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观(二)


   日期:2015/4/7 2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依止篇

  1、四处赶场  求法拜师

  门类博杂  无法修持

  某些居士只要听说某某高僧或活佛来了,肯定会去拜见,求加持,求灌顶,求传法。见到了其他同修,也会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自己见过多少大德,接了多少传承。但这些传承,自己修持了没有,是否真正得了法益,就语焉不详了。

  佛安立八万四千法门,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因缘而相应度化。大善知识出现于世,也是依据众生各自的因缘而接引之。某些众生见某位大善知识即生无伪信心,但见其他大善知识可能并无觉受。这并不一定是大善知识们的修证有高下差别,而是众生与善知识的因缘不同故。简而言之,四处赶场拜师的居士,应该首先自己具备弟子相,依止一个与自己有缘的大善知识而契入实修,这样才能在法上受益。否则,拜那么多师父,最多结个善缘,在身心上很难得到实益。进而言之,对于某些灌顶和传承,在授法之后如果不能依此修持,是有大过失的。因此,不仅在拜师时需要观察传法者是否是具格的善知识,是否可以依止,而且还要在传法仪轨开始前问清楚,受法后如何依法修行,修行时有何注意事项等等。佛法修持非同儿戏,应谨言慎行,一丝不苟,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赶法会、见高僧的居士,更是如此。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我们有幸依止了与自己相应的大善知识后,一切均依照他的教言行持,如此则解脱乃至成佛并非可望而不可及。所有大德的成就,无不是靠如理如法地依止具格的善知识,未曾闻哪位大德是凭着参访多,赶法会多而成就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参一位新的善知识,都是在前一位善知识的指导下次第进行的,而不是像赶场一样到处瞎跑。

  2、未加斟酌  草率依止

  轻弃恩师  违背誓言

  某些居士见到善知识后,并没有认真观察,也未真实生起无伪的信心,或者是从众心理,或者出于一时的情感,就草率依止,发誓“绝不舍弃善知识”,甚至痛哭流涕,发愿“生生世世作善知识的弟子,身、语、意无余供养善知识”。但是此类居士一旦不在善知识的身边,或听到一些善知识的反面言论,“信心”立即动摇,深悔自己的眼目不明。在没有进一步如理观察的情况下,就轻易地舍弃了所依止的善知识,背弃了当初的誓言。

  佛弟子在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时,更需要审慎观察,只有心中对于善知识的断证功德生起了真实无伪的信心,视善知识与佛陀无二无别,方可无余供养,至诚依止乃至生生世世不舍弃。此种依照审慎观察而生起的真实信心,方能如大地般坚固,解脱、成佛靠的就是这样的信心。若对法、对善知识没有如理观察,并不了解其内在功德,依止时过于草率,凭的只是世俗的情感或喜好,如此依止则根基必然浅薄脆弱,稍遇风雨就飘摇折枝,根基俱毁。若因此舍弃、诽谤自己的根本上师,必造无边的过失,累劫沉沦无有出期。

  3、不观身份  不察时机

  强劝依止  违缘顿起

  某些居士在依止了善知识后,觉得无所不好,心中亦能生起欢喜心、感恩心。在自己沾沾自喜后,就不可遏制地到处宣传,强拉硬劝,夸赞自己的师父如何如何了不起,依止他有如何如何的好处,甚至不顾缘起,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也强行劝说,直至他们心生反感。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使人依止的目的,反让这些人对善知识及其道场产生了种种偏见和疑惑。

  众生宿世因缘不同,根器亦不同,所依止的善知识亦不相同。强劝人依止用心看似良好,希望所有众生均能依止大善知识而得解脱,但其言行恰恰违背初衷,在客观上给善知识和道场制造了违缘,从结果上看,与谤师、谤法没有差别。因此,已经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应当随顺因缘,不要随意劝诱他人,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更不能不分场合、不察时机“宣扬”、“赞叹”善知识的功德。

  4、借师名义  谋己私利

  师兄师弟  为做交易

  某些居士做“依止”,并非对善知识所授的甚深法要及其断证功德有信心,而是看中了他的声望,及其所接引的“人群”。一方面,此类居士打着善知识的旗号到处谋一己之私;另一方面,以同门为借口,让师兄弟帮衬其生意,推销自己的商品。

  佛法是教人了生脱死的无上法宝。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是无上妙法的守护者。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为直趣解脱,亲证菩提。如果为了俗世的蝇头小利,看中的是善知识的名望和“关系网”,那简直是对善知识的轻蔑,对无上妙法的亵渎。在末法时期有幸遇到具格的善知识,时刻恭敬承侍,每日精勤修持尤恐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钻营世间名利!此类居士的想法和做法,比买椟还珠的人不知愚蠢多少倍。

  5、家事纷争  请师调解

  琐碎凡情  求师指明

  某些居士与烧香拜佛的居士相似,不同之处就是把其依止的善知识看成了活的佛菩萨:求善知识保其家宅平安,求善知识调解婆媳关系,求善知识保佑家人无病无灾等等。还有些居士,搬个房子,要请善知识算个好日子;生个孩子,要麻烦善知识取个好名字;出个灾病,要求善知识变个好因缘。善知识在此类居士的心目中,就是家长、神仙或风水先生,有的时候还是老皇历,反正不是教人了生脱死的载法者。

  学佛,唯重修持,岂关俗事;敬师,只愿作佛,不求余物。世间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家长里短的纷争,本无意义,就算是善知识全部替我们解决了,又能怎样?心执世事,没有希求解脱之心,即便暂时解决了所有问题,还一定会生出更多的烦恼。此类居士千忧万虑,就是没有虑及自己的生死大事,没有虑及自身的业果。不知求解脱,不懂因果,根本不是佛弟子。

  6、师所授法  未见其妙

  师有“宝物” 定需求到

  某些居士对于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即便听到了善知识所传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反而弃之如敝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平实的修行法要不能满足他们“见光见影”的猎奇之心。可一旦他们听说善知识有什么甘露丸、开过光的佛像等等,就会趋之若骛,百般谄媚,乞求善知识赐予。自己家里摆个佛堂,请尊佛像,甚至买个念珠,也会不辞辛劳的请善知识洒净,加持。

  具格的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之所以令万人钦仰,累劫顶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清净的传承,及可令众生解脱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这样的大德,却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后不如法修持,简直如同弃摩尼宝珠于粪坑。此类居士,不知为何要依止善知识,更不清楚善知识所传法要的殊胜性,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凡夫的分别念,以外道的神通、“气场”等邪知见去看待善知识所传的法,以此种心思去妄测,自然觉得善知识所授法没有什么了不起。

  善知识随缘赐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缘相契,才有不可思议的功效。但仅靠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实修,终究不能解脱,更不可能成佛。没有听说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没有听说哪位居士是因为善知识洒净、开光而解脱的。

  7、夸己则喜  赞他则怨

  以嫉妒心  样样争先

  某些居士因宿生的习气,看不得善知识夸赞别人,否则会心生不快,嫉妒不已。心里总打小算盘,希望善知识认可自己是最好、最亲近的弟子。如果听说某位同修接善知识到家里住了两天,吃了五个包子,那此类居士一定要请善知识住三天,吃七个馅饼。如果善知识赞叹某某的修行好,说他们可以一坐两个小时,那此类居士一定拼着腿断也要坐三个钟头。

  大善知识恒住法性,随缘示现差别相,对于所有弟子皆一视同仁,无有分别。正如佛陀那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和对待处处捣乱的提婆达多,没有任何亲疏之别。而此类居士,依照自己的凡夫见,恨不得把善知识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至亲,正是这种贪执和无知,令其在法上无法受益。供养承侍善知识,自然积累无量福慧资粮,但如果以嫉妒心或瞋心而发起,则所做不仅毫无功德,而且种下堕入阿修罗道的因。

  8、以情执心  贪恋依止

  以凡俗见  揣测行持

  某些居士口头说“对善知识有信心”,但其所谓的“信心”不过是世俗的情执。他们觉得善知识威仪出众,就心生贪恋,把他当成自己的“白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来崇拜。还有一些居士与此相反,总以自己的分别念揣测思维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以为善知识有许多不圆融的地方,甚至过失。

  不论是以情执心的依止,还是以凡俗见的妄自揣测,都是不如法的。对于善知识的依止,只能是法上的依止和承侍。对于善知识的恭敬和信心,也是基于善知识清净的传承,基于他们是守护佛陀教言的导师。如果以贪心来“依止”善知识,那与世间的偶像崇拜、追星族有何区别?一旦此类居士没有从善知识处得到他们所期盼的“亲切”和“眷顾”,就会生起极大的烦恼。如果因此而由爱生恨,更会造成舍弃恩师的大恶业。

  大善知识的行持,非凡情可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幻化手眼、权巧方便。华智仁波切的上师钦哲益西多吉,有一次喝得醉熏熏的,对华智仁波切又踢又骂,但他以此种手眼,令华智仁波切当下契入法性。禅宗祖师临济义玄的非情之喝,德山宣鉴的无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众。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识别善知识言行中不可思议的密意时,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而应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励力修持,以便更快地与善知识的教法相契。如果实在不明白善知识的言行,或者对善知识的言行产生疑惑,应以忏悔心、恭敬心,直接请教善知识,而不应自己打妄想,以为善知识有过失。有偈言:“己过如山皆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意念。”意思是说自己的过失像山一样却不知道,师父有一点儿“错误”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此才不能与法相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勤加忏悔才行。希望妄测善知识的居士好好思维此偈,能够如理如法事师。

  9、既受法已  不精进修

  妄加比对  贪求别法

  某些居士虽听受了甚深法要,但却感觉师父所传不过如此,因而生不起精进心去修持。在此种心态下,一旦听说某某高僧、活佛有殊胜的灌顶或法要,就心生贪求,甚至瞒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去受法。

  此类居士欺瞒善知识,既贪着又愚痴。试想,即使他们求得了其他的法要又如何呢?如果再听说另一个“无上”妙法,又会心痒难熬,对于当前所受法又会舍弃不修。如此狗熊掰棒子般地“赶场拜师”,到头来必定一事无成,解脱无望。此类居士,正如佛经中形容的,犹如春天下种,在庄稼未长成时,拔苗重新栽种。如此一次次反复,直至秋天,虽然付出极大辛劳,却落个颗粒无收的结果。

  如果我们的恩师是具格的善知识,就会观察我们的因缘和根器,如果我们真的适合修其他法,或者应去依止其他善知识,恩师一定会告诉我们。昔日,吉美赤烈沃塞无法长寿,其上师吉美林巴观此缘起,指授其参拜瑜伽士久利津而得长寿灌顶。汉地禅宗祖师临济义玄,在黄檗希运座下三次被打,不明其理,希运禅师指授其至高安滩头参拜大愚禅师,义玄由此而明了法性。

  贪求别法的居士,其根本错误即是对善知识没有坚定的信心,相应地,也就对其所受法要没有信心,因此才会东奔西求,不断驰取。若对所传法要缺乏信心,就不可能珍惜,更不会依之行持。若是这样,弟子不仅在修行上不能进步,而且稍有不慎就会造下舍弃善知识的罪业。

  结语

  日常法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曾谈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日魔王对佛陀说:“佛陀啊,你在世的时候,我奈何你不得,等你涅槃后,我让我的子孙穿你们的衣服,以相似的言行来败坏你的教法。”佛陀闻言,一时无语,默然下泪。日常法师讲至此处,亦不禁潸然。我听到此处,也心头一痛,此后每一忆及便悲慨交加。

  人们对于佛法的印象、佛法的理解,多半来源于他所接触的居士。如果我们居士言行不当,令众生误解乃至厌恶佛法,那我们即成为魔王的眷属、提婆的子孙!

  末学每每念及现在佛法之衰败,不禁心如刀割。作此篇《自我警示录》不为批判他人,只为警醒我们居士,在日常行持中常自我检点,自我纠正,以改变与我们接触的人对佛法的误解,以利于正法之弘扬。窃望读者唯念末学诚恳之心,勿以言辞过激,语含讥讽为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居士       不如法)(五明学佛网:居士       不如法)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本书编辑说明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