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日期:2015/6/1 7: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叶局长小文先生、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大家吉祥!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感谢诸位领导协助,让两岸三地的佛教界得以打破往例,在平等尊重的立场下,共同来举办这一场会议在这历史的一刻,不仅是两岸佛教的盛事,也将为未来世界和平起了一个指标作用,因此意义至为重大。

  谈到和谐世界,面对国际间战争频仍、人世里苦难不断,人们日渐体会到,人类必须有共存共荣的理念、互助互重的雅量,以及彼此透过和谐会谈、沟通交流,才能共创“自他双赢”的局面,为这个世间带来欢喜与融和。因此,仅就今天的主题,提出以下四点,供作参考:一、慈悲尊重可以和谐;二、包容异己可以和谐;三、人我平等可以和谐;四、共生共存可以和谐。

  一、慈悲尊重可以和谐

  慈悲与尊重,是融和彼此的不二法门。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的慈悲,是不分你我彼此、不分远近亲疏,是所有一切有缘、无缘的众生,都要度化摄受。慈悲,也包含了自他尊重的深刻意义:慈悲是利他护生──尊重生命的价值,慈悲是怨亲平等──尊重彼此的雅量,慈悲是共享福利──尊重大众的拥有。

  在佛教里,诸佛菩萨无不以慈悲摄化人间;佛陀过去曾以“亲族之荫胜余荫”感动琉璃王退兵,阻止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佛教行者也常劝人「当以慈心育养幼弱,见禽兽虫蛾、下贱仰人活者,常当愍念……,莫得加刀杖,伤绝其命」,这些都是慈悲尊重的具体实践。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须站在尊重对方的立场,给予服务济助;慈悲是充满智慧、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泉源。

  慈悲尊重,也有平等融摄的意思,亦即体现“生佛平等”、“圣凡一如”、“自他同体”的精神。尤其现在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要有“地球人”的思想,小至物我之间的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乃至国与国的互惠互利,如果彼此皆能以慈悲尊重的态度来相互融摄,便可化瞋恨为和平,转暴戾为祥瑞。尤其世间一切都是“众缘所成”,今天我帮助你,就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就是打击自己。有了慈悲,便可以扩大我们的心量,让私我的感情,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尊重爱护,所以今后人类世间要和谐,不可以没有慈悲尊重。

  二、包容异己可以和谐

  世间上,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人,也有地域的不同、性别的差异,以及语言文字,乃至思想、信仰、生活习惯等种种的不同。虽然有这么多的差别,但彼此之间却又息息相关,需要众“缘”的互助,才能相得益彰,成就多采多姿的世界。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容纳异己的雅量,就不能体会世间众缘所成的美妙,更无法认识诸法无我的真理。

  “包容异己”是崇高的美德,俗语说“有容乃大”,大海容纳百川,所以能成其大;虚空容纳森罗万象,才能成为虚空。一个人的心能包容一个家庭,他就能成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个城市,就能成为一市之长;能包容一个国家,就能成为一国领袖;能包容一个地球,乃至三千法界,就能与佛心契合无间。因此,做人要像大海、像虚空,能包容异己,人格才能崇高圆满。

  说到包容异己,佛教是最讲求包容的宗教。两千多年来,佛教所以能和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融和,便是因为教义的包容性。佛陀度化众生,只要发心向道,不分种族、地域、宗教、各种人等,无论身份尊卑贵贱,佛陀无不接引,佛法因此能迅速开展弘传。佛教东传中国后,隋唐八宗昌盛的景况,使得佛教呈现缤纷灿烂的局面。后来佛教传至东亚及西方各国,也都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可见包容异己,不但无损自己的光彩,还能促成百花齐放的盛况。

  包容,实在是天地间最珍贵的美德了!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只要我们的心能包容世间万物,就能拥有整个法界。因此包容异己,才是彼此的和合之道;人人能包容异己,世界必定和谐安乐。

  三、人我平等可以和谐

  佛教有一句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充分表现了平等的真理。佛陀最初成立和合僧团,即以“四姓出家,同为释氏”,打破了印度长久以来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也打破了尊卑贵贱、性别年龄等种种的不平等。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现在社会也在高喊“男女平等”、“两性平权”、“种族平等”,这是时代的潮流。然而平等的道理人人会说,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平等,例如贫富不平等、智愚不平等、强弱不平等……;因为不平等,因此世界战端时起,人我纷争不断。

  所谓平等,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是视人如己,立场互易;平等也不是盲目的、任性的、齐头式的要求,而是理性的立足于彼此互相尊重之上,不分大小有无、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国籍、不分你我彼此,要能顾及对方的尊严、权益,才是平等的真义。

  世间万相,有种种的差别不同,能在差别中取得平等,才能在矛盾中达到调和。因此,平等要“适得其用”,要“分工合作”,如同我们的六根,眼睛用来看,耳朵用来听,鼻子用来嗅,这便是分工合作,这就是适得其用。人我之间也是一样,彼此要相互依靠才能生存,不要排挤他人,也不要嫌弃任何一人,更不要和他人比较、计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能以平等心做人处事,自然能知足常乐;人人能用平等心来看这个社会,那么“四海之内皆是兄弟”,这就是“大同世界”,也是“地球村”的实现。

  总之,佛教主张世间万法互为缘起,彼此关系密切;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有差别。如果我们能体会“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的真理,自然人我能平等;人我能平等,才可以消弭人世间的不公平,达成人我之间的和合。人我平等,不但能美化自己,也能美化群众、美化世间的一切;能在同体共生的认知上,各自呈现善美的特色,在相辅相成中共同扶持,如此一来便可以共创和平的世界。

  四、共生共存可以和谐

  《国语》有一段话:“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说:只有一种声音不会好听,只有一个颜色没有文采,只有一种味道不会可口,单一的物品没有好坏可言。这正说明了众缘和合的重要。

  所谓“和谐”,并不是要求大家都一样,而是“异中求同、同中存异”,要能容许差别中的共同存在。就如衣服有五彩缤纷、花园有万紫千红,颜色搭配协调就可赏心悦目;一团乐队,有吹、拉、弹、敲的不同,只要音阶和谐就会悦耳动听;一支舞蹈,尽管各个舞者有不同的肢体语言,只要能表现共同的主题,就会产生艺术美感。

  以人类的生命来说,在因缘法则之下,人不能单独存在,彼此要共生才能共存。佛教的僧伽即“和合众”之意,依“和谐共住”为轨范,得以保障僧团的清净和乐。即使后来的佛教,分有部派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等不同,但佛祖是一个,教理是一味,彼此还是共同包容存在。因此,佛教讲“同体共生”,宇宙世界就是一个大我的生命,万物彼此共生共存,才能众缘和合。

  美国向来有“民族大熔炉”的称号,他们在去年选出非裔的欧巴马当总统,显示各族群融和共存的伟大;新加坡这个国家,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各民族之间保有各自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由于彼此能共存共荣,因此在经济、教育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的模范。

  综观人生在世,因为有许多人给我们因缘,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也要给别人一些因缘,让他们的生命都能自由自在的存活下去。每一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到社会、国家、民族、宇宙之间,才能成就“大我”的生命共同体,因此人人能有“共生共存”的体认,世界才能和谐。

  最后以一则故事说明“众缘和合”的意义与重要。

  有一次,宫女们端上一碗鲜美的羹汤给弥兰陀王。一旁的那先比丘借机上前问道:“大王,现在这碗羹汤,不知道您是否有办法把里面的辣味、酸味、咸味、甜味一一区分开来呢?”

  弥兰陀王说:“这怎么可能?所有的菜都已经化为羹汤,百味融和成一味,任谁也没有办法把它们分开了。”

  那先比丘见机不可失,马上接着说道:“大王,我们的国家社会正如这一碗羹汤,是融和了不同的男女老少、尊卑贵贱,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国家的子民,社会的一个成员。希望王能以同体的慈悲心来看待他们,就像生儿育女,不管是儿子、女儿,做父母的都应该要一视同仁,尽心教养的道理一样。”

  今后和谐世界的创造,就如同这一碗百味羹汤一样,必须依靠众缘和合才得以成,所以唯有大家彼此和谐,才能共谱人类美好的未来。祝福大家,生耕致富,和谐圆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平等       尊重)(五明学佛网:平等       尊重)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其它:于五受阴平等舍住正念正智经讲解(陈重文译述)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蔡惠明居士:尊重上座部佛教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如瑞法师:学会谦下尊重 

 明奘法师:尊重包容理解共进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九 五宗平等弘扬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应该尊重别人的善因缘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