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古代帝王中最具有才华的三大亡国之君


   日期:2015/6/13 7: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悠悠中土,浩浩华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纵观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帝王史,自秦始皇以来,共涌现出四百多位九五至尊的皇帝。其中有一代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也有一生命运不济的亡国之君。而就在这些命运不济的亡国之君中,却有着三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他们文学上的才华即便是那些文治武功的一代英主也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三位最具有才华的亡国之君便是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徽宗赵佶和隋炀帝杨广

  一、词作大师:南唐后主李煜。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作大师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在位十四年,由于被送入侵,使他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的亡国之君。

  李煜在位期间,正是南唐朝野最混乱的时期,加上其个人性格又优柔寡断堪称一代政治弱智人物,因此亡国失土在所难免。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是一代宗师级人物。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成就最高,不要说在各位皇帝中独领风骚,就是在一堆词作大家中他也是光芒四射。开宝八年,李煜国破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囚徒生涯的他仍然文思不绝,笔耕不辍,写下许多经典作品,这段时期也是其创作的巅峰时期,但也因此引来了杀身之祸,后因词作流露思家怀国情绪,被宋太宗赵光义毒害身亡。

  李煜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且成就都很高,尤以词作冠绝一代,影响深远他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一洗花间词的浮靡,特别是他被俘虏后的作品更成千古绝唱。李煜承上启下,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表现领域,推动了后世词的大步发展和繁荣。他的词被誉为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愁宗”,也是后世宋词婉约派的开山,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宗师级的地位。另外,他的书画也十分了的,书法被誉为“金错刀”、“撮襟书”,绘画更是“远过常流,高出意外”。他还对音律极有研究,凭着残留片段,竟然和大周后把失传的《霓裳羽衣曲》给复原了。

  他的词作最高成就就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后期的作品之一,遣词用语,无一不精妙,意境天成,意韵绵长,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功。据说宋太宗看了这首词后就赐死了李煜。事过千年,当我们读着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作品的时候,再多评价也只能是枉然。然而,李煜这个败的皇帝,却是名垂千古的一代词帝,真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二、书画大师: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画大师。他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公元1100年,宋哲宗病逝,向太后立他为帝,在位二十五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昏君,也是最著名的亡国之君。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徽钦二宗皆被俘,史称“靖康之难”。虽然宋徽宗治国无能,但是他才华横溢,笔砚、丹青、图史、射御皆精,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词尚婉约,推崇道教。公元1135年,宋徽宗在金国受尽折磨而死,终年五十四岁。

  宋徽宗的书画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不但自身造诣非凡,沉迷其中,而且在主观上也十分努力的推动着文艺的发展。在绘画方面,宋徽宗是一个导师级别的人物,他设立画院,开画学,并正式将其纳入科举考试,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即诞生于此时。他的这些作为提高了画家的地位,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并使“院体画”兴盛一时,影响深远。他统治期间还下令编制《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录》等著名美术史书籍,为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在书法方面他首创了“瘦金体”,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宋徽宗“瘦金体”书写十分精妙和独到,也一举奠定了其在书法史上的宗师地位。同时在中国的书画史上宋徽宗还是“诗书画印”一体化技术形成的奠基人,深刻影响了后世赵孟頫、唐伯虎等著名画家的“诗书画印”一体化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他的绘画作品有《芙蓉锦鸡》、《池塘晚秋》等,书法作品有《秾芳诗帖》、《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草书千字文》、《夏日诗帖》等,从古至今都是书画文学作品历史宝库里难得的珍品。

  宋徽宗的书画技术都非常高超,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时的风向标,他的“廋金体”,更是空前绝后,后世无人超越。南宋岳珂评其书云“金缕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教奇逞并于秋毫间” 。《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清代诗人郭麟评价宋徽宗:“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所以如今宋徽宗的绘画和字帖总是能在拍卖市场上创造历史记录,动辄上亿元的成交,其书画才华水准的卓越由此可见一斑。

  三、诗歌大师:隋炀帝杨广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母独孤皇后,公元581年被封晋王,公元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灭陈,公元600年立为太子,四年后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在位十三年便成为了亡国之君。隋炀帝一生前后表现迥异,前期“天下称贤”,后期却“弑父夺位”,刚愎自用。他一生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但多以“暴君”闻名。杨广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

  并亲自率军开拓疆土,打通了丝绸之路,并使西域各国臣服,功绩甚大。特别是杨广还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科举制度,影响极其深远。但他不知节制,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和武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宇文化及等人缢杀,隋朝灭亡。隋炀帝,明君和暴君不过一念之差,他把诸如开掘大运河等在当时具有巨大负面影响的“好事”都帮唐朝做完了。隋朝留下的国库财富,据记载到唐朝贞观年间仍然没有花完,唐朝的强盛其实应该感谢隋炀帝的“暴政”!

  隋炀帝杨广虽然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暴君”,但他的文学成就却很高。他的诗歌将文人和帝王的气质相结合得很好,也深受梁陈宫体诗影响,但仍多有创举。隋炀帝之制新乐府,为诗歌格律化的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拓展了诗歌题材,尤其以边塞诗歌开拓宏阔激昂的新气象,启发了盛唐边塞诗的先声他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在齐梁至初唐这一段由南北诗风向盛唐气象转变的历史上,隋炀帝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的诗歌亦不乏精工之作,开初唐近体之先声。隋炀帝的文学成就是辉煌的,可惜一直被其“暴君”形象所掩盖。

  他的代表作之一《饮马长城窟行》就具有相当的文学成就:“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马长城窟行》是隋炀帝杨广西巡时所创作,乃千古名篇。后人评价此作:“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隋炀帝虽然生性比较浮荡,但他的诗文却博得了“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等很正面的评价。而他的《春望》和《春江花月夜》更是被后世引了又引,其中《春望》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甚至被宋代名词人秦观“抄”了百分之七十,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直接“剽窃”他的意境。“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这种评价实在是一点不过分。隋炀帝的文采在当时的确是鹤立鸡群,乃时世一二之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帝王       才华)(五明学佛网:帝王       才华)  

 湛如法师: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 

 周齐教授:辽代帝王与辽代佛教的关系 

 虚云老和尚: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 

 方海权:怎样使怀才不遇,运气不佳,变成一施才华,运气亨通 

 虚云老和尚:为何皈依三宝?虚云老和尚说这样做如投生帝王家 

 虚云老和尚: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 

 佛陀教你如何成为一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南怀瑾: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古代一位邪YIN帝王遭乱刀砍死! 

 流传千年的帝王之书,兰陵萧氏功不可沒 

 孽镜台是相上显现,宋帝王是诛心 

 为什么地狱第三殿宋帝王,既明察秋毫又嫉恶如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