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一讲


   日期:2015/4/15 23: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在此地,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习,我们这次要跟大家一起学习的科目是《五戒相经笺要》。

  在还没有正式跟大家学习这部经之前,首先要把讲经的因缘简略的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学院开办以来,已经有六年多,我们的学员不断增加,过去依照我们佛学院院长净空老教授,他所指导的方式来学习,大家学习了这么一段时间,也不断在提升,特别是德行方面。

  这些年来,我们常常听到净老教授的提醒,呼吁,要落实《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出家同学再加上《沙弥律仪》,出家同学有四个根要学习,在家同学也要学习这三个根,这三个根就是我们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的基本教育。这段时间我们可以说,常常听到老教授的提醒,劝导,因此我们学院,大家也依教奉行,以这个为学习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进一步的提升到学习经教,所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必定会有成就。如果没有这四个根的学习,我们净老教授也讲了,我们经教学的再多,都变成佛学,不是学佛。佛学结缘,这不能成佛,要再等来生来世。如果我们想在这生有决定的成就,这生就要作佛,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同学,大家都知道,我们这生的目标,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度众生。我们如果想在这生达到目标,根的学习就不能够疏忽,否则我们这生修学又是要落空。又要等来生来世,我想每一位同学大家心里都希望这一生有一个结果,有成就,这是大家心里共同的一个想法,因此,我们要达到目标,就不能疏忽掉净老他的教诲。

  过去悟道在世界各地,时间可以说都不太一定,也没有时间在网路上跟大家见面,一起来学习,这次因为去年,我们净老教授家乡庐江实际禅院举办[百七护国息灾三时系念大法会]这个因缘,才有时间定在一个地方。到了去年十一月份,山东海岛金山寺齐素萍老菩萨,又邀请到金山寺来做护国息灾法会,在此地停留的时间到目前已经五个多月,也很难得有因缘定在一个地方来学习。

  在金山寺这段时间,我们每天跟此地的出家同学一起学习《沙弥律仪》,每天早上九点到十点这个时间学习这门课程,在学院,在家的同学是绝大多数,因此在网络上,我看到大家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另外又加上《了凡四训》,还有记《功过格》这些课程。这次因为我们在此地学习《沙弥律仪》,网路组满居士跟梁居士希望悟道一个星期跟同学讲一点东西,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在此地每天下午要做系念法会,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只有上午,我们原来按排九点到十点是《沙弥律仪》,其它时间常住也有工作,就不太好安排。因此我们就想到,不如一星期抽一天时间,刚好我们网路组也是要求一星期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我就临时想到,不如我们每个星期三上午九点到十点,上沙弥课这个时段来录像,在我们现场录《五戒相经笺要》。在我们现场的出家同学,大家也可以一起来学习,因为我们沙弥课《沙弥律仪要略增注》,沙弥十戒前面五条戒跟五戒是完全一样,我们现在也是学习到第一条,不杀生这条戒,因此我们利用这个时间在现场录像,跟大家学习《五戒相经笺要》,性质是相同的。

  实在讲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可以说所有戒都是从五戒发展出去的。包括我们现在学习的《沙弥律仪》也是一样,前面五条就是五戒,跟这个性质是相同。我们网路的同学,大多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就想来学习五戒,讲五戒更合适,五戒可以补充我们学习三个根的基础,一般我们学佛的同学知道,入佛门一定先受三皈依,再学五戒,所谓五戒十善,三皈五戒。戒律这门功课,在现前时代佛门里面,可以说是一门比较冷门的功课,我们现在一般听经学教,学习各种法门还是比较多,但是学习戒的比较少,从戒律去深入的就更少,不要说深入,就是对于戒律一般常识,可能我们连概念都不太清楚。所以,讲经的法师还有不少,但讲戒的法师稀有。但是我们佛法的修学,戒定慧三学称三无漏学,不管哪个法门,我们修学任何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总的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是第一个。没有戒的基础,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门,心要得定很困难,会有很多障碍,定得不到当然也不能开智慧。没有得定,那个智慧不是本性的般若智慧,那是佛经上讲的世智辩聪,听得多,懂得很多,也会讲得头头是道,解决不了问题。什么问题,断烦恼伏烦恼这个问题,没有定,没有开显自性的般若智慧,转不了烦恼,还是要被烦恼所转。为什么得不到定呢?因为没有戒。因此世尊当年在世,特别勉励在家出家同学五年学戒,[五夏专精戒律,不杂疑学]。戒律学好,才可以听经参禅。没有这个基础,参禅不能大彻大悟,学教不能大开圆解,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人,不能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可见得戒的重要。

  现在提到戒,大家概念上比较不清楚,我们这次讲这部经的因缘。在此地我们学习《沙弥律仪要略增注》,前面我也把近代律宗的祖师弘一大师一篇《演讲录》里面,谈到有关戒律方面的常识,提供出来跟大家报告。今天我们在网路上,还是把这篇介绍戒律的大意节录出来,跟诸位同学来分享。

  首先我们对于佛门的戒有一个清楚的概念,进一步再来学习,再来落实。我们还没有介绍这个之前,我也摘录了《印光祖师文抄》一篇开示,这篇开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先跟大家提出报告。

  [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以上是摘录《印祖箐华录》一篇开示,这是讲到持戒,印祖给我们讲,[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言持戒]就是讲到持戒桩事情,我们先守住佛给我们讲的两句[略戒],[略戒]就是简略的戒。这两句虽然是简略,却是所有一切总纲领,总原则。这两句略戒我们也是常听,[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是恶事不管大恶小恶,都不要去做。[众善],凡是善事,再小的善事也要去做。印祖给我们开示这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所以我们讲到持戒,就是断恶修善,这两句包含一切戒法,没有遗漏的。所以这两句略戒来看,也是广大无边,凡是一切恶都不能做,凡是一切善都要去做,这样就符合戒律的精神,我们首先有这个概念。印祖给我们讲,[此系如来戒经中语],这是释迦如来在戒经当中讲的话,文昌帝君引用在《阴骘文》里面。《文昌帝君阴骘文》,我想我们同学大家都看过,在《安士全书》前面,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注解,请朝周安士居士引用三教典籍来注解这篇文章,注得非常好,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特别推崇,特别赞叹。印祖一生三部书印的最多,第一部是《了凡四训》,第二部是道家《太上感应篇》,第三部是《安士全书》。民国初年,在苏州灵岩山,印祖办了个弘化社,这是我们现在讲的佛经流通处,印经布施结缘,这三本书印得最多,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印祖的一番苦心,他为什么印这三部书印的最多?这三本书主要是讲因果报应,就是我们净老教授常常提到的因果教育。《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是讲到因果教育,刚才我们念到这篇文,因果是戒律的钢骨,好像我们盖房子的骨架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印光祖师是把这三本书代替了戒律,因为现代佛门,这个戒,没有通达的戒律的律师来给我们指导,给我们讲解,甚至进一步在生活中教我们怎么去落实,实在讲在现前时代,学佛的人也不晓得从哪下手,受了戒不知道怎么持戒,只是受一个名义,具体应该怎么去落实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也产生很多困扰。不但得不到戒律的受用,反而增加了很多困扰。这是我们现前所看到的,原因就是现在讲戒的人很少,真正懂得戒律的更少,没有真正对戒律学通达明了的人来给我们说明,教导,当然我们受了戒,也不知怎么学习,有很多困难。因此印祖就以这三本书来代替戒律,是有他的道理。我们学佛了,皈依了,当然对于戒律也不能不再进一步认识跟了解。印祖给我们讲文昌帝君引用这两句略戒来解释《阴骘文》。

  [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这句话也是讲到我们一般人的心态,这两句话可以说是老生常谈,过去白居易见鸟窠禅师,请问他有什么高深的佛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个三岁小孩都懂,常常听到人家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生常谈,听得都耳熟了,这有什么奥妙呢]。禅师再进一步给他讲,他说:[三岁小孩会说,八十老翁也做不到]。就是三岁小孩子都会讲,但是活到八十岁的老人家也未必能做得到。毕竟是一个明性见性的禅师,所以他讲的话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看到这两句没什么,大家都懂嘛,就是此地印祖给我们讲的[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也没有什么很奇特的地方,很特别的地方,我们看不出什么奇特,是因为我们[泛泛然],泛泛然就是没有用心,没有深入这两句话的深意。

  所以印祖接着给我们讲,[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于圣贤之域矣]。这三句话就是重点,这两句略戒如果我们用在我们的举心动念当中去检点,能够全部遵守,没有违犯,这个人已经[深入于圣贤之域],已经到了圣贤的领域,不是一般的凡人。就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在举心动念,我们要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的去检点,也就是去省察,我现在这个心,起着念头是什么样的念头,是善还是恶。儒家,道家,佛家,儒道也都有讲到举心动念,所以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本还是在举心动念当中去检点。如果能够在举心动念检点,能够不违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略戒,这个人已经深入圣贤之域,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去学习,所以,诸位同学能够记功过格,这是非常难得;但是记功过格,我们必定在举心动念当中去检点,这样才会有效果。一念私心起来你要发觉,我这个念头是私心,私欲,错了要把它转过来,给它改正过来,这就是真正修行,所以儒家讲格物,格是格斗,物是物欲,跟谁格头呢?跟自己的私心、欲望、贪欲格斗。在佛门讲,就是贪嗔痴这些烦恼,给他格除,让我们心地恢复到清净,这跟戒律的精神就相应。

  所以印祖接着给我们讲,[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就是不允许有一念不善的心,要去害人损人的心都不可以,这样[诸戒均可圆持],这是讲到戒的根本,这叫从根本修,从心下手。我们一般讲到身口意三业,这是从意,就是心这个地方下手,心是一个主宰,心修正了,身口跟着就正了。在《了凡四训》也讲到改过,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心是最根本的。能够从心上改,外面身口枝枝叶叶也跟着改正,如果心还一下子改不过来,要从身口先去改,先去防范。因此我们不能小看你们中国传统文化儒道这两家,他们修学都讲到心地,因此他学习直接可以入大乘佛法,是绝对没有问题,所以儒道讲到这方面,比佛法小乘还要更深入一层,从心地。我们看小乘的戒律,都是戒身口七支,所以唐朝以后小乘佛法在中国佛教就不盛行了,大家都直接学习大乘佛法,原因是中国过去读书人,甚至没有读书的人,大家也学习圣贤之教,因此学习大乘佛法很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粗迹]是指比较粗显的的迹象,就是在表面的。我们在家有在家居士的律仪,出家同学有《沙弥律仪》,前面十条是戒,后面二十四条是威仪,这些都属于律的范围。律的主要精神是主敬存诚,如果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主敬存诚都是讲我们的心地,这句话我们也常常看,但是在这个方面还是不得力,因为没有做到主敬存诚。为什么没做到?因为我们对主敬存诚,实在讲我们现代人没有读圣贤书,什么叫主敬存诚?这个字会念,大概的意思也知道,但是深入的就体会不到;当然在举心动念要来修学,就有困难。印祖也给我们讲,佛法在恭敬中求。有人请教他老人家,佛法这么好,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速成就?印祖就讲了[诚敬]两个字,即是入道最直接最快速一个方法, 所以他讲了四个妙,妙妙妙妙,讲了四个妙。如果你能够主敬存诚,一部经念下来,不管哪部经典,真的你就开悟了,而且还可以像六祖一样证悟。但是我们现在粗心大意,感 受不到,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

  清朝曾国藩先生讲,他说他就是这个敬字还学不来,他学的不够。曾国藩也是清朝末年时候的贤臣,都是读圣贤书的人,如果没有他,当时太平天国,清朝就提早亡国。所以曾国藩在当时对国家奉献非常之大,他真有学问。所以我们净老也常常在讲席中提到,他在书斋,读书的地方写了三个字[求缺斋],我们一般人求圆满,他求欠缺,事事不要都太好,欠缺一点好,所以他书斋的名称叫[求缺斋]。他当时做官做到两广总督,四个省总督,不止两广,等于小皇帝一样;但是毕竟他是有学问的人,功高震主你就危险了,他懂得进退,所以就回到家乡去。以前我也很喜欢去买《曾国藩家书》,他写信回家教训这些子弟,有佣人不可以用佣人,不能养成坏习惯,扫地做这些粗活,豪门子弟做要去干。他官做这么大,下面佣人很多,他规定就是他们这些子弟,不可以让佣人去做这些事情,子弟要去学打扫、扫地,有机会我再买这书给你们看。他那个家书,就是写信给他们家人,他说他这生,恭敬还学得不好,诚敬学的不好。知道自己学的不好,他就会再进步、再提升。如果觉得[我都很好,学的都很好],那就不会进步了。

  主敬存诚,为什么是我们修学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呢?我们一般讲,做一件事情,你能够给它做得好,关键都在一个敬,所谓敬业精神。敬就是你对事情你负责,表示你对事情很恭敬,你就做得好;事情做不好,就是你对它不恭敬。比如说我们鞋子乱摆,那是一桩事情,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为什么乱摆?你对那双鞋子不恭敬,乱丢;对它恭敬,你就会给它摆得整整齐齐,摆到一定的地方,不会东丢一个,西丢一个。所以我们学主敬存诚,从生活当中小细节去学,就是学习主敬存诚,我们这四个字学会,就很快成佛。我们现在见到佛像,[那是泥塑木雕的],恭敬心就生不起来。所以我们也可以举一个例子,大家现在对我们净老教授非常恭敬,如果他老人家到现场,我们坐着听经,大家连呼吸都会很恭敬,可能大家有这个经验。这个谁教的?没有人教,是你自己恭敬心表现出来的。因为你对他恭敬,所以自自然然行为就是这样,看到相片,[那是相片]就不一样。当然相片跟本人是有不一样,但是如果你看到相片跟看到本人是一样,那你看相片跟接触本人就没两样,都是那么恭敬。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佛相就跟看到真佛一样,佛相就变成真佛,由我们的心在转变。所以我们心一转过来,就像《华严经》讲的,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善财为什么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印祖讲的诚敬。看一切人都是佛,当然他一生就作佛成佛。作佛跟不作佛都关键在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心转过来就是佛,转不过来就是凡夫,跟外面境界不相关,关键在自己。

  所以在《戒律异相》也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人他傻傻的,没有智慧,拿很多供养去供养给一个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又是破戒,又不守清规,又骗人的,看到这个傻瓜来了,刚好跟他开开玩笑,拿了很多供养,他说要来修行,要来求正果,供养他很多财物。然后出家人说[好,来,房子里面四个角落,你先蹲在东边角落],拿个香板给他打一下[你证得须陀洹了];再到那个角落,再蹲着,再打一下[证二果斯陀含];再到那个角落,再蹲着,再打一下[三果阿那含];在这个角落再打一下[好了,你证阿罗汉果],这四个角落打完之后,那个人真的证阿罗汉果,起来赶快给他顶礼膜拜,当场就示现神通,那个出家人吓得说,[跟他开玩笑的,怎么他真的证阿罗汉果]。从这个公案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证果,他的心真诚,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执着那个出家人什么好的不好的,他没有,他都恭敬,给他看作是最好的善知识,所以从这个原理来讲,善财为什么一生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你心转过来,成佛很快,转不过来就慢慢来,三大阿僧祗劫,无量劫,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讲:[悟则刹那间,迷则经累劫]。所以印祖跟我们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这段话也非常重要。我们特别对因果要慎重,因果又是律当中的一个骨架,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因果,不相信因果,以及瞒因昧果,这都是违律,违背律这个精神原则。

  下面这段话也是我们念佛人非常重要的,[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我们念佛的人举心动念,念头常常跟佛相合,[合]就是相应,[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一道]就是说,同时你都在修行。你只要举心动念跟佛相合,戒律,教下,禅,净同时都在并进,都在其中。我们这习戒律,这个开示非常重要,我们要特别来学习。

  今天是第一天,跟同学报告这一段,后面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就是弘一大师的这篇演讲,对于戒律的介绍。

  今天时间到了,就跟诸位学到此,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五明学佛网: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  

 其它法师: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悟道法师:身心世界什么东西是真的? 

 悟道法师:还没有来的事情,不要去想 

 悟道法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果报它就自然现前 

 悟道法师:念佛能让你不老不病,但要懂怎么念法 

 悟道法师: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悟道法师:即使是伤风感冒也障碍你念佛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悟道法师: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做,伏住也有果 

 悟道法师:疼痛是果报,有痛的因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悟道法师:念佛心口耳这三根如果念清楚,其他三根同时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