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对恶人要比恶人更恶,但心要对他慈悲


   日期:2015/6/11 21: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忿怒的法师

  ——嘎玛仁波切

  我9岁当小喇嘛到现在,已经快四十年了,面对各种各样纷至沓来的事情,身心基本不会产生大波动,但是有时候根本来不及思考,会呈现出忿怒的一面。比如对昌列寺的喇嘛们,可能脾气一下子就跑了出来,也会发火。但是发过脾气之后会马上想到,“惨了,刚才发火了,要赶紧回去忏悔。”

  举个例子,在我们佛学院里,小喇嘛们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有的就喜欢打人。我们怎么教育和管理他们呢?第一次,会告诉他别打了;如果他还是继续打人,第二次、第三次……我们就会把这个小喇嘛抓过来,呈现忿怒相。我会说:“已经警告你十多次别打架了,你老是打人,好吧,现在就让你尝尝被打是什么滋味。”然后拿着木棍对着他的屁股狠狠打下去,打得屁股上出现三条红印子,就告诉他:“今天先奖励你‘三道杠’,让你当将军,看你以后还打不打人。”

  还有一次,我记得在国外弘法的时候,有个弟子经常喝醉酒后打自己的老婆,他的老婆也不敢报警,因为在国外报警说遭受了家庭暴力,施暴者就会被抓走。我已经苦口婆心跟他讲过好几次,“你不要总是这样家庭暴力,伤害自己的太太,也打扰了邻居……”但是谁说都没用。有一次,我上楼梯的时候,看到他又在那儿打老婆,那位女士的头已经被打得流血了。我赶紧劝阻说:“你不要再打了,你们俩又没什么大事情,不要天天这样打。”他不听我的,还想继续打。我走过去,一把夺过他手上的木棍,直接对着他的头打了一下,这一下虽然没把他打晕,但也把他打得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喇嘛们把他抬起来安置在路边,让他好好反省反省……有些人就是这样,根本听不明白慈悲的语言,所以就只好用他们能明白的方式与之对话,比如对这个家暴分子,就要让他知道,人被打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很多人以为,佛教讲的慈悲,就应该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没脾气,没有意见,不管闲事,任其发展。如果一个佛教徒呈现忿怒相,对方往往就以此为借口说:“你还是佛教徒呢,平时怎么念的经?怎么拜的佛?还和我发脾气,学佛白学了!都是做样子、假学佛!”似乎佛教徒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言行,永远都必须要闭嘴,逆来顺受,没有任何发言和交流的权利,对任何事情,哪怕对方是泼皮无赖也要包容。

  佛教虽然讲慈悲,但首先要分得清是非对错,只要不是因为嗔恨、埋怨对方而发脾气,而是为了利益本就不良善的对方,以忿怒的方式来调伏、教化、指引对方,是可行的。

  你到藏传佛教的寺庙里,可以看到佛菩萨并不全都是笑眯眯、和和气气的。有一部分佛菩萨,长得比魔鬼还恐怖难看,但是他的本质还是佛。因为这个世界上,众生的习气不同,有些人,你讲好话他可以听懂,用好话就可以调伏;而有些人,你讲好话他是听不懂的,这时候就要狠狠地打击他们。佛教也是这样的,对妖魔鬼怪就要用猛烈的方式,呈现忿怒的形象。

  在密法里有一种思想:对好人要比好人更好,对恶人要比恶人更恶,心要对他慈悲,行为却不一定要一团和气。父母教育自己的小孩也都是这样,孩子很乖的时候,父母会很温和,用轻声细语的方式来教育他;但如果孩子很顽皮不听话,父母也会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啊。

  当顽劣之人懂得安静下来听别人的劝说,能够听得进去的时候,你当然要用最温柔和蔼的言行对待他,因为他已经发生了变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忿怒的法师       慈悲)(五明学佛网:忿怒的法师       慈悲)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