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如何看待情欲和爱情:以智慧正视爱情


   日期:2015/5/26 9: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如何看待情欲和爱情:以智慧正视爱情

 

  

 

  和尚怀搂女子开房的帖文一发出,就引发了网友的惊叹和质疑,有人对和尚怀搂女子开房的行为表示谴责!对于情欲和爱情,佛教是如何看待的呢?

  佛教修行不要求放弃爱情,而是以“智慧”正视爱情

  对于爱情,佛法没有加以否定,事实上佛教不否定任何东西,而是教你认清一切事物的实相;当你真正体悟到一切事物属于缘起性空的本来面目,你就知道怎样看待一切事物了;这是佛法上所讲的“智慧”。

  因此佛教的修行没有要我们放弃爱情,而是以智慧正视爱情,而放下爱情的执着,也就是说以健康的态度享受爱情,不痴迷于爱情,当失去爱情或是爱的对象时,也能以健康的态度面对,不致失去理性,伤心得死去活来。一般人可能会说爱情是盲目的,哪能保持健康的爱情;以健康的态度面对失去的爱情,不是很冷淡无情,不像爱情了吗?正因佛法教我们健康的爱情观,可避免盲目的爱情所带来的伤害,所以说佛教对于爱情,看似无情却有情。

  佛家所说的禁欲,戒色,不只是外在的形式

  出家的修行人,要断绝情欲,在环境上与外界隔离,这是不用讨论的。然而佛教在禁欲上,不是采取单纯禁止的手法,而是讲根本道理给你听:“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等。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缘起性空,色无常、苦、空、无我,受、想、行、识也都是如此,所以对这些色受想行识等身心的现象,要认识其因缘,不要执着,这也就是“智慧”;从心性上彻底明了之后,自然从根本上断绝情欲;否则光用压抑的作法,是很痛苦很难消受的,而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佛教的修行不是直接抑制情欲的,而是从根源阻断情欲的,好比不用一味的砍枝叶,而是从大树的根砍断,枝叶自然不再长出来。大乘佛教的修行课程与目标是,心中有爱有情,但没有情执,而把爱与情扩大为大爱,也就是“慈悲”,“慈”就是予人快乐,“悲”就是拔人痛苦;而且是不限对象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我与有情众生是一体的,不管有缘无缘,我对待一切众生平等、慈悲。

  每个人的修行程度参差不齐,要达到这个最高目标,首先要由修“智慧”下手,逐渐去掉我执,达到无我的果位,这就是小乘的阿罗汉果位;而大乘则更由“无我”的“智慧”进一步体悟我与众生一体,而往广渡众生的目标迈进;所以有人说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慈悲”与“智慧”,而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才能广渡众生;只要发心行菩萨道,学习菩萨救苦救难,广渡有情众生的精神与作法,就是发心菩萨,可以渡众生。行菩萨道,一切以利人为出发点,利人而利己,自渡而渡人,这是大乘佛教广渡众生的最佳写照。总而言之,智慧与慈悲的佛教,对于爱情,看似无情却有情。

  出家修行是佛教的传统,从印度到中国,出家修行有两大任务:

  一是自度,为求得自己的解脱,为证得阿罗汉果而出家修行;

  二是协助他人和护持众生修学佛法,帮助众生得度和觉悟。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对外到内对人境界和修为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禁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智慧)(五明学佛网:佛教       智慧)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示寿命之理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谁最可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如何观察人生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