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怕死


   日期:2015/5/2 5: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原文】

  这个故事是佛陀在祇园精舍时,因为见到一个怯懦的比丘弟子而说起的。

  相传,这个比丘是舍卫城人,曾经听闻佛陀说法而来出家。他很怕死,不论白天或夜晚,只要听到风声、鸟兽的啼叫声,或是看到枯木摇颤,就会感到死的威胁,而出声呼喊,四处奔逃。原来,他不曾想到自己也总有一天非死不可的。假如他知道自己不久也会死,就不至于怕死了。正因为他还不曾仔细对死做过打算,所以怕死得不得了。

  他怕死的心理,不久就被别的比丘们知道了。有一天,比丘们在法堂上谈论他:“听说他十分怕死,整日被死所威胁。”

  “做比丘的人,不是都应该确信自己非死不可,而要仔细观想‘死’这回事吗?”

  这时候,正值佛陀进来,看了他们一眼,就问道:“你们聚集在这里,说些什么?”

  比丘们答说,关于怯死比丘的事情。佛陀就把那个比丘唤来问道:“听说你很怕死,真的吗?”

  “是的!佛陀。”

  于是佛陀转向大家说道:“不要讥笑他,不满意于他。他所以非常怕死,并不是没有缘由的,那是因为他前生曾经有过如此的遭遇。”

  接着,佛陀说起一段过去的事来。从前,有一个国王,当他执政时,曾将御用的宝象交给饲象人,叫他教以不动术的训练。于是饲象的人把象吊在木桩上,使它不能动弹,然后持枪将四周围绕起来,开始不动术的训练。这个大象忍受不了受训练的苦,就毁了木桩,冲开人群,奔入深山去了。人们追捕它不到,只好放弃回来。

  这头象到了山中,还是怕被绑、被处死。听了风声也会战栗着怕死,拼命地逃来逃去,好像仍然被缚在木桩上,受不动术训练似的。就这样,它的身心失去了安全感,老是战栗着在徘徊。深山中的树神看了象的失常,就在树丛中高唱起来:

  微弱的树草啊!在烈风中摇曳,它却视若常事。

  象啊!象啊!你若为此而恐惧,无疑地,将自我削损而死去。

  树神这样地激励失常的狂象,因此它后来减少了恐惧,但潜在的恐惧心理还是在起作用。

  那时的狂象就是这个比丘。怕死,并不能就不死。唯有解脱生死的人才不死。

  【学文解读】

  比丘恐惧心理跟咱们大家都一样。内在都或多或少有某些恐惧、担忧。目前还有得精神抑郁的一些人修学佛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即使不是抑郁的,好像也没啥事,正常的人,其实心里也可能像这位比丘、狂象一样,只不过程度轻一点而已。我们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感受:出门了,走了半天,回头想,这个门锁了没有,好像没锁,好像锁了,有时候还得回去看看;或者做了什么事了,过去以后,琢磨半天做了没有呢?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心里的问题。我们感知的东西是极为有限的。我们想想,我们小时候的事,谁还能记得多少?一岁、两岁时候的事儿,估计能记得住的极少,三岁、五岁的可能能记住点儿,去年做啥事,都记不起来了,甚至我们一星期之前做啥事,有可能都忘掉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我们人呀,感知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必然有一个后果!我们很多人,这里、那里的难受、不舒服、不好,或者是心里边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呢?过去造作过这方面的原因,现在来感受这个后果。学习这个故事,要懂这个因果道理。有了后果以后,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这个不对,不能这样。要明白了因果就知道,是我们在过去做过,现在只不过是表现出来了。然后学佛法,想办法要解脱,解脱自己,从这些痛苦里面解脱出来。

  要学解脱法、解脱之道。不能还是在这个世间里边搅和来、搅和去。我们应该承担起这些责任——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集体责任,都应该承担,但是这个心要慢慢地对物质、对社会,对各种的欲望、追求慢慢要淡了,要学解脱法。这个解脱法,可不是身体的解脱,是心灵的解脱,佛教讲的是心灵的解脱。不是说我们出家了,躲到深山老林里边去了,我们就解脱了,不见得。我们解脱的是生命的解脱、生死的解脱,解脱的是我们心灵,从六道轮回中彻底解脱出去,不再轮回,不再生死,这是我们要做到的事情,从佛法中学的东西。否则,很有可能我们都像这个象一样,害怕。难道我们每个人不是像这个象一样在训练吗?在家庭里边,夫妻俩不是这个管那个,就那个管这个,反正一定得让对方符合我们的要求。在社会上往往也是这样,在国家里边往往也是这样。得接受人家的想法,不接受,恐怕就有问题。

  我们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面,不知不觉就被熏染、熏习成一个模子了。这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习惯、看法、观点,不知不觉就接受了;接受以后,就形成我们的观点了;形成了我们的观点以后,我们就要用这个观点去要求别人,指导自己,慢慢不知不觉我们也变成这个样子了。这些观点正确吗?往往不正确。一旦,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了,我们已经形成这个观念呢,在新的情况下,就开始不习惯了,焦虑不安了,要不就互相争论,甚至就打起来了。

  修行人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啥问题呢?就是解决我们心中、身口意里边,过去慢慢形成、积累、养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形成这个观念了,想解决,可没那么容易了,非常难。平时对治情况如果简单,没有矛盾,我们还好说。一旦机缘出现了,我们这种习气、毛病、看法就跳出来了,就开始闹开了。要不就是表现在心里面,计较上了,脑子就记下来了,放不下了,甚至几十年的事儿,很多人都记得住,几十年的都记得住;或者是到一定程度和自己不符合了,就要开始表现出来了,要闹了,要冲突了。可不要认为自己就彻底的没问题了,只不过我们自己已经养成习惯,不觉得它是问题了,看不见了。

  修行是什么呢?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成长。所以每个修行人都要过关,过什么关呢?就是自己内在形成的这些观念,到一定程度,合适条件下,就会爆发,过不去关。有的人就痛苦、难受,过不了关就走了,不学了;有的人呢,坚持下来,就过来了。过来以后,我们回头来再看,原来形成的观念,它是不正确的,回头就知道了,过去就知道了。过不去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是正确的,我的对,别人错,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过关,不过关,那不行,就进步不了。只有过了这个关,才能上一个台阶,进步一点。过关、修行,这是个痛苦的事情,这是需要化学反应的。可不是说,我们学佛就是诵诵经、拜拜忏,就算修行了,不是!这都是学习的方法,真正修行啊,就是要改正自己的身口意,把内在形成的习惯、观点、看法,慢慢一个一个地全部地消灭掉。不消灭掉这些东西,就过不去,修行就没成就,进步不了。但是自己内在形成的观念——每一个观念,它都是一个力量,它都是一个石头——绊脚石、都是一个柱子、都是个陷阱,遇到合适的情况,一旦遇到了,就开始痛苦了。修行很难的。

  修行是革命,跟自己斗争,是斗自己。要想真正地让自己修行进步,很痛苦,必须要有化学反应。想平平淡淡地修行,不经历这些磨难,不经历这些坎坎坷坷,不行!这些所谓的坎坎坷坷,就是磨掉自己内心的这些观念——世俗的观念、六道中的观念、不正确的观念。我们修行就是干这事儿,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在外面打转转,不是跑了多少庙,印了多少经,放了多少生,都不是这个东西,是修自己的心。把心给它打得支离破碎,一片一片地消灭了,把自己内在的一切都打碎了,所有的力量全部丢掉了,最终获得什么呢?清净了、空了,获得大快乐,真正的快乐。这是佛讲的,我们现在感受不到,但是照佛讲的这些办法往前走,一定能达到!达不到最根本的那种空、寂灭,那不行,还会有“有”这个东西,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存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就会又蹦出来了,又变成了山河大地、无数的事出来了,一旦出来这些“有”,好了,这痛苦就跟着来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身口意)(五明学佛网:修行       身口意)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