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敏于事而慎于言


   日期:2015/4/6 11: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个“敏于事”,就看得出来他的修养在哪里呈现?在他做事、处世当中。不能很用功,听经、读经都比一般的人的时间长,可是跟人相处很执着、跟人没法沟通;做事,经典也都没有用上去,做出来比没有学的人还没有章法。那他那个学习不就变执着了吗?他没办法学以致用。他学了以后执着了,跟人不能和睦相处、不能沟通,那他学的是顺着自己的想法,最后就产生新的执着。所以假如一个行道之人,反而学了以后跟家里人、跟朋友,反而相处更不和谐、更不自在,这个都有问题。

  我们看,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有个学传统文化的人开车。他开车,我们坐在后面,结果他边开,他就这样转过来跟我们聊天。我说:“你开车不要往后转头,这样有点危险。”他说:“你放心,我们都有上天保佑的。”首先,有没有上天保佑,得先守规矩,你开车这样子就不守法律常规了,是吧?再来,你假如把保佑都用在“自己做的不对都有保佑”,这就错了。要跟天理相应才有保佑。

  包含很多时候,我们学了以后,要求别人都比较高。“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比方说,朋友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带他去看医生,能够把他病治好的医生。你总不能,他生病了,“业障真重!你这几天都起什么念头?才会造成这种病。你首先从念头反省,你的病就好啦!”你说他讲的有没有道理?“你不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吗?依报随着正报转,你心一转,病不就好了,赶快忏悔!”我都讲得有点讲不下去了。真的,这都有可能会发生的。要不愈学愈执着,而且好为人师,那怎么是好学?你看,这些经句要背得出来也不简单。

  十几年前这些话我也讲不出来,现在学了以后,假如没有从心地的柔软,现在也拿这些道理,我就“砍”人了。是吧?本来身上不懂这些道理,还没有佩剑,现在学一条就配一支刀,见人就砍。所以不从格物下手、不从调伏贪瞋痴慢下手,就学到形式上。没有从心地真实功夫的话,“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尤其这个好为人师,一定增长。

  真的学得好,在处世待人当中体现出来。跟人家共事,“敏于事”,这个“敏”在哪?首先他很谨慎,什么事情做好规画。“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我们现在变成,这些道理没有领会清楚,都没有做好准备,“你放心,祖先会保佑的,不要担心。”事情做不好,也没有反省,说:“随缘,过去就过去了,随缘。”做事的这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反而不能领受,拿着一些好像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其实是顺着自己的习气。

  你看,我们修行之人很容易用“随缘”两个字。什么是随缘?随缘下面要随缘“尽分”、随缘“尽力”。你随缘没尽力叫随便、叫不负责任;你太强求了,叫攀缘。所以随缘是中道、随缘是智慧,不能把这两个字拿来变借口。所以事情还是要非常慎重、尽心的去对待。所以“敏于事”,事前的规画。再来,做的过程当中的敏捷,不拖延,做事很有章法,这个都是“敏于事”。这个体现什么?《曲礼》曰:“毋不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佛门讲,“礼敬诸佛”,事情也是诸佛,也是要恭敬对待。

  “慎于言”,言语要谨慎。因为言语它能体现忠信,你已经讲出去的话,你就要尽力、你就要守信。所以这个时候,都要很谨慎的去应对,你不能轻诺。“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我们之前讲到老子的“轻诺必寡信”。你事情没有考虑清楚,“度德量力,审势择人”,都没有清楚,轻易就回答,这是不稳重的表现。所以学问有没有用在你的言语当中,很重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敏于事       慎于言)(五明学佛网:敏于事       慎于言)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