送自己的慧命,会丧失自己的解脱之命。

我们刚才不小心喝毒药了,生命不能挽救了,这个对我们的危害不是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你喝毒药了,也就是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痛苦,也只能失去一条生命。而你闻法的时候掺杂烦恼,会断送慧命,会丧失自己的解脱之命,这样你要永远六道轮回,要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要失去不计其数的生命。所以,心态很重要啊!

你闻思和修行的时间短或次数少也可以,就是不要掺杂烦恼。否则危害会非常大。所以一定要端正身心,调整心态。现在我们还没有生起真正的智慧,做不到彻底断掉烦恼,但是要尽量做到不要掺杂烦恼。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个缺点,降伏这种烦恼,最起码闻法、修法的时候,不要让它生起来,不要让它浮现在我们的心境里。

今天讲的这些行为,也是和“心”有关系的。主要还是“心”。覆器之过、漏器之过和毒器之过,都是过患。但是这个“毒器之过”更为严重,大家要注意。

今天我们讲闻法、修法的方式,包括我们做任何善事的时候,都要有这样清净的发心,这样清净的行为,才会产生清净的结果,才会取得好的成就。否则,表面上再精进,形式上再如法,实际上都是造业。年美达波仁波切说:不如法修行,正法反成恶趣因。现在很多人说:“佛、上师、善知识们都这样讲,念佛、念金刚萨垛百字明消业,业消了就好了;多积功德、多做善事,就好、就顺利了。”都当真了,然后就猛力地念。还想:“我念金刚萨垛百字明,把业统统地消掉,我的病要好起来,家要平安起来,工作要顺利起来,孩子的学业要有成就。”不仅念,还跑到庙里上高香,花了一千甚至几千块钱,祈求发财、中奖。然后回去买彩票,或者做生意。过了三四天、一周、半个月,却没有反应,一切都是老样子。病也没好,家也没平安,业障好像也没消,工作也不太顺利,买了很多彩票也没中奖,就开始怀疑、埋怨了:“不是说念佛就好了吗?不是说念百字明业障就消了吗?不是说上香拜佛就都好了吗?没有啊!”怀疑,甚至埋怨佛、埋怨上师、善知识。

没有明白佛理,心不到位,只是在表面上、形式上做,就是这种结果。念佛要如理如法;修持正法、修持金刚萨垛百字明要如理如法;上香、拜佛也要如理如法,这样才能受益。念阿弥陀佛,要清净、平等、自在、随缘地念,你做到没有?你身口意清净了吗?你平等了吗?有自在、随缘、念佛吗?没有!你心里不清净,存有贪心;你没有随缘,在攀缘;那你就是不如法地念佛。不如法地念佛,就是念魔;虽然嘴上念的是佛,但心里念的是魔,你念魔了!

修除障法,最起码也要具足四种对治力;烧香拜佛,最好要有三轮体空的见解;起码也应该诚心诚意、一心一意,不能有妄想、分别。你看,你做的都不如法。“不如法修行正法反成恶趣因”。这句话正好符合你了,这种果报正好落在你的身上了。

病还好呢,没严重就不错了,没造业就不错了。如理如法才能受益,没有受益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所以大家都要明白闻法或修法的时候,甚至去做其它善事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心态。

昨天讲发心,今天讲行为,今天讲了所断行为之三种过患。还有“五不持”,明天再接着讲。今天就讲到这里,最后大家共同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百日共修       开示)(五明学佛网:百日共修       开示)  

 傅味琴居士:莲花(湖南岳阳莲花寺开示)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傅味琴居士:2004年释迦佛圣诞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5庆祝释迦佛成道并为海啸受灾众生息灾祈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