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YIN辟之罪多矣


   日期:2015/6/10 20: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YIN辟之罪多矣。】

  因此婚姻的礼法如果被废弃了,“则夫妇之道苦”,就是夫妇的道义就会衰败,而相处痛苦。现在离婚率这么高,根源就是没有礼教。我们看整个婚礼的过程当中,都是责任。可是现在男女,他都还没有这种对家庭的责任,他就因为情欲走向婚姻,甚至于未婚生子,都无礼教、没有羞耻心了,哪有不混乱的?

  所以大家冷静看,自由恋爱以后,未婚生子,那已经是没有办法制止。这个就是根本没有堤防,哪有洪水不泛滥的道理?没有礼教,哪有欲望不放纵的道理?这个几千年前就点出来了。而我们再冷静想一想,男女找对象,他才二十多岁,他人生的经验、历练够吗?他找对象的标准在哪里?他的眼光会超过他父母四、五十岁,超过他爷爷奶奶,或者他家族里面七、八十岁的长辈看人?这个问题大家想,我就点到这里为止。

  那好,大家都要顺着自己的好恶,很崇尚自由恋爱,苦就要自己受了。所以现在一百对夫妻,快乐的有几对?可是根源在哪?根源在还没有走入婚姻,根本就没有婚姻的责任感跟道义,那出问题是必然的,不是侥幸的,铁定要出问题。没有道义,现在的诱惑这么多,哪顶得了?所以背叛另一半的人太多太多了。

  所以孔子《诗经》里面第一篇,就点出来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连鸟类都知道要守贞节、要终生不移。这样的心境,现在走入婚姻的人没有被这样教育啊,那婚姻它就基础非常的薄弱,一个不高兴、一个吵架,就可以离婚,那不把婚姻都当儿戏了嘛。所以诗教,《诗经》的教化重要,“温柔敦厚”,让人有这样的温柔、善良、和睦又厚道,尽本分、重道义,这是《诗经》教化的效果。

  所以“夫妇之道苦,而YIN辟之罪多矣”,YIN乱邪曲的罪过就增加很多。而且YIN乱以后,不只家庭失和,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凶杀这些案件。因为另一半不忠,会让人生气到他会豁出去,他会为了要报这个怨恨,哪怕是死刑他都在所不辞。我们看到一些案件,就可以感觉得到YIN乱的祸患。另外一半不忠,连另外一半的父母都杀害,他这个忿怒太强。所以“百善孝为先,万恶YIN为首”,要慎之又慎。

  可能有人会说了,“我们是自由恋爱,我们夫妻也很好,白头偕老。”那是你夫妻。请问,现在几对夫妻像你夫妻这样呢?那我们不能“我可以了”。可是假如我可以,但是一半以上的大众不可以,那是不是要思考,“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的眼光可以超过父母,这样的孩子有几个?

  古人,“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他思考的是往后所形成的风气,他不是只有一个人可不可以的思考而已。妳说“我可以在外面赚钱,我也可以把家里治理好”,妳可以,其它的太太行不行?假如就因为妳可以,妳来带动,大家都工作,都变成职业妇女,职业妇女愈来愈多愈来愈多,家庭问题愈来愈多,那妳在那里登高一呼,妳要不要负因果责任?

  现在民主时代,话都敢讲,带动了风气以后,谁来负责任?是啊。当时候那些倡导男女关系要开放的,这些人有没有出来,对着荧光幕道歉?现在几乎都控制不了了。很多国家根本就没有办法教化青少年男女的问题。所以“君子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你讲每句话,你的角度可以,社会呢?大众呢?都要慎言。不然很可能我们一个不是很客观妥当的言语,造成身边的人都受我们影响。所以给人家建议,得要客观了解他的状况、得要客观了解整个社会的状态,不能乱讲。

  “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斗争之狱烦矣”,乡饮酒的礼法如果在家族里面被废弃了,那么长幼的等级、秩序就会丧失。一个人在家不尊重尊长,他出去哪有可能不跟人冲突的道理?在家不敬尊长,出去跟同学、跟同事,铁定摩擦,所以争斗的刑事案件就会频繁发生。所以古人对人性,洞察它的发展,怎么长善、怎么救失,从这个人性的源头去对治祸乱。

  “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这丧礼、祭礼废置了,臣下、儿子的恩义就会愈来愈淡薄,而背叛亡者的这些恩德教诲,甚至于忘了身边这些亲朋好友、给我们恩德的人,就会愈来愈多。而没有教化的人,他体现出来的一些心态,就有:恩很容易忘。大家看现在年轻人,一点小事就气父母、骂父母,恩,完全提不起来。这个都是从小没有这些礼仪摄受他的心、教化他的心,对他人生长远的一种人格的塑造,所以很容易记怨忘恩。

  首先要从我们做出榜样,“恩欲报,怨欲忘”,哪怕是滴水之恩,常常给孩子、身边的人提起来,你那个厚道、知恩报恩就传下去了。古人是,人家给他一碗饭的恩,他发达之后,怎么样都要去报。韩信就报一个女子给他一饭之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