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所说的业是怎麽一回事


   日期:2015/5/28 9: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许多西方人写了很多谈论佛教的书,他们对讨论「业与再生」的篇章似乎很引以为傲,但他们在每本书里对这方面的解释都十分错误。那些西方人公开解释业时,都说善业是好的,恶业是不好的,除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再也没有提到其他的了。这样的说法正与每个宗教的教义相同,但这不是佛教所教导的业。

  「再生」也是如此,他们一再强调,好像确实曾亲眼见到正是那一个相同的「主体」再生。这种主张对佛陀所说没有「人」及没有「主体」存在的教导,作了不正确的说明。即使我现在坐在这里,也没有一个「自我」会被发现,如果没有「人」存在,那有什麽会去死!什麽会再生!佛陀教导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察觉没有「主体」或「人」的存在,「生」只是一种假相。把自己的着作定名为佛书的作者们,对「业与再生」的解释,通常错得很离谱!

  请密切注意业的问题,身为佛教徒要说明它,必须讨论业的止息,不像所有其他宗教只是讨论业的本身和它的影响力,如果是佛陀的教法,必须讨论业的止息。

  sabbakammakkhayam-patto 意思是一位成功止息所有业的人,佛陀教导业的止息就是贪、嗔、痴的止息。这很容易记住,贪、嗔、痴的止息就是业的终止,那就是心中烦恼的止息。假如贪、嗔、痴不止息,业就不会止息,当贪、嗔、痴止息,旧业和新业就会止息,没有造作现在的业,也没有造作未来的新业,如此,过去、现在、未来的业就会止息,当一个人止息了贪、嗔、痴,业便止息了。必须如此解释业,只有这样说明业,才是佛教的说法。

  所以,我们发现了第三种业,许多人只知道二种业——善业与恶业,他们还不知道什麽是第三种业。 佛陀称第一种业为黑业或恶业,第二种业为白业或善业, 还有一种业称为非黑非白业,它可以止息黑业与白业,第三种业就是能完全停止黑、白二业的工具(佛陀使用黑业、白业、非黑非白业等名词)。

  这第三种业是佛教的业,是符合佛教原则的业。就如前面所说,止息贪、嗔、痴就能止息业,如此第三种业就是使贪、嗔、痴止息的业。换句话说,它就是八正道,当我们的行为与修行符合於八正道时,那就是第三种业,它不是黑业,也不是白业,它止息了黑业和白业,它超越於善恶业之上,是出世间的。

  在西方人所着《业与再生》一书的篇章中, 作者从来没有讨论到第三种业,他们的理解完全错误,对经典所作的解释根本不是佛教的。身为佛教徒,就应该讨论可以止息贪、嗔、痴的第三种业,那麽,包括黑业与白业的所有旧业都会止息。

  现在,让我们多谈一点第三种业。在这方面,佛陀说:「透过自己无上的智慧,我已觉悟了『业』。 」(泰本巴利藏第 21 册, 314 页)这个显然不同的第三种业,不是从其他宗教得来,而是佛陀透过自己的智慧发现,然後将它教给众生。所以我们必须谨记在心,第三种业才是真正佛教对业的教导,如果要写有关佛教「业与再生」的书籍,都应当以这样正确的方法来写,你们要仔细地研读并且关心佛教如何解释「业」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所有宗教里,发现善业和恶业的说明,佛教里也有,它告诉我们做善事是好的,做恶事是不好的,它们都教导着这同一件事。但佛陀说只造善业,并无法完全、绝对地灭除精神的痛苦,因为人一直会被善业所迷且执着善业,换句话说,善业仍然会使人们不断在善趣的生死中打滚,它不是完全地止息、清凉、涅槃( nibbana )。 所以,佛陀对「业」有一种专有的教法,就是除掉所有业而使贪、嗔、痴止息的第三种业,透过第三种业,行者就可以达到涅槃。

  以上内容来源于泰国佛使尊者在《一问一智慧》书中对业的解说

  佛使尊者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许是当代泰国最有名的法师。他除了是一位佛教传统和经典的大学者之外,也博学许多知识领域。

  他用泰文及英文写了很多关于禅定、比较宗教学和在日常生活应用佛法的书。在佛使比丘一本巨著《出入息念》(^An^ap^anasati)中,他详尽解说练习正统的呼吸法,从最初级到最后的觉悟,虽然这个方法是他自己修行的重心,但近年来他更倾向以很开放的方式来教授如何把禅定应用于日常活动。

  他是一位很有包容性的教师,强调所有宗教的核心或真理都是一样的,所以经常引用所有宗教的形象和说法。经由佛使比丘的甚多法义的短论及绝妙的简单谈话,他成为泰国佛教的领袖之一,把泰国佛教从简单的宗教仪式提升到透过不执着而得到和平。

  本书是佛使尊者( Ajahn Buddhadasa )於一九六六年一月在曼谷汤马沙大学( ThammasatUniversity ), 对学生作了两次演讲, Dhamma Principles For Students (中译本名为「一问一智慧」)就是这两次演讲的内容。

  从那个年代开始,已有许多泰国年轻人回到佛教教义中,去探寻西方现代教育所无法提供的答案和可能。面临急遽变迁和混乱的社会,年轻人想追寻一种和平的方式,以解决这时代的争议和不公道的现象【译注一】。

  这份关心值得赞扬,而且每个人都认同它对实际需要所作的引导,但若佛教观点应用不当,或以混淆的观点来对治社会的迷乱和竞争,那就不会有任何利益。

  为了避免误导,佛使尊者一直设法对老老少少提示佛教的根本教义,他回溯佛陀亲说的原始法义,简单又直接地诠释它,并揭示「法」超越时空,可适用於古印度、现代泰国,甚至遍及已开发的西方。

  假如有人问你:「佛陀教导什麽?」

  这个问题最好引用佛陀自己的话回答:

  「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和苦的止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五明学佛网:佛教       )  

 唐仲容居士:谈谈业报因果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九章 普贤菩萨请说业报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八章 阎浮众生的业感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七章 菩萨为佛母说业缘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