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何为真善美


   日期:2015/6/4 11: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善美,常常被人们放到一起进行谈论,而真被放在了首位,可以说,它是作为善与美的基本前提的。何以故?真,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出最天真无邪最善良纯洁的本来面目,如果没有真的基本,是谈不上善与美的。那么,何以为真呢?

  真者,非假也。这主要是从人的感情色彩方面来说的。有假才有真,有了可比性,真的概念才能以一定的形式确立下来。而且,也是因为有了真的对立面,作为具有高级思维活动的人类才会让自己要么表现为真的,要么表现为假的,甚至表现为真假难辨的。于是,我们要辨别一个人是真是假就复杂起来了。若是像那无情众生一般,永远只有那本来的状态,也就不必谈论其真假了。

  于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每个人自身的不同方面,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真的概念虽然没变,但真的形式和意义却是不尽相同的。天真,也可以叫做童真,主要用于形容小孩子的言行纯洁无邪。那是自出生后,还未被尘世所污染的一份灵气,或悲或喜,或哭或闹,都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唯有这种源自本心的状态,才可以称作天真。虽然也有人被称赞“童心未泯”,或许也真的一直保持着这一份童心,但这毕竟是另一种层次了。

  纯真,这是一个适用范围比较广的方面,主要用于形容一个人纯朴自然方面的秉性。在生活中,特别是在远离尘嚣的大山里,有许多人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真性情,他们平凡而善良,从不矫揉造作,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总是按自己内心深处最初的意念为指导去做,不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而犹豫不决,或者把本来的自己“包装”起来以示他人。

  真心,这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纽带。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大家都能真诚相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毫无保留地坦露给对方,说真话,做实事,那么人们之间必然能够互信互爱,世间也会一片祥和。但现实中却不是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千差万别,纷繁无比。为了适应这个社会,人们戴上了各种假的面具,于是乎,谁也不认识了,不相信了。真爱难觅,真情不再,真心蒙尘,最后,自我也迷失了。这说起来似乎有些悲凉,但许多人却是能够呼风唤雨,或是练就了百毒不侵的本领,在这尘世中也是活得如鱼得水。可是,时间久了,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曾经的那颗真心呢?

  真实,也可以说本真,主要用于描述本来的状态。如文首所说,这在无情生命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对人类来说却比较困难了。也许有人说,有情等生命有自己的“意识”,自然比无情生命高等,殊不知,思维越复杂,最后往往是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自己困在了里面。可悲的是,有的人后来发现了这个现象,而有的人穷尽一生也不得知。知晓了的人,便开始寻求复归自然的简单之道,努力找回真实的自己,幸运的,绕了一个大弯终于得偿所愿,不幸的,就只能痛苦懊恼了。其实,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明白这些,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不迷失本来自我,以平常心待之,则会少有很多烦恼。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就是说要追求自然之道。前文对真的形式虽然说了几个方面,但归于一点,也就是要依本心而为,依自然之道而为,如此,你将时时与真实的自己同行,处处皆可了悟生命之真义。

  真善美之——善

  在真善美中,善的意义主要指人的心性、品德方面的体现,这种善,是要在真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何以为善? 善者,非恶也,这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也就是说只要不为恶,也就是善了。具体而言,善的常见表现就是善良,其中有善心,善行,慈善,友善等等各种形式,而更高一层的善,则是慈悲。拥有一颗善良之心的人,如果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世间之人心生善意,对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乃至无情众生都能心怀悲悯,那么也就可以说是慈悲了。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生,不懂世事,其心纯真,对善恶之别是没有概念的,也不会有恶的念头,因此也可以说,其性最初是善的。在这一类善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颗善心。无论是爱怜自己的亲人,还是救助处于苦难之中的众生;无论是不经意间的善举,还是长期出自真心的积德行善,只要是起源于不弄虚作假的善良本意,都是真正的善。此处所说真善,也就是与假善相区别的,假善虽然可能不是恶,但其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对人的善方面,有慈善、和善、友善、孝等不同形式。慈善主要指年老之人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所谓的慈眉善目也就是形容在仁慈而善良的心地上所表现出来的外在面貌,而如今衍生出的慈善事业、慈善家等,其意义则是不太一样的。 和善与友善也主要用于形容对待他人的态度,温和、亲切、友好、关怀等等词语,都是与这善相关的,怀着善心对人,则人也会以善相待。

  孝,是一种道德和文化,主要是在亲情基础上的晚辈对长辈的行为、态度,是善的一种特殊形式。“百善孝为先”,而出自真心的孝,又是以善为基础的,没有善良之心,则不会有孝。在善心和善行里面,慈悲应该是最高的层次了。慈悲者,其一不相恶,其二不欺心。不相恶者,无恨无怒,五阴俱灭;不欺心者,于人、于物、于事心无所悔,于己问心无愧。世间一切众生之类皆是生命,为人者,不求处处爱之深,至少不要起恶念而相害,于所见所为处,可生种种爱心。何以为之?于生命应生怜悯心,友好心,于苦难应生悲悯心,于物应生无欺心……凡此种种,都是慈悲心之体现,形式内容广泛无限,实非言语可穷其深也。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说在生活中,无论是多么微小的恶念恶行,终归是恶,不可为之;无论是多么微小的善心善举,终归是善,不应不为。只要心存善念,不应计较其形式规模的大小,随心所起,尽力而为,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主要是说,因果之报,丝毫不爽。且不谈因果。在行善与回报的平衡方面,许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苦恼:做了那么多善事,仍然没有出人头地发家致富,甚至还会遇到各种苦难,于是便抱怨起上天的不公来。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善,应心无所求,若因有所求才发善心行善举,比如“临时抱佛脚”、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等行为,其实是一种交易,都不是纯洁的善。梁武帝曾问达摩,他修了无数寺庙,写了无数经书,度了无数僧侣,有多少功德?而达摩却说:并无功德。这也是期望获得功德而行事的心态,如果心有分别,念念不忘自己所为的善,则善之意义就变味了。当然,这并不是行善就不能有回报,只要顺其自然就好。因果之事,不是由人来定论的。

  一个人的善心善行的最初本意,只有他自己明白。做与不做,如何做,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对善的意义的很好诠释。为善之道,莫过于此。 尘世之中,需要真,更需要善。如果人与人之间,乃至与其他生命之间,能够互信互爱,善意相待,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真善美之——美

  真善美之中,美可以是天地自然之美,也可以是心灵、形态以及举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一种优雅气质,与真和善的关系比较密切。那么,何以为美?美者,非丑也。关于美的标准,其实没有准确的定义。事物的不同,情景的不同,人的不同,也就会产生多种情形下的状态或者观点,因而也就会有多种形式的美。

  在这世间,天地之美是最常见的。无论是蓝天白云,还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无论是巍峨的高山,还是那翠绿的草原,无不给人一种壮阔之美。日出日落,月圆月亏,冬去春来,这是一种事物更替之美。草长莺飞,鸟叫虫鸣,小桥流水,这是一种充满生趣的美…… 大自然之美,是难以一一列举的;世间从来不缺少美,关键是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对于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比如,对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应该没有什么心情去感受树叶是多么翠绿或者花朵是多么的鲜艳的了;对一个人生失意之人,可能看什么都不那么顺眼吧。反之,如果一个人大病初愈或是意气风发之时,会觉得世间的一切原来都是那么美好。

  大自然的种种事物,其实也并没有刻意展现它们自己,只是保持着本来状态而已。它们并没有美丑真假之概念,有生命者演绎者生老病死的更替,无生命者随着时间一起流逝,只是在附加了人的观念后,便觉得它们真或者美了。对于文化艺术之美,则是一种人工的杰作。人们法乎自然,感悟生活,在文化或者艺术的世界里,往往有神来之笔或是巧夺天工之举,无论是文化或者艺术本身,还是创造或者体验文化艺术的过程,都是一种高雅之美。

  而在人的世界里,美的内容也是很多的。外貌之美,应该是最常见而且谈论最多的。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是一种美,冰清玉洁、秀外慧中是一种美,不同的人所展现出来的美以及欣赏美的眼光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情人眼里,还是明星崇拜,抑或是单纯作为艺术之美来看,美貌,都是客观和主观因素综合下的一种体现,如果去掉主观成分,那便是“真”了。

  与外在美相对应的,是内在美,主要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以及行为方面等内在素质的具体体现,也可以说是心灵美。一个人如果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丰富的学识和修养,那么体现出来的状态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一些行为,应该都是一种令人称赞的美。而我们之所以觉得这是一种美,一方面是因为它真,没有掺杂虚假的东西,是一些真实的真心的东西触动了我们心里最原始的那片净土;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善,它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一种就应当如此的状态下做了应当做的事情,正是这些善良的因素,滋润了我们心里最深处那悲悯的源泉。

  心灵美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多种,最直接的,应该是一个人美德方面的具体体现,概括来说,可以有美言和美行两方面。美言,是指一个人的话语,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只要在人们看来,其言语真实,或是出于善意,或是能让自己满意,都可以说是美言。美行,是指一些具体的行动,在本心的驱使下,或为己,或为人,只要问心无愧,或更能利益众生,都是可以值得赞美的行为。

  美的形式,主要在人心,主观上的美或不美,往往经常改变。而美之意义,却是相对恒定的,也就是真与善,美的深处,要么是真,要么是善。当然,真和善,也只是人们取得一个名字罢了,其真义,无可说也。

  【生命细胞科学】告诉我们:

  心有必有,心无必无,求心不求形。

  心真形真,去伪存真;

  心善形善,止恶扬善;

  心美形美,转丑变美。

  心美人美自然美,形美体美精神美;

  心好人好天地好,人间处处是美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