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广钦老和尚开示 四


   日期:2015/5/24 15: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修行要一心,不怕吃苦,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固执己见)。无所求、无所执着,就没有烦恼,也没有妄想。什么事都随缘,这样慢慢就会无我,慢慢就能放下,慢慢心就会空,就自在,念佛就能一心。若有所求,执着很多,这样“条件还很多哩!”出家是出家,条件求太多,身心就不自在。

  △ “吃苦了苦,能忍才有福”,吃的苦有多少,了的业就有多少。

  △ 如果有人故意找麻烦时,我们应该想:“这是给我修行磨炼的好机会,让我能进道。”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不好,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在分别。

  △ 口,对修行来说也很重要,心好而口不好也是失败。身、口、意好才好,勿论是非,勿执我相,都是这个“我”在作怪。

  △ 修行一定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这样才会有磨炼的机会。不是只一两个人、三四个人共住,又没有丛林、佛门的规矩,很容易变成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这就没有磨炼的机会,没有什么可参了。

  △ 丛林以规矩为宝,出家修行要依规矩去修,不可依世俗法,把世俗的念头再拿来佛寺绕。一个守规矩的人,身心会自在、宽涵而无所挂碍,别人看了就高兴。

  △ 寺要有规矩才不会乱,否则一定会乱。古时丛林,各人职事各人领,犯了规矩,起单或跪香,毫不客气,一切听规矩,不是说你对不对,你说你对,也要出去。不要个人职事不领,而去乱别人,说是非。

  △ 僧团的规矩即是佛的法,约束我们的身心能向佛。否则在娑婆世界,种种的放逸,要解脱是很难。

  △ 出家要弃贪、瞋、痴,学正道,不要学邪道,不可将俗气带进佛门。所以出家人须至丛林中磨炼,才知道为什么要出家?丛林有佛之理路,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来了脱生死。出家,不要空过时光,要认真求了脱生死,否则,就还在四生中。若有一恶念,仍会堕落四生中,变成牛、马、蛇等,要得人身很难。

  △ 台湾现在无处参,都是越参坏念头越多、越散乱。所以要参你自己的贪、瞋、痴,什么念头起来,你自己知道,自己去断。

  △ 修行要参“会刺激我的”,拿这些来修,回光返照,心地法门——忍。

  △ 道心坚固一点!不要受这些外境的影响,打这些妄想、打这些外境。

  △ 妄想无主,佛有主。(自心有主)

  △ 要修到“没有刺激”。(即心不被外境所转)

  △ 有一位佛学院的学生问:“我要到哪里修,较会有成就?”老和尚指着心。

  △ 主要把心先安住在常住,才能办道,无所求、无所执着,便无烦恼。

  △ 在厨房才有行可修,修行就是要修苦行,不然要修什么行?若一休息就爱想、爱吃、爱睡、这个(指头脑)就迷……。

  △ 厨房的工作,是真属于福慧双修的工作,但在于是否能巧妙的运用。若能把不好的东西,加予适当的烹调,做出来的菜比新鲜的菜好吃,则是修福又修慧。

  △ 叫人家做事情是用“按耐”的,不是用管的。说:“这样做比较好适喔!”不是说:“我要这样,你偏偏那样做!”

  △ 苦行就是“行愿”,有愿即不会感觉苦,“无我”就无烦恼妄想,本性就清清楚楚。有法自度才能度他,寺庙住,西方就有我们的份。

  △ 愿力第一要紧,有愿就不感觉苦,无愿就会感觉苦,业障马上到。有愿就“无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不会想说我现在在做,有没有人看到?否则就是没愿,修坏行。修好行,业障自然会消;心清净,就能安住,不是说对不对,对也给你阿弥陀佛,不对也是。听是听,烦恼要自己断。

  △ 苦,才能看出我们的道心。有愿才有承天寺。

  △ 《心经》包含的内容很大,要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行”,到了自然明白。

  △ 一天是一天的功德,一分钟也跑不掉。一分钟是一分钟,一日是一日,一年是一年,随业所转。虫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也做过。

  △ 为别人吃苦,才能发菩提心。

  △ 不要因为“苦”而起烦恼,有机会让我们修,是我们的福气,再苦也没有地狱那么苦。

  △ 自己不要紧,别人较要紧,为别人不为自己,修行要吃苦。行这个愿,六根才清净,才能发菩提心,愿意利益众生。例如煮饭菜,就什么都会尽心去做得干净。

  △ 修行要修福慧,过娑婆劫要吃苦。没吃苦,业障更加多,受、想、行、识,更散乱。

  △ 愿是在心中,不是说出来的,心中就有毅力,照愿去行。

  △ 要修苦行。若有愿,肯吃苦,则修行路一定走得圆满。

  △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一心吃苦来行,越有苦,越愿、越舍身,种菩提因,就会成佛果。

  △ 有苦才有道,道行会招感一切处。

  △ 某法师向老和尚说他辗转听来的——

  虚云老和尚说:苦功用不够,就是不会开悟。如拜佛觉得腰酸,不适苦……而挫,就是没办法。要多拜佛,就是要拜佛!

  老和尚:对!愈苦就愈……,就是这个苦,苦要吃下去!要有愿!没愿力就马虎。

  △ 下心,修这个业,吃苦才能消业,病苦、种种身心之苦……。

  △ 出家第一要放下,否则被生死绑住。我们的苦,是西方的寄托,苦到最后转为乐,心有主就有寄托,极乐就在心头。

  △ 修行做苦事要有愿,慢慢做,到了有一天,愿满了,就没有我相,就会开悟。

  △ 如果不做事,坐在那里就会乱想,妄想越扩大。平常做事中,就是要看我们的心怎样?平常这一念如果保持不好,则临终这一念就很危险,一念到西方,一念堕三途。

  △ 出家,若不杀生,有坚固心,则至少还可做个天人,不用在畜生、饿鬼、地狱轮回。

  △ 出家如再去读佛学院,毕业出来,增加我慢心,想当住持。殊不知用什么统理大众?不会有人受感化的,没有人待得住。出家当切确苦行,多念佛,福慧双修。

  △ 就算你很聪明能讲经说法,走到每一个国家都能懂得语言弘法利生,但是要小心!本要度众生,反让众生度走了。再说,若能如此,到最后,你的生死能了否?我们出家要做什么事情、要怎么了脱生死?唯有修苦行,要修我们的行住坐卧、香味触法。

  △ 修行不是来吃三餐的,要修勇猛精进!做苦行要勇猛精进才会进步。

  △ 念佛要发长远心,不可断。如同小溪的水,不管大小,要有水长流,那样才好;天天念,生西就有望,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 念佛要有正念,要时时放下,随时皆坚切要去西方,爱世间的一枝草,就要轮回。

  △ 用功要用得深,才能了生死,“行深”要直达到心底,不为八风所动,不生不灭。要得到这明心见性、不生不灭,必须要自己回光返照,观自己的心,打佛七,要找出生死之路,要“行深”。

  △ 众生无始劫以来,种在八识田中的种子很多,好的、坏的都有,尤其是坏念头无量无边。我们打佛七念佛,就是在种好的种子来增长善根,将过去坏的种子彻底地除掉。

  △ 打佛七就是要克服我们的心猿意马,克服我们这个心不会去打妄想,一心都在“佛号”上面。所以打佛七的意思就是行、住、坐、卧念头要“专一”。

  △ 打佛七时,大家要把愿力、精神拿出来,这个心都专注在“阿弥陀佛”上,集中一念,一心念佛。不要让这个心猿意马跑到外面去,这个心不能被外境所转,这个念佛的心,不可让它断掉,要保持一直念、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乱。

  △ 念佛要具信、愿、行。要依音声念佛,不管出声或默念,都要从耳朵清楚听进去,念到大地只有一音,也就是各种声音入耳后,即变成念佛音,对外境的一切音声都不起分别,不被转去,方名一心不乱。

  △ 打佛七是在打这个“不生不灭”,就是说打我们生死的路头能够清清楚楚,找回我们本来的面目。

  △ 如感觉有打妄想,晚上要赶快忏悔,佛多念一点,才会打破散乱心,勇猛精进。我们打七是打心猿意马、香、味、触、法,身、口、意。(嘴念佛、身拜佛、心想佛,意念即不去贪恋香味触法,就不颠倒、不妄想,心猿意马就跑不出去。)

  △ 每个人都有烦恼,有烦恼就有生死。应该要好好把握短暂的一生,专心念佛,修行断烦恼,否则生死轮回,六道有份。念佛才能了生死,对于耳闻、眼见、鼻嗅、舌味、身触、意念等,不去分别挂碍,则能得到解脱,这才是修行的意思。

  △ 一面做苦工,一面念佛,这个(指脑)才不会乱跑。来娑婆世界是一条生死的路,父母生我们,我们不知从哪里来,我们不认识路,回去不知是猪狗牛?生死的路头往哪里去?出家念佛找一条路,不要再来生死,这一生带业而来,不再带业去,人生难得,佛法难闻。

  △ 念佛的力量很大,可以让我们消业障、开智慧。但不能“着相”念佛,执着娑婆世界——“色、声、香、味、触、法”种种有色相的境。如果这样,一定心不清、脑不灵,仍然在五蕴——“色、受、想、行、识”里面打转,还是在世间做白日梦而已。

  △ 念佛要一心专注地念,念到“心开花就开”,心清净了,就不会有烦恼。没有那些贪、瞋、痴的坏念头挤在头壳里,自然意不颠倒而身心自在,现前就是西方境界,就是“花开见佛”。

  △ 念佛时,心是佛、是戒、是禅、是念念净化。真心是不生不灭的,要用念佛来找它。佛乃没有相,佛是无相的,念佛乃无相,佛在心头。“相”是供在佛桌上的佛菩萨,并非真佛,不过借此而引发我们的自性佛。

  △ 正念以念佛为第一。“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只要一直念下去,自然有正念。念佛要一直念到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到一心不乱,意不颠倒。

  △ 修行一切法门都是讲这个心,我们行持也是在“行”这个心。这个心若有定力,就会像清净的水静静的时候一样,如如不动,物影投映,无所不现。所以当我们的心很清净的时候,自然能明了一切真相。我们念佛就是要将这个心念到像水一样的清净寂静。心若散乱、不清净,就如同浊水般的污秽。坏念头很多,会去分别好坏,什么好吃、不好吃,或香、或臭,“着”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里。因此念佛念到这个心很清很明时,自然不会执着五蕴,五蕴皆空了,自能度一切苦厄,现出自性光明智慧,通达甚深微妙法。

  △ 一心念佛就会心开花开,明心见性。

  △ 信佛要怎么信?就是要皈依三宝,因为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有佛才有法,有法才有僧。而法是什么呢?法就是“正法”,是佛祖修行所悟出来的道理;而佛祖悟出道理以后,再来度我们,让我们依这个法来修,使末法众生有依靠。“迷者众生,觉者佛”,如果时时保持我们的心是念佛的心,就是“悟”,就是“佛”,心心都在念佛,就是时时在“悟”。

  △ 西方在哪里?必须由这个“心”一直用功夫,用到清净无杂染了,那个时候,就是西方。并不是一直追求“哪里是西方”?如果一直在“着”这个相,说:“去西方、去西方!”有这个追求的妄念都还是“贪、瞋、痴”。然而西方又在哪里呢?西方就在你心头!必须由我们的心去用功,修到由自心现出来的。所以说:“佛在灵山莫远求,……。”心外求佛,无有是处,我们从这个灵山塔下,也就是从这个心去修,就可到达西方。

  △ 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无色相”的、都是自然的。不像我们娑婆世界这里所有的衣、食、住,都是“有色相”的。所以不要把种种有相的吃、穿“观想”到西方去,因为这也是贪,就是“着相”。如果着相修行,在静坐时,你所想的念头就会现出这个“境”来,若没有定力就会出问题,很危险!所以不要把“有色相”的一切拿来执着;“无色相”的境界不是我们所能“想”出来的。

  △ 念佛若还有“想求开智慧或想得念佛三昧、怎样、怎样”的念头,这都还不行,都还有个“我”。佛菩萨都是无所得、无所求。

  △ 一念有九百个刹那。我们每天念头在转,只一念,就有八万四千个生灭。如果临终时,刚好有一个念头起来,就没办法跳出轮回。所以临终这一念最重要,但看我们这个“心”,当这个心行到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时,心清净了,才是西方。

  △ 在社会法,说“有量就有福”;出家法则是“有福,慧就来”,智慧都在那里,像大海。

  △ 要摄六根不使造业,惟有“念佛”。当念佛念到一心时,一切音声听来皆是念佛声。此外,还要修忍辱,忍辱功夫到家时,则什么事情都会悟出来。

  △ 修行要福、慧双修。皈依佛,两足尊,这两足就是福、慧,至于“福”从何来?就是吃苦。(不只是做事的苦,凡是你有感觉烦恼、苦的时候,就要忍。)有这个“苦”字出头,就有福;有福就能消业,待业障消除,佛智就会现前。所以“忍辱第一道”,能修“忍”的人,必能成就道业。

  △ 老和尚于一九八五年农历过年前回承天寺,作风大不相同。已瘦得皮包骨,整天、彻夜用力念佛不食不喝,说:“像我修到这样,要去西方,还要经过一些劫。”(老和尚是亲身示现给我们看。)弟子劝他吃东西,都不肯,说:“吃,会耽误时间!”“念一句佛,就过了一劫。”“娑婆世界很苦,赶快念佛!”“念佛,为常住做事,佛菩萨绝对不会误你的。”“什么都靠不住,不要师父在才做,师父不在就不做,什么都给你靠不住的,只有靠你自己!”

  △ 为众人做一切功德,一切慈悲方便,在这利他当中,就能修出智慧,并在其中培福,就是“福慧双修”。若不发心于公事、利益大众,只顾自己,不把心量打开,这样的修持,乃是执“我相”,是烦恼的根源,无法得到解脱。

  △ 念头从何处来?念头从“无明”来,从六根门头而起,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去听、去分别时,念头就来了。

  △ 佛法是行到哪里才说到哪里。如果还没行到那里就说到那里,就是追求,追求却不追求好的,而追求坏的(心里有不清净的企图心)。故出家要拿出愿力行,行到哪才说到哪。

  △ 出家吃苦,在家也吃苦,所不同的是——出家,这个心有在“转”,时时回光返照,念头一起,便即时反省。

  △ 讲是讲,你们听是听,要修到自己会知道。什么事情动一下,这个正念就会跑出来、会知道,才不会烦恼、执着。贡高挡住,智慧不开。修是从自己的行、住、坐、卧,修到自己会悟出来,什么事自己会知道,这才有办法。不是用讲的来听而已。苦行不简单,也不是像牛一样一直拖,一直做也不是办法。但至少牛做到后来也有一个“觉”出来,你不会耕田它也会教你,也是一种觉。牛有角,会转,虎还怕它。所以要苦行、舍身、念佛、不执着、不怨妒,我们慢慢修,也会有正念“觉”出来。

  △ 念佛是在念我们的心,把心静下来,这个心能随时保持在“定”中。用功就是用这个心,了生死也是这个心在“了”。

  △ 我们的心要如何转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将“阿弥陀佛”念在心头。不要烦恼没有时间修行,若能行、住、坐、卧随时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 身、口、意要能做到三位一体。

  △ 修行过程都会遇到许多境,如果对境当时,一念转不过来,不但无明会起,烦恼也跟着来,而修行就是在修这一念转得过来。所以念佛这“一念”要保持得好,时时刻刻都以阿弥陀佛念在心里;以念佛来伏无明烦恼种子,对境转心,这个心不起分别、无好无坏,这就是“定”。

  △ 我们修行要一心、要专心,一心就是时时刻刻依这个“阿弥陀佛”来行持,就能保持一心;不去想别的妄想,只想到阿弥陀佛就是一心。这样,在白天时,遇到种种的缘、种种的境,我们的心就有主,白天若有主,做梦时就有主;做梦时有主,在病苦时也是会有主,有这个功夫,才不会被病苦所转。若在病苦中有主,有主就是心,心都能够念佛,不会被这病苦、烦恼所转,那在临命终时就有把握。

  △ 外境是动的,里面(心)是静的,才是修行,才有正念,就不会给外境转去。

  △ 放下这个臭皮囊,修行最重要的是求“心”解脱,不要处处惦记着这个身躯,被这个身体度走了。如果有什么境界,也不要执着“得到什么”,凡是有所得的都是生灭相,还不是那个真的“如如不动”,也就是我们本来的真面目。

  △ 有的人虽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着相”修行,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但引起烦恼、颠倒想,到最后竟说自己很有修,说自己“得到什么,得到什么……”。其实已经错误了还不自觉,甚至影响别人,这些都是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

  △ 念佛不能执着“我看到什么境界”,因为念佛是“无所住”,不是有色相的。若说“见到什么”或“我怎么样”,那还是幻化,很危险!不要拿一个东西起来讲,说“我看到什么”。

  △ 修行并不是什么都不要,那是“偏空”。修行是“守本分的执着”,应该吃就吃。

  △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一直用“舍身”来成就佛道、度众生。但这个“舍身”是自自然然的,不是用勉强的;要修行修到有定力,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的时候,自然不会有感觉。而我们的功夫还没到那个程度时,就是还有“我相”;一枝针刺到我们、一只蚊子咬到我们,都会感觉痛,这就是定力不够,还会随境生心、触境分别。所以“舍身”是不可勉强的,否则就变成执着了。

  △ 修行人要修正念,临终时才不会颠倒。闭关,闭这个心不向外攀缘,精气神饱足,加倍用功。如要住山修行,要有住山修行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不会去想吃的,衣、食、住方面能够随缘,这叫做“天人供养”;山上有什么就方便吃,不必煮才吃。

  △ 要做功德,不拘任何方式,但心中不要存有“会得到什么”。

  △ 以前会画图的人,画出的太阳能晒谷子,能把鸟画成活的,真的会飞,这是以前的人修出来的。现在的人不可能把鸟画活了,现在的人都是依赖科学、化学。

  △ 经藏在哪里?经藏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部人人都有的自性《心经》,必须靠智慧开显才有办法流露出来,所以佛陀所讲的一切经典都是智慧。我们因为智慧未开,看经书当然是迷迷糊糊,无法解空“真义”,深入佛法。

  △ 行、住、坐、卧都是禅,不是只有“坐”才是禅。时时保持内心寂静、不分别,就是禅。说明白一点,“一心”就是禅。

  △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都是在贪吃、贪睡的五欲中流转生死而不自觉。所以出家就是要修“心清净”,来度这“七情五欲”的束缚。

  △ 修行人时时都要“放下”,这样临命终时才不会有挂碍。时时心能静静的,没有好、没有坏,这就是“对境无心”。无心,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什么事都不挂碍好、坏,这才是真功夫,任何时候都“没什么事”。

  △ 《心经》里讲“观自在菩萨”,“自在”是什么呢?就是观这个心让它“自在”。不管什么境界来,或是妄念纷飞时,同样保持“寂静”,佛号抓紧,没有好、没有坏,没高兴、没生气。让这个心时时都自在、清净,不可被境转走,这就是“观自在”了。

  △ 烦恼虽然是空性,本无自体,宛如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无可捉摸。但是只要心里有烦恼,一定不自在。所以修行就是在修“心中没有什么事”,没有“我怎么样”。

  △ 度众生要随缘,并不存有“度众生”的心念,一切自自然然。

  △ 度众生不是简单的,不是“社会款”像老师教学生。

  △ 老和尚的某位在家弟子充满了弘法利生的热情。自组一个佛教共修团体,花了三十几年的心血,但后来因人事关系,而未能圆满如愿,终告解散。但他不认输,还一直念念不忘要做什么什么……。

  老和尚劝他:“××!一切放下,听其自然。”

  △ 问:《心经》上哪一句话最重要?

  老和尚: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最重要。修行人不管到哪里都要保持平常心,都能无挂无碍,清净自在,修行就是要修这一点“自在”。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执着)(五明学佛网:念佛       执着)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净界法师:静坐念佛五点记数法 

 净界法师: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净界法师:印祖: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净界法师: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净界法师: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净界法师:你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禅宗与念佛 

 李利安教授:楚山绍琦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 

 洪修平教授: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