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希热多吉居士:广东六祖寺发生居士穿袈裟事件,引爆空前争议


   日期:2015/5/28 8: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祖寺的方丈大愿法师为居士披袈裟

  这两天,一则有关广东四会六祖寺的新闻在佛教圈引起轩然大波。事情源于2015年5月18日下午在六祖寺的一场法会,六祖寺的方丈大愿法师将禅宗法卷授予了十二位法师和一位居士。在殿堂里,大愿法师不仅为曾伟居士开示法要,付法偈一则曰:“无尽光明无尽意,本来面目本来心。道同灵光常独耀,弘管理禅法法真”,并当下解开身穿的祖衣为曾伟居士披上。

  一、当事人物介绍

  大愿法师,1971年9月出生于湖南益阳。1988年就读于湖南财经学院。于1990年8月依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于南台寺宝昙大和尚得戒,于香港宝林寺圣一大和尚得法;1991年进入福建佛学院学习。1995年四月初八,大愿法师在湖南衡阳仁瑞寺升座,时年24岁为中囯最年轻的方丈之一,现任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六祖寺住持方丈等。(摘自百度百科)

  曾伟居士,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EMBA教授,东京大学访问学者、中日中小企业比较研究专家,广州欧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欧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欧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

  二、为何引起轩然大波?

  为何这样一则消息会在佛教圈引起轩然大波呢?因为大愿法师为曾伟教授亲自穿上“祖衣”这件事情太不同寻常了。“祖衣”就是我们常说的“袈裟”。按照佛教的制度,袈裟只能是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才有资格穿。在家人不能穿袈裟,这是佛教的制度。

  佛教有二众:出家众和在家众。出家的是僧人,在家的是居士。出家众的衣服,在家众是绝对不能穿的。即便是出家众,沙弥也是不能穿比丘的衣服的。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所著的《沙弥律仪要略》一书中说:沙弥不得披五条衣。沙弥都不能披五条衣,在家人就更不能披了。那么什么是五条衣呢?这要从佛教僧侣的衣服种类说起了。

  


  佛教比丘袈裟

  三、什么是袈裟?谁有资格穿袈裟?

  通常人们把带有衣钩的那件红色条格状的衣服叫做袈裟。而事实上,僧人穿的衣服是统称为“袈裟”的。袈裟是梵语,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袈裟又叫做“田相衣”或“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有特定的含义。第一:印度地处热带,人们多着白衣。佛教为了僧俗有别,所以规定衣服要染色。第二:白色俗装比较亮丽;法衣坏色不求华艳,可以断除僧人的爱美贪著之心。第三:割截缝制,可以防止有人偷取变卖,这样的衣服也就无法移作他用了。简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于“毁其形好,僧俗有别”。如梵纲经卷下说:“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

  


  袈裟是佛制,在家人不可以穿

  四、付法传衣意味着什么?

  这件事情会引来佛教界的轩然大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禅宗托付法卷和祖衣,就等于是传衣钵了。付法传衣在佛教中具有古老而深远的意义。阿育王时代的南北佛教都有五师相承的“付法”制度;五师以后部派分化,代表全佛教统一性的付法虽不复存在,而以佛法正统自居的各部派各有付嘱相承。一代一人的付法,据《付法藏因缘传》,是将入灭而付与后人。所付嘱的是“正法”、“法藏”、“胜眼”、“法眼”(禅宗归纳为“正法眼藏”)。古代真正的“付嘱正法”,其意义是“护持”,即维护佛法的纯正,使佛法久住而不变质衰落。即在佛教发展中形成佛法领导中心,表征佛法的统一和纯正。

  一代一人师资相承的付法制,深深影响了中国佛教。东晋佛陀跋陀罗来传禅,也传入了师资相承,中国禅门的付法早已有之。达摩祖师来华传禅,到了黄梅的道信,弘忍经五十多年的传弘,形成当时达摩禅的中心。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即是递代相承的“付法”实态。到了四祖道信,有“分头并弘”的倾向,凡修持得悟的都可说有过付嘱;但是大家都争着继承祖位,终于选定了弘忍,这是一代一人的付嘱制。

  付法传衣,意味着接法者已经开悟,可以担当起传承法脉,演教弘法的重任。这是佛门里的大事,非同小可。付法传衣,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六祖慧能大师从五祖弘忍大师处接法了。

  五、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

  慧能大师(638-713)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开创的南宗禅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代名词,禅宗也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主流。慧能是广东新兴人,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一天,他去集市卖柴,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忽有所悟,便问诵经人:“此经从何处得来?”诵经人答:“蕲州黄梅弘忍禅师处。”于是慧能决定去参礼五祖。

  慧能见到弘忍,自称“唯求法作佛”。因惠能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而受到弘忍的赏识。慧能被派在碓房里踏碓,一共八个多月。“愿竭其力,即安于井臼;素刳其心,获悟于稊稗”。

  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违背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第二天看到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后来慧能口述,请别人在神秀的偈子旁又写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便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

  大约十六年后,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檠经》。时清风吹动旗幡,听众中二僧争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则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法师听言,即把慧能延至上席谈论佛法。见慧能出语不凡,契理契机,不禁问道:“早听说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你吗?”慧能出示弘忍所传法衣,公开了自己的嫡传身份。于是慧能在法性寺正式剃发出家。两个月后开始升座讲法。

  六、接衣钵与穿袈裟

  有居士问:当时弘忍大师传衣钵给慧能大师时,慧能大师也不是比丘,为什么慧能大师可以接法?而大愿法师不能传衣钵给曾伟居士呢?原因有二:

  1、慧能大师当时已经开悟,得到弘忍大师的印证。可以担当起演教弘法的重任。

  2、慧能大师当时接衣钵时,并没有把祖衣穿上,只是接了过去。后来他在法性寺剃度出家后,才正式穿上祖衣袈裟。这个并不违反佛教祖制。

  曾伟居士是否已经开悟,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他以在家人身份,穿上出家人的法衣,这的确有违佛制。如果按照经典上的说法,此举“获罪无量”。此例一开,必将佛制大乱,这是严重的坏法行为,为教界所不容。

  七、教界的态度

  所以中国佛学院的老师宏海法师在微博上说:论理,修行不以头发见高低;行事,住持法道不能有丝毫违逾!虽云焚香掷戟浑无事魔佛空争是与非!又云,凡世间纲常伦理与上宏下化之事,必定一一认真去作,宁可丧失身命,也不肯越轨而行。闻者不可不知!

  而另一位法师则说:三衣乃佛陀为出家众所制,是僧团的象征。今此在家之辈怎敢擅越佛教规矩,行此与正法背离甚远之事,实是佛门之大不幸!希望当事人能够就此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还佛门如法清静!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愿法师       袈裟)(五明学佛网:大愿法师       袈裟)  

 其它法师:如何处理家庭危机(大愿法师)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3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0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9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8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7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6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5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4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3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2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