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享清福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懂得安闲的趣味了


   日期:2015/4/28 17: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白居易
不争荣耀任沉沦,日与时疏共道亲。

  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

  病停夜食闲如社,慵拥朝裘暖似春。

  渐老渐谙闲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

  《闲意》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所作,描述了作者在九江期间闲适安逸的生活。在江州司马任上,白居易不仅创作了包括《琵琶行》在内的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他念佛求生净土的终极信仰。这首诗就反映了作者从一个立言建功的文人转化为一个寄身官场、栖心净土的净业行人的心路历程。

  世间人所谓的幸福,用佛法的概念来解读,无非是对五欲六尘的追逐与满足。站在现世人生的角度,这种幸福观也是无可厚非的,趋吉避凶、趋乐避苦是众生本具的天性,也是我们成就“常乐我净”究竟佛果的初始动力。问题在于,由于我们凡夫德薄慧浅、知见颠倒,往往在追求幸福时做出许多背道而驰的努力,勤恳作务,到头来不是事与愿违,便是一场空欢喜。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借助佛法的智慧,对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做一个甄别。

  世间之福有两种:一种称为洪福,指拥有功名富贵的幸福,世人企盼的灯红酒绿、富贵骄人的生活大多都是这种幸福;另一种称为清福,指一种平平安安、衣食无忧、恬淡安适的生活。可这两种福却很难齐聚一身,往往是洪福愈盛,烦恼越多。之所以有这样的缺憾,究其实是因为洪福是一种外在的环境和评价,而清福却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自肯。或者说,洪福的决定权来自于外部,清福的决定权却来自于内心。

  南怀瑾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

  可见,洪福很有可能只是一种痴福,洪福之福,更多的时候只是满足了面子上的虚荣,是享给别人看的。民国时上海大亨杜月笙说人生有三碗面难吃—人面、情面、场面。所谓过得好,有福,无非如此。而清福却是一种智慧,是通过对外物与自心的观察、思维与调整之后,形成的一种符合中道的和谐心态。洪福之盛,莫过于帝王之福,而清朝顺治帝却选择了弃帝位着僧袍的生活,正是因为他深切地认识到了“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白居易在这首《闲意》诗中,描述的就是他自京都贬谪至江州司马任上时,安享清福的自在心态。江州三年,是白居易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说,正是在江州,他有机缘与东林寺三位上人过从甚密,这不仅抚慰了他官场失意的落寞之心,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他一生中的信仰方向—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于一个建立了超越世俗体系目标的人来说,现世的浮沉只是一道道变换的风景,只是欣赏品味,却不能扰动内心的平静。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四十八岁那年的春天,自江州启程赴忠州,次年夏,自忠州召还,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自此开始了他在官场上的一段顺风顺水的日子。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他确立了“终身不拟作忙人”的原则之后,可见世间的洪福,只是过去世行善的自然果报,岂是能“忙”来的,所谓“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

  从追逐洪福到享受清福,这种转变是一个人阅历增长、智慧渐开后的自然过程,一位稍具思考与反省能力的老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从容、淡泊的处事之道,这就是“渐老渐谙闲气味”的道理所在。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要有机缘接受正确的理念,也就是善知识的作用。白居易在江州的三年,远离京都那些营营作务有为法的同事朋友,与修行清净无为法的僧人密切接触,自然是尘心淡泊、道心坚固。反观我们自己,修学佛法、受持戒律,肉也不吃了,酒也不喝了,牌也不打了……在过去那些吃吃喝喝的圈子里自然成了另类,初时未获法喜,未识同修道友,在朋友的调侃乃至耻笑之中,难免郁闷、寂寞,甚至动摇道心,此时便是出尘的障碍显现之时。社交圈属于我们心所感召的依报境,当我们的心行由埋头造业转向出离轮回时,依报境自然也会随之转变,大部分朋友便会离我们而去,而新的志同道合的社交圈也会慢慢形成。此时的寂寞便是磨练我们心性的实验场,要相信德不孤,必有邻。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清福是清净之福、清静之福、清闲之福、清雅之福。享清福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懂得安闲的趣味了。六道轮转不休,其推动力就是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此生有幸遭遇佛法,先让心安闲下来,让这轮子转慢一些。“终身不拟作忙人”,这话与其说是向主流价值观宣布的诀别词,也可以说是向轮回宣示的诀别词。

  清福是出世之福,洪福则是入世之福。正如南老所言:“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清福       趣味)(五明学佛网:清福       趣味)  

 独尊湛现:再论鸿福与清福的区别 

 南怀瑾: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南怀瑾:享清福最难 

 净土法门法师:修清福 

 陈静瑜:修行人要的是清福,不要求世间洪福 

 有种清福,再多钱都不换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听经是晚年最好的清福 

 益西彭措堪布:修法的清福,再多的钱都不能换啊 

 南师讲述: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 

 南怀瑾:人生鸿福容易享,清福无智慧不敢享,先学会享受寂寞 

 清福你能享受吗? 

 清福,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