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佛陀教我们如何管理财富(上)


   日期:2015/4/15 2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经里有一种教导,它让我们把所得的财富分作四份:一份自己用;一份投资或经营企业用;一份存起来;还有一份要作慈善用,救济贫困的人。

  如果有人想参考这种分配方式,那你赚了100万,可以取出25万用于生活和饮食;25万投资运营企业;25万存起来,以备经济危机等不时之需;此外,你还应拿出25万为社会做贡献。当然,这只是大概的分法。

  今天的社会有不少富翁,他们有财富,但理念很陈旧,“挣钱、挣钱、为自己挣钱”,结果到死的那天,也没做一丁点慈善或扶贫事业。这种现象很多。而我认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样度过一生是可悲的,赚钱是辛苦,但你从社会里赚到钱,却不想着回馈社会,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慈善理念不可或缺。

  中国的慈善事业比较落后。据2007年中华慈善总会一份报告称:“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中国以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中国的企业捐款少得可怜,“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2003年中国的人均捐款是0.92元。而据另外一份资料说,美国中低收入家庭每年的慈善捐赠,占其可支配收入的4.7%。

  开头就讲慈善,是因为在佛教的认识里,即使是讲经济,也不是纯粹在说外在财富,而更多会强调内在财富。

  内在财富更重要

  1955 年,缅甸总理的经济顾问舒马赫先生提出了“佛教经济学”一词,他的同名文章发表在1966年的《亚洲:一本手册》中。他在很多文章里都告诉人们:经济活动,应该追求简单和量入为出,并懂得用财富饶益社会。他的作品主要依据南传佛教巴利三藏的教义,现在在国际上很有影响。

  这种经济观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真正教导我们如何运用经济给人类带来快乐,而不是一味地积累财富。

  我去过一些财经大学,也知道老师同学们研究最多的是外在财富,比如,宏观经济讲国民经济总值、总供给和总需求;微观经济探讨个体的经济活动,这些我常常听到。但我很少听到有人关注内在财富。其实内在财富更重要。每个人都拥有相当的内在财富,但你不认识它,就意识不到它的价值,只要你认识了,即使外在上不富裕,也可以快乐。

  我们追求金钱,无非是为了快乐和幸福,但有了钱,是不是就真的快乐和幸福了呢?不一定。很多同学认为:有钱可以玩,很快乐,想什么做什么,很幸福,其实也不尽然。如果你挣钱的手段不好,消费的心态不对,钱带给你的只是一时快乐,更多的是痛苦和伤害。诚如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里所说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

  金钱的确是一根魔棒,可以轻易改变人的模样。看看那些腐败分子,丧失道德的商人,他们变坏的原因,无非是因为钱。有了钱,便不顾良知的提醒,肆意妄为,不仅毁了自己,毁了身边的人,也毁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念。

  所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很重要。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认识不到内在财富的重要性,钱多钱少都不一定快乐,相反,深重的执著,还会给人带来极度的痛苦。

  张朝阳闭关

  搜狐CEO张朝阳失踪了一年半,《杨澜访谈录》采访了他,他说闭关去了。

  上世纪90年代,张朝阳很火,搜狐做得很好,比腾讯、百度都早。他是清华的高材生、麻省理工的博士后,从美国归来便创立搜狐,从此钱财、地位、名声应有尽有。

  但他为什么要去闭关?采访中,张朝阳坦言:“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他是在煎熬和疲倦中,才去寻找内心依处的。

  出关后,他心里快乐舒服多了。这也的确跟物质没什么关系。否则,闭关前他有很多享受,可以坐着大飞机去巴黎喝咖啡,或者到沙滩打排球。但是“能喝几杯咖啡,不都喝烦了吗,对吧?”享受并没有给他带来真实的快乐。

  不要以为有了钱就会快乐,有了家庭就会快乐,有了名声地位就会快乐,其实这是想象而已。没有得到的时候,我们会这样期待,而得到了又怎么样呢?两三天还蛮好,感觉不错,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没了。你甚至发现,这些反而变成了压力,处理不当,还会生出一堆痛苦来。

  一定要提前对财富有个正确的认识。

  佛教一向不主张奢侈,因为太奢侈会败坏心灵、浪费资源;我们也不认为一定要过贫穷的日子,因为太贫穷了,也无法做真正的修行。佛教最提倡的,就是积累无形的内在财富,这才是快乐之源,很难估出一个明确的价值。

  缺乏内在财富导致的错缺

  乏内在财富的人,就会看重外在财富,从而导致攀比,甚至争夺——小则争夺,大则发动战争进行掠夺。

  当你有了攀比心,再多的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和宁静,这就是大多数人不快乐的原因。

  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万元,周围的人都只有千把元,你会觉得还不错。但如果他们有几十万、几百万,你就很难平衡,“一万元太少,别人那么富。”其实,就算你有一千万也是一个道理,问题不在钱多少,而在我们心里会比较,这个摆脱不掉。我们一直追求,以为完成某个数字就快乐了。但是21世纪不缺可以比的人,你不知足,就不会幸福。

  如果攀比是给自己带来痛苦,那么争夺就是给他人带来痛苦。为了争夺财富、地位,人类犯下了不少错误。

  21 世纪是相对自由、和平、民主的时代。但回顾历史,20世纪最大的错误,就是一战和二战。一战中有一千多万人丧生,殃及15亿人,总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战中有五千五百多万人丧生,殃及20亿人,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而那些国家70%的国民经济,都用在了军事上。

  我们想想,这些历史悲剧是什么造成的?贪婪。

  冯小刚的《1942》反映了很多东西。我不喜欢看电影,但这种历史性题材的电影偶尔也会看,那些饥荒和死亡场景是令人悲伤的。虽然是电影,但背后确实有这样的事实。和那段日子里的人们相比,今天的年轻人是有福的,我们可以享受和平,享受物质带来的便利。但我们也要留意自己的内心,要知道,欲望这个东西,在你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一直都会有,死前还是会有没有满足的欲望。

  所以,请大家记住佛陀的教导:知足少欲。

  中道

  “知足少欲”不是让我们不要工作、不要做生意。佛陀在世时,出家人为了僧众或众生的利益,适当做些商业或贸易是开许的,更何况在家人?因此,佛教提倡的是中道。

  有人认为:“既然佛教说看破,那就不能碰金钱”。其实不是这样。佛教所说的看破,并不是反对合理运用金钱。依据《毗奈耶经》——一部讲授僧人行为准则的根本经典,一个出家人在不损害众生的情况下,以福报感召,即使住在豪华的高楼大厦,穿着高档服饰,享用精美饮食,也是开许的。

  十六阿罗汉是戒律最清净的圣者。唐朝的一位皇帝曾经迎请他们在夏天三个月里安居,供养承事。临返回时,皇帝特意赠送了非常庄严的服饰,在藏传佛教的唐卡中,就细致呈现了当时他们穿着盛装的优雅形象。由此可见,不是非得穿得破破烂烂,像济公和尚一样,才是出家人。

  佛教对钱财的态度是中道,为遮止贪婪,很多教义中说金钱如毒蛇;而为了启发利他的修行,也说这是善财,以此鼓励佛教徒上供下施、慈悲济世。

  总之,钱财本身无害,关键看你怎么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