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随缘与攀缘


   日期:2010/2/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随缘与攀缘。

什么叫做随缘?什么叫做攀缘?接着我们上一讲的 “起行不虚、实心求法”的主题讲。儒家告诉我们如何起行不虚呢?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面也谈到“起行不虚”的问题。在家孝顺父母,要有孝行,孝道;出门要“出则弟”,就是看到别人,把自己放低,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兄长一样对待;“谨而信”,说话做事严谨、有信用;“泛爱众”,对大家都持平等心,一视同仁,有慈悲心;“而亲仁”,亲近善知识;然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几点做到了,还要不忘记自己学习。所以,儒家告诉我们,怎么来实践“起行不虚”,讲的也是非常清楚。

出家比丘,一早起来,就有一个偈子:“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我们一下地就要懂得随缘,就缘法了。起床了就不能忘记佛法,实心求法。搭衣的时候,“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一看到衣,也不忘念经偈、持咒语。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念供养咒,这些都是随缘。大寮煮什么,行堂的同学就给你行什么,行到你跟前是什么,你就吃什么。这就是说人的心就是随着缘来观照。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都要能够用智慧来观照,当下自己要起什么心,自己要怎么办,非常清楚。

所谓攀缘,人的心就像猴子一样,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去。猴子跳跃的时候必须要抓住树枝、树干,才能跳来跳去、活蹦乱跳。我们常常听到俗话说“不敢高攀”,高攀就是攀缘,低攀也是攀缘,就像猴子从高处往下处跳,也是攀缘。从高处往低处,从低处往高处,都是攀缘。攀缘是人的散乱心、分别心的表现。攀缘时,内心里就有个执取,执取一个“有”。

就如过斋的时候,可能会有执取。你喜欢吃蘑菇,没有蘑菇就不吃;想吃白菜,没有白菜就不吃;或者喜欢吃辣的,没有辣味,就不想吃;喜欢吃甜的,没有甜的就不想吃。这就是一种执取的心,执着的心,这个执着的心,如果这种执着一直在熏习着我们的心,那我们的分别心就越来越重,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因为不容易做到“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所以一天到晚都是随着烦恼、妄想、颠倒在走,而自己并不知道,反而认为攀缘是正确的。

譬如说小孩子,他喜欢的东西就是玩具,玩具可能是就五块钱、十块钱,非常便宜的东西,而小孩家里可能有百万千万的资产,但这个小孩就只是很喜欢玩具。他一天到头只玩这个玩具,内心当中所缘的就是这个玩具。如果把玩具拿走了不让他玩,或者把玩具弄坏了,他就会大哭大闹。那么,小孩为什么会哭闹呢?因为他离不开这个玩具,他把这个玩具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当你把玩具拿走时,他不在于说这玩具值五块钱还是十块钱的问题,也不在于说他的父母可以再给他买一百个一千个玩具。他就喜欢这个玩具,执取这个玩具,对于更大的缘、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不知道。这个小孩不知道说自己家里还有更值钱的,更有价值的。像古玩,字画,房子啊,产业啊等等,他觉得这些跟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也认识不到这个价值。

在庙里边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常住,可能想的只是说自己有一个好的笔记本,有一个好的手表,一个好的mp3。或者说我今天好好打个坐,好好去磕几个头,好好上一堂课。这些概念,表面看起来都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心依然在攀缘,没有想起来说,常住这个时候规定要干嘛?一般都是随着自己的兴趣在做。喜欢时就一直在那里打坐,不喜欢就不坐了;喜欢时就来吃,不喜欢就不来吃。高兴时吃好多,不高兴时吃一点点,这些都是随着我们的心情,随着散乱心、分别心、狂妄心在走。


这样,我们就会缘不到说这个常住是我的,只会缘到说眼前这个钵是我的。这说明我们的心量是很小的。对一个常住,一个寺庙、道场没有认同感,认识不到这是我的一部分,因而人就没有归宿感。学佛法就是要不断地对于正确的、广大的、善的所缘境的认同、归属,我们才会有这种心,才能够起这种心,才有办法去实践。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同感,在一个庙里人多了,你就会天天看这个人看不顺,看那个人看不惯;看什么事情也不满意,等等,势必烦恼重重。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广大的心,有这种随缘的心,有这种皈依的心,有这种认同的心。认识到某某人、某某同学就是我们常住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寺里的一员,那么,我自己应该怎么办?

比如:你俗家里有个小孩哭了,你就想办法让他不哭。小孩可能会把家里的名贵物品打坏,那你就会想办法去预防,怎么样才能不会让小孩把贵重的物品弄坏,你不会觉得这个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在道场中也是一样,别人在做事,你也要想方设法去帮助。这就是对寺庙的认同感,归宿感。在道场中,如果没有这种认同感,没有这种归宿感,你就会想这个道场反正也不是我的,是某某法师或者是谁的,跟我没关系,我自己还不知道要住几天,那你的身心怎么能够安顿呢?身心怎么能够自在呢?这样,我们的心就像猴子一样,活蹦乱跳的,每天都是随着自己的妄想在走,随着自己的烦恼在走。所以随缘是非常重要的,要去随什么缘,我们是能够掌握的。

“泛爱众,而亲仁”,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在道场,如果我们不能经常培养这种主动的心,去想怎样为这个道场发心、要怎么着力、要怎么用功,我们的心和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就势必会越来越疏远;这样的道场,我们就不能安住。

“泛爱众”,众生平等,如果我们一直去分别,这个人远、那个人近,这个人大、那个人小,这个人高、那个人低,都是不对的,都是内心的问题,都是我们学佛法要去纠正的,要去对治的。所以这个缘,是我们能够去观照,然后才知道说自己怎么办。见行见行,正见培养起来,问题认识清楚了,然后自己应该怎么办就知道了。就犹如说走路,路子看清楚了,自己就知道怎么走,如果路子看不清楚,那就有可能越走越危险,越走越远,南辕北辙。

道场里有这么多法师,大家在修行用功,我们随缘跟着大家一起用功、学习、做事,就不会有错,不会有大的偏差,慢慢自己也就进步了。这种缘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一种修行用功善法凝聚成的力量,如果我们缺乏了这种缘,个人用功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是不容易用的上功的,也就是我们没有靠这样子的一种外在的很好的修行环境、外缘的力量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保护,我们用功是用不了的。

所以在道场当中,要认清楚我们要怎么用心。认清什么是攀缘,什么是随缘。随缘是主动的,攀缘虽然也是主动的,但是,是勉强的。缘一过,就不行了。就像猴子从这一个树枝攀到另一树枝,它必须要靠外在的一根树枝。随缘,我们看到这根树枝,看到这个境界,看到这棵树,知道我要怎么办,所以随缘和攀缘是不一样的。攀缘就是执着,执着也就是没办法,没办法解决,就犹如我们的心被万能胶给胶住一样,解不开了。

“随缘”,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办,知道怎么处理,自己有能力来应对。那么我们有什么能力,怎么来应对呢?比丘也好,沙弥也好,佛、菩萨、祖师大德们都是告诉我们从早到晚应该怎么做,在受戒前都学《毗尼日用》,怎么用功记载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照着这么去做,那么内心就能够缘到法。

什么叫做缘到法呢?只有透过佛言祖语,经常去忆念、串习、思维,才不会忘记。如果不是有意地听经闻法思维,我们很容易就把法丢到脑后了。所以丛林当中随众、随缘,都是非常高量、重要的修行的下手处,大家要在这方面能够用心去体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