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二


   日期:2015/6/19 6: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原文】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

  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

  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学文解读】

  “波罗蜜”就叫到彼岸,离了生死,把生死断了,不生不灭就到彼岸了。“著境生灭起”,我们现在在此岸,为什么呢?我们被六根、六尘、六识执著得痛苦死了,生生灭灭没有穷尽。念头一个起来一个灭掉,一个灭掉一个又起,没完没了地生灭。包括现在医学也说,细胞不停地在死掉,不停地生生灭灭,停不下来。我们坐在这里,好像安静了,但是血液是在流动,心在跳,停不下来!我们早上吃的饭在胃里还在消化着,想让它停下来都不行。腿不动了,脑子里的意识没完没了,一个接一个,在不停地生灭生灭。无论是肉体、思想,里面的一切都在剧烈地运动,没有一个地方是安静的。所以,我们有生死,不安宁,有痛苦,一切都在变动,一切都在生灭。所以我们不能叫做“波罗蜜”,不能叫做“到彼岸”,我们还在此岸,还在生死轮回。

  就像水和波浪的关系,大海没一会儿能安静下来,潮起潮落。浪头起来又下去,潮水涨了又退。一般我们不会管大海里的水到底是怎么回事,看的是它的现象。但是这些潮涨潮落,浪起浪落,其实都是大海本体的一种表现模式。我们执著于这些潮起潮落的变化,就像生死变化一样停不下来,这个就叫“在此岸”。如果我们看到大海本体没有摇动,潮起了最终还要回到潮落,回到大海里去,大海没有起落、没有生灭、没有变异。当我们理解了这个,回到这个的时候,就叫“彼岸”。这时就没有生死,这就叫“波罗蜜”。

  同样,我们自心自性产生出来的外在,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每天的起心动念,身体的变动,一切一切,世界的山河大地,一切一切,就像我们自性大海产生出来的波浪。如果执著于外在的这些,就叫“在此岸”,就叫“生死”。如果我们从外在,慢慢回到本性,不再生灭了,不再起伏了,这个就叫“到彼岸”,叫“波罗蜜”。

  【原文】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学文解读】

  六祖说“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这都是错的。像我们一样,我们现在修行,达不到根本,所以我们老有妄念。越念经妄念越多,越念佛妄念越多。我们坚持功课,依靠佛力慢慢地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把身体的问题解决掉。第二,要解决意识的问题,累生累世我们意识里边积累出来的无量无边的业力、业因,通过佛力、通过修行慢慢地把它消除掉、解决掉。解决掉以后就没有业力了,就没有生死,没有动力了。第三,要解决关系问题。我们累生累世和无量无数的众生产生了无数的关系,通过修行,要把这些关系解决掉、理清楚,无论是善、恶,最后都转变为清净的关系。这是修行要解决的问题。坚持修行,如果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慢慢地我们就把生死的波浪解决掉了。长期修行,我们的心慢慢就安定了,身心就安定了,清净了,慢慢往回走,慢慢就光明了,就走回那个根本了。“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我们一定念念都在行上,不要在嘴上。

  这是六祖告诉我们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叫“般若法”。按照这个方法修行,叫“般若行”。这是真正地修行了!修的是根本的佛法,不修是凡人、凡夫。“一念修行”,起这个念,真修了,“自身等佛”,自身和佛要做的事是一体的、一致的,虽然说我们现在还没达到佛的境界、佛的高度,但是心念和佛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

  【原文】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学文解读】

  依然说“心”。说得很绝,凡夫就是佛,我们就是佛。因为我们有佛心,有佛性。佛和众生的区别在哪?一个觉悟了,一个是迷惑的,所以说“烦恼即菩提”。我们有种种的迷惑,是因为把本心忘掉了,由迷惑而产生的种种作用,依然是本心体现的,不是另外来的,不是从哪儿变出来的,都是本心变现出来的。只不过因为我们迷惑了,本心不能全体的作用,不能光明的作用,变成片段的作用,黑暗的作用,无明的作用了。这是一体的两面,不是另外有一个东西。所以说“烦恼就是菩提”,我们迷惑了,菩提就变成烦恼了;悟了,烦恼就变回菩提了,不是另外产生的,都是一体的。所以说,前念迷,就是凡夫了。通过修行,念头转了、悟了,这就是佛。“前念著境”就烦恼,我们现在都烦恼,为什么?我们执著于境界。比如,执著于身体,执著于物质,执著于名利……产生的就是烦恼,快乐不多。只要执著于境,烦恼就是无穷的,没有办法停止的。怎么才能离开烦恼呢?“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执著境界了,心外的一切——六根六尘六识,山河大地,通通都是“境”,心外的一切都是“境”。我们一“离境”,不执著这些了,就是菩提,就解脱了,就光明了,就自在了。

  【原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学文解读】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好、“最尊、最上、最第一”,这是根本大法。佛法里修行修到一切,最终成就的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成就这个大智慧。一切法都由“摩诃般若波罗蜜”来统摄,都是它的一部分。“无住无往亦无来”这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智慧的特质——无住,一旦住就不是般若了,也无往亦无来。心性、本性的特点就是这样。“三世诸佛从中出”一切佛都得从“摩诃般若波罗蜜”里产生出来,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学习佛法,最终修什么呢?修回到本性。从外在修回到本性,心中产生智慧光明了,一切都圆满了,我们也是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都是这么慢慢修行转变过来的。

  【原文】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学文解读】

  六祖开始说法门说方法了,过程怎么转变。前边是立义,把“般若波罗蜜”它的相貌、体相都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了,后边就开始告诉我们怎么实现了。我们明白了这个转换过程,明白智慧的本体了,这时我们要从迷返回到悟,“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学习过“二十五圆通”就知道,我们从二十五个根性里边往回走,都做什么事情呢?打破烦恼尘劳。我们现在修行都干这个,把我们的五蕴、六根、六尘、六识这些烦恼尘劳都要打破。从外在这些迷惑的东西、无明的东西,最后都回到心性、本性这儿。“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这是往内修的。“变三毒为戒定慧”,这就是修五戒十善,让自己的身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修行都是这个途径。

  【原文】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学文解读】

  众生有八万四千的烦恼,八万四千的尘劳、问题,所以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解决这八万四千烦恼。但是,大家要明白,所有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一切一切的法门,它都是由智慧生出来的,都是由般若生出来的,不是另外生出来的。也就像我们一样,具备了解脱的能力、解脱的智慧,有了这个根本,我们就可以应用了。众生有什么需求,立即就产生什么方法解决它,解决完了就完事了。所以说佛法就是由佛的智慧本心流露出来的,它的作用就是解决众生的烦恼。众生有烦恼,佛的智慧就流露出方法。如果众生没烦恼呢?那佛就安安静静呆着去了,没必要折腾这么多事。所以佛法它都是应众生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文】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

  【学文解读】

  如果我们没有尘劳,智慧还是那样朗照着,智慧本来在那儿存在着。没有尘劳,它不需要变现出来起作用,但还是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存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我们修回到本性去了,如果外在不需要智慧起作用,那么智慧安安静静地在那儿存在着,样子像什么呢?就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这就是智慧的样子。我们是什么样子呢?不停地起念头,看见别人得好处,恨死了;肚子饿了赶快做点好吃的吧……这是妄,产生了妄念,产生了客尘烦恼,产生了无数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我们修行回归到本性了,回归到般若智慧了,智慧不需要起作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安安静静的呆在那里,自自在在的解脱的状态。

  【原文】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学文解读】

  进一步地阐述。如果回到本性,达到真如本性了,是什么状态呢?常常用智慧观照着。不是回归到本性以后,天天像睡大觉一样,迷迷瞪瞪,不是那样的。就好像太阳一样,光明朗照,照遍一切,照破一切无明,一切清清楚楚的。既不动又光明,又自在又解脱,是这样的。是不是没事看有人干坏事了,过去弄他一下呢?不是的,不会管那事的。“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为什么?本性之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都像云一样,一会儿变过来一会儿变过去,一会儿生出来一会儿灭掉了,不知从哪里来,不知向哪里去。回归到本性看这个世间的一切:一切众生、一切变化,日月星辰、一切的一切,在本性来看,就跟云一样,绝没有意思去干扰它,毫无意义。所以,从本性“于一切法”,叫“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不像我们现在没事就管点闲事,总想干点啥,不干啥好像不舒服,心里空落落的。

  【原文】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学文解读】

  这里讲,我们将来修行,如果想入甚深法界,修般若三昧,必须修般若行,读《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这里边讲得很明确,我们学般若行、诵《金刚般若经》的目的,是为了见性。同样,返回头来说,入了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是为了见性,回到本心本性。

  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为这个做准备。我们现在不能直接修般若法门,理解不了、做不到。这里边说,一念觉就是般若,关键我们“一念觉”不了,老是迷糊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前面的准备工作,自己把断恶、修善、清净做好,准备好。我们依靠佛力,慢慢地使自己身心清净,解决身心的种种问题。这一辈子,如果我们逐渐能摸到般若的门、摸到这个边,当然很好;如果摸不到,也不要紧。只要信愿行坚定,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里,阿弥陀佛还会教我们的。

  修行佛法最终一定会修到般若法门这个总持法门,因为般若法门就是成佛的法门,没有般若法门,谈不到成佛,谈不到佛法。这里六祖也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个般若法门,这个禅宗的法门,是最上乘法门,“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就是给那些最高级的人讲的、修的方法,一般人修不了,这里边说的非常明确。当然这些大智人、上根人,他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通过修行,慢慢慢慢提升,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他就可以修般若法门了。

  我们现在不够这个资格,还是老老实实修基础方法吧。打好基础,把我们的身心调整好,积累圆满了,将来可能就达到大智人、上根人了。那个时候,天然就学般若法门了,一学就会,一学就懂,而且有这个能力了,一转念,就明白了。小根小智的人,听了这个方法很难相信。

  我们还得学基础,打好基础。就像前面在第一章里学的,神秀法师教的方法:“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天天让身心持戒修福,每天做功课,消除业障。将来,我们提升到一定高度了,才能像六祖这些大根器的人,摆脱了身心的问题,三恶的问题,这些二元的东西,才能心中常生智慧。才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高级的东西,我们达不到就相信不了。这里,六祖举了个例子,就像天上下大雨,整个的城邑聚落都被水漂起来了,就像个枣树的叶子那么小。比喻大地的小,比喻海的大。那么大雨降到海里边,海水增多了吗?它没多,也没少,不增不减。但是对于这个城邑聚落来说,在这个大海里边,它就好像个叶子一样漂浮不定,它不能把心量扩大像大海一样。这就是我们自己,不能理解这个境界,不能理解这么伟大的状况,把自己的心、行弄得都很小、非常小,在大海里飘来飘去的,害怕死了。

  【原文】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学文解读】

  从这儿我们要知道,般若智慧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心上,常常存在,常常有。如果我们像六祖一样是大智慧的人、大根器的人,一念悟了,这个智慧,就永远在我们的心性里边,常常涌现,时时刻刻保持;常常用智慧去观照世间的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说,般若跟文字没关系,它不是佛经那几个字,而是我们自心这个体、这个相、这个用。我们认为般若就是一本《般若经》《金刚经》,那就错了。

  所以,真正的智慧,在哪里呢?就在心上,不在文字上。

  【原文】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学文解读】

  世间的一切水,从哪里来的呢?从大海来的。海里边的水,升腾变成天上的云;云变成雨降下来,变成我们大地上的河流、湖泊;河流湖泊最终还要流回到大海去。它只是一个体,一个用,这样一种关系。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我们这个般若智慧的本性就和大海一样。我们外边运用的一切,就好像大海水变现为云、雨、江、河、湖,是一样的。这里最根本的是,不要把自己变成云、雨、江、河、湖,而要回归到大海,回归到那个根本、本性,这样就究竟了。有了这个究竟以后,外边的云、雨、江、河、湖,这就随我们了,只是大海的变现,运用而已!

  【原文】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

  【学文解读】

  这里边说的很清楚,什么叫小根小器的人、什么叫大根大器的人呢?用草木来比喻的。天上下大雨,如果是小草,不仅不能吸收,还嫌水太多了,把草冲倒了,死了。所以,对于佛法来说,也不能随便乱讲。根器小的人,跟他讲深的方法,他受不了,甚至因为他不理解,最后还说佛法不好,造下口业。

  六祖说,大智人和小根器人的般若智慧是一样的,根本没有区别。但是为什么说这是小根器的人,那就是大根器的人呢?就是“邪见障重,烦恼根深”这一条。我们理解就是业障重、根性浅、烦恼深。这里又举了个例子,就像很大的云彩把太阳覆盖了,遮挡得灰蒙蒙一片,我们在地上看不见太阳,不能得到温暖和光明。那么,怎么能见到太阳呢?大风把乌云吹散了,我们就见到太阳了。般若智慧没有大小,区别在“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

  这种情况怎么办?这就是我们修行要解决的问题。把遮挡我们心性太阳的云吹开,把过去累生累世积累的邪见、障碍、烦恼,慢慢地转化、消除。我们现在做的就这个事。我们也可以转变成大根器的人,也可以悟道,也可以有般若智慧。六祖这里讲的很清楚,几句话就说明白了,非常清晰。只不过我们现在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太阳还是看不见,还是被云遮挡着,很痛苦。或者说,自身烦恼习气依然很重,懂得这个道理,还是转不过来;或者过一段时间,这个道理也忘了,又被那些烦恼习气迷惑住了,世间人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大家要用功苦修,下真功夫,就是解决把云吹开的问题,把我们的“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给转化解决了。那么至于功夫多少为止呢?跟拜忏、诵经的数量没关系,跟什么有关系呢?跟我们修行把云吹开了有关系;把这些“邪见障重、烦恼根深”拔除了,跟这个有关系。多会儿把这些都去掉了,迷惑去掉了,真心显现了,智慧产生了,这时候就可以了,就没问题了,跟数量没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功课数量越多越好,因为我们需要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太重了。

  【原文】

  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学文解读】

  向外求的,找不着佛的,没有悟得本性的,这都叫小根基的人。

  我们拜忏也好、学习也好、行善也好,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的心安,让我们的心快乐,让我们的心不染着,这是目标!心里不能因为执著于功课,不能做功课就烦死了,这个就错了。时时都是道场,处处都是佛法,关键在我们怎么用心!如果能时刻从心而修、从心而生,于一切处,用佛法去观照,外界的一切,慢慢地不能染污我们的心了,不能影响我们的心了。

  “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常起正见”,这就叫见性,就叫修行。虽然说,我们现在用心修行,可能还达不到见性,但是,如果常常这样来观照,时时刻刻让自心安宁,让自心转变。最终我们的功课也好、学习也好、实践也好,通通都是为我们自心见性,产生般若智慧为服务的!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正确了。这么修下去,慢慢地外在的一切一点一点就断掉了;慢慢地外在的那些烦恼、障碍逐渐去除了。当有一天,云被大风吹散了,我们自心光明升起来的那一刻,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就见性了,般若智慧自然就升起来了。

  所以,修行一定是为心服务的,一切由心出发,这就对了。不从心发起,不为心服务,是错的。说的好听点,叫小根器的人;说的不好听点,叫邪见。

  【原文】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学文解读】

  我们修行般若智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观照理念呢?叫“内外不住”,不住内也不住外,不要想着今天又吃啥了,要做啥了,不住这些,来了就反应,去了就不留,自自在在的,“内外不住”,不住于任何之处,在《金刚经》里边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住在某个事上,或者一会住在这儿、一会住在那儿,没有一会儿能够得到解放、解脱,都被各种的事相粘着,放不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这个去来自由不是指身体走来走去自由,说的是心来去自由。

  “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的执著是最要命的事。因为我们执著于这样那样的事,执著于名利,为名利而学习、服务,造作种种的业力,产生出种种六道轮回现象。“能除执心”,这是修般若行非常重要的一条,也是我们修行佛法最重要的一条。

  我们现在最大执著是什么呢?执著于“我”。我要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有没有好处,这都是错的!必须除掉我执,身心才能解放自由。必须除掉执心、执著的心,让心无所住,这不就自由了吗?“能修此行,与《金刚经》本无差别。”跟《金刚经》一样,和般若智慧一样,没有差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