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八讲


   日期:2015/4/28 19: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这一集,我们继续跟大家介绍《五戒相经笺要》[笺要主],就是作《笺要》这位主持的人,就是我们净宗九祖藕益大师,上一集我们还没有介绍完。

  上一集我们介绍到,蕅益祖师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一个读书人,读儒家的书。在我们中国,宋朝之后程朱辟佛,就是写一些言论来批判佛教,影响时间非常长,到了蕅益祖师那个时候,也受到这个影响。一直到民国初年,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我们看他的传记,年谱或者《文钞》,祖师自己也讲,年轻的时候读儒家的书,受程朱辟佛的影响,所以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诽谤佛法。蕅益祖师在明末清初,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也受到影响,所以他在年轻的时候,十六七岁就写文章辟佛,就是批判佛教。后来蕅益祖师读到莲池大师的《自知录》《竹窗随笔》,才知道自己以前作《辟佛论》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没有真正去接触佛法,去了解佛法,去认识佛法,受程朱的影响,造了毁谤的罪业。所以他看到莲池大师这些著作之后,就痛改前非,忏悔了,就把自己的写的《辟佛论》这些文章,我们现在讲论文,全部都烧毁了,重新去认识佛教,去学习佛法,进一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作为他忏悔业障具体的表现,后来也成为一代的祖师。

  这些祖师大德的传记也都是提示我们,特别我们凡夫,有错误是难免的,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贤,是一个凡夫,哪里会没有过失?一定有,但是有过失不怕,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又过失,不知道自己有过,当然就不能改过,所谓知过才能改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那他怎么去改?因此我们学习圣贤、佛陀的教育,就是学知过改过。这些方面,古来祖师大德也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要从中去效法、学习。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蕅益祖师大概的事迹。他把自己的著作《辟佛论》烧毁之后,他二十岁的时候就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之志],蕅益祖师有《占察善恶业报经疏》,这部经在我们中国是第一家注解的。蕅益祖师在九华山住的时间也很长,特别跟地藏菩萨的缘非常深。

  诵了《地藏菩萨本愿经》,那个时候他就发心出世,[发出世之志]。出世就是发愿出家,修行证果,弘法利生是他的志向。我们人的一生都必须有一个志向,所谓立志,你要立定一个志向,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标。志向立定之后,我们就往这个方向、目标,努力修学,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世间的每一个人,志向都不一样,所谓人各有志。同样发愿出家,但是每一个人的志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发心出家要领众修行,有的人发愿修苦行,有的人发愿做义工,为常住、大众服务,有的人发愿讲经弘法,这是每一个人的志向不同。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世间法、佛法都要有一个志向,你才有努力的方向目标。那么在世间法里面就更多,各行各业的,有的人立志要做医生,有的人立志要做科学家等等,都是志向。

  他[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改名智旭]。他是二十四岁,跟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法师剃度。憨山大师也是我们中国佛教明末四大师之一,憨山、紫柏、莲池、蕅益。憨山是其中一位。他剃度之后,就改名叫智旭,智慧的智,旭日东升的旭。

  [夏秋之间,于云栖寺听讲《唯识论》,疑与《佛顶经》之宗旨相矛盾,叩问之,得[性相两宗不许和会]之答,师犹不解其意,遂往径山坐禅,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无冲突]。

  他二十四岁剃度之后,在夏天秋天之间,[于云栖寺听讲《唯识论》],云栖寺是过去莲池大师主持的道场,在杭州。他去听《唯识论》,[疑与《佛顶经》之宗旨相矛盾],《佛顶经》是讲法性,唯识是讲法相,在佛教里面这是两个主要的学派,一个法相宗,一个法性宗。他听了《唯识论》,疑惑法相跟法性在宗旨上好像有矛盾的地方,[叩问之]是他去向人家请教,得到的答案是[性相两宗不许和会],就是性是性,相是相,这两个宗派是合不来的,也不能去互会,他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师犹不解其意],他听到这个答复,还是不能理解,怎么性跟相不能融合,不能圆融呢?所以他自己就到径山去坐禅。他坐禅也有心得,[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无冲突]。这个味道就有点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去各个宗学派去参学,学了十二年,得不到结果,自己就跑到尼连禅河菩提树下去打坐,最后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这也跟本师有相似的地方。他听到这些答复,还不能解决疑问,所以自迅速发展就到径山坐禅,坐禅就是把万缘放下,万缘放下,自性的智慧光明就显露出来了,所以他就开悟了。我们从这些传记里面也可以理解到,悟就是开悟,他有悟处了,能够悟性相二宗,本来就没有冲突。有冲突就是有对立,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上讲,佛法是不二法,不二就是没有对立,二才会有对立,佛法是不二法。也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不二法,本来就是一体,没有对立。所谓对立不是真的,是从妄想、分别、执着产生的假象,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才现出这些假像,其实不是真的。真的是不二法,所以性相二宗本无冲突。这是祖师二十四岁、二十五岁当中的事情。

  [二十六岁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偶罹病将危,乃专意求生净土].

  他二十六岁发心受菩萨戒,[翌年]就是隔一年,他就遍阅律藏。蕅益祖师他写了一本《阅藏知津》,就是他阅览《大藏经》,他所知道的精要,收在《蕅益大师全集》里面,古人是开悟以后才阅藏,现在很多人还没有开悟,他就阅读《大藏经》,没有开悟读《大藏经》,读前面不知后面,读到后面,前面也都忘记,而且大乘、小乘、显宗、密教、性宗、相宗,不能融会贯通,往往到最后,越读疑问越多,矛盾越多,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那么我们看祖师的示现,他是在开悟之后才去阅藏的。所以最好是开悟了再去阅藏,这就没有障碍。他在阅藏的当中偶然[罹病],就是生病,而且病情非常危险,[乃专意求生净土],病重放下万缘,一心念阿弥陀佛,求愿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二十六岁时候的事情。

  [三十岁时,依道友雪航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深切体察宗门之流弊,自此决意弘律。]

  这是讲三十岁时,[依道友]有一个同参道友叫雪航,他邀请在龙居寺讲戒律。[后至金陵],金陵在南京,现在南京还有金陵刻经处,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杨仁山老居士家里办的,现在还有。祖师到了金陵这个地方,[深切体察宗门之流弊],就是在那个时代,他很深切的体会、观察到宗门,就是禅宗,所谓教外别传。在我们佛教里面有两个主流,一个宗门,一下教下,教下讲经说法,宗门参禅,它的方式跟教下完全不一样。因为教下有经典、有理论、有方法、境界,也有层次,让我们修学有依据。宗门是特殊的修学方法,所谓教外别传,就是教以外,个别的传授,因此在宗门里面也会产生很多流弊。有真正会参禅的,不懂得参禅的也有去参,那么说真话,真正懂得参禅的人毕竟少数据,不懂的占多数。法传久了,难免就产生很多流弊,最主要的流弊就是不重视戒律,这个流弊最严重,其实宗门并不是不重戒律。因此祖师看到当时这个情况,[自此决意弘律],因为他也参过禅,而且参禅开悟的,所以对禅宗这些情况、流弊,了解的非常清楚,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有很多人用参禅的名义,不重视戒律的学习,因此产生很多流弊,祖师发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决意弘律,弘扬戒律。所以我们看蕅益祖师一生的行仪,他的著作,不但是我们净宗一代祖师,实在讲也是当时佛门律宗的一代祖师,他对戒律的修学、弘扬,都有很高的成就。

  [三十二岁欲注《梵网经》,作四阄于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阄,乃详究天台教理。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扬台教,注释经论]。

  这个是讲三十二岁以后,因为弘扬戒律,他就想注解《梵网经》。中国佛教出家众受菩萨戒,都是依《梵网经》菩萨戒本,《梵网经》上班部是讲经,下半部讲戒律,所以有《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就是菩萨发心,他要注解这部经。那么注经在我们中国佛教,从隋唐之后也成立了好几家,像华严、天台、慈恩,这几家比较著名的,但是流传到以后,注解经典的大部分依天台跟华严比较多,到后来,天台宗这种注经方式,还比华严更流行,更多人采用。华严宗以十门开启,分十个门类,用这样的方法来注解经典。天台宗是以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更合适后人的口味,觉得比华严要简要详明。当时蕅益祖师要注这个经,不知道要依哪一家,我们看到他做四个阄,就是用四个纸条写上四家,然后至心在佛前念佛拜佛,求佛菩萨加持指点,就像我们抽签一样。拈阄是根扰《圆觉经》,不知道那一家好,自己没有办法选择,透过这种拈阄的方式,求佛菩萨加持指点,他就去抽。做了四个阄在佛前,他拿起来是拈到了天台宗之阄,所以他就依照天台宗的教理去注解经典,[乃祥究天台教理]。

  [翌年]就是第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其后历住九华],九华就是九华山;[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在这些地方[弘扬台教,注释经论],就是弘扬天台宗的教理,以天台宗的判教的方式来注释经论。注解、解释这些经纶。

  [年五十六],这个讲他五十六岁的时候,[于灵峰卧病,选《西斋净土诗》,制赞补九部之书,名为《净土十要》]。

  这个《净土十要》,印光祖师非常推崇的,我们在《文钞》里面看到,很多同修写信向他请教,他都介绍《净土十要》,另外一部就是《净土圣贤录》,这两部书是印祖对净宗同修最推崇的。《净土十要》第一要就是《弥陀要解》,这也是他的学生给他整理的,这是讲五十六岁的时候。

  [病愈后,撰著《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他又著作这两本书,[十月病再发,口授遗嘱,并制求生净土偈。清顺治十二年一月,趺坐绳床,举手向西示寂,世寿五十七,法腊三十四]。

  他五十七岁就往生了,发腊三十四,就是他是二十四岁出家,前后是有三十四腊。以上简单给我们介绍蕅益祖师,就是注解笺要,笺要主的生平。

  后面再把[笺]这个字给我们做一个解释,因为现代人对这个字比较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笺。笺就是纸条,我们现在讲便条纸。一个纸条方便写字的,古时候叫做笺。我们现代人叫便条纸,不是很正规的一张纸。那么古时候,佛经都是手抄本,经本得来不易,非常珍贵,因此看到经有什么意思,自己有什么心得,他也不敢在经本里面写,所以就拿一些便条纸,写在便条纸上面,比如说看到哪一页,写一条夹在书里面,夹在这个书中,把它的重点、注释写在上面,这个就叫做笺要。

  下面是给我们讲蕅益祖师,他叫八不道人,[八不道人者,大师自言: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蹴然就是恭敬的样子,就是不敢当的样子,[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艴然就是神情不悦的样子,所以他又称为八不道人。

  [蕅益大师本来要依憨山大师剃度,但憨山大师当时在广州南华,蕅师在江苏,古时交通不便,]

  所以他就依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剃度。要往生前,他有遗嘱坐缸三年。坐缸三年开缸。现在在我们大陆,在安徽九华山这一带寺院,坐缸还是很普遍的,出家人往生大部分都是坐缸,一般都是三年后开缸。大师交代,三年后开缸就把他火化了,骨灰就[分施禽鱼],就是把他的骨灰磨成粉,现在也有人把骨灰磨成粉,和成面粉,然后丢到海里跟鱼结缘,或者放在荒郊野外给这些鸟来吃,跟它们结缘,他的遗嘱是这么交代。

  [结果三年后遗骨未坏,发长覆耳,面貌如生,门人不忍从遗命,遂贴金身,建塔于灵峰大殿右。]

  三年一开缸,他的遗骨没有坏,而且头发又长出来,把耳朵都盖住,指甲也长出来了,面貌和生前没有两样。他的门人弟子,这些学生看到,不忍心火化,所以就给他贴金身,在灵峰寺大殿右边建一个塔,给他供奉起来。以上是我们介绍[笺要主],藕益大师简单的生平。

  下面是补释主。这个释主,补就是补充,释是解释。

  [后学昙昉校并补释]

  后学就是以后的学人,昙昉校对并且作了补充解释,就是补充解释笺要。这个昙昉是谁?

  [即弘一大师,为民国中兴南山律学之高僧,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其它别署甚多。性情倜傥恬惇,于诗文词赋之外,尤好书画,工篆刻,书法颇得汉魏六朝之秘。三十九岁出家于杭州大慈寺,投礼了悟和尚为师。未久即于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号弘一。尝慨叹僧界之所以往往为世所诟病者,以不守戒律之故,乃发愿毕生精研戒法。初学有部之律,后则专弘南山律宗。操行至苦,恒跣足芒鞋,孑然一担,云游各处,讲经弘法,以在闽南时为最久。晚年自号晚晴老人,又号二一老人。]

  这段就是给我们讲补释主这个人的简介,昙昉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很有名的,现在又演成影片,他是民国初年,中兴南山律学的高僧,他是浙江人,俗家姓李,他的字号非常的多,大概有一百多个,所以我们看弘一大师的书法,还有他篆刻的印章,他的别号非常之多。他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对诗词歌赋都非常深入,尤其喜欢书法,对于篆刻也都很有兴趣,他的书法 [颇得汉魏六朝之秘],所以他的书法也非常物别,我们看看他写的字画就知道。这些记载我们有打在字幕上,大家一看也很容易明了。弘一大师[性情倜傥恬惇],就是人这个人行事很周密,因此做什么事情就无往不利。

  他一生最重要的也就是中兴佛门的戒律,因为佛门常常被社会上的人批评甚至瞧不起,这个事情不能去责怪这些社会上的人,要反过来自己反省检点,为什么佛门僧人都被社会上的人批评、讥笑、瞧不起呢?因为[不守戒律之故],僧人不守戒律。所以他[发愿毕业精研戒法,初学有部之律],后来他就[专弘南山律宗],就是道宣律师这个系统。他自己操行很苦,也是修苦行,[恒跣足]跣足就是打赤脚;穿草鞋,[孑然一担],就是他身边的东西很简单,几乎要跟佛陀一样,三衣一钵,很简单。[云游各处,讲经弘法],他在福建闽南住家的时间最久,他晚年自己号称晚晴老人,又叫做二一老人。

  [民国三十一年十月,示寂于晋江温陵养老院,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四。师生平最推崇印光大师,效其不收徒众,不主寺刹之风,惟以写字与人结缘。其清纯恬淡、孤高耿介之风范,对民国以来的佛教界影响极大。]

  这是讲弘一大师,他是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在福建晋江温陵养老院往生的,他的世寿是六十三岁,僧腊是二十四,他三十九岁出家。大师生平最推崇的是印光大师,这个我们在《印祖文钞》里面可以看到,弘一大师常常写信请教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也给他回信,都收在《文钞》里面。他也效法印光大师,一生不收徒众,不做住持。他喜欢写字跟人家结缘,他的形像清纯恬淡,孤高耿介的风范,对于民国以来整个中国佛教界的影响非常之大,甚至影响到东南亚这一带。

  下面是做一个补充注解,跣足是赤脚,芒鞋就是草鞋。晚晴,大师晚年住在晚晴院,大概就是这个养老院,有一个院叫晚晴院,乃取唐李义山诗:“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意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他取这个号的意思。二一老人,大师自谦,弘一大师自己很谦虚,说他是[一事无成人渐老,一文不值何消说]。以上我们简单把《五戒相经笺要》的补释主就介绍到此地。

  现在还有五分钟,我们简单答复我们学院有一位同学提出的两个问题,我把他这个问题的文念一遍:

  [学生是一位女居士,有时候会找机会在家中按仪轨自受八关斋戒,学生在持戒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学生要照顾母亲和婆婆,两边跑,还要照顾丈夫的生活,每每要持八关斋戒的时候,学生都会把几方面的生活安排好,让自己有一天空闲时间,但自己的安排总会被一些想不到的情况打乱,比如母亲或婆婆有事找我,有时下午要我去,会给我一些吃的,如果我不吃,老人家就会不高兴,老人喜欢看电视,我坐在那里陪伴,不知不觉的眼睛也会看几眼电视,耳朵也会听到音乐声。到了晚上,我想不睡,想好好念佛,或在沙发上睡,但此事又无法与丈夫说清楚,他不学佛,更不懂八关斋戒的事情,我不敢说,怕他造口业。]

  这个问题,八关斋戒就是,你看电视、听音乐、故意的去听去看、这才犯戒,你并不是自己故意的要去听,去看的,所以这是可以开缘。所以八关斋戒这个条文我们要看清楚,[不得故往观听],故就不是人家找你,是你自己想看,或者你自己买票去看,你自己故意要去看,这个就犯戒。那么你这个情况是对婆婆、父母的孝顺,这个是属于开缘,不算犯戒,如果为了父母吃一点东西,也是可以开缘的。所以佛在戒经上有开遮持犯,这个不算犯戒,因为这些都不是你自己故意去犯得。如果你自己故意就叫犯戒,这一点要明白。

  下面说,[我记得有一个规定,如果实在坚持不了,可以跟一个神志清楚,能够听明白意思的人说一遍,就可以舍戒了。可我身边没有别人,跟母亲和婆婆说,他们不但不理解,还可能会生烦恼,跟丈夫说更是无法讲通,甚至还会让他产生反感]。

  舍戒就是说你到道场去受戒,有引礼师或者对一般的人前面讲,你要舍哪一条戒,就可以舍了,你如果不方便,你下面也有讲,[这时候我就到佛像前,说明自己的难处,请求退戒,但是心里还是不踏实]这个是可以的,因为你不方便外出。你受八关斋戒也是在自己家里,照仪轨在佛前发愿受,你自己在佛前发愿受的,当然也可以在佛前舍戒,这也是一个方便法,因为环境关系,也就没有关系。

  那么下面最后一段话,[请悟道法师开示,我这种情况会结罪吗?如果有罪,是什么样的罪,可悔吗?像我这样的情况如何持八关斋戒?]

  你这样的情况不结罪,因为你不是故意的,故意的就要结罪。如果有罪,也是一些过失。就是在这个情况下,难免会影响我们的清净心。就是你写这个问题来,你清净心受到影响,是这个问题,不是罪,是会影响你的清净心。所以这个是可以忏悔的,忏除业障。像你这样的情况如何持八关斋戒。求佛力加持,平常你可以多念佛,回向给父母、婆婆、先生,求佛力加持,让他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慢慢的你这个情况就会改善,最重要自己学了佛,还是要帮助家人也能够学佛,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帮助家人学佛,家人对于佛法还不了解之前,必须要有一些善巧方便,那就是旁敲侧击,点到为止。不要很直截了当的勉强他们一定要来学,这样他会生反感。所以比如说《认识佛教》这个书,你可以摆一两本放在家中,或者有一些光碟,属于介绍佛教方面比较浅显的,一般人比较容易接受的这些资讯,可以在家里,有时候请家人一起来欣赏。比如戏剧类,这些都是方便法,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去观察,因为家人的情况还是你自己比较清楚,因为你们天天相处在一起,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当然比一般人要了解。那么在此地只是提供一个原理原则,根据这个原理原则,自己去斟酌,应该会得到改善,佛菩萨会加持。

  好,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就把《五戒相经》笺要主,补释主作个简单介绍,到这里是一个段落。下一集开始,我们就要正式进入本经的经文,谢谢大家收看。

  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五明学佛网: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  

 其它法师: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悟道法师:身心世界什么东西是真的? 

 悟道法师:还没有来的事情,不要去想 

 悟道法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果报它就自然现前 

 悟道法师:念佛能让你不老不病,但要懂怎么念法 

 悟道法师: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悟道法师:即使是伤风感冒也障碍你念佛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悟道法师: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做,伏住也有果 

 悟道法师:疼痛是果报,有痛的因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悟道法师:念佛心口耳这三根如果念清楚,其他三根同时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