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日期:2015/6/17 7: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原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学文解读】

  “般若”就是“智慧”,从佛法来讲,修行就是修戒定慧,最终成就的是本性智慧,这是修行的根本。禅宗的祖师,修行立意到最究竟、最根本的基础,一切度人、对机讲的这些内容全部都是用最根本的智慧来出发,来解说一切,所以禅宗是最究竟的。外在的一切在禅宗心法面前都能够剖析、断开,非常地清晰;一切外在的这些现象、方法,我们自己的六根、六尘、六识,在禅宗面前都能够解释清楚,全部的都可以把它剖析开。

  《坛经》的第一章,讲六祖得道的因缘。第二章直接把“摩诃般若蜜多”——佛法的根本立起来了。立起这个根本以后,其它的一切都是以此而引发出来的,包括后面禅宗净土法门、禅宗忏悔法门,以及其它那些学佛的修行的人来向六祖请义,通通都是用“摩诃般若蜜多”来解释的,《坛经》立意的根本在这儿。六祖在这里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不过是因为心迷了,“不能自悟”。这个就和佛祖悟道成佛以后说的那句话是一致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清净德相,只因为执著不能证得。”无论我们任何人,都有佛性,都可以通过修行,慢慢恢复佛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分别、执著了,把这个佛性忘掉了,不能去恢复它。

  这里六祖说:愚人和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里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有“胎卵湿化”四生,有“有形无形”,动物有“有足无足”等等,众生的形类非常丰富,所有的这些形态,其实都是因为忘失了本心,迷惑颠倒了。在迷惑颠倒中,由于不断地造业,产生出业力,推导着慢慢形成种种的形态。如果不能用佛的智慧照破这一切,搞清楚这些原理,回复到自己清净的本性,只能被这些迷惑颠倒,推动在六道中不断地轮回,形成种种的形态。这个形态是力量,任何的形态都是业力推导出来的。

  我们逐渐地修行,慢慢地懂得佛法了,慢慢地从各种形态逐渐地往回走。往回走的过程,从佛法的根本的角度来说也都是虚幻的。当我们回到本性了以后就知道,我们过去由于业力产生的推动力,在六道中种种的轮回形态,以及我们修行用佛法对治它,解决这些问题,所有的都是心外虚幻的。等到回到本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全部都像影子一样,虚空幻影。

  【原文】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学文解读】

  六祖在这里特别强调:“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这跟现在大家修行现状其实是一样的。现在人念佛,嘴上念佛,身心内还是有自私的,还有乱七八糟的各种想法,这个是毫无益处的。当时六祖讲的是禅宗般若法门,同样在世间遇到的都是这个问题。大家嘴里讲的是佛法,讲的是念佛,讲的是般若,但是,落不到实处。一说到具体的事,自己的想法、见解全冒出来了。这样修,没有用!所以六祖这里边也直截了当给我们指出来,不要仅仅落到口头上,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实践上,让我们自己的身心通过学习佛法发生变化。最终,身心像佛经里讲的,像佛说的那样,自己修戒定慧,慢慢地身心清净了,达到佛的智慧了,这才是根本,否则毫无用处!

  六祖在这里给我们做了名词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是印度的梵语,这个翻译成我们的意思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那么,佛经里经常说,我们在这个世界六道轮回叫做“此岸”,生生世世被业力推动,不能觉悟,不能休息,身心不断在劳累、波动,停不下来,这就叫“此岸”。通过佛法明白这些道理了,把推动我们生死轮回的业力消除、停止了,身心不再受到因果业力的牵引,把这些业力彻底断掉了,修到空性,那么,这个叫做“彼岸”。恢复到心性里边,心性恢复光明,不再轮回了,身心福德智慧得到圆满,得到了大解脱、大自在,这就叫“彼岸”。

  由此岸到彼岸依靠什么能够渡过去?就是大智慧,佛的智慧,没有佛的智慧我们去不了。例如为什么要弘扬素食呢?因为现在人不懂得吃肉的危害,以为吃肉有营养,天天吃肉,吃肉之后产生了无数的问题。那么只有佛法才能说清楚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不能吃肉了,不能杀生了,不能再造作这些五逆十恶的事情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改正,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把我们由于无知、无明产生的错误的观念给说明白了,然后我们落实、做到了,问题就解决了。

  佛是觉悟者,他把宇宙的一切问题、疑惑都已经看清楚、讲明白了。所以,我们每个人或者说这个世界所有众生一切问题,佛祖都看明白了,都讲清楚了。不同众生,怎么往回走呢?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依据各自的心性,按照其中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慢慢修就都可以回到彼岸,得到救度。这就是佛讲的“大智慧到彼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出现,没有佛把所有的无明都度脱了,解决了,说明白了,我们回不去。因为其他的那些法门、宗教,它只能说清楚一部分内容、一定范围之内的原理,回不到根本,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唯有佛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原文】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学文解读】

  六祖又反复强调“此须心行,不在口念”。整个的《坛经》,六祖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一切修行都在心上,不在口上,不在外边。这个观点从始到终都贯穿其中,时时刻刻都把我们从外边的种种拉回到根本去,拉回到心里去,时时刻刻都是这个样子。这是禅宗的特性、特质,最优秀的品质就在这里。这就把我们修行中间遇到的问题、迷途等等最终都拉回到根上去、主干上去,就不会出问题。那么,现在学佛人的问题在哪呢?就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看着在修行,实际都不能回到根本,不知道都跑哪儿去了。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就直接说明白了,一切修行落在心上,落在心地上,从心出发,最后落回到本心上,这就是修佛,修本性。离了心,那就和本性相违背,就不能成佛。虽然说我们也在修行,但是心外求法,都是错的。这里说,“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什么意思呢?仅仅是嘴上说佛法,和世间法没有区别,依然像现在一样生生死死,不断地在变灭之中,这不能真正地回到本性,把我们的生死彻底地消除,停顿下来,解决掉。

  这点六祖又反复地跟我们说了一遍,所以我们要明白,修行一定要时时刻刻落在心上,用心去体会:我们现在修行了,做功课也好,学习也好,实践也好,是不是从心出发的,最后是不是回头落到心上去。如果这么做,没有问题;如果不是这么做,一定会有烦恼。我们每天做功课很辛苦,做得很多,但是,一旦有障碍做不了功课了,立即就产生烦恼,这就不对。无论做功课不做功课,都回到本心,让心安定。做功课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消除业障,积累福德,使自心清净。如果说我们做了功课了,反而心更不清净了,这是我们用错心了。

  【原文】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学文解读】

  “摩诃”是指大,这个“大”不是世界大,是指心量广大。我们后面所看的一切,都落到心地上,绝不在心外说法。这就是六祖的特点,禅宗的特质。一说大,我们看世界很大,虚空很大,不是这样的。一定要落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一定要落到心上。

  “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心外的一切,二元的东西,对呀错呀、方呀圆呀、大呀小呀、种种的颜色呀、长短呀、悲喜呀、是非呀、善恶呀、头尾呀……这些东西都是心外的世间法。心迷惑了,产生了分别,这个时候就计较了,是长呢?短呢?好呢?坏呢?这是无明的结果。如果我们恢复了光明,心地清净了,没有这些。所以这也是个判断标准,修行中间如果大家自己心里经常还计较,这个好那个坏,我做的多了少了,得到的多还是少,说明我们还没有脱离无明,脱离身心的束缚,没有回到本心,没有解脱!解脱了以后一定没这些东西,不受这个约束。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佛成就后,佛的刹土就像虚空一样。我们的本性叫“世人妙性”,是本空的,本来是空寂的,无有一法可得。这就解释了心、本性是什么样子的,就像虚空一样。但是,这也说不清楚,虚空是不是像我们这样的虚空呢?又不是,我们现在的空,并不是空的,里边实际上有东西,比如说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线,看不见的电磁波等等,它不是空的。我们过去古代的传说,像盘古开天地,叫“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所以说这个“空”是什么?是清者,它依然是一种物质,它不是空,只不过跟可见的东西相比较,算是空的而已,不真是空的。真正的本性,它是真空,但是又说不清楚,没有办法形容。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只能说用虚空来比喻,用“诸佛刹土”、“净土”去形容。我们“妙性本空”的本性是“无有一法可得”的,如果我们这个“妙性本空”的本性有一法可得,那就不是本性了,立即又被迷惑了,颠倒了,是心外的东西,和这个世间法是相同的。这个只能了解了解,只能将来修证到这个阶段了,才能明白;修证没到这个阶段,只能使用文字说明这个大意,不能够做真正的理解。

  【原文】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学文解读】

  “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这个空,又不是顽空、死空,这个叫“无记空”,这个不是本性。本性,它是活泼的、生动的、光明的、圆满的;如果需要,它可以立即发生作用,产生出无穷的妙用。我们学习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里边的“无作妙用”,就指这个意思。观音菩萨修证到本空了,众生需要的时候,这个作用是可以起来的。如果我们认为“空”是根本,把这个“空”作为究竟,再也起不来作用了,那是错误的。这里边六祖告诉我们,这个就叫“无记空”,这是错的。

  《楞严经》里边就讲:“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我们这个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包括人,有善人,有恶人,有种种的动物,种种的形态,包括天堂地狱,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空”中建立起来的,从佛法说都是由“心”产生、变现出来的,慢慢流动,慢慢产生了力量、业力,慢慢形成的。

  【原文】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学文解读】

  我们这个自性,像虚空那么大。自性不生一法,但是又包含了万法,自性能生出一切。世间的一切,我们可看见的、看不见的一切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自性又包含了万法。所以说自性为大,“摩诃”是大,智慧是大。那么自性,我们这个“心”是最大的。万法都包含在哪里呢?人性之中,包含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可以变现出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人心、人性、本性包含了这一切。人性怎么能够说是“大”呢?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分别、执著,这个叫“小”。我们被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本性的那个“大”已经忘掉了,本性的万德万能起不了作用了。只有两只手能做点事,眼睛能看,嘴能说话、能吃饭,分割得非常小,作用非常零散。

  那么,怎么能恢复我们本性的最大作用,恢复那个“大”呢?六祖说:“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我们现在修行,要不著恶修善,这都是过程。真正修行回复到“大”的时候,没有善、没有恶,也不取、不著,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哪还能说这个脏、那个干净,这个好、那个坏,没有这些。好坏就在那里,我们不管它,也不会污染我们,自自然然地就是那个样子。“心如虚空”,虚空的一切的万相万物,它自自然然都在那里。心中含藏着万事万物都是假相,都是因为颠倒梦想,产生出的种种梦境,梦中的形态而已,都是虚幻的。所以,这些形态跟我们虚空的“心”并不矛盾、并不妨害,不需要把外在的一切改变了才是本心,不是这样的。一旦回到了本心,就明白了,这一切的现象在我们的心地上来看,都是虚幻的,自自在在的。到了这个程度,就叫“不取不舍”,“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就像《心经》里边讲的一样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修行呢?为什么要把恶断掉,修善呢?因为我们没有回到本心,所以必须往回走,必须把我们产生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当我们回到了本心本性以后,回头一看,这些善恶、真假、好坏都是虚幻的。

  【原文】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学文解读】

  这里告诉我们两个错误的做法。一个是口说,心里不行,这是错误的。都落在表面、表相,这个是最大的错误。佛祖当年在佛经里说,末法时期的修行人如恒河沙,得道的人没有几个。为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口说心不行。所以在这里,六祖也告诉我们这个叫做“邪见”,不对!把佛法当作一个研究,当作一个学问,当作一个爱好,或者当作一个消遣,都是错误的。一定把佛法拿来用在我们的身心,去落实、去改变我们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修行人,才能成就。另外一个叫“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这是错误的,变成拼“空”了,玩“空”了,起不了作用,这是错误的。前面六祖反复阐述过,“心如虚空“,心又包含了一切,这是心的特质。既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这是它的本性。

  【原文】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学文解读】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心量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个世界有多大、法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从“小”上说,我们自己都认为身体是我们的,佛法说实际不是我们的——“无我”。用身体来比喻,我们身体能感知一切,比如说头疼了立即就知道了。身体就是我们所有,哪儿有反应立马全知道,快极了,没有分别。我们的心是什么呢?其实跟这是类似的。如果修行回到本心,那么整个世界——有形的、无形的,《楞严经》讲,我们现在外边这个虚空,在我们本性里边来比喻,就好像现在一片云在空间里边一样,小极了,而我们自己真正修行回到本性以后,这个本性的“空”那是无量无边的,没有办法用数量、用大小来衡量的,它是一切。

  从这点我们就知道,一旦回到本性了,一切都是本心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身体一样,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有形相的也好,无形相的也好,一切的一切,都知道了。为什么呢?这一切都是心体的变现,怎么能不知道呢?所以在《金刚经》里边佛讲,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所思所想“悉知悉见”,就是这个原理,就这个意思。所以说叫:“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这就是心体的作用。从这儿就知道我们一定得学佛,得回去,一定要修回去。修回去以后,这个宇宙、法界一切,都是我们的一部分,真正地得到一种解脱、快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原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学文解读】

  因为我们回到本性了,是唯一的。这个本性的唯一,又可以包含、含藏我们宇宙的一切。这个“一切”——世间的一切现象、一切的变现,都是我们“心”的变现,可以化出一切。所以说,“一切即一”。世间的万法一切,都是包含在心上。由心这个“一”产生出来的,这个“一”,又变现出一切,所以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如来有一个名号叫“如来”,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想到哪里,那部分自然就变现出来,因为都是心的一部分。哪还用说到这个地方,还是到那个地方?都不需要去,它自然就映现出来。这就是心的妙用,这就是“般若”,就是智慧了。那么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如果我们慢慢修行回归到本性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的一部分;娑婆世界是什么呢?同样是我们的心的一部分;十方世界,一切佛土都是我们的心体变现出来的一部分!去不去都是这样,谈不到去了,也谈不到不去了。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因为都是心的一部分,自自然然就是心体的变现了。

  但是,我们现在必须得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去,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是我们的。将来我们修行证悟到本性了,这个时候才能明白。但是从本性上来说也没去,都是一体,谈不到来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呢?净土是什么呢?是我们修行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中继站而已,它依然不是究竟。通过修行,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在那里继续修行,回归到本性,那个时候才是根本,才是究竟。到那个时候,我们心里没有净也没有秽,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生没有死,没这些东西,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哪来这么多麻烦事呢?!这个就叫“般若”,就叫“智慧”。

  【原文】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学文解读】

  我们慢慢要树立起一个观念:一切般若智都是从自性而生的。佛法是佛从他的自性生出来的,不是书本、不是文字。书本文字只是佛自性生出智慧的记录而已。因为我们现在迷惑了,自心生不出智慧,那没办法,只好学佛了。佛现在也找不着了,只好学佛经。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同样让我们返回本性,从自心流露出智慧,这才是根本究竟。如果我们执著于佛经,执著于佛法,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最后把它变死了、变教条了,这都是错误的,这也是学佛中间的迷雾。所以六祖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不是外入的。有人问佛和魔的区别,外入的就是魔,由心自性产生出来的就是佛,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分辨怎么办?有些东西,分辨不了就算了,牢牢地依靠佛,依靠佛经、佛智就没问题。慢慢地依靠佛经、佛智开发我们自己的本心智慧,慢慢地我们自性开发出来了,自性也能流露出智慧了,流露出佛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彻底明白了。外在的一切,我们能够分别出来了,清清楚楚,不会错误。这里六祖说得很清楚:“莫错用意”!千万别错用了自己的意,别错误地理解。错误理解就迷惑颠倒,搞不清楚了。说各种事的人很多,讲各种道理的人很多,似是而非的多极了。看起来都好像挺对,讲了很多佛法的名词、理念,但是六祖就说:“莫错用意”呀!

  “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这个“一真一切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修行回到本性,悟道了,证道了,看到真的东西以后,世间的一切迷雾没有了,真正的心地“一真”,得到真的东西了,一切假的在我们这里边都能够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一切都看到真相了,迷惑不了。反之,如果我们不清楚,看这个也对,看那个也对,最后到底哪个对,搞不清楚,这说明我们还没真。就像太阳一样,如果太阳没有出来,大地是黑暗的,我们看什么都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一旦太阳出来,把一切都照亮了,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什么都明白了。不用摸索了,不会绊倒了,不会摔跤了,不会走错了,这就是它的原理。

  当然,如果自性的光明没有产生出来,我们在生命中间,还处于“无明”的状态——看不清楚明天,看不清楚别人,看不清楚我们遇到的种种事相,我们处于黑暗之中。我们可能还经常疑惑,交的这个朋友到底合不合适呀?会不会过几天变成恶缘又吵架又离婚呢?或者说做这个工作合不合适?是不是等几天再看一看?因为我们看不清楚,不知道。我们心里是无明,对于这个世界一切的方法、事相,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表相,看不到它的内在原理,看不到它的运作模式,看不到它的结果。说明现在还处于无明!

  如果我们修行把心的光明开启了,智慧开发了,一切现象我们都能看穿、看透、看明白,一切的原理,慢慢地我们就能看清楚了。佛的智慧就是这样,往往就叫“一真一切真”,把事情一下子看穿了、看透了、看明白了,找到它的事实的根本、本源了。再做事情,自然就“趋利避害”了,自然就奔向最好的、最光明的那一点了。所以,“菩萨畏因”,佛菩萨修行证悟了,恶浊的东西他自然不会去做了。对佛菩萨来说,他不会造恶的,因为他看清楚了。所以,这一段实际上就是我们将来的修证,或者说佛菩萨的境界。现在学习了解以后,要明白,慢慢把这个观念树立起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非常优美的一段话。现在我们大家学到的东西也好,听到的消息也好,基本都是从外来的。从小父母来灌输,慢慢地老师来灌输,社会来影响,通通是外在的东西在影响我们,这从根本来说其实都是错误的。我们修行慢慢地要开发自性,由内而生,生智慧、生出判断、生出见解,用“内”来观照外在的一切。这个时候我们修行就有力量、有功夫了,能够把修行的好处发挥出作用来,就好办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六祖坛经       般若)(五明学佛网:六祖坛经       般若)  

 吴润江上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吴润江上师:六祖坛经讲义 

 竺摩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受持法略说 

 傅味琴居士:弘法是为了报佛恩(大般若佛学苑-提问解答) 

 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一讲 

 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二讲 

 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三讲 

 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