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心地功夫 第十二集


   日期:2015/5/17 11: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分别执著是烦恼

  烦恼会让心浮动

  看不清事实真相

  得不到自在轻安

  远离分别执著

  就能远离烦恼

  七情五欲看得愈淡

  分别执著就能淡薄

  在日常生活当中

  学习一切随缘 什么都好

  念头起来

  回归一句佛号

  心就能清净自在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三集)  201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3

  『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两句重要,这两句就是大势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远离分别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诸根寂静这才有净念,用清净心念佛,管用。 经上说得很多,「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往生净土真正的道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净下来?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第一个阶段就是把清净心念出来,我只有这一句佛号,有杂念了,赶快佛号提起来。第一个念头是杂念,第二个念头是佛念,把杂念放弃了,这叫真念佛、会念佛。就是用这一句念头取代所有的杂念、妄念,就这么个意思。因为杂念、妄念断不掉,我们没有禅定功夫,断不掉,就用这个方法,用一念除一切念,这是第一步功夫。一切妄念都没有了,这叫功夫成片,念佛功夫成一片,里头没有杂念。这是念佛三昧最初的阶段,在佛法里也叫做功夫成片。有这个效果的时候,往生就有把握了,我只有佛念,没有杂念。说实在的话,想什么时候往生都可以去,还有寿命,我不要了,我想早一点去,真行,阿弥陀佛就来接你,因为他相应。有杂念在里面就不相应,你念,佛不来;没有杂念,你念,佛就来。净与净起感应道交,净与杂它不起感应道交。佛虽然知道,我们不管是杂念、是净念佛都知道,净念他来,杂念不来。为什么?你还有业障、你还有习气、你还有烦恼,你必须在那里还得去折磨。到净念的时候,你的业障烦恼可以放下了,他真帮助你,接引你到极乐世界。这些道理我们都搞清楚,我们一点都不怀疑,才知道这是我们这一生第一桩大事,搞别的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我们搞错了。这么单纯、这么简单,这才是无上的妙法!愿文这两句很重要,我们要远离一切分别执著。什么都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住的时间长与短根本不相关,心里头没有这种牵挂,明天往生很好,过个十年、二十年也好。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他真照顾你,这个人有信用。现在世间人不见得有信用,最可靠的就是阿弥陀佛,说话算话。我们如理如法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所以老实念就对了,就没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五集)  2012/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5

  『寂静』者,「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盘之理。《资持记》曰:寂静即涅盘理也」。我们在前面学到这个地方。接著我们看下面,又《往生要集》上卷:「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寂静」确实是真理,是事实真相,也是大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深,如果一切法确实是不生不灭,说这个话的就没有意义了。一切法有生有灭,可是生灭即是不生灭,生即无生,灭即无灭,这个意思就深了。那我们再说得粗浅一点,相上有生灭,性上没有生灭,事上有生灭,理上没有生灭。但是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能说它有生,也不能说它有灭,这就讲到中道了。凡夫只见事相,不见理性;二乘人见理性,不著事相;菩萨性相圆融,理事不二,有体有用,这是大乘可贵之处。

  从诸法实相来说,《往生要集》这个三句话显示了中道之义。一切诸法,世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例外的。世间法包括了十法界,出世间法包括了一切诸佛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那就不论了,常寂光里头三种现象都没有。所以这个一切诸法范围非常广大,这个里头依正庄严本来寂静。离烦恼的人、绝苦患的人他才见到事实真相,他才能把这个事实真相用在生活上。用在生活上是什么样子?大经上有两句话,「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菩萨境界,这不是凡夫境界。生死、涅盘都不可得,都不是真的,都是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说它无,明明在你眼前。知道了,於一切境界相不分别不执著,你在一切现象里面得自在。没有起心动念那就是如来的境界,究竟果位的境界,《华严经》上所说的妙觉果位,比等觉还高,确实是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在一切现象里头,分别、计较、执著,这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这都是烦恼。你没有离烦恼,所以你心是动的,浮动的,它不是静的。

  一切法本来寂静,我们的心怎么会浮动?也是本来寂静。寂静乐,寂静没有烦恼,寂静没有忧虑,寂静才法喜充满,寂静起用是无量智慧。佛法修行,关键、枢纽就在禅定,离开禅定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不同,全都是修的禅定。所以戒定慧三学,一切诸佛如来都遵循这个规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你就见到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你全看到了,这是开悟人所看到的真相。开悟是什么个等级?在《华严》,圆教初住以上,开悟的人超越十法界,住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在哪里?开悟人所住地方就是实报庄严土。今天科学说,我们空间维次不一样,这是真的。三维空间跟四维空间可以住在一起,空间维次从哪来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来的。真正开悟的人,空间跟时间都没有了,因为都是假的,他没有拘束了。所以他入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就是没有烦恼、没有妄想,他没有苦患,那叫一真。

  「如《华严经》曰:观寂静法,离诸痴暗。」只要观寂静法,痴暗,痴暗是烦恼、是疑惑,自然就没有了。「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暗,而诸根寂静矣。」於一切法,可以看,看得清清楚楚,那是什么?智慧。境界里头一切邪正、是非、善恶清清楚楚,虽清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什么?这是自性本定,这叫功夫。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你不叫迷惑吗?迷就是烦恼。样样清楚,绝不起心动念,定慧等学。《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哪里修?市廛。古时候称市廛,现在是什么?百货公司,外国人说Mall。他到哪里修禅定?天天逛Mall,天天在那边看,这个修禅定,真禅定。为什么?商场上新产品日新月异,他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动一个念头。不是面壁,面壁那个禅定一点都不管用,定是修到了,什么都不知道,那怎么行?盘腿面壁是初级的,刚开始的时候,要那样学法,真学成功了,哪里都去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修禅定,他没有一样不知道,智慧,如如不动,这叫真禅定。

  不在境界里头,境界一现前就乱掉了,那叫什么禅定?所以禅定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都叫禅定。不起心不动念是如来的禅定,是自性本定,不分别不执著是菩萨的禅定,单单不执著是二乘的禅定,声闻缘觉的。凡夫不行,境界现不现前他都分别执著。所以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功夫在哪里用?日常生活,就是饮食起居,我吃东西还挑挑拣拣的,没有禅定。世尊当年每天出去托钵,还能挑拣吗?人家那是禅定,在定中。清净心能转境界,什么样是酸甜苦辣,到自己就是自己最喜欢吃的味道,变了。什么能力变的?是禅定能力把它变的,我们这个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的功夫把它转变的。没有一样不美好,那就真的是极乐世界。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五集)  2010/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5

  寂静者,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盘之理」。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有寂静的意思。什么叫涅盘?清净寂灭就叫做涅盘。换句话说,自性本来是清净寂灭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清净心里面本来没有我,这个我是一个妄念,这个妄念形成一个很严重的执著。所以佛法的修学,头一个关口就是破我执,什么人做这个功夫?小乘初果须陀洹,大乘在《华严经》上讲的,十信位菩萨初信位,破八十八品见惑才能证到初果。头一个就是要破身见,知道身不是我,不再执著身是我,这叫破身见。我见没破,这是破我见刚刚开始,《金刚经》的前半部破我相,后半部破我见,后半部深,后半部是菩萨,前半部是小乘。「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种都是妄相,都不是真的。我、人、众生、寿者,寿者是讲时间,众生里面包括空间、包括万法,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凡所有相里头包括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所以都不可以执著。真正把执著全放下,证阿罗汉果。再不分别,那就是菩萨,比阿罗汉高一层。所以阿罗汉证偏真涅盘,这个寂静他得到,虽然不是圆满,他真得到了,小乘的涅盘。

  「诸根者」,这是讲「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前面五根,物质;后面意根,这是精神,这是六根。「今此六根,同归寂静」。这六根也是非有非无,也是本来寂静。「如《华严经》曰」,这是《华严经》上讲的,「观寂静法,离诸痴暗」。怎么个离法?「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暗,而诸根寂静矣。」叫放下,放下贪瞋痴慢,诸根就寂静。意根里头有贪瞋痴慢疑,眼耳鼻舌身都不能够清净。而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在第六意识里头,形成我们身体里面病毒的根源,所以佛叫它做三毒,贪瞋痴三毒。加上慢、加上疑,五毒!五毒在哪里?在意识里头。所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细胞里面就带著病毒,遇到缘它就生病、就发作。缘,内缘是怨恨恼怒烦,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讲的脾气、情绪,就是这些东西;外面有诱惑,外缘,外缘也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三个一集合,病就生了。所以晓得疾病是从哪里来的,不管什么病,总离不开这个原则,这是总原则。那你要懂得,你真的把那个因断掉,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咱们就断掉了。远离外缘,我们不好的情绪也就没有,你就身心健康。我们修行就在这些地方修,把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行为都修正过来。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这里的几句话,「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别当真,全是假的。所以最好在一切诸法上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成佛了。还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是菩萨,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阿罗汉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就没有四圣法界,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才能真正回到如来报土,也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跟如来无二无别,那才是我们真正修行的好所在,里面没有障碍。常常亲近诸佛菩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念念回归娑婆若海,娑婆若海就是常寂光净土,就是真如自性。所以自然远离痴暗,功夫纯熟就自然,於一切法学,这叫真功夫,学不执著、不分别。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诸根寂静。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我们用一句佛号,境界现前,我们起心动念,不要想这个念头是正确的,还是邪的,还是错误的,不要想这个,你想这些全都错了,不要想这个,想阿弥陀佛。不管什么念头起来,我都把它用一句阿弥陀佛,全把它包了,让自己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就行了,这就回归净土,这就成佛了。你看这个法门多容易、多简单,多稳当、多可靠,快速,没有比这个更快的。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二集)  2013/2/23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192

  「由於远离分别妄惑,诸根寂静,契入涅盘之理。故续曰: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前面这一段跟我们说「寂静」,离烦恼叫寂,离苦患叫静,这是涅盘的道理,涅盘的原理,跟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意思都是相通的。证得涅盘就叫做成佛,换句话说,成佛就是证得涅盘,涅盘就是寂静。本性是寂静的,真心是寂静的,妄心是动的,动就叫迷惑,所以叫我们远离分别、远离执著。

  今天科学家将宇宙万物分为三大类,三种现象,第一个是物质现象,第二种是精神现象,第三种是自然现象。这三种现象全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它是生灭法。记住,世尊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凡是生灭法都是虚妄的,不生不灭是真实的,动是虚妄的,寂静是真实的。所以佛教导我们用心要静,愈寂静愈好,为什么?愈寂静就愈接近真心,远离妄心。於一切法里头不必执著,为什么?它是假的,它是生灭法,执著它干什么。生灭的现象是属於自然现象,经上给我们讲得好,刹那生灭。弥勒菩萨告诉我们,量子力学家证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一秒钟。科学家知道是假的,这叫看破,但是他不得受用,为什么?他没有放下。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叫看破,知道所有现象是波动产生的,幻相,决定不是事实。放下是什么?不再执著它、不再分别它了,这叫放下。这是说到相当深的境界,不是凡人,至少三贤菩萨,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我们凡夫,起步,看破,了解事实真相,看近代科学家的报告,对我们看破有很大的帮助。

  读佛经,契入佛境界,就成佛了。佛的境界是寂静,所以我们要用清净心诵经、读经,用清净心听讲。这个地方讲的寂静,寂静比清净意思更深、更圆满,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专心、专注,就这个意思。只管听,听懂很好,听不懂不理会,不去想它,这叫寂静。听懂了,这个我明白了,听不懂的,这个我不懂,这些念头都不好,为什么?你的心不寂静。听懂了,不动心,心是寂静的,听不懂,也是寂静的,这个好,这听经在修功夫、在修行。这就是修定,你才能够远离分别,分别是虚妄的,是迷惑,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执著也是迷惑,分别还是迷惑,叫妄惑。妄不是真的,唯有离开,诸根就寂静了,这个离开就是放下。读经,这个时候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一直念下去,会得定、会开悟。如果读经、听经,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你能得到些知识,三昧得不到,开悟得不到。遍数多了,你会背,那是念熟了会背,你的心不寂静,这跟世间人念书没有两样,没有戒定慧。戒定慧的方法好,好极了。听经用戒定慧,读经用戒定慧,念经,念是不用看书,背诵,背诵也用戒定慧,这是佛法、这是学佛,这才在佛法上用功夫,利益没有边际。终极的目标,它能够契入涅盘之理,诸根寂静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此地讲的诸根寂静。孟夫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这个意思。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一集)  2013/2/22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191

  愿文中讲到分别,远离分别。「思量识别诸事与理」,这叫分别。我们平常想一桩事,想一个道理,这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就是分别,第七是执著,转识成智要从这个地方开始。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不分别,远离分别,不要去想它,不去执著它,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功夫。可是一般人做不到,我很想不执著,偏偏又执著;我很想不分别,一天到晚都在分别。为什么?习气断不掉!佛教我们这个方法,用一句佛号代替,念念就是这一句佛号。佛号忘掉了,你的分别执著就起来了,所以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分别,代替一切执著。执著就执著这一句佛号,分别就分别这一句佛号,就在这一句佛号上下功夫。佛号之外统统放下,不要去想了,想来想去全是轮回业。为什么不能离开轮回?就是分别执著放不下。一切法上不执著,这个人就证阿罗汉,就出离六道轮回了;一切法上不分别,你就证得菩萨果位,就节节上升了。分别、执著害我们害得太残酷了,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愿文上教我们远离,远离分别执著。

  「以虚妄之分别为体性,即妄於无分别法之上,而分别我与法,故称之为分别之惑」。分别是迷惑,这个一定要知道,它是虚妄的,虚妄在无分别法上,无分别是自性、真心。真心没有分别,大乘经上常常读到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所以有念都是妄念。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妄念?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可以到极乐世界,别的妄念是搞六道轮回,只有这一个妄念到极乐世界。所以,这一个妄念跟正念是同等的,我们可以用平等心来对待。换句话说,一切念里头,只有念阿弥陀佛是正念,其他的都叫妄念。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成佛,所以它是正念。其他所有一切念法到不了极乐世界,最高生天,生天最高的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些事理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要真正知道轮回苦,真正知道做人苦。天上虽好,不究竟,寿命到了还要往下堕落,是因为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无量恶业种子,这个种子除不掉。现在善的力量大,在三善道享福,福享完了,怎么办?福总有享完的那一天,自己心理上要有准备,福享完了就往下堕落了,这是必然的。

  所以分别执著是迷惑,是烦恼。「断此分别之惑」,就叫「无分别智」。「《唯识述记七》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有漏,漏代表烦恼。三界是六道轮回,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叫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三界。三界的心就是轮回心。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有漏的三界心法、心所法,它是以妄想、分别为自体,它没有自体,它的体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愿文中远离分别,即舍除分别之妄惑,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这两句话对我们放下烦恼有大作用,让我们知道一切法是同一个本体、同一个法性。一切法统统是自性当中流出的,到最后还回归自性。到什么时候回归?我们证得大般涅盘,一切法就回归了。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是一体,就没有办法同圆种智。所以了达真如跟万法是一不是二,真如从体上说的,万法从相上说的,体相是一不是二。

  底下一句,诸根寂静,诸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前五根,它们起的作用很单纯,只是照见。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意知,各有各所缘的境界。要知道这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六根要离分别执著,它就寂静了。「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即涅盘之理」。涅盘能不能证得?从理上讲,你决定可以证得,为什么?你本来是涅盘的,涅盘不是从外头来的。也就是说,你的六根根性是寂静的,本来寂静,现在因为有烦恼,它不静了。《资持记》里头说,「寂静即涅盘理也」,涅盘的道理在此。又《往生要集》上卷有这么三句话,「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这一切诸法里头,包括六根、六识。「诸根」,下面给我们写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今此六根,同归寂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生灭法,它是无常的,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幻相存在,就好像人作梦,梦中境界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你真发梦了,清清楚楚。醒过来那梦在哪里?找不到了。

  我们再往下看,今此六根,同归寂静。「如《华严经》曰:观寂静法,离诸痴暗」。这个痴暗就是愚痴,就是无明。你能常常观寂静法,贪瞋痴那个痴的烦恼慢慢就断掉了,智慧就生起来了。智慧生了,什么都知道了。这个道理原理,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寂静是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在佛教修学里头毕业了,学位就拿到了,这个学位叫佛陀,你成佛了。成佛确实,《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你虽不能圆满得到,你确确实实得到了几分,这个几分在你一生当中有大受用。得到这是少分,这个少分保证你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这少分跟阿弥陀佛那边就通了,现在讲热线电话,就接通了。

  对於七情五欲看淡了,分别执著逐渐淡化了,是还有,很淡薄,愈淡薄跟极乐世界就愈接近,可以跟阿弥陀佛订约,请他早一天来接我走,我想什么时候都行。你说你多自在!一丝毫痛苦都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生成佛,没有经过第二世,就在这一生。你看到佛来接引你,你看到佛手上拿的莲花,看到自己上了莲花,坐在莲蓬当中,花合起来。你整个身心起变化了,阿赖耶的性相两分不见了,换成法性身、法性土,跟阿弥陀佛体质相同,不是肉身,血肉之身没有了,念头没有了,在花里面就产生极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用俗话来讲,超凡入圣。把我们阿赖耶的身心转变为法性身,所以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就成了阿惟越致菩萨,不可思议!这个成就要感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第二十愿加持的。第二十愿里头说,「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把我们一个凡夫变成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

  《华严经》上这两句话说得好。三毒烦恼里头,最难断的是愚痴,转愚痴成智慧,「不生分别,自然远离痴暗,而诸根寂静矣」。这不是理论,这是事实,只要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在这个里头修清净心、平等心,不分别、不执著,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智慧生起来了。智慧能照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你就见到诸法实相,见诸法实相就叫做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见诸法真相。真相是什么?非有非无。你见到了,你对於一切法里头不会起贪瞋痴慢疑,这烦恼就断了。会起贪瞋痴慢疑,对於诸法不知道,你见到是假相,不是真相。见到真相,决定不会有。

  这些我们读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了会起心动念,会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叫生烦恼,受是什么?接受,接受了马上就有妄想,心就不清净。这个时候记住,把佛号提出来,把你的感受,受想行识,取而代之,一句佛号提起来,受想行识远离了。不要叫受想行识相续,要让佛号相续,把受想行识赶走,这叫真功夫,念佛功夫得力了。古大德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念起,为什么?是你的习性,无始劫以来你已经养成习惯了,所以念头起来是正常的。要没有念头,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凡人。凡人哪有没有念头的道理?所以不怕念头起来,就怕佛号忘掉了,随著你烦恼,一个接一个,这麻烦大了,就造业了。念头才起来,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换过来了。不起念头不要紧,起念头马上换成佛号。功夫进一步,知道起念头是烦恼,不起念头是无明,也不是好事。不起念头,我们也要把佛号提起来,破无明,这句佛号既破无明,又破烦恼。佛号要念念相续,这大成就,这是真正弥陀弟子,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二集)  2014/11/1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地功夫       学佛)(五明学佛网:心地功夫       学佛)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