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你不节俭,这个家一定要败的!


   日期:2015/6/13 7: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

  为人处事要常常有一个态度,就是『简朴』,节俭,很朴实,朴实就是很实在不虚华,不打肿脸充胖子,不跟人家攀比。我们《朱子治家格言》的经句讲到这里其实节俭的句子讲了多少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都是节俭。所以这几句经句已经告诉我们,「勤俭为持家之本」,你不节俭,这个家一定要败的。

  而这个节俭除了财物上的节俭,它还用在很多处事待人当中。所以《训俗遗规》《五种遗规》里面有一本叫《训俗遗规》,它就提到人生的福分,是有它的定数的,就是你自己培来的福。所以惜福的人,他的福会常有余,你看我们除夕夜都要「年年有余」的这个精神,不要奢侈,不要把福报用尽。暴殄天物的人,很可能福就会很快用尽了。而老祖宗告诉我们「禄尽人亡」,一个人把自己的福禄花得太凶,本来他可以活八十岁,可能五十岁他的福报完了,他就没命了,他折寿三十年。假如他只能活六十岁,可是他特别节俭,到了六十岁他这一生的福报还没花完,他可能延寿二十年。这些都是老祖宗的教诲。

  而老子就教导我们,他有三宝:一「慈」,仁慈;二「俭」节俭;三「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卑、谦虚。这是老子给我们人生的三宝,就提到「俭」。而这个「俭」不只是财用的时候要用俭的精神,一切的事情在应对的时候,都要有这个俭的精神。

  比方说吃东西,吃饭、饮食,也要想着“俭于饮食”。因为你吃得太多,甚至还有人吃四顿、吃五顿、吃宵夜,脾胃的负担特别大。现在这个时代脾胃出问题的人很多,胃病的人很多,跟吃有关系。饮食要有节度,晚餐吃得少,能不吃最好。你不要今天回去说我说晚餐不要吃,结果你不吃,瘦得很厉害,你们家里人不能找我算帐。改变一个习惯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像我的师长他晚餐基本上是没有吃但是你看他的脸色非常好。“俭于饮食”。尤其你七点以后不要吃东西,你太晚吃它没有办法消化,食物在胃里面,隔天都发臭了。吃宵夜的人大部分都有口臭,因为他那些东西在胃里面都没有消化掉,一睡觉胃也跟着休息了嘛,而且它休息得很不自在。你感受到你的胃在抗议了没有?它只是没有绑白布条而已,是不是?你让它休息得很不自在。

  “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跟嗜好,嗜欲会让你的精神很分散。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当你不去做那件事很难过的时候,基本上你的精神没有办法集中,你会一直想。比方说赌博的人,他就六神无主,他只想着要去赌博。比方说很喜欢买衣服的人,他只要看到那个model(模特)那个服饰,他那几天就在那里我要赶快去百货公司,他就六神无主了。因为那个欲望会控制他,他就没有办法很专注在每一个时候去做事情。你看那个孩子很喜欢打电动玩具的时候,他上课都不专心,他就一直在那里想我要去打电动玩具。很喜欢看电视的人也是这样是不是?他很喜欢看的,你叫他去看书,他还在那里想,虽然坐在书桌前面,在那里自己演。所以“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人的欲望愈少愈好,当你的欲望都放下了,你就是自在快活的人,任何欲望不能够控制你。

  “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话说多,不如少”,这是俭于言语。少讲话讲话最耗气,所以话不要太多就养气。而且言多必失,很多自己讲话不小心就惹来很多的是是非非。而且话很多,往往心很浮躁,你稳不下来话才会很多,不然一般就是真的很需要讲话他才讲。

  再来,“俭于交游”,“交游”就是你朋友不要交一大堆,朋友最重要的是知心、值得交的朋友,可以互相成就道德的朋友。你不要交一堆朋友,然后连家庭都不顾了,只是要一个“某某人我也认识,某某人我跟他吃过饭”,那种虚荣有什么意义?把自己家庭的本分都给耽搁掉了,没有意思。重视虚荣、重视面子的人其实生活得很空虚。所以人不要就好像一定要去结交很多的朋友,最重要,择友要慎重,“择交如求师”,你交一个好朋友就像找一个好老师一样的慎重。因为我们成年以后,特别容易受身边朋友的影响。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说,“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您要多交几个屈志老成的朋友,往往你很冲动的时候,他的意见都跟你不一样,能把你的冲动伏下来,这种朋友重要。这个时候你可以很慎重的选择朋友,而且因为你交友非常谨慎,也不会交到一些不好的朋友造成一些人生的不幸跟过失,这叫“择友寡过”。

  “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就是能推掉的应酬推掉,身体会好,也不会这么累。我曾经接触一些官员,他们过的日子真不是人干的,我们跟他吃完饭已经十点多了,他还有三个地方要去。我说他本来可以活八十岁,可能当个官不知道折多少寿命,太辛苦了。其实你做的生意只要是以信义为基础,跟你合作的人会愈来愈信任你。而不是一定要喝得烂醉的那种信任,甚至于还要到一些不好的场所,那根本就是乱来了,那种钱宁可不要赚,是不是?你们要配合我一下。真的,那种钱不能赚了,你让那些人都染上色了,你怎么对得起他的家人?他的祖宗都会找你算帐该是你的福报,又不是要带到那种地方才赚得到。所以人不明理,净干一些造罪业的事情,该是你的福报跑不掉的。我们都用正当的手段去赚,反而你在赚的过程你又重新积了德。因为你一言一行都在道义当中,你又积了新的德,这样才对。你采取了不道义的方式,边赚钱边折自己的福,这叫小人冤枉做小人。

  “俭于饮酒”,少喝酒最好是别喝。刚好后面还有“莫饮过量之酒”,都会讲到。这样“可以清心养德”,酒喝多了脑子不清楚,还会乱性,这就不好。

  “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扰”,就是人不要胡思乱想。平常就多读读经,静静心,不要胡思乱想。人现在都想什么?过去妄想、未来妄想,还有现在妄想。过去已经过去了,你要记取教训就好,不要还在那里想着气得发抖,自己找罪受。未来还没发生,不要担心一大堆,是不是?而未来跟现在有没有关系?有,“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你在那里做白日梦,不是浪费生命?常常想未来的人,这个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跟精神。还有现在妄想。什么叫现在妄想?举棋不定。这样好吗?那样好吗?想得眉间深锁,这个也不要耗那么多精神。《弟子规》怎么说的就怎么做,《论语》怎么教的就怎么做,不就好办了吗?你就有标准了,你的决断力就强了。哪有那么多举棋不定的事情?有举棋不定的事找同样学传统文化的人商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要自己在那里一直想、一直想,钻牛角尖,没有意思。这个时候有善友为依,身边的好朋友就可以帮助你了。

  这是“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这个“义”是正确的。就像刚刚跟大家写到,你教育孩子你连目标都搞错了,那怎么可能教出圣贤孩子?你从小就是功利在引导他,他就不可能成为圣贤君子。要教好孩子,首先我们当父母的人要先教育自己,叫教儿教女,先教自己。

  请问我们现在的人生价值观正确了没有?诸位家长,让你的孩子过你同样的人生,你说好不好?你们考虑这么久?这问题这么难吗?你们的人生快不快乐?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注定你的命运,所以思想才是一个人命运的根本。假如我们觉得我们这一生其实不是很快乐,你还用你的思想在引导你的孩子,那他怎么会快乐?所以先要教育自己,错误的思想要先放下,正确的思想要赶快装进自己的心里面。现在着急的不是孩子要赶快学什么,是自己要赶快先学好什么。你有非常正确的观念思想,正确的思想会有正确的行为,你的身教才做得出来,不然给孩子错误的示范,怎么身教?

  比方有一部电影叫做“手机”,听说那部片子说,大人一天平均说谎二十几次,我们就有听学生讲,他妈妈接电话,他爸爸也在家,他妈接电话,那个人要找她先生,她说,不在。然后孩子在那边:爸在呢。妈说不在。那个身教都不敏感,人要不妄语。孩子从小这么看,不就觉得讲谎话很正常,就错了,那就教不出司马光了。司马光就是因为小时候他的爸爸很懂教育, “教子要有义方”。刚好司马光跟姐姐在剥胡桃皮,很难剥,他姐姐出去一下,他底下的仆人过来,让他用热水烫一下就很好剥。结果姐姐一回来问他,你怎么这么厉害?他说我自己想到的。人生第一次说谎,他父亲在旁边发现,就呵斥他,他从此不敢讲谎话,成为一个德行的完人。“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是他爸爸成就他的,“教子要有义方”。

  所以这句话要落实,首先先自我教育。当父母的人,我每一天的念头对不对?念头会影响小孩。再来,一言一行对不对?自己这么警觉,慢慢的你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身教。因为你道理非常清楚,你会在每一个机会点可以引导孩子,你的言教就到位了。所以当父母的人要勇猛精进,你要赶快提升自己的智慧,你早一天有智慧,你的孩子就早一天得大利益。

  唐太宗先生他很有智慧,看到孩子在吃饭,“你知道饭吗?”他孩子说,不知道。吃饭就教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锄禾日当午……”你们要背出来一下,这样你们那个机会就会教了,是吧?又出来骑马,“你知道马吗?”坐船,“你知道船吗?”看到树,“你知道树吗?”大家看,他带他孩子出去一趟,教了多少做人的道理?我们带孩子出去,一句话也没讲,回来,“啊,好累。”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观念。教子对一个家族、家庭是最重要的孙,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都好了,社会国家当然安定。所以为父母者把孩子教好,也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以前的人走向婚姻,新郎要去迎娶以前,都要先祭拜天地的,代表这一件事情对整个天下社会是很重要。有好的后代,这个社会才有未来。所以结婚不是两个人高兴不高兴的问题,结婚是要为国家社会负责,要为自己的家族后代负责。所以结婚是一个非常慎重的事,是有一份责任去承先启后,所以对婚姻要有正确的认知正确的态度。现在这个责任心不够,高兴了就结,不高兴了就离婚,这很要不得。所以现在很多很夸张的现象,还有早上结婚,下午就离婚了,这个对于婚姻把它当儿戏,很不妥当。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几千年的教育当中,很重视礼教,而礼教当中最重要的是婚礼,结婚的礼非常隆重,整个过程让人感觉到是一种使命,他就不会当儿戏了。从新郎一开始先祭拜天地,再来父亲代表祖先敬儿子酒。这个在孩子一生当中,只有这一天是这样,一般都是尊重自己的父亲,都是给父亲倒酒、敬酒,但那一天是父亲给儿子敬酒,代表祖先期许他这个家道要交给他了。我想我们成长过程都恭恭敬敬对父亲,给父亲盛酒,突然那一天是父亲给我们盛酒、敬酒,我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整个过程让他都是提起一种使命跟责任。

  包含到新娘家里,是岳父、岳母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那他也要对岳父、岳母要负责任,人家养育这么大的女儿,他得要好好照顾她。那新娘迎娶过来了,上了花轿,新娘要把一把扇子从窗外扔出去。你们都扔过没有?没有。那这么重要的事要记住,因为扔那个扇子是表示要把大小姐脾气扔出去,把大小姐享乐的生活要一起放下,接着要跟夫君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你还有这么大的脾气,还这么重视享乐,那麻烦了,给人家搞得鸡犬不宁,就不好了。所以每一个环节都是表法,都是给当事人对婚姻提起非常正确的态度,这个教育太好了。

  包含到了家门,公公婆婆是站在客人的那个位置,两对新人是从主人那个台阶走上去,代表今天开始这个家就交给他们了。进门之后,夫妻喝交杯酒,盛酒的杯子是葫芦瓜做的,苦的,盛的是甜酒。代表这一杯酒喝下去,夫妻从今天开始,同甘共苦。因为那杯子是同一个葫芦瓜切成两半,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葫芦瓜,代表一体,不可以分彼此。

  这么好的礼教,我们忽略了好几代人,都没有好好的把它理解,进而拿来教化我们的下一代。现在很多婚姻没有照这个古礼的精神,都挺乱的,是吧?好像现在变结婚的现场都变成胡闹的地方,这么神圣的日子拿来好像要捉弄别人,此风不可长也。你愈不重视它,愈把它当儿戏,离婚率愈来愈高;你愈慎重,每个人在走入婚姻以前都有非常正确的观念、态度,他就不会在婚姻当中乱来。所以这个是慎于始,要走入婚姻的那个开始要好好教育他。

  其实人生有很多机会教育点很重要,比方我们看到“教子要有义方”,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胎教就是开始;孩子要去读大学,还没进大学之门,那也是一个开始的机会教育点;孩子要踏入社会,应该有什么样正确的工作态度,那又是一个慎于始。

  比方说我要到学校去教书,那我的长辈要抓住这个机会,提醒我,“这个工作要好好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你们要多背几句,到时候你的孩子要去教书,你都没东西跟他讲。对啊,教子,你的“存款”要多一点,到时候才拿得出来。你要告诉他,“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作怎么可以马虎、怎么可以应付?而且领的又是国家的俸禄,你教得不好你就欠全国的纳税人,你下辈子做牛做马都还不起。”有没有道理?有。要深明义理,深信因果。

  最重要还要跟他讲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人当了医生,没有医德,草菅人命把人给医死了,结果堕到十八层地狱,他很生气,在那里跺脚,“我又不是故意的,干嘛判那么重?”结果他在那里跺脚,突然底下有人说话了,“老兄,你别在那里跺了,灰尘都落在我的身上。”这个医生吓了一大跳,十八层地狱是最低的了,底下还有?他说:“老兄,我是干医生的,草菅人命堕十八层,你是干哪一行的?还在我下面,第十九层。”结果底下的人说:“我是当老师的。”你这个故事在他还没有教书以前跟他讲,不一样。

  我就还没教书以前就听师长讲这个故事,战战兢兢,很有道理。为什么?医生医死人是一条命,他假如积德行善,十八年后还是一条好汉;可是你把人家的观念误导了,他以后还当人家的爸爸,当人家的妈妈,他以后可能还去做小学老师,或者他是当官的人,你把他的观念引导错了,那他当官不就误导一片的人。所以你把思想观念教错了,误的是人家的子子孙孙,还有他影响的人,那这个断人慧命的罪业就很重了。

  我不要讲完这个故事,没有人敢当老师了,你就尽心尽力去做,就功德圆满当老师好啊,孔老夫子是好榜样,是不是?至圣先师孔子,他尽心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福报庇荫两千五百多年的后代,功德很大,他的子孙超过一百万人。大家想一想,超过一百万人,没有出一个败家子,您说那个德有多厚,那个家教有多么的严谨。

  那大家想,现在当老师难,还是孔子那个时候当老师难?现在。我看好多人皱着眉头,你们是在学校教书。告诉大家,“烦恼即菩提”,危机就是转机,今天当老师更难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功德愈大。所以诸位长辈朋友们,你假如遇上人生很大的挑战,你要倒一杯茶,敬自己,恭喜你,上天看得起你,来,敬自己一杯。考验愈大,福德、功德愈大,不是坏事情。人世间没有坏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自己的福分,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你夺走,那谁有什么好担忧害怕的?可是他愈恶劣你愈能包容,“福田心耕”,所以可能恶人你能够包容他,你的福德就因为这个人不断往上提升,那他哪是障碍?所以障碍在哪?心魔,内心的度量太小,太刻薄,容不得人,脾气太大,这个才是障碍一个人假如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发脾气,那谁还障碍得了他?

  诸位长辈朋友,想不想从今天开始不要生气了?你们好像不大想?想。对啊每一次生完气都是后悔,有时候老朋友生一场气,以后就不再联络了,这么多年交情,一语寒心,讲得太刻薄了,从此就绝交了。人生,人与人缘分难得,“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不应该发脾气。尤其你已经成立一个家庭,脾气大,这个家庭的气氛跟地狱差不多,是吧?家里的长辈、父母一发脾气,全家人都很紧张很痛苦。怒是猛虎,就像一条老虎一样到处吓人,不应该发脾气。

  我们为什么会发脾气呢?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所以自己想要的,别人不能顺我们,不顺自己的意思,脾气就来了;或者自己的面子太重,还是“我”,就恼羞成怒,脾气就来了;或者自己身体不舒服,就很容易动怒,都是把“我”放在第一位,就很容易动怒。假如把“我”放后面,把“我”放下,就不会发脾气了。

  有一个太太,她是新加坡人,有一次他们夫妇刚好参与一次课程,有朋友就了解到他们夫妻相处很和乐,就跟他们谈到夫妻相处之道,结果他们两个人互相都说到,就是因为跟另一半结为连理,是他们这一生觉得最幸福、最有福报的事情。而他的先生还谈到说,“我的太太很贤慧,但有一种情况我会觉得她挺委屈的,就是我的母亲有时候错怪她了,误会她了,她不只没有解释,还跪下去给我母亲道歉我看到这一幕,会觉得她挺委屈的。”

  结果这个太太就说了,“一点都不委屈,因为婆婆是家里的宝。”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我们的体会很深,我爷爷奶奶陪着我们一起长大的,所以我们很清楚,家里有老人真的是宝。老人很爱护孙子,而且父母在给爷爷奶奶尽孝,我们自自然然就体会、就学到了,这个孝道自自然然就传了。现在没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这个孝道很难承传。那孝道一承传,孩子心里有孝就有福报。所以老人是家里的大福田,孝敬老人、尊重老人都是积福。所以这位太太她很清楚老人是宝,“所以当我婆婆误会我,她生气了,到时候气坏身体怎么办?赶紧要让她的气能够消下来。所以我一跪下来给婆婆道歉,她的气慢慢就消下来,我的心就安了。”

  可能刚刚我们女同胞听到,“被误会了还要跪下来,岂有此理!杀了我,我都不肯这么做。”其实谁委屈?“我”委屈,有“我”才会委屈,奇怪了,这一个太太委不委屈?她不委屈,她心安,她知道这么做,母亲息怒了,才不会伤了身,她反而安心了。所以可能同样的情境,我们会大发雷霆,可是这位太太却是跪下来道歉,因为她把“我”放下了,是念念为婆婆想,只要婆婆能得利,她就欢喜。

  老天爷告诉我们“吃亏是福”,没有错还要跪下来道歉,看起来是吃亏,但是后福无穷。大家从小有没有看连续剧?当然要看好的连续剧,什么包青天,那个比较值得看,不要看那个打打杀杀或者是斗来斗去,那不好。好,我们看,这个媳妇给婆婆道歉下跪了,这个剧情接下来会怎么演?过几天这个婆婆发现了,我前几天才骂这个媳妇把我哪个东西弄丢了,结果自己发现放在哪个角落,看到了,接着婆婆心里想,我误会她,她没有辩解还跪下来给我道歉,这么有德行的媳妇,打着灯笼都找不到。所以这个婆婆会愈疼爱这个媳妇,那媳妇变成什么?变自己的心肝宝贝了、心肝女儿了,那这个家不是愈和乐,哪有吃亏?所以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人只要念念为对方想,他的脾气就不会上来了。

  讲完了,大家会不会从今天开始就成为不发脾气的人?这个方法老祖宗有教对治脾气:“力忍”,把它压下来,忍住,不要爆发。比方你快要发脾气,“我先上个厕所”,这个叫力忍,压下来,真的忍不住的时候,这个方法挺好的,还是赶快离开,冷静冷静,力忍。

  接着“忘忍”,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要计较了,忘了。忘了很好,心上都不装别人的不是,躺下去五分钟就睡着了。其实人都是跟自己过不去,想一些事气得半死,最后还要吃安眠药,那不是跟自己过不去?你宽恕别人,包容别人,自己好吃好睡,还福报很大,量大福大。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人都是自讨苦吃、自找麻烦自作自受、自掘坟墓、自欺欺人。好,不念了,开悟了没有?换另外一边看,自强不息、自求多福。人生的幸福跟痛苦,谁决定的?自己决定的,这些成语里面都有人生的智慧。好,忘忍。

  “反忍”,人只要能反省,刚好《朱子治家格言》也有,“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很有道理,你今天跟人家有冲突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是两个人都动怒了才吵得起来。我师长,人家骂他,他从来不还口,骂几句话他就骂不下去了。还有严重的,人家打他,他就躺在地下给他打,那个人打几下打不下去了。很有道理的。

  又有一句成语又把人生智慧告诉我们。所以中国文字、中国的成语、中国的文章那是世界的瑰宝,我们要把它传下来,为民族、为世界。成语里面又说,“一般见识”,有没有?什么叫一般见识?就是人跟人能吵得起来,水平差不多了,半斤八两才吵得起来。所以假如我们有这个观照,你一想,对,我的定力也不够,人家才讲两句我就受不了,自己的功力太差。

  你说那有没有可能,一个人统统没错都是另外一个人错,那个人还恶劣的对他,那个完全没错的人好吃亏。那我请教你,你有遇过两个人吵架,两个人冲突,其中一个完全没有错,有没有见过这种情况?我告诉大家,两个人冲突,这么讲不对,一个人一定要找另外一个人的麻烦,另外那个人完全没有错,那个人会变圣人!对啊,我跟大家讲真的。比方西方有一些哲学家,他说他之所以成为哲学家,因为他太太很凶。那他太太那个凶不就成就了他的德行吗?

  再来,所以天底没有吃亏的事,人吃亏到了底了,他就变圣人了。我给大家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舜王,他的父母恶劣到要杀他,他的弟弟也要谋害他。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到大舜已经恶劣到极点了,可是舜王没有责怪对方,还说是自己错,最后他成为天子,成为圣人,还感动了他一家,然后庇荫了几千年后的后代圣德,哪有吃亏!所以舜王给我们人生很大的启示,有没有?尤其舜王的后代,这个德行要承传,还有你们也听了这个故事,也应该承传,不能白听。对啊,所以人生真的没有吃亏的事情。

  佛陀的前世,忍辱仙人,歌利王要割他的肉,一刀一刀把它割下来,他没有生气,成就了他的道业,而且还告诉这个暴君,我成就之后第一个度你。所以对方成就了他的忍辱的功夫,真正成佛之后第一个度的学生就是憍陈如,就是当时候那个暴君,说话算话。

  好,所以以后人家恶意对你,你就想到,这个人要来成就我了,要来考验我了。是吧?而且你说,他骂我骂得很难听,还羞辱我。假如还有这个念头,就是《了凡四训》没有好好学,《了凡四训》说,“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这个人没有过失而被人家羞辱的话,人欠他,天还他,他的后代子孙会有后福。这个我们看过,我们那一方,有的父母很老实,几乎没讲话,又是很辛苦的农民,有些人就欺负他们,骂他们,傻人、笨人,他们还笑一笑回答,笑一笑都不跟人家吵,结果生了好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父母不识字,孩子很有出息。看到《了凡四训》这句话就懂了,“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所以人家骂你,你怎么会生气?人家骂你,你给他鞠个躬,谢谢你送福报给我,他骂几句就骂不下去了。

  所以反忍,一个巴掌拍不响,会有摩擦冲突,还是自己的德行不到位,还是这件事情自己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人一觉得自己有不足,他那个气焰就下来。为什么气焰那么高?硬咬着就是全部都是对方的错,气焰才会那么高。所以人一知道有过失就不好意思了,这是反忍。

  再来“观忍”,这个人的言语行为很恶劣,我们一看到之后,火都快上来了这叫什么?叫着相,我们执着在一个人的一个动作跟行为上,甚至于那个人讲的那句话,我们记了三十年折磨自己,那叫自讨苦吃,是不是?你们现在有没有一想起来十年前那个人骂我,然后还发抖,有没有?那就自找罪受了。来,请问大家,十年前那个东西在哪?拿来我看看。一个剎那消失的幻相,你把它拿来折磨自己。而且那个是很执着的表现。

  这个观是观什么?来龙去脉。来龙,一个人会行为恶劣,是结果,原因是他是可怜的人,他没有家教,他没有好的成长过程,长辈给他的爱,也没有老师给他教导。所以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太上感应篇》说的,“悯人之凶”。

  我曾经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被学校退学三次,三所学校退学了,到我们学校是第四所。一般一听到这个就觉得,这个孩子很恶劣,行为太偏颇。可是我们会去思考,那个结果的因在哪?一去调查,妈妈是泰国人,不知道去哪了,父亲游手好闲还跟人常常打架,那这个孩子在这样成长,怎么可能会好。你一从他的来龙去看,你对人恶劣的行为产生的不是生气,是什么?怜悯他。再来还有去脉,这样的人不改过,以后会万劫不复,那你还会对他生气,你拉他一把都来不及了,还跟他生气。

  所以人要有什么?前后眼。对自己来讲,看得到自己的过去问题在哪;看得到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命由我做,福自己求”,那你有前后眼。再来你看每一个人也有前后眼。这个人行恶,以后会很惨,你就怜悯他;这个人以前种种的这些不幸才会造成这个结果,就不会执着在他的一个动作跟一句言语当中去生气了。所以人不能着相,着相就愚笨了。

  “喜忍”,很欢喜,这个人又要给我送福报来了,他又要来给我考试了,我看看我自己现在功夫到哪里,每个人都是来成就我的,欢喜。

  再来是“慈忍”,以一颗慈悲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你就不会跟他计较,你念念为他想,就像刚刚那个媳妇,念念为婆婆想,她就生不起气来了。而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民族遭了大难,为什么遭那么大难?“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真的是遭难。现在实实在在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整个思想观念偏得比较厉害。所以大家有这么好的祖先跟文化不能承传,都是不幸的人,我们先遇到了、先学了,都有责任把这么好的祖先文化介绍给他们,更不可能去跟他们计较了。

  好,我们谈到这个“教子要有义方”,而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我们对于教育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一般人在做任何事情以前,他应该要做好准备才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今天要参加考试,要不要先温习功课?要。那请问大家以前,你要当爸爸妈妈以前有没有去补习三个礼拜?没有,那你们胆子真大,都没有准备好就敢生孩子。“凡事豫则立”,要准备好。

  老祖宗在教育孩子上,教得非常仔细。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从还没有怀孕就开始做准备了。印光祖师,他的教诲有关教育孩子方面,尤其是女教,学生编成的一本书,叫《天下太平之根本》。这本书太好了,要走入婚姻的人一定要好好的学;已经走入婚姻的人也要学,“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再来,你说“我都四十几岁了”,那要传给你的孩子,传给你的媳妇,这个很重要。“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

  我们看第一点就讲到了,夫妻要“保身节欲”,身体的状况要调整好,那孩子受孕之后,他的整个基础就会比较好。我们看很多商人赚了很多钱,结果他放纵欲望,最后孩子那个素质都很不好,那个就是他不懂,要保身节欲,以培先天。

  第二个,“敦伦积德,以立福基”。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人与人、亲人之间都是缘分,这个家的德行愈好,感得一定是好子孙,叫“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假如你非常吝啬,你感来的就是奢侈的后代,因为吝啬,积财丧道,因为你丧了道了,感来的是败家子到你们家里来。孔子是至圣,他的后代两千五百多年都没有出败家子,这都是感应。所以真正要求好子孙,要靠德去求,要靠诚心去求。教大家一个方法,你都求“这个孩子以后我让他弘扬中华文化”,都会有好子孙来,因为中华文化现在是危急存亡,你发这样的愿必有好的感应,不过你发了愿就要算数,不要到时候,他要走这个路,你还阻碍他,让他多赚点钱给你花,这样不行。而且大家要了解,现在的人发愿承传中华文化,他是中华民族列祖列宗的独生子、独生女,有没有福报?所以你发愿求这样的孩子,他一辈子你不用操心,自有老祖先保佑他、照顾他。

  其实这第二点也告诉我们,人莫向外求,要向自己内心去求,你有德自然感有德的子孙。你今天做老板,你真有德,你也会感有德行的下属。“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今天很多年轻人要走向婚姻,他都想去找好的对象,其实坦白讲,他真能找到好的对象吗?“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他的眼光就到这里,他能选出好的?他只能选出跟他一般见识的人。所以最重要的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德行,他的眼光、他的福报跟着增长,那是从根本去求了。

  现在人都对这个本不是很敏锐。这一点,我有一个很熟的朋友,他的儿子不是很有眼光,找了一个不怎么好的对象。可是他们夫妻尽心尽力为中华文化的弘传付出非常多,积了很厚的德,结果他儿子那个女朋友就吹了。这无形的力量很强,不然他们家就麻烦了,不好的女人进门,这家道就完了。所以不要操心,是可以转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的德积得够厚,逢凶化吉。这是我亲自看到的例子,我当时候也替他们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很熟,但后来证实,确确实实这无形的功德、福德之力量是很大的。后来找的,他儿子憨憨的,找了一个太太非常好,笑容可掬,他那个媳妇很有人缘相,闽南话讲,真有人缘,看了都让人家生欢喜,然后没脾气。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她的公公跟她讲,你不能只生一个,生一个他又没有兄弟姐妹,这样他也很辛苦,成长很辛苦,你最少要生三个。她说没问题。增产报国。对啊,现在很多的年轻女子不愿意生孩子。要多生,而且要好好培养,现在社会缺栋梁之才。

  “第三、胎幼善教”,从胎里就开始教,而且幼是什么?三岁、五岁以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胎幼善教,以免随流”。这一点我们从自身有感触,我们家三个孩子,不会跟人家吵架,吵不起来。像对方假如讲话比较大声了,我姐姐就流眼泪了,对方看她流眼泪,也骂不下去了。那我们就想到,我母亲没有跟人家吵过架,只要对方讲话比较大声了,头就低下来,就骂不起来。所以母亲的行仪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胎幼善教”最重要是母亲的影响,在胎中,禀承母亲的正气。周朝圣人最多,因为胎教做得好,三代的女圣人,太姜、太任、太姒。太姜生了泰伯、仲雍、王季,都是圣人;太任生文王;最后太姒,是文王的太太,生武王、周公。他们几代人,代代都出圣贤,所以胎教重要。然后小时候,“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

  一个家庭里面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教育后代,“至要莫如教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不是没有子孙这么浅而已,是没有好的子孙。你有子孙不好,比没生还可怜、还苦,是吧?“好子好游玩,歹子不如无”,你不好的孩子不如不生,那把家道整个都搞垮了。“无后为大”,那是有好的后代子孙。

  家庭里面两个最重要的责任:经济的责任,家里要生活,必须有经济的支持另外一个是教育好下一代。所以“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古人真的是通达人性,这个“别”别在哪?别在对一个家庭的责任不同,互相分工、互相感恩。是啊太太想,没有丈夫这个天,我们这个家怎么活下去?先生想,就是我太太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在家里奉养我的父母,又教育好下一代,然后又祭祀祖先,把这些事都办得这么好,让我完全的放心。感恩彼此的恩德。所以“男女有别,而后有夫妇有义”。

  结果现在夫妻统统出去赚钱了,也不分工了,下一代交给谁教?佣人。像有一些地区谁教?印度尼西亚的女佣教,菲律宾的女佣教下一代,愈教愈怎么样?愈教教到最后钱都拿到菲律宾去了,是吧?对啊,怎么把最重要的事情给忽略掉了,这怎么有智慧呢?然后两个人都出去赚钱了,谁怕谁?洗碗,你自己去洗,你以为你赚钱而已,我也赚钱;煮饭,你自己去煮。两个人就为了煮饭可以吵好几次了,是不是?你赚我也赚,谁怕谁?甚至于夫妻之间还在比谁赚的钱多。你说现在的人怎么被误导的偏成这个样子了?把重要的教育孩子的事都忘了。

  所以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不冷静下来,眼花缭乱,到底人生该怎么经营,听十个人讲十个人说法都不大一样。像我姐姐,她就坚持要带自己的孩子,好多人反对,但是弟弟支持,我是铁票,支持她。

  大家冷静想一想,算盘要会打,两个人赚就比较多吗?一个人赚就比较少吗?人很多的担忧是因为不明理,理得心安,他假如清楚该是我夫妻的福报,跑都跑不掉,并不是多人赚就赚多钱。大家冷静想一想,三、四十年前,一个丈夫领着微薄的薪水,照顾谁?照顾六个、八个孩子叫正常,十二个叫有本事。再来,不只是孩子跟妻子,还有谁?父母,还有小姑、小叔。结果二十年之后,还买了两栋房子,有没有?俭肠勒肚(闽南话),非常节俭,一份薪水,还积攒了不少钱。现在呢? 两个人赚,一个孩子、两个孩子而已,还不奉事老人,也没有照顾小姑小叔,结果两个人赚还负债。现在这个现象是普遍现象。大家开悟了没有?所以现在似是而非的观念很多。所以老祖先留给我们,大富由天,小富由勤俭,只要这个家抓住勤俭了,他才能留得住钱,不是很多人赚就能留得住钱,现在愈多人赚,花得愈凶。

  再来,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有没有?对啊,所以您看现在多少夫妻,两个人都出去赚钱,结果家里出的状况都是钱买不回来的。

  所以我现在大声疾呼:女人回家吧!因为老祖宗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叫“安”,家里不能没有女人。你们不要太激动,你们不要今天听完回去跟你先生说, “我明天不上班了,蔡老师说的。”下个礼拜,你先生气冲冲的来,我这个课就上不成了。大家要了解,做什么事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你得要体会得到你们家的客观状况,是吧?你一下不工作了,那家里经济没办法,那不行的,慢慢调整,慢慢跟另外一半沟通,达成共识。然后你就要“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你说:“先生,你就是我们家的天。”你愈肯定你的丈夫,他就愈有承担,这个很重要,你愈尊重他,他愈能够提得起他的使命跟责任。

  您假如又能工作,又能把家带好,那还可以,但是坦白讲,十个女子可能九个人做不到。那真正就像《了凡四训》说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假如女人留在家会更好,那我带头来做”,那你这一念心也很可贵,是吧?对啊。

  好,我们现在拿出人生的天平来称一称。今天母亲在家,从小照顾孩子的健康,孩子一生受用,他的学业、他的事业都要靠健康的身体。你假如身体不好,那真的做什么事都很难成就得了。好,请问你们拿多少钱跟我买孩子一生的健康?来,你们的computer(计算器)算一下,怎么买?到时候身体出状况了,你钱买不到。不是孩子的健康,是一家人的健康。现在多少家庭积攒了几十年的钱全部花在哪?家里面人身体出状况,全家的钱都进去了,甚至还要去借钱。大陆一些农村,有人得了重病,自杀。为什么?怕医药费负担不了。所以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但是假如从小母亲都不好好照顾,孩子的体质不就弱了吗?

  现在十个有几个孩子是吃母奶长大的?现在都吃牛奶,请问牛奶照自然的规律是给谁吃的?对啊,所以它叫牛奶。那牛需要的营养跟人一不一样?对。我就说到这里了,不然下个礼拜又有卖牛奶的来找我了。这个时代,讲实话是不容易的,你们好好去查资料就了解了。

  刚刚是说健康。再来,只要母亲在,全家人的心尤其孩子的心非常的定。我们成长过程中,一进家门,“妈,我回来了,什么东西这么香”,红豆汤,莲子汤,成长过程伴随着母亲浓浓的爱,人格健康。我们这一生在内心里面没有匮乏的感觉,“啊呀,我好可怜,我好苦,我好渴望什么,我想占有什么”,没有这种念头,是什么?我们人生能给人家什么。你有满满的爱了,你没有缺乏,你不会去计较,你不会去争夺。没有安全感的人,控制欲望特别强。他也很可怜,很辛苦。为什么没有安全感?推开家门,没有人在,他的脖子上面挂着一支钥匙,叫钥匙儿童,你们听过吗?马来西亚没有钥匙儿童吗?比较少,因为马来西亚的女子留在家里的,我的调查应该是全球华人比例最高的。(大众鼓掌)

  所以你看,我记得二00七年的时候,我们中国驻马来西亚的一个参赞,他那次参与了校长职工会跟我们中心签了五年的协议,这五年要培训马来西亚华小的校长跟老师,五年。结果有个仪式是拜师之礼,给这些负责的校长、老师行三跪九叩的礼。这个参赞看了以后,轮到他给大家致辞,他足足有几分钟,哽咽,一句话都讲不出来。我们当时候在现场也是非常动容,他那个对老祖宗文化的一种感动太深了,他说,这些东西我小时候都看过,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否定呢?因为他也曾经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些情况,所以他非常感触,居然是在海外、在马来西亚看到了这一幕。接着他还说,他希望中国的男人到马来西亚来娶太太。这是一个参赞讲的,他可能感觉到中华的女子的女德,马来西亚比较好。那你们也不要介意,人家来了娶回去,反正造福天下苍生。

  所以假如这个孩子是钥匙儿童,家里没有温暖,请问他会到哪里去?电动玩具店,玩乐的地方,他就开始染污了。而且那些开电动玩具店的人,也是赚的是折福的钱,那些孩子才八岁、十岁,你就让他沉迷在这些玩乐当中,不是毁了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开这种商店,毁了多少家庭,毁了多少孩子的人生。

  好,所以没有父母的爱陪伴他成长,人格不健康,请问你们要拿多少钱跟我买孩子人格的健康?跟我做生意不好做。大家有没有看到,母亲不在家,损失的东西都不是钱买得回来的。

  再来,全家都在外面吃,请问每天花多少钱?母亲在家,食衣住行可以省多少钱?而且吃母亲煮的东西很安全,出去外面吃,多糖、多盐、多油,是吧?身体都吃坏了。

  再来,出去外面吃饭,外面的酒店诱惑比较多,你的先生假如一不小心,掉下去了怎么办?那请问你拿多少钱跟我买夫妻的幸福?外面诱惑那么多,到时候挡不了怎么办?大家有没有发现,都是钱买不回来的。我不要再继续讲了,因为太多了,你们自己想,举一要怎么样?(众答:反三。)对啊。

  所以你再从这些去分析之后,再看到我们老祖先的经句,你知道老祖先通达人性,他知道“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互相感激,“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夫妇之间都在那里比谁赚的钱多,互相指责,没有情义,孩子会亲吗?夫妇彼此感恩,孩子就觉得父母很恩爱,孩子自自然然就跟父母关系就很好,是吧?“夫妇有义”之后才能有“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对父母都不孝敬,他出社会会恭敬他的领导,我也不相信。“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爱自己的父母,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去尊敬别人,那是不正常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君臣是指领导跟被领导,整个国家的安定、整个团体的安定,跟“男女有别”有关系,这个逻辑假如不是老祖先给我们开解出来,夫妻分工合作跟天下太平有关?真有关。是啊,所以我们现在把这些道理搞明白了,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了。

  实实在在讲,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代代都出圣贤,家庭都很安乐,不要说远的了,五十年前的家庭就挺安乐的了,我父母那一辈的,他们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好,哪有像这样?五十年前都很安定,更何况以前文化承传的时候。可是现在的家庭都不稳定了。得想想,汤恩比教授讲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教子要有正确的观念、态度,还有夫妻的共识。

  而教育孩子可以大分三个重点,身教、言教、境教。以身作则(身教)。这个 “教”字,古字就是这么写,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第一个叉是父母长辈画的,小孩潜移默化,模仿力很强,上行下效,所以左边就是身教,以身作则。右边一个手拿着树枝,耳提面命,很有耐性,不厌其烦。假如当父母、当长辈的人每一次讲话就带着情绪,没有办法教孩子,要很有耐性,不厌其烦。那假如是身教,就要提醒自己了,孩子面前都要给好的影响,这是责任感。

  我们有一位长辈,他的印象当中就是父亲早上起床,都是先去给奶奶请安,然后端洗脸水,让母亲盥洗,盥洗好以后,把母亲的尿桶拿去清洗。日日如此,孩子看了哪有不佩服父亲的!而且那洗尿桶,因为他的奶奶很爱干净,所以父亲都洗得特别仔细,然后每一次洗完,都要再做一个确认动作,就是把那个桶子拿起来闻一闻,完全没有味道了,再拿回来。所以他父亲那个闻的动作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孝道就传下去。

  我们看“天下父母”栏目,翟俊杰翟导演,六十多岁的长者,很孝顺,带个老花眼镜帮他母亲剪脚趾甲,那个照片就很感人。结果很自然的,有一天,他的儿子就说了,“爸,儿子来吧。”那个给老人家剪脚趾甲,就是他儿子自自然然看了他的身教,承传过去的。这是身教。

  第二,言教。这个言教是抓住机会教育点来引导孩子。因为刚好他在那个事情当中,你一提醒他,他终身不忘;你没有那个机会出来就一直讲道理,他会觉得有点烦。

  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唐太宗他在贞观十八年有这样的记载,他立了太子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那一天的记载,跟孩子在吃饭,他问孩子:你知道饭吗?孩子说不知道。太宗就讲,这个饭是农民辛苦的耕作才能来的。我们常说到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而且他还告诉儿子,农民耕作,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他在耕作的那个时间,你绝对不能让他去服劳役,他就没办法耕作了。很多不好的君王就是为了自己的享受,把农民耕作的时候都剥夺了,最后他就没饭吃了,生存不下去了。所以不能剥夺了农民耕作的那个时节,那个季节。

  这个很重要,现在的孩子,你问他:你知道饭怎么来的吗?厨房端出来的。那厨房的饭怎么来的呢?超级市场来的。他连那个农田都没有看过都有。还有小孩子写作,我回外公家,外公从树上摘了一颗西瓜下来给我吃。那编的嘛。现在孩子很可怜,很少接触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孩子天真,身心比较健康,从小就关在都市丛林里面,心胸不会太宽大。所以有时候父母都对着孩子讲:你们的命比我好,你知不知道你爸爸以前去上个学要翻两座山。儿子说:爸,你福气比我们好,可以看山看水,我们走在路上,电动玩具店好几家,很受诱惑,很痛苦。那大家想一想,谁的福报大?以前,三十年前的东西吃起来都原汁原味,现在那些水果都是荷尔蒙打大的,看起来很好看,吃起来不怎么样,农药化肥还一大堆。所以到底谁有福报,得冷静想一想。

  接着刚好出门,坐在马上,太宗又问儿子:你了解马吗?儿子说不知道。太宗讲,马服务人,但你也要爱护牠,你不能把牠的体力耗损掉。用了一段时间,要让牠充分的休息,有劳有逸,你把马用得太凶了,把牠累坏了,牠就会逃走了。那这个就是一个对待马的态度,同时也是再延伸开来,你对人也都要设身处地,不能够劳役他人。

  接着刚好坐船,又问儿子:你了解船吗?孩子说不知道。船比喻国君,水比喻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现在当太子了,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爱百姓,百姓支持你;你伤害百姓,百姓就不可能拥护你。

  您看太宗皇帝一路上见到什么都在引导孩子,当这样的父母不错吧?你假如积累到这么有学问,信手拈来都可以引导孩子人生的道理,那你的儿子就变成你的粉丝了,他就不用去找歌星了,他就是爸爸妈妈的粉丝了,他最佩服你了,你很有智慧,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你真有这样的期许,每天开始练,每天给孩子讲两则德育故事,你的功夫就慢慢积累起来了。你说“可是我不会讲”,照着念就行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慢慢你学问就积累起来了。

  又走着走着看到树,太宗又问儿子:你了解树吗?孩子说,不知道。这树,它接受了绳墨就能裁出很直的木材了;人君只要能接受底下人的劝告,他就可以成为圣王了。看到一颗树,还可以教他的孩子你要接受底下人的劝谏,“受谏则圣”,可以成为圣王,可以成为圣人。“教子要有义方”,透过很多机会点可以引导好孩子。

  第三,境教。整个你家庭的环境、小区的环境,境教的影响。孟子的母亲知道,所以“孟母三迁”。

  而成为境教,第一个,你治家要严谨。一个家庭要兴盛,必由家教、家规严整开始,你的孩子才会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这第一点很重要。我们小时候最怕的就是爸爸,爸爸就是是非的标准。我们成长过程当中,人家要拿东西给我们,我们会有哪个动作?一定要先看爸爸妈妈的脸色,那个规矩就是从爸爸妈妈的标准来的。所以要严谨,不能让孩子没规矩。不要说做什么不好的行为了,稍有一点迹象,爸爸这样“咳咳”,就服服帖帖不敢乱来了。

  第二,整个经典完全落实在我们的家庭当中,就是境教。孔子的后代有一位女士,她没有读过《弟子规》,可是她第一次读非常亲切,她说她读每一句就想到小时候家里的情境, “长者立,幼勿坐”,“置冠服,有定位”,“兄道友,弟道恭”,每一句她就想到家里整个氛围、情况。代表她虽然第一次读《弟子规》,请问她学过《弟子规》没有?学过啦。这个就是她整个家庭都已经落实,这个境教的力量就很大。

  再来,读书才有智慧,所以一定要让这个家庭有很好的读书、学习的氛围,从父母喜欢读圣贤书开始带动。“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知恩报恩的家道,这整个氛围也都是靠父母、长辈来带头落实的。

  好,“教子要有义方”,就以这身教、言教、境教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个家庭要能兴旺,必然要有好子孙。俗话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最重要的意思,是有德行的后代。假如是败德的子孙,那真的会把父母给折腾得够呛。不只是家庭要有好的后代,包含我们所处的团体、单位都要有好的人才,我们这个团体才能发展得好。所以能够为团体推荐人才、培养人才,这是对团体、对国家的忠诚,这样的阴德非常的厚。因为那都是为大局、团体着想。

  在历史当中,鲍叔牙推荐管仲,是帮齐国推荐治国的人才。就这么一个推荐,鲍叔牙的后代有十几世都是名大夫,那个福报就很大,十几世家道都是很兴盛的。我们冷静看看现在家道能兴盛多久?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现在得要修正一下了,现在富连一代都过不了了。而古代从历史当中这么多的家族都是兴盛几百年、几千年,这个中的智慧在哪里?个中的道理在哪?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辈,不得不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忠诚的人他的心胸广大,所谓“福田心耕”;反过来看,一个人心胸狭窄,还嫉妒人才,这样的人是给后代子孙招祸来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看历史当中嫉妒别人、陷害别人的,最后是什么呢?断子绝孙的结果。

  所以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方法。而《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教育孩子能时时从做人做事的根本来教他,而不是教他枝枝末末。所谓“纲举目张”,现在假如请教大家:你能把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原理原则写出十条来,大家写不写得出来?总结一下。你心里非常清楚这些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你才能时时自己以身教、以言教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抓到根本,成语讲,“本末倒置”。请教大家:您觉得我们五千年来中华儿女,哪一代人花最多时间教孩子?这一代吧? 那请问大家:哪一代人教出来的效果最差?你们自己讲,我没讲。那这个不成比例。关键在哪?本末倒置了,急功近利了,不从根本。我们不抓到根本,我们的孩子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他是没有根的树木,随时有可能会倒。请问大家:你的孩子去读大学、出社会,你有把握他不会被这个社会污染的请举手。打雷了,这意思就是这是很严肃的问题,大家要慎重对待,振聋发聩。努力有结果,不一定有好结果,你不抓根本,努力了老半天,徒劳无功。

  台湾我们成长的环境,几乎每一个人都背过“青年十二守则”,一个年轻人要牢记这些做人的根本。跟大家分享一下。所以这个“义方”,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教育理念都要务本。哪些是本?“孝顺为齐家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您要看你的孩子以后出社会,在团体是不是忠诚,在国家是不是忠诚,就看他有没有忠勇的精神。忠,做什么事情不马虎、不应付,尽心尽力。假如孩子做什么事都是跟你应付应付,他出去外面都给人家添乱。(室外响雷)勇就是打雷不会怕,要定。勇首先表现在哪?“知耻近乎勇”,他勇于改过,他有羞耻心;他勇于承担,勇于学习,勇于提升自己,这个很重要。这个都要透过你们的训练让孩子多一些磨炼自己的机会,甚至于胆怯的时候你鼓励他,建立信心,建立胆识。

  “信义为立业之本”,他真正事业要有所成,这两个字是关键。不管他做哪一个行业,都是道义,他会欢喜的去在他那个行业去服务好大众,去照顾好他人,而且很有诚信。信用是人类第二个生命,你假如没了信用,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足,人无信就不立。那对于孩子来讲,建立信任首先从什么?不讲谎话,不妄语开始。那要让孩子学习不妄语,首先谁要不妄语?你不能父母都不讲实话,那怎么叫孩子学习不妄语?

  “礼节为治事之本”。看一个孩子接待客人有条不紊,面对长者,礼数都能顾及得到,“叔叔、阿姨”,都很恭敬的。然后所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他很有一种大将之风,面对长辈也不会畏畏缩缩的,做起事来又不急躁。他在应对他跟他人的人际关系,他都很懂得分寸,那他以后去办事情,人情事理他就特别明白。假如都没有这些锻炼,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别人的感受他都不知道,那你让他去办事,可能要得罪很多人。

  我们这几年接触很多二十几岁的孩子,这种现象就非常严重。人情事理不敏感,你事交给他,不放心。他方方面面不懂得去体恤,不懂得去恭敬,不懂得去帮父母或者帮领导做一些人际关系上面的一些打点。因为你要尊上,尊重老者,尊重长者,尊重当事人、在位者,这个都是规矩。发现假如这个礼节都没有学过的,他到一个团体里连守规矩的态度都提不起来。比方说一天这样学习下来,早上不早起;上课迟到;做什么事,比方听课的时候都只有想自己,马上站起来就去上厕所了,也没有尊重讲课的老师;晚上熄灯了,还在讲话,吵到其它的人。所以真的这个礼节不懂,不要说能够负责事情,走到哪都是讨人厌的人。他没有分寸,没有替人设想。

  所以守礼的人,这个礼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距离,懂得去体恤,给人方便,而不是都只有自我而已。大家现在孩子还小,礼节要教,处处给人方便、替人设想,不然想成为人才,大难大难。我还听说有爸爸跑去公司找老板,因为他的儿子脾气大,不守规矩,跑去找老板。“老板,我这个儿子没教好,就这副德行,你就多包涵包涵吧。”诸位长辈朋友,假如你是老板,你会不会很无奈?我找人是来干事的,我这里不是托儿所,我这里不是帮人收一大堆不成熟的孩子,来教他做人。教他做人是家庭的责任,是学校的责任。他出社会了,他应该是在他的工作职责上好好去把人服务好。

  “仁爱为接物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这是六条。接着,“服从为负责之本”。不懂得服从的人,连一个下属他都不会做,他以后怎么当一个领导者?所以服从为负责之本。这些处世的德行都离不开《弟子规》,“服从为负责之本”,大家想到《弟子规》哪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服从为负责之本”,这是一个做人的态度。

  而且要提升自己,“学问为济世之本”。他还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助人为快乐之本”,不是追求名利欲望的人生。还有照顾自己,“整洁为强身之本”。不爱干净,家里环境乱七八糟,身体会很不好,整洁为强身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锻炼身体,然后追求道德学问,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包含您看这个恒心在养生、在求学,包含做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成就一件事情,哪有那么容易。“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人生很多事情,可能一百步就到目标,大部分的人走到一半,走到快到了就放弃了,所以有恒为成功之本。还有一条,“勤俭为服务之本”,勤劳节俭,他才能服务他人,不管在哪一个行业,他不勤劳,懒惰,他不会有出息。他不节俭,那他在那个单位,水电、用品都乱花,那他怎么可能能够把事业做好?他所在的团体跟家庭可能都被他乱花很多钱。所以“勤俭为服务之本”。这是“青年十二守则”。

  大家掌握这些德行,做人做事的这些原理原则。坦白讲,每一条打开来以后很广很深,这个就让大家自己去体会,怎么把这些根本落实在自己的家庭当中。以身教、以言教,刚好一些机会点,你就可以引导他,给他说个故事,历史当中哪个人很有恒心,所以他后来很有成就;哪一个人很有学问;都可以讲,都可以引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节俭       德行)(五明学佛网:节俭       德行)  

 大寂尼师:一佛名号开显万佛德行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林克智居士:通向极乐之路 高德行证 净土宗师 学人楷模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留德行给孩子家族能兴盛 

 蔡礼旭老师:父母要扎好孩子人格、德行的根基 

 蔡礼旭老师:成全对方的德行跟爱心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 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圣开法师:一念菩萨心德行已增长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净德昭彰──净嵩法师的德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