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十讲


   日期:2015/5/11 0: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

  我们这集接着看经文,从[尔时佛为净饭王]看起,我先将这段经文念一遍。

  [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经文到这段是序分的一个段落。前面的经文我们看到,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启请佛陀为在家居士讲解五戒戒相,可悔、不可悔。因为佛已经为出家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定了戒律,还没有为在家居士制定戒律,因此佛的父王来启请。前面我们学习到,蕅益祖师在《笺要》中,也把这个重要的表法意义给我们提示出来。五戒,我们绝对不能轻视、疏忽,为什么?因为它是成佛的基础,所以蕅益祖师给我们讲,五戒是[三世诸佛之父]。五戒由佛的父王来启请,这个意思很明显的表达了,五戒就是三世诸佛之父,所以我们看到前面的经文,发心受五戒,以后一定可以成佛。但是受了之后,如果犯了戒不忏悔,就常常堕三恶道;你都不受五戒,就没有成佛的希望。这个意思也是鼓励我们,我们接触到了佛法,皈依了、学佛了,进一步要受五戒,这个意思也非常的明显。上一次学习的这段经文,我们要常常提起来温习。

  今天这一段经文,我们简单的消消文。[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尔时]就是净饭王启请佛为在家居士讲五戒那个时候。佛也为净饭王说种种的佛法,[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净饭王闻到佛为他说法之后,就在佛前顶礼,绕佛而去,我们一般讲,绕佛三匝,这在古代印度是很尊重的礼节,右绕三匝,绕佛而去。[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佛以这个因缘告诉诸位比丘,此地讲[诸比丘]没有具体的标出人数。我们在其他经典上看到,比如大家常读诵的《佛说阿弥陀经》,常随众的比丘是一千二百五十人,有的经典讲一千两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众,就是固定的。每一次法会除了常随众之外,还有临时来参与讲经法会的比丘。此地告诸比丘,当然人数最少是一千两百五十人,可能更多。[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佛以净饭王启请讲五戒的因缘告诉比丘,我现在要为诸优婆塞,就是为在家学佛的居士,说犯戒轻重。受了戒,犯戒,有的犯的比较严重的,有的犯的比较轻的。犯戒比较轻的可以忏悔,严重的就不可以忏悔,所以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什么是可悔,什么是不可悔,佛要来说明这桩事情。[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佥是表集合的意思,也有志同道合的意思,就是比丘众大家集合在一起,[唯然]是恭敬之词,听到佛这么说,大家也非常欢喜,[愿乐欲闻]这是序分最后一段经文的简单消文释义。

  下面是蕅益祖师的笺,我们看这个笺是一个问答。

  [问:比丘律仪,是大僧法。所以不许俗闻。今五戒相,是优婆塞所学,何故不向王说,乃待王去之后,以是因缘告比丘耶?]

  这是《笺要》里面根据经文,提出了一个疑问。这个问题说,比丘律仪是大僧法,比丘戒是大僧的戒法,所以佛不允许没有受戒的人听闻。没有受比丘戒的人不可以听比丘戒,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今五戒相是优婆塞所学],今就是现在,五戒相是在家优婆塞所学的。[何故不向王说?]他的父王是在家人,是优婆塞,他来启请,佛为什么不直接给他的父王说明五戒相,[乃待王去之后],等到他的父王离开之后,再以这个因缘来告诉诸位比丘?如果是讲比丘戒,当然在家众不许听,要离开;现在是讲五戒,在家众应该可以听,为什么要等到他的父王离开,再给出家比丘众讲五戒?根据这段经文,提出疑问。下面就是解答,我们看这个答。

  [答:七众戒法,如来皆于比丘僧中结者,正以比丘为七众中尊,佛法藉僧宝而立,故云,佛灭度后,诸尼应从大僧而学戒法。夫尼戒尚属比丘,况五戒而不属比丘耶。故今向比丘僧说此五戒,正欲令优婆塞转从比丘学也。]

  这段是解答经文的疑问。[七众戒法],在佛门一般都讲四众,讲的更简单就是二众,一个男众,一个女众;讲四众就是在家的男众、女众,出家的男众、女众,这叫四众弟子。七众讲的就更详细,七众,出家就有五众,在家优婆塞、优婆夷这二众,加起来一共是七众。第一个比丘,第二个比丘尼,第三个式叉摩那尼,第四个是沙弥,第五个是沙弥尼,这是出家五众,再加上在家优婆塞、在家优婆夷,一共七众。七众都有戒法,[如来皆于比丘僧中结者],七众每一众的戒法,如来都是在比丘的僧团当中来结戒,来讲这个戒,为什么在比丘僧当中结戒?[正以比丘为七众中尊],在七众当中是以比丘众为尊,尊重比丘,以比丘为首,所以比丘是七众中尊。

  [佛法藉僧宝而立],佛法的传承、流传要藉僧宝。佛在世的时候就建立了佛法僧三宝;佛不在了,留下来只有佛像;法宝是留下来的经典;佛像也包含佛的舍利,佛教正式传到中国来是汉明帝的时候,汉明帝请使节团到西域请了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把佛法请到中国来,摩腾、竺法兰这两位高僧把梵文的经典带到中国来翻译,另外带了佛像,还有佛的舍利。所以佛宝,佛不在了,除了佛像还有佛舍利;法宝就是经典。佛不在世了,佛宝、法宝要靠僧把他传下去。 所以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印度的出家人,他把佛宝、法宝带到中国来翻译,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佛法籍僧宝而立]。藉僧宝把它传下去。

  [故云,佛灭度后,诸尼应从大僧而学戒法]。佛在世,佛传戒,尼就是比丘尼、沙弥尼、出家女众;佛灭度之后,女众应从大僧而学戒法,要跟出家男众、比丘僧学习戒法,不可以跟女众学戒,要跟大僧学戒。[夫尼戒尚属比丘],比丘尼、沙弥尼戒尚且属于比丘传授的,[况五戒而不属比丘耶?]出家女众的戒法都要比丘僧去传,何况在家众的五戒,怎么不属于比丘传授呢?[故今向比丘僧说此五戒],所以五戒不是直接对在家居士讲,是向比丘僧、出家众说此五戒,[正欲令优婆塞转从比丘学也]。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佛不在了,在家学佛的优婆塞、优婆夷学五戒,还是要从出家比丘僧那边去学习,就是这个意思。出家比丘就有义务跟责任,你要把佛法传持、弘扬,所以出家人,特别是男众,要知道这个义务跟责任,所以五戒还是要从出家众、比丘僧去传。

  这是这一段经文,可能有人看了会提出这么一个疑问,蕅益祖师事先把这个疑问说明,大家对于佛当时,为什么不直接给他的父王讲五戒的原因、他的道理给我们说明了。经文到这个段落就是序分,就是佛讲这部经的缘起。为什么佛讲这部经,是什么原因发起佛来讲这部经。所以讲经,每一部经都有发起因缘。前面我们看到,序分有证信序、发起序。证信序是六种成就,每一部经都一样,称为通序,共通的;证信序接着就是发起序,每部经发起的因缘都不同,这部经发起的因缘,是佛的父王净饭王启请的,求佛为在家众讲五戒相。

  序分经文就到这个地方,下面就要进入本经的正宗分。此地的科判讲[正说分],意思跟正宗分是一样的。乙二、正说分,又分丙一、丙二;丙一是别释戒相,别就是个别,给我们每条戒的戒相。本经一共有五条戒,所以下面又有丁一、丁二、丁三、丁四、丁五,分别给我们解释五戒的戒相,我们现在看[丁一,杀戒]。请看经文。

  [佛告诸比丘:犯杀戒,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

  经文到这里是一段,[佛告诸比丘:犯杀戒,有三种夺人命],就是犯了杀戒,有三种方式夺取别人的生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这就是犯杀戒三种夺人命的方式,下面经文就是给我们解释这三种夺人命的方式。[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杀害别人的生命令,第一个是自作,自己本身去做杀业,夺取他人生命。第二个是[教人者,教语他人:捉是人,系缚夺命],教人就是教别人,给其它的人讲,[你把那个人抓起来,把他绑起来,给他杀掉],就是让他生命结束掉。这是他教别人的,不是自己亲身去做的,教旁边的人去夺取对方的生命,致对方于死地,这是教人,[教语他人]。[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是对他人讲:[汝识某甲不?][汝识]就是你认识吗?教别人去杀人,先问他,某某人你认识不认识?如果你认识,你给他抓起来;[系缚夺命]就是把那个人杀死。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用钱去买杀手。现在听说有职业杀手,专门去干杀人的行业,这个在现前社会上,古今中外都有,这是遣使。

  遣使跟教语他人不同。教语他人是在现场,就是他在眼前,那个人也在眼前,在对面,叫旁边的人把他抓起来,或者叫旁边的人给他杀死,这是教语他人。遣使就不是在现场的,比如说他要杀某一个人,去他家或者在外面,他经过的地方,遣使别人去那边等待,把他杀死,这不是在现场。现在有很多外国的电影,演的有这种杀手,也非常的多。特别是现在武器都非常先进,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电动玩具店都有这种游戏。现在枪也很先进,不像以前那个枪,有一个瞄准孔,然后根据枪尾端的部分设一点,他从瞄准孔去瞄准。以前我当兵,都是老式枪,瞄了半天,不一定打的准。现在不用那么辛苦,有望远镜,再远的地方,调过来就像在眼前一样;镜头上有一个十字的中心点,你瞄准备那个部位打过去,都不会差的。这是现在,我们在影片上看到,有这些杀人的武器。影片上演的,很多都是人家遣使去杀的,像这类的就叫做遣使,不是在现场。[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受了五戒,就是优婆塞,你遣使别人去杀人,那个人就听你的话真的去把人杀了,这就犯不可悔罪,不可以忏悔,戒体就丧失掉,也就是说丧失掉优婆塞资格。以上我们简单的把这段经文做个消文释义。

  下面我们接着看祖师的《笺要》。

  [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一、是人,谓所杀者人,非畜牲等。二、人想,谓意在杀人;三、杀心。四、兴方便。五、前人命断。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杀心而兴方便故。夺彼命时,犯不可悔罪也。]

  我们先看到这段。杀戒这条,优婆塞受了五戒,[犯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有五种因缘构成不可忏悔的罪过。第一个因缘[是人],就是他所杀的对象是人,不是畜生,[非畜生等]就是不是畜生以及其他的。因为前面我们也学习过,杀畜生,像在沙弥戒里面讲还有鬼神,也包括在里面,目前我们在世间除了人以外,其余的就是畜生。第一个是指杀的对象是人,这是构成不可忏悔的第一个因缘。第二个是[人想],就是他心里的意思是要杀人,不是要杀畜生的。他的目的、他的意思是要把人杀死,这叫人想,是不可悔的第二个因缘。第三个是杀心,第四个是兴方便。下面也给我们解释,[今之自作、教人、遣使,以杀心而兴方便]。杀心就是有杀害人的心,兴方便宜就是他有这个心,他要去行动,方便就是方法,使用的方法、手段。所以杀心、兴方便,这里讲了三种方法手段,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杀心而兴方便。[故夺彼命时,犯不可悔罪也],因为他已经构成不可悔的因缘,所以就犯了不可忏悔的罪过。我们接着看下面。

  [不可悔者。初受优婆塞戒之时。说三归竟。即得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故不可作法忏悔也。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海边外。名为边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亦不得受沙弥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萨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许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

  我们先看到这段,这一大段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不可悔。不可悔是针对戒体讲的。[初受优婆塞戒之时],初受就是刚刚受优婆塞戒这个时候,[说三皈竟,即得无作戒体]。[说三皈竟]就是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五戒的时候,要先受三皈依,五戒不是后面讲戒相的时候得戒,是在说三皈依结束之后,就得到无作戒体,这个时候就有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受了五戒现在去杀人,这个罪过很重,就丧失掉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也就是说,丧失掉优婆塞的资格,优婆塞戒的戒体破坏掉了,因为他去杀人,[故不可作法忏悔]。前面我们也跟大家报告,忏悔有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不可悔是指不可作法忏悔,不可以接受忏悔。所以不可悔就是指,不可以做法忏来忏悔罪业,作法忏忏不掉,[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海边外,名为边罪],不可悔就是永远被丢弃在佛法大海旁边之外,所以叫边罪,[名为边罪],他入不了佛法大海,在佛法大海的旁边、之外。所以[不可更受五戒],破了戒体,就不能再给他受五戒,也不可以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亦不得受沙弥戒及比丘戒],沙弥戒、比丘戒也不能受,[亦不得受菩萨大戒],菩萨戒也不能,所以叫做不可悔。这是从小乘的戒法讲,犯了不可悔罪就不能再受戒,所以叫不可悔。

  下面给我们讲,[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许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大乘法可以接受忏悔,但是要修取相忏。取相忏要修到什么样的情况才可以再受戒?要见到好相。拜取相忏,只要见一次瑞相,重罪就消灭了。但是见相,不是我们打妄想,自己去想象见到相,经上、特别在大乘经上讲的非常详细, 我们一定要依照大乘经这些理论方法去修,很多大乘经典都讲到这方面。在《梵网经》讲要见到好相,你忏悔业障没有见到好相,罪还没有消灭,就不能够受戒,一定要见到好相。另外《占察忏》比其他大乘经典方便一点,你只要取得清净轮相,有见好相、没见好相,只要现出清净轮相,罪业就算忏除清净。因此《占察忏》比其他大乘经典的忏法要方便一点,因为其他的经忏一定要见好相,罪才消灭;《占察忏》,你见到好相也可以,没有见到好相,只要现出清净轮相,罪业也算忏除干净,这样才可以再受戒。像这个,后面经文还会讲到,现在人特别在堕胎这条,五戒后面会讲,故意堕胎是犯不可悔罪,现在堕胎的人很多,这是属于杀人罪,在小乘法就不通忏悔。如果有堕过胎,要受戒必定要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到好相;或者依《占察经》修忏悔,忏到现出清净轮相,才可以受戒;受了戒,才能得戒体。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笺要》。

  [尔时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不堕三途,然其世间性罪仍在。故至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

  这段经文,《笺要》就解释到这里。后面这段,蕅益祖师也是大慈大悲,再给我们提出一个警告,犯了不可悔罪,可以依取相忏来忏除业障,只要见到好相,罪就消除,还是可以重新再受戒。所以讲[尔时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破戒的罪虽然由取相忏灭除罪业,不会堕到三途,不会堕到三恶道,[然其世间性罪仍在],忏罪是讲戒体这部分,你受了戒,破了戒就有破戒罪,这要堕三途的,这是破戒罪。另外最根本的就是性罪,性罪就是不管你有没有受戒,只要犯了四重:杀、盗、YIN、妄,比如说杀人是性罪,我们一般讲杀生,性罪。性罪,不管你有没有学佛、有没有受戒、有没有宗教信仰,只要造这个业就是有罪,不是说我没有宗教信仰,我们去杀生,干杀盗YIN妄,那就没罪了。可不是这样的,不会因为你没有宗教信仰,只要造就这个罪业就叫性罪,它本身的性质就是有罪过的,所以叫性罪。实在讲,杀盗YIN妄在六道轮回里面是一个什么现像?我们净老教授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到: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欠命的,你遇到要还命;欠钱的,你遇到要还债;你骗人,将来你也会受骗。这就是什么?因果酬偿,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实际的情况就是这样。所以[故至因缘会遇之时],因缘会遇、成熟了,欠命的就要还命,欠钱的就要还钱,[仍须酬偿夙债],还是要还债。

  安世高法师是安息国的太子,他国王不做,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后来出家修行,他两次到中国来还命债。都是被人家误打打死的,人家在打群架,他从那边经过,被人家不小心打死,两次都是误杀,还了两次命债,第三世做安息国王子,出家修行,再到中国来,翻译经典,这个示现也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你过去生把人家误打打死,你今生也会被人家误打打死。一报还一报,因缘会遇的时候果报就现前。

  所以[因缘会遇],因果的这桩事情,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时间没到,不是没有报,时间到了,因缘聚会了,果报就现前了,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丝豪不爽,谁都逃不过因果的定律。

  蕅益祖师很慈悲,给我们讲:[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除非你证果,入了涅槃,就是免受这个果报,或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没有恶缘,不需要受这些果报。除了证果入涅槃,或者念佛往生西方,你在六道轮回都免不了冤冤相报,[可不戒乎]所以怎么可以不戒除?恶业一定要戒除。

  下面这个[补],是弘一大师给我们的补充的:

  [释云: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等,是谓具支成犯。以诸戒结罪,皆须具足支缘方成犯事,若尽具者,即成上品不可悔罪,若缺一、二者,是中下品可悔罪。]

  弘一大师给我们补充说明,杀戒以五种因缘结合起来,构成不可悔罪。

  诸戒的结罪,每一条戒结罪,都必须具足支缘方成犯事,就是缘要具足,才能构成不可悔。[若尽具]就是五缘统统具足,就成为上品不可悔的罪,如果五缘缺一个、缺两个,是中品可悔,下品可悔。还可以接受忏悔。看他五缘是不是全部具足,全部具足就构成不可悔罪。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段。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来学。

  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五明学佛网: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  

 其它法师: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悟道法师:身心世界什么东西是真的? 

 悟道法师:还没有来的事情,不要去想 

 悟道法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果报它就自然现前 

 悟道法师:念佛能让你不老不病,但要懂怎么念法 

 悟道法师: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悟道法师:即使是伤风感冒也障碍你念佛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悟道法师: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做,伏住也有果 

 悟道法师:疼痛是果报,有痛的因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悟道法师:念佛心口耳这三根如果念清楚,其他三根同时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