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七讲


   日期:2015/4/26 21: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戒相经笺要》

  (第七讲 悟道法师)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

  上一集我们讲到五戒戒相中,戒体、戒行。最近有学院的同学提出,什么叫戒体;昨天也收到一位同学来信,想要受五戒,看学院有没有办三皈五戒。目前如果在中国地区的同学,你们有时间可以到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可以临时安排,给大家传授三皈五戒的仪式。我个人建议,我们最好是把这部《五戒相经笺要》学习过一遍,对整个五戒的内容,它的受持,开遮持犯,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再来受戒也不迟。

  讲到戒,如果依照南山三大部《行事钞》,把戒分别为四个方面:戒法、戒行、戒相、戒体。戒法就是戒的条文、功能、作用、功德等,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五戒、或者沙弥十戒、具足戒,每一条戒有很明确的条文,这个就是戒法。戒体,如果受比丘戒,得戒体是做三番羯磨这个时候,就是讲受具足戒、比丘戒,三番羯磨这个时候是要登坛受戒,过去我们在戒场受戒、登坛,一坛三个人,这是讲具足戒是在三番羯磨得戒的;受五戒,是在三皈依的时候得戒,因此我们要受五戒,必定先受三皈依,是在正受三皈依的时候得五戒。因此净空老教授给人传授三皈五戒,皈依证前面印的是三皈依,后面就是五戒了。有的人只受三皈依,就照前面三皈依的仪式来举行,有的人发愿受五戒,他还是要从三皈依开始,不能没有三皈依,就直接受五戒,因为五戒是在三皈依时候得戒体的。

  后面我们看到经文会有一些说明。怎么叫得戒体呢?[依法观想],依什么法?佛讲的戒法,我们每一条都很清楚,依法观想,在正受的时候[纳受于心],纳是接纳,受是受持,接受过来了。这个时候就得到戒体。有关这些方面,我们讲到经文还会提到,因为这个关系到忏除业障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进入经文再来学习。

  戒行是受戒之后行为表现,表现在生活行为上,他的戒行清净,这就是戒行。戒相,相是事相、相状。[五戒、十戒各有其相]。在什么情况之下,你做了就是犯戒,相状是不可悔还是可悔,相状就是事相,状就是当时的状况,在经里面,佛也举出几个例子,我们读到经文就明瞭了。这是确定到底有没有犯戒。没有犯戒叫开缘,那个不犯。犯了戒,轻重、大小不同;是可悔还是不可悔,可悔就是可以接受忏悔的,不可悔就是不可以接受忏悔。根据这些事相、当时的状况,来判定是可悔、不可悔,或者无犯,都是根据戒相,戒相就是断定这个开遮持犯的。因此我们持戒还是犯戒、还是无犯,都必须在戒相上进一步去了解,明瞭戒相之后,才能够守戒。因此我们在前面,也跟诸位同学报告了弘一大师的《律学大意》。弘一大师劝大家,关于盗戒,等到我们真正搞清楚戒相,明白了再受,[可以稍缓]。在五戒当中,偷盗这条戒的戒相是比较微细、比较繁杂的,因此我们要明瞭戒相,来守戒,心才踏实。现在很多人受了戒,自己没有学习戒学,也没有听人说明,受了戒等于没受一样的,对于戒律这方面是一无所知,到底是持戒还是犯戒也不知道。有一些人受了戒回来,也没有去学习戒学,往往依自己的想法,认为是这样的,因此有很多人受了戒回来,产生很多困扰。困扰产生,难免大家就会有疑惑,到底他现在是持戒还是犯戒,对还是不对,反而心得不到清净,因此我们才有必要来学戒。我们学一条就去做一条,这是最踏实的。下面举一个例子,把戒法、戒体,做一个比喻。

  [戒法如药方,依药方去拿药,必须要煎、要喝,喝了药才能治病。没喝之前,药是药,你是你,没有作用;若喝了就能发生功效,治你的病。戒亦同然]。

  戒也是这样,[了解戒法]就好像药方一样,戒法就好像开出药方。药方开出来,是不是就能治病?还是不能治病。你要依这个方子,去抓药、煎药、喝药才能治病,所以[要有戒体才有作用]。有戒法,要有戒体,它才产生作用。[喝药即同纳受戒体],就是你接受了。没有纳受戒体之前,戒是戒,你是你,好像药方开出来了,我们没有去抓药,也没有煎药、喝药、药方还是药方,跟我们还是不相干的,没有作用。纳受戒体之后,[身心充满此无作戒体],戒体有防非止恶的功效,要犯的时候,它自然会产生作用,来提醒你不能犯戒,这是戒体的功能。以上我们就把戒法、戒体、戒相,简单报告到此地。

  下面我们要进入人题,这里写的是人号,就是一般讲的[人题]。一般讲经,把经题介绍过之后,介绍人题。本经注解没有介绍经题的通题跟别题,我们此地也简单做一个补充。我们这部经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

  这八个字是本经的别题,[佛说优婆塞五戒相]是别题,别就是区别,跟其他经典不一样的。就如同我们写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题目,不一样的,就叫别题。经这个字叫通题,凡是佛说的,不管大乘经、小乘经,长经还是短经,统统叫经。经这个字是我们中国人对圣人的言语行为,记录下来尊称为经,我们中国古人对经是非常尊敬的, 只有圣人讲的话才成为经,圣人以下的一般称叫传,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这是贤人讲的。所以经这个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圣人这些言传、身教最尊重的。一旦称为经,就是不能改变的了。就像我们佛门经典一样,一旦冠上这个经,他就是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佛讲的都称为经,菩萨讲的叫论,论有讨论的空间,可以讨论,所以菩萨作的叫论,这一方面是谦虚,一方面也是尊重。一旦称为经,一定要经过佛的认可,佛的法印认证,才能称为经。所以三藏里面有经律论,律是佛制的,除了佛之外,菩萨都不能制定戒律,经是佛讲的,另外还有四种人也可以说经,只要他讲的跟佛的法印相应,都可以称为经,论是菩萨造的,我们常常听到的《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的,这些称为论藏。

  经这个字的意思也很多。如果我们同学在网站上常听我们净老教授讲解,应该大家都听过,经有贯、摄、常、法四个含义。贯是贯穿,每一部经从头到尾,整个脉络有条不紊,它是一贯的,一点都不乱,而且经的文字做到不增不减,多一个字是累赘,少一个字意思就不圆满。所以有贯的意思。摄是有摄受力。经他没有意思,它会随我们每一个人境界不同,感受就不一样。我们境界不断提升,同样读一部经,你的体会,你的悟处,你的感受,都会不一样,它会跟着你提升,很多人同样读一部经、或者听一部经,经的文字是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人读,个人的体会也不一样。同样的道理,我们大家一起听这一部经,每一个人的体会、理解、受用都不相同。经为什么有摄受力呢?因为它有无量义,因此我们不断的去接触,就有新的意思不断的涌现出来,所以经又有涌泉的意思,就像地下的泉水,不断的涌现出来,因此它有摄受力。

  这桩事情也不难理解,比如我们常读《弥陀经》,天天读,似乎我们每天读,每一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每一天读也都读不厌,如果世间一般的文字,像一般报纸、杂志,我们读了一遍,大概就不想看第二遍。过去有人把经典翻成白话文,我也看过《佛说阿弥陀经》有翻成白话文的,翻了很多,印了一阵子,现在好像就没有看到了。为什么很短的时间大家就不想去读了?因为翻译成白话文,他读一遍,再读第二遍就没有意思了。大家读了这一遍,看意思就这样,已经明白了,再读第二遍就没有意思了。大家读了这一遍,看意思就这样,已经明白了,再读第二遍又没有新的意思,没有新的体会,没有新的感受。就像看报纸一样,你看过一遍,不会想看第二遍,它的摄受力只有一遍,顶多两遍、三遍,到第四遍大家就不想看了,这是白话文没有摄受力。经是文言,它有无量义,所以它有摄受力,这一点我们也务必要明白。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人发好心,要把经翻译成白话,实在讲浪费时间。人家看一遍,不会再看第二遍,可能连一遍也不想看,何必去浪费这些时间、精神、人力、财力、物力。

  我们建议,要是翻译白话文,不如依照经的原文去做一个注解,《弥陀经》也有白话注解,这个空间就非常宽广,你看自古以来,注《弥陀经》就一百多家,为什么同样一部经这么多注解?注解意思都不完全是相同的,但是也都没有错,为什么?因为它有无量义,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所以注解有注的比较圆满,有的比较不圆满,有的偏重在那一方面的,这是我们通常讲的见仁见智。好像看庐山一样,侧看跟横看又是不一样的,都是看到那个山。但是总不是圆满的。最圆满的是什么呢?经的原文就是圆满的,这是讲到摄。

  常就是永恒不变的,叫常,我们世间法都是无常的,都有时间性,过了这个时间就不能用了,为什么?它不是真的,是虚妄的,比如说科学家发现很多理论,他发表出来了;后面一个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又把前面那个科学家的理论推翻掉了,后面这个科学家发现的,以后的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又把他的推翻了。会被推翻说明什么,它不是真的,他只是看到一个片面性的,短暂的,我们讲出这些道理,如果不是真的,就经不起时间、空间的考验。比如说佛经,包括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的经典,像儒家讲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放诸四海皆准。不是说我们中国人是这个道理,拿到外国就不是这个道理,不是这样,是拿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族群,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才能称为经。所以经不会因为时间,空间,地区性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为什么?因为它是真理,真理是恒常不变。我们世间人讲的,发表的一些思想、言论、学说,都是短暂性的,最长几十年,甚至七八年,他就又发现自己讲的不对,过去蔡老师讲《弟子规》,也常常提到现在很多人,去买现代人写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怎么样去教小孩子,他自己又写一本书,说他十年前、二十年前写的那本书,有一些地方是错误的,但错误的怎么样?他那个书已经流通了二十年,那些人买了那个书去看,跟着他错了二十年。这是不需要等到几十年,几年之间就发现不对了。

  因此孔老夫子为什么示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就相信古圣先贤的,为什么?因为经验的累积。现代人一个新的东西,没有透过实验,你不知道它的可靠性,是一个未知数,也就是没把握的,古人的东西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留下来的,我们[信而好古],相信古人的,转述古人这些智慧、经验给后人,就不会错,这是真实的,这是讲到常的意思。我们想一想,每一个时代都有人依照经修行证果,他把他的经验、实际上得到的效果,再告诉后人,这样不断的传下来,佛经如果不是真理,不要说传了三千年,恐怕三十年都有问题,就传不下去了。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因此我们净老教授也常常劝我们大家,多看看古人的、今人的作参考。这个态度是我们要学习的。

  经第四个意思是法。法有规则的意思,如果我们依照这个法则,依照法的规则来修学,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如果你不依照理论方法去修,自己要去创新,就达不到你要的目的。先不要讲了生死、作佛,比如我们世间人,世间人一般所求的不过是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在我们这个世间,不管哪一个族群都在追求,但是有的人得到了,有的人还是得不到,这说明一桩什么事实?得到的人是不是用他的理论方法得到的?这个也不一定。没有得到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赚钱,现在世间人很多赚钱的方法,这些杂志、书也都流通的很广,像经济学这类,我们在书摊看,教人家怎么致富赚钱那个书太多了,但是实际上怎么样?我们去买了那个书来看,就发财了吗?大家想一想,我们头脑冷静的想一想,不一定,有的人是发了财,但是多数人还是发不了财,那说明什么?说明世间人发表这些言论,不是真的,它不是真理,这不是发财的正因。如果这个理论方法是发财的正因,应该每一个人去学,每一个人都发财才对。为什么有的人发了财,有的人还是发不了,这说明什么?他的理论方法不是正确的。正确的在哪里?都在佛经。佛给我们讲,你发财的正因是什么?是财布施来的。不是你头脑很好,你有很多好的办法,那只是一个助缘,不是发财的正因。因就像种子一样,那些方法是一个助缘,如果你没有种子,再怎么好的助缘下去,也长不出东西来,就好像你种水果,没有水果的种子下去,你天天给它施肥、浇水、双给它阳光,它能长的出来吗?长不出来。为什么?它没有种子,没能正因。你有正因,再上缘,它就长出果实。

  聪明智慧是布施来的,不管世间法、佛法,你乐意教人,不吝法,你就得到聪明智慧。聪明智慧也很多方面的,有世间法、有佛法,你这方面的布施多,果报就是得聪明智慧。身体健康、长寿要修无畏布施。布施一切众生无畏,你就得这个健康长寿的果报。这就叫法,你依照佛讲的法、理论方法去修,才是正确的。法在哪里?在经典。

  所以经有贯、摄、常、法四方面的含义。这是通题,经这个字是通题,有关经这个字,意思也非常的多,我们在此地只是很简单的,把比较重要的意思提出来。本经《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这个经的经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人题,这里是讲[译主],就是翻译这部经的主席。翻译经的主持人,我们现在讲主持人,他主持翻译这个经的,我们一般讲经,经题介绍过了,就介绍人题,介绍翻译人的时代,他的国籍,一些事迹,这个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是印度梵文;要在中国地区流通,必须透过翻译工作。因此翻译的工作,在古代都是国家在做,国家非常重视翻经的工作,接着我们来看[译主],就是人题: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译]

  宋这个字是指朝代,就是翻译这部经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为赵宋,一为刘宋,赵宋就是赵匡胤建立的朝代,比较晚。这里这个宋是刘宋,是东晋、南北朝时代的刘宋,这个就比较早。

  [罽宾国即今之喀什米尔,师子国即为今之斯里兰卡。高僧大德住山则虎患息,古时常有此种感应事迹,如明朝时莲池大师亦同。]

  这个法师不是我们汉族的,翻译经典的法师,有很多是不同族群的,在古时候,他这个地方叫罽宾国,就是现在克什米尔这个地方,我们在经典里面也常常看到罽宾国这个名称,在古时候它是一个国家。另外一个师子国,就是现在斯里兰卡。这是讲到法师是罽宾国的人,他的国籍就是罽宾国。

  求那跋摩是梵名,是梵文的名称,翻译中文是功德铠,是刘宋时代翻译经典的高僧,他是北印度罽宾国的人。二十岁出家,并且受具足戒,精通经律论三藏。一般翻经法师,都必须要通达三藏,所以我们一般就叫三藏法师,[故时人称其为三藏法师]。

  [三十岁时,罽宾王薨]

  在我们中国古礼《礼记 曲礼下》讲的,天子死叫[崩],好像山崩一样。诸侯死叫[薨],在当时,附近的国家也都尊崇汉地这个王朝,他们有独立的国家,国家比较小,就像我们周朝时代八百诸侯一样,所以侯都称[王],诸侯死叫做[薨],大夫死了叫[卒],就是士卒的卒;士就是读书人,读书人死叫[不禄],不要的不,福禄的禄;庶人死,庶人就是一般老百姓,死了就叫死了。所以古人分阶级的,他的身份地位,死的时候他贴的就不一样。我们也要明白中国这些古礼,看到古书写的这些,我们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去我也常常看到人家写卒,一般人他也写卒,如果我们没有看《曲礼》,不知道这个[卒]是用在那个身份地位的,是大夫,大夫就是做官的。这是讲罽宾王过世了,

  [众请师还俗嗣王位],从这里我们就知道,求那跋摩是罽宾王的王子。他二十岁就出家了,三十岁,罽宾王、他的父亲死了,大家请他还俗来继承王位,

  [师辞而不纳],他推辞了,不回去接受王位。

  [遂隐遁,远走狮子国弘扬佛教],后来他就隐居了,[远走]就是走到很远的地方,到斯里兰卡去了,斯里兰卡现在也是一个佛教国家。在04年南亚大海啸,斯里兰卡也是受创很重,所以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大家也捐了一些钱。刚好一个斯里兰卡的法师到台湾来学中文,中国话讲的还不错,他来找我,我也捐了一些钱,给他回去盖房子,他也一直想请我们过去。佛陀教育基金会简丰文居士,前年一直给我讲,说请我去斯里兰卡。这个法师叫强帝玛,他跟他们斯里兰卡的官方,关系也都很好,他说请我们去,他可以让总统来接待我们。我就给简居士讲,这个信息应该给净老教授讲,他去了就比较有作用,可以跟他们交流教育方面的大事,这是讲当时求那跋摩,他走到师子国去弘扬佛法。后来又至阇婆国,就是现在的爪哇,也是在东南亚一带,去传道。

  到了[刘宋文帝元嘉元年],就是公元424年,[师经由海路至广州],海路就是坐船到了中国广州,[见虎市山之形势颇似耆阇崛山],耆阇崛山,我们在很多经典都讲到过,佛有很多经是在这个山讲的,像《无量寿经》就是在这个山讲的。他看到广州虎市山,形势很像耆阇崛山,所以他住在那山,就改称为灵鹫山,因为耆阇崛山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就叫灵鹫,就称灵鹫山。

  [并在山中建立禅室以习禅。山中本多虎患],就是这个山的老虎非常多,

  [及至师居于此地之后,则无有其害]。这是求那跋摩法师住到这个山之后,那些虎也就搬家了,就不会再出来伤害人。

  到了[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礼遇之,敕住祇洹寺。未久,即于寺中宣讲《法华经》及《十地经》,法席甚盛。此外,师亦从事译经工作,译有《菩萨善戒经》、《四分比丘尼羯磨法》、《沙弥威仪》、《优婆塞五戒相经》等,享年六十五岁]。

  他到了中国之后,皇帝也建了一个祇洹寺来供养法师,请法师在这个寺院讲经,并且翻译经典,以上就是翻译的人题,我们就简单的报告到此地。

  下面讲[笺要主]。我们这次讲解的课本,是采用蕅益祖师的笺要为主,所以也把这个注解笺要的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是

  [明沙门智旭笺要]。注解给我们讲,[智旭,明代僧],就是明朝时代的人,是明朝末年出生的。他是吴县木渎人。吴县是在现在的江苏省,大概在上海西侧,当时是水运的中心。那边有一个湖叫太湖,也是很有名的,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他俗姓钟,他的名叫际明,字蕅益,蕅益是他的字号,他的本名叫际明,俗家姓钟,他这个字之外还有别号,中国古人有名,有字,有号,别号就很多,可以起很多别号,他有一个别号叫做八不道人。

  [少习儒学,以卫道为职事,曾撰《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因读莲池大师之《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

  这段话是讲他年轻的时候读儒书,我们中国从宋朝程朱辟佛,辟佛就是作文章批评佛法,有很多读书人受到他们影响,排斥佛法,蕅益大师也不例处,他也是读书人,当时也受到影响,就写了很多《辟佛论》,批判佛教的论文出来,他也是想要卫道,保卫段家这个道,这是年经时候,后来他读到莲池大师的《自知录》、《竹窗随笔》,才知自己错了,所以就把以前写的全部烧掉。

  好,今天我们时间到了,[笺要主],我们下一集再跟大家报告。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五明学佛网: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  

 其它法师: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悟道法师:身心世界什么东西是真的? 

 悟道法师:还没有来的事情,不要去想 

 悟道法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果报它就自然现前 

 悟道法师:念佛能让你不老不病,但要懂怎么念法 

 悟道法师: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悟道法师:即使是伤风感冒也障碍你念佛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悟道法师: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做,伏住也有果 

 悟道法师:疼痛是果报,有痛的因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悟道法师:念佛心口耳这三根如果念清楚,其他三根同时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