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精神扶贫


   日期:2015/3/30 18: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舍得,最多的应该是文化布施、知识布施。

  有一个领导,每次见面都会问我来北京干什么。有一次我跟他讲:“领导,我扶贫来了!”他说:“只听说过发达地区的人到你们贫穷山沟里面去扶贫,没有听说过山沟里的人到发达的京城来扶贫的。”我说:“领导你搞错了,都市发达地区有很多人的心灵是贫穷的,他的知识充足、物质充足、社交充实,但是他精神是贫穷的,所以需要我们给他们做‘精神扶贫’,所以我来做‘精神扶贫’。”

  一般人认为,拥有物质后人才活得快乐。而有信仰的人则认为,先要有精神层面的丰富,人才能快乐。这时,人的意志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我们先不谈谁对谁错,从中可以看到什么叫舍得。

  我们佛教里叫“资粮”,也就是人活着时需要的粮食。佛陀最早就说,有两种粮食可以让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叫福德资粮,一个叫智慧资粮。福德一般是指什么呢?人的长寿、人的健康。接下来,才是人的名利,包括福禄寿,加起来叫福德。

  真正的智慧资粮,是指一个人灵魂上不会经常自私地执著于他自己;经常能够放空自己,达到无我境界的方法,在佛教里叫智慧。智慧如何产生呢?智慧是需要去从听、闻、思、修中产生出来,我们叫闻思修。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人活在世界上的两个真正依靠,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两者缺一不可。

  舍得就应该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尤其是,精神上面我们能够舍,得到的更多。我们做老师的教学生,舍一点自己的时间,就能够把我们所学到的佛法知识传播出去;我们布施的时间虽然很短,对别人产生的效果却很大。用这种传播方法,一个老师带十个二十个学生,这二十个学生将来又能带一百个学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善的念头,不去斤斤计较,愿意把自己的精神、思想布施出去,这些思想渐渐就会传播得很广。

  到现在为止,佛陀的教育维持了两千多年。刚开始是佛陀一个人发展,如果佛陀不花几十年的时间来弘法利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佛教。再者,佛陀如果当时舍不得自己的王位,舍不得自己的军队,舍不得他所享受的特权,而不去苦行六年,那么佛教就不可能作为一个伟大宗教延续这么久。佛陀就是舍得的典型。

  我们经常说,“舍得”小小的种子,很快就会得到回报。最不用成本的“舍得”是愿意舍出爱心与慈悲心。在这方面佛陀做得也非常好。佛陀从伟大的无我境界中发出去的舍得,舍去他的享受,付出了很多辛劳,他传教的四十余年是很辛苦的,但他把佛教传播出去了。佛陀的一代代弟子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并不只是佛陀这一个老师,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实际上一生也很短暂,但他教出了一批批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去经商了,有的去搞教育,有的当医生了,他们在方方面面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奉献,所以在这种舍中,他们得到的是无止境的快乐。

  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农民舍得春天时间,舍得他可以吃的粮食,把种子种到地里,然后再舍几个月的时间翻土地、浇水撒肥料,秋天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他布施了春天的时间,就会得到秋天的收获。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对事业的投入上,也都是这样。如果你付出得多,得到的回报也一定是加倍的;如果你没有付出,得到的肯定就没有多少。所以,舍不得种子想等到果实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做的就是空手套白狼,自己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光等着天上有珠宝掉下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精神       扶贫)(五明学佛网:精神       扶贫)  

 傅味琴居士:安居的精神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9.参禅的精神 

 其它: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 

 王雷泉教授:素王的精神永存——就厦门禅修活动谈印顺导师对 

 王雷泉教授: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王雷泉教授: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 

 王雷泉教授:海派佛教及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周贵华博士:佛教缘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黄夏年教授: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