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六讲


   日期:2015/4/23 11: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第六集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这一集,我们要开始跟大家来介绍这部经。我们上一集简单跟大家报告了讲经因缘,采取的是《弘一大师演讲录》里面的一篇文章《律学大意》,我们学习了这篇《律学大意》,对于戒律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佛陀在灭度之前,对我们后世的佛弟子交代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非常的重要。佛没有给我们指定以哪一个为老师,给我们指示出来以戒、以苦作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人在世间,如果不知道世间的苦,那么就没有出离苦的愿心,离苦这个意愿生不起来,因为不知道这个世间苦,把苦忘记了,看做是快乐的,所谓[人在苦中不知苦,知苦即是善生时]。如果一个人真正体会到这个世间是苦,他的善根就升起来了,他就会发心离苦得乐,他要追求的是离开这些苦,得到永恒的快乐,所以苦是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遇到一些逆境,不如意的事情、苦事情,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它启发我们觉悟,这个世间的确只有苦没有乐。所以四圣谛第一个就是苦谛。谛是真实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间苦是真的,乐是假的,乐过去了苦就跟着来了,所以那个乐叫坏苦。,所以有苦苦、行苦、坏苦、三苦、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我们知道了这些苦,也感受了这个世间很苦,想要解脱这些苦。现在在大陆上流行讲解放,什么叫解放,什么是真正的解放,解是解脱,解脱心理的烦恼。八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之苦,这些苦都没有了,就叫解脱。我们现在大家流行讲解放,我们这些苦海存不存在?这个大家自己想一想也就明白了,如果这些苦还在,一天到晚还是生烦恼,你根本就没有解放,没有得到解脱,你身还是有生老病死。要怎么样才能解脱呢,就是要放下。所以解放,解是解脱,放是放下,放下我们心理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又叫邪见。邪见就是错误的思想见解,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错了,错误的要把它放下,我们一般讲放下自己的成见,成见是错误的,放下心里的烦恼,因为这些苦怎么来的?烦恼是因,苦是果报。

  放下从哪里放?在大乘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六度,第一个教我们布施,就是放下;第二个持戒,也是放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非是看破、放下而已,分为六个层次来休学。现在我们讲到戒经,学习戒,就是放下恶业。所以我们以苦为师,知道苦你才会发愿离苦,想要离开这些苦,如果你不知道苦,人在苦中不知苦,你就没有愿心想要得解脱,想要离苦得乐。知苦,想要得解脱,要从哪里下手?要从戒,所以戒是清凉法,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所以佛给我们讲[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就是这个道理。他不是给你指定哪一个人为老师,给我们讲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特别我们末法时期的佛弟子,要特别的注意这两句话,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修学,离不开戒定慧三学的总原则、总纲领,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如果疏忽了戒学,我们一生当中所学的佛法都变成佛学,学了很多经,但是得不到受用,断不了烦恼,都变成佛学。佛学就解决不了问题,得不到受用,因此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没有成就,再想一想佛在灭度之前讲的这个话,才知道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根本,因此我们佛弟子一定要重视戒学,不能够疏忽了。

  讲到戒,我们前面跟大家简单介绍过,弘一大师是我们近代佛门律宗的祖师,一生在戒律学有很深入的研究修学,他告诉我们,现在末法时期,要得到沙弥戒、比丘戒就很不容易了,实在讲是得不到,所以他劝我们大家,不管在家出家,从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如果能学菩萨戒就更好,但是不管在家出家,最基本的就是五戒,所有的戒都是从五戒发展的,所以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哪一宗,哪一派,大乘、小乘,乃至世间一般的宗教,想要得人天福报,也离不开五戒十善,这个是最根本的,就像盖大楼,这个是地基,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学习。因此这次我们在网路学院选择了这部《五戒相经》,来跟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以佛给我们讲的这部经为老师,终身来奉行,我们修行净土,念佛求往生西方就决定有把握了。

  我们下面开始来介绍这部经,一般讲经,首先介绍经题,这部经完整的经题是《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这是具足的经题,简单讲叫《五戒相经》;《笺要》是我们净宗九祖藕益祖师简要的注解。我们先来介绍经题,经题一般分通题跟别题,这是我们学习讲经必须要知道的。[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是别题,别就是个别的,与其他经典不同的,这个题目不同于其他经典的。比如说我们念《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是别题,别就是个别的,经这个字是通题。凡是佛讲的都称为经。所以经是通题,通用的、共同的。我们先来介绍别题[佛说优婆塞五戒相]。[佛说]这两个字,我们在很多经典都有看到佛说,有的经没有加佛说,有的有加佛说。我们净空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跟我们提到,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就加上佛说。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话不是佛讲的,就没有冠上佛说,其实经都是佛讲的。我们这次采取的注解是蕅益祖师的《笺要》,还有弘一大师的《补释》,[补]就是补充解释的,另外我们参考了广化老法师他的注解,采取了一部分来跟大家报告。经题在《笺要》里面没有详加注解,广化老法师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我们依照这个注解来跟大家大概报告一下。

  [佛说:佛是梵语,此翻觉者,谓觉了性相之者。具有三义 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 二觉理圆称之为满。]

  我们一般解释佛这个字,常常听经的同学应该都常听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称之为佛,这是佛字的本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己觉悟了,又帮助他人;他人就是帮助众生,帮助别人也觉悟了,自觉和觉他都达到圆满,这个人就叫作佛。此地讲[觉知自心本无生灭],这是自觉,也非常重要,就是要觉悟、知道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没有生灭的。我们对这个如果没有先认识清楚,我们学佛也就没有方向目标,这个道理都在大乘经里面,特别在《楞严经》,这桩事情讲的非常清楚。我们在此地只能简单跟大家提一提,要进一步了解,当然就要学习这些大乘经教。觉他是[一切法无不是如],如就是真如本性,一切法无非都是真如本性所现的,觉悟之后自他就不二了,就没有对立了,先自己不生不灭,一切法都是如,都是真如自性所现的,你彻底觉悟、明白了就叫圆满,就叫佛。所以佛这个定义,我们每一个佛弟子一定要先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我们对于佛这个字总是会产生迷惑。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学佛才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这是讲佛这个字的本义。

  下面讲[十方三世皆有佛,诸佛皆为众生说法。此经为释迦牟尼佛金口亲宣,故日佛说。]

  这个是讲另外一个意思。前面讲的是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是通义,共通的。此地讲[十方三世皆有佛],这是讲的已经彻底觉悟的人很多,十方三世都有。我们看《千佛名经》《万佛名经》,佛的名号就很多了,实际上不止这些,实在讲是无量无边。这部经讲[佛说]有别意跟通义,别义就是个别的,特别指哪一尊佛讲的,因为佛那么多;如果以通意来讲,所以一切佛都会说这个经,[十方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他还没有成佛,他将来成佛还是会说这个经,这个就是就通意来讲。此地我们一般跟大家讲经,特别对初学的人来讲,就不要讲的太深入,特别我们刚刚开始学讲经,最好直接了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一听就明白了,你就不用给他讲太多了。讲太多了,如果我们讲的不清楚,他听得就更不清楚,所以就直接讲[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他一听就明白了,[故曰佛说]。

  此地讲[为什么开题要标明[佛说]两个字],这里解释为[表示尊重的意思,因为经通五种人说],佛经有菩萨说的,有佛的弟子说,有仙人说,有变化人说。仙人就是其他宗教的。除了佛自己说的这些开示,以外四种人说的,都要经过佛的认可、佛的认同,经过佛的认同,就可以称为经,就是其他宗教讲的跟佛讲的一样,就可以称为经,所以经有五种人说。

  [律唯佛说,经随时随地皆可说。郊外、房中、天上、人间等。]

  经教随时随地都可以讲,在荒郊野外、在房子里面、在天上、在人间,[等]就是包括其它地方。所以我们看到,佛讲经当然是在人间为主的,但是也有到天上讲的,像《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在忉利天宫讲的,《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在龙宫讲的。那个都不在人间,所以经讲的地方就很多,不限定。

  [律则一定要在比丘僧团中才讲],但是戒律就不一样了,一定在出家众,比丘僧的僧团当中才讲戒律。[故开题标明佛说,这是要注意的。]

  他这里有这个意思,所以五戒还是在僧团讲的。虽然五戒主要是对在家居士讲的,但是还是在出家众、比丘僧团里面宣说的。这个是讲[佛说]。下面也很难得,广化老法师把世尊大略的传记也都一条一条列出来了,我们在网站上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同学,刚刚接触佛教的,我们有这些资料,在这里和大家报告一下,也可以提供给一些刚接触佛教的同学,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身世、他的来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一个是他的家世。

  [释迦牟尼佛,俗名悉达多,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妻耶输陀罗,生子罗睺罗。[释迦]意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默。]

  这是他的家世。[释迦牟尼佛]是他成道之后的佛号,他的俗名叫悉达多。这个是我们要先了解的,佛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后称为释迦牟尼佛的,他有俗名,就是悉达多,释迦是他的姓,释迦族,就像我们现在,佛门四众弟子皈依三宝也有一个法号,也有俗名,也有本名。像我的俗名,我姓林,双木林,我的名字叫正道,八正道的正道,所以我的俗名叫[林正道],出家,师父就给我取[悟道]。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被这些名相搞糊涂了。我这样一说就很明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也是跟我们一样,是一个人,你不要想成他是什么仙,越想距离我们越遥远。那就不敢来学佛了,想到最后你就不敢学了。他也是一个人,跟我们一般人一样,他修学可以成佛,我们也可以,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妻子是耶输陀罗。他有结过婚的,他也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释迦翻译中文的意思是能仁,能够行仁慈的人,就是有慈悲心;牟尼翻译为寂默,寂然、清净的意思,寂是清净,这是释迦牟尼的意思。

  第二个[籍贯:佛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拉布提河东北),其母分娩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无忧树下产下太子(今尼泊尔境内洛明达),即是世尊。]

  这是他的籍贯,我们现在讲就是他的国籍,他是那一个国家的人。[佛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这个国家的名称叫迦毗罗卫国,他是这个国家的太子。这个地点是在现在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拉布提河东北。印度有一个习俗,怀孕要回娘家生孩子,所以他的母亲也是跟着当时印度的习俗回娘家待产,还没有回到娘家,路途当中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就生产了,这个地方也是现在尼泊尔境内,洛明达这个地方。印度有很多习俗,繁文缛节也很多,我弟弟的大女儿去澳洲念书,在那里认识一个印度人,就嫁给印度人了,他们到印度去结婚,拍录像带给我看,真的繁文缛节还很多的,我看了几个小时,他们说已经很简化了,所以印度有一些习俗跟我们中国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时代:佛陀诞生年代有多种说法,今依南传佛教通用说法为西元前六二三年]。这是现在世界上定的佛陀诞生的日期,就是我们现在讲,佛陀诞生到现在是二千五百五十三年,这个跟我们中国的算法不一样,根据中国的算法到现在大概已经有三千零三十几年了。大概相差五百年。现在两种说法共同存在,我们在中国地区,就按照中国的说法,如果在外国,他们都已经习惯这个说法,我们就随顺他们的说法。

  第四个是[出家:太子少时从婆罗门学习文艺及武技],他从小就学习波罗门一些文艺方面的、还有武功方面,可以说文武两方面都有学习,[皆悉通达],不但学了而且非常通达。[后由四城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感人生苦痛及无常,遂于十九岁],这里注解也有讲,另外一种说法是二十九岁,出家学道,但是我们一般在中国地区讲都是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家的。[参访六年,苦行六年,三十一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涅槃]。三十一岁是算虚岁,八十岁也是算虚岁,我们大家现在也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算年纪是算虚数,生下来就开始算一岁,外国人的算法是生下来就要满一年,才算一岁。所以现在我们问人家几岁,就要问他是算外国岁还是中国岁,如果算外国岁,你就要减一岁,算中国岁就是多了一岁,有这个差别。所以佛算虚岁三十一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涅槃,如果算实岁,三十岁成道,七十九岁涅槃,依照我们中国人的算法,算虚岁的。修苦行修了六年,因为印度一般宗教,大部分都是修三年苦行,世尊修六年,这是表示对于当时的这些宗教所学的,他都有学过,知己知彼,可以知道自己修的怎么样;第二个方面,表示苦行非成道之因,当时印度很多外道修苦行,认为透过那样的修行会得到解脱(我们现在大陆上都讲解放),那样修会得解放,但是佛去跟他们修,到最后没结果,也没有得到解脱,因此佛才发现,他们这些理论方法是错语的,不对的,这个是无益苦行,所以就放弃了。

  第五个是[成佛:太子悟苦行非成道之因,故放弃苦行,至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而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端坐四十九日,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大悟成佛,时年三十一岁(一说三十五岁)]。

  我们一般都是讲三十一岁,另外的说法我们持保留态度就好了,也不需要去否定。这是成佛的经过,他觉悟到修苦行不是成道真正的修因,不是正确的修因,所以他就放弃了苦行,自己到菩提树下去打坐。把过去修的这些都放下了,放弃了。一放下,他就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讲到,为什么大彻大悟都是在凌晨、早上的时候,六祖大彻大悟也是在三更半夜,凌晨,一大早,五祖传法给他。我们净老和尚有解释这个原因,说那个时候比较清静,大家都还在休息,没有什么嘈杂,取这个意思。

  [第六、发心],这个发心是讲佛因地的发心,引用《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卷十八:这是讲佛过去生发心的事情。[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不是现在才有,根据《大智度论》、《俱舍论》讲,三大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名释迦牟尼。

  [世尊为菩萨时逢此佛而发心,且愿如其作佛,此即最初发心。]

  所以佛的名号,过去,现在,未来都会有共同的佛号,根据《大智度论》讲,他遇到一尊佛叫释迦牟尼,跟他学习,发心,他发愿将来作佛跟他一样,所以这次到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也叫释迦牟尼。这个在大乘经上也看到过,我们在《楞严经》看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他就讲他现在为什么成为观音菩萨,因为很久之前,他过去修因的时期,遇到一尊佛叫观音如来,教他修耳根圆通,所以他现在修成了就变成观音菩萨。所以说佛菩萨的名号是代表他修学的法门以及教学的科目,教化众生的方针,所谓自己修学,还有度众生这两方面的,因此佛号、菩萨名号不是限定某一个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先认识清楚。如果你依照这个法门修,比如说有人修耳根圆通修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他依照观音菩萨教的方法修成功了,就叫观音菩萨,所以每一个菩萨都代表一个修学的法门,每一尊佛也是这样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

  [第七、授记:世尊昔行菩萨道,名善慧,于证八地后,得燃灯佛为其授记云:后九十一劫名贤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出自《本行集经》及《瑞应经》]。这个都有经典的根据。这是授记,就是还没有到,事先给你讲,你将来在哪个世界成佛,佛号叫什么,法运有多长,在那一个时期会度多少众生。事先跟他讲,就叫授记。

  [八、转法轮:世尊说法,始自鹿野苑,终至拘尸那城,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应度者皆已度讫,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在我们人间,鹿野苑是最原始的讲经说法,最终是在拘尸那城,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有三百余会。他这个阶段,这个时期,所应该得度的弟子都己经得度了,还没有得度的,也给他们种了得度的因缘,我们现在讲给他种了善根,他示现在人间总是有个阶段的,跟我们一般人一样,因缘到了他就走了。所以第九,他就示现圆寂,或者叫涅槃。

  [世尊八十岁时,于拘尸那揭罗城(今印度伽西亚近郊,科拉库布尔东方五十四公里处)娑罗双树间,于时中夜,头北面西呈吉祥卧,为弟子作最后教诫后,安详入灭。世尊之最后教诫,南北传说法不同:北传为《大般涅槃经》,南传为《佛遗教经》]。这是佛说法,南北传、大乘小乘的说法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中国地区是属于北传,以大乘为主的,南传以小乘为主。

  [中夜圆寂,表中道之义。头北面西]就是头朝北面向西,[则有二种意义:一、北方为尊,南方为卑,故头朝北;二、示人求生西方之意。如《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证齐诸佛后,仍同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表示要求生西方才能圆满菩提]。

  有个解释也很有道理。一般我们中国人讲盖房子坐北朝南,以前皇帝都是坐北朝南,所以在道家是,北斗是最尊贵的,所以他圆寂的时候头朝北,身向南,脚向南。他的脸向西方,就是表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也符合我们修学土法门的表法意义,好,[佛说]这两个字,我们依照广化老法师这个集注,就简单跟大家报告到此地。下面我们接着看[优婆塞]这三个字。

  [优婆塞:梵名,意译为近事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优婆塞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是近事男,近是亲近,事是奉事。亲近、奉事,也就是学佛的男众优婆塞,女众叫近事女,叫优婆夷。

  《五戒相经》,这个地方没有把经题分为通题、别题。我们后面再来补充说明通题。我们先看别题。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条戒。

  [戒相:谓持戒表现之相状差别。如持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一一戒中各有差别,按其持犯之轻重,各有不同之相状。而一般指切切实实遵守戒律之相状为[戒相]。戒相,就是戒律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事项。[此乃南山《行事钞》所立戒四别之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一七云:“相有形状,览而可别。前明戒法,但述功能;次明戒体,唯论业性;后明戒行,略示摄修。若非辨相,则法、体、行三,一无所晓。何以然耶?法无别法,即相是法;体无别体,继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学者于此一门,深须研考]。

  这个是讲到戒有戒体、戒法、戒行这三方面。但这三方面你没有从事相去分辩,那么什么是戒法,什么是戒体,什么是戒行?我们就不知道了,这里给我们讲了[法无别法,即相是法],法也没有特别的法,就在事相上就是法;体也没有离开这个,[总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学者于此一门,深须研考],就是我们学习戒这一方面必须要深入研究、考证。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跟大家学习到此地,后面通题,我们下一次再继续跟大家来学习。

  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五明学佛网: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  

 其它法师: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悟道法师:身心世界什么东西是真的? 

 悟道法师:还没有来的事情,不要去想 

 悟道法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果报它就自然现前 

 悟道法师:念佛能让你不老不病,但要懂怎么念法 

 悟道法师: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悟道法师:即使是伤风感冒也障碍你念佛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悟道法师: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做,伏住也有果 

 悟道法师:疼痛是果报,有痛的因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悟道法师:念佛心口耳这三根如果念清楚,其他三根同时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