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对教义的误会


   日期:2015/6/26 20: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一、对教义的误会

  佛法高深圆融,博大精微,宗派林立,佛经卷帙浩繁,古文辞意艰深,佛教专用的名相术语特多,又因佛经是记载释尊四十九年内,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讲解佛理的意义与事实,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因地而教;但此并非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只一个,而说法不同,入手不同,观点不同,着重点不同,读经者自难免感到困惑。

  佛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又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世间的真理本来如是,也永远如是,与佛说法与否,或与人是否接受佛法,根本无关。释尊不过启发说明世间有真理和如何能达到求真理的途径。

  各人环境不同,观点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资质不同,虽真理则一,而探索真理的途径可能不同。各宗各派的成立,乃基于此理。

  各种宗派,因对象的不同,内容悬殊,冲突自属意料中的事。而本意原理——真理,仍不变异。于是一部份人误解佛法的表面自相矛盾,甚至不知究何所云,究何所事。实则因其自身观点不对,而致误解佛法;又或所遇见的宗派,只能代表佛法的某一面。如目前冲突最烈的重自力、重他力两派,就是一例:

  重自力派:重自力派如禅宗,轻外表而重内心,曰:“修证在一心”,谓学佛不艰难,人人皆可成就,“只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重他力派:重他力派如净土宗,不但信仰释尊,而且信仰佛所说的经,及佛所口述的其它佛国境界,如西方极乐世界及无量寿佛等,因而有许多形式的修持,希望获得弥陀的摄受而往生。

  以上两法虽异,而最终目的则相同,只可说其方法及出发点不同,修学的对象不同。举一例说明:在郑州,有人问你去北京往哪个方向走,你答往北走。在哈尔滨,有人问你去北京往哪个方向走,你答往南走。从此点看来,不可误解佛教各宗派的片面说法为不合理,也不可窥某一宗的理论而误解之为佛法全貌。

  佛法惟其微妙,则难于领悟;惟其高深,则不易了解,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各种经典的说法有时不同,用意也不同,要想在言舍万象、字包千训的佛经中找出点头绪来,实在是难乎其难。

  若不总览多卷,势不能得其真意。如此数千卷,究应先由何卷入手,选阅那几卷,即或已选出,真意能否领悟,也成问题。

  于是有人说:佛学深奥,大智者始能问津,我们不敢过问。这也是一种误解。常人一看佛经多至数千卷,自起畏难之意。实则佛理不多,任读几种,就可以通达,在乎人有无深究的心。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最纯朴的村妇,最敏慧的学者各有其门而入,绝非难事。以一村妇而需阅读数千卷则难,用其诚心与恒心体证则易。以一敏慧学者,阅览数千卷则易,然欲其先不求理而作种种仪式专心体证则难。所谓难者,是因为选择的方法不对,非佛法本身的难易。富贵如历代君王,多学如哲人硕士,浅学如不识字的禅宗六祖,学佛而能精通者不乏其例,近代中外学佛者更何止千万,可见学佛不会太难。

  佛教教义的宗旨和精髓是十分注重和强调修身养性、注重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强调众生平等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友善仁爱,追求人与自然妙融为一、和谐发展,而在根本上反对大力鼓吹和刺激撩拨人心中的低俗的感官享受和自私虚荣。

  一些人则误解了佛教教义中的某些思想精髓,从影视剧、文艺作品中随便捡了几句,就这么讲,那么说,结果不合佛教本来的意思。最普遍的,如:“四大皆空、一切皆空”“人生是苦”“出世间”等,一般人很少能正确了解它。

  (一)“四大皆空”,四大,一般人理解为酒、色、财、气,这是完全错误的。四大,是地、水、火、风四大类构成物质的元素。地大指坚实性的固体,水大指湿性的液体,火大指热量,风大指流动性的气体。宇宙间一切物质都是由这四大类元素构成的。如人体也是由四大构成,地大是骨肉,水大是血液等体液,火大是体温,风大是呼吸的气体。四大都是因缘聚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本体,所以说“四大皆空”。

  “一切皆空”佛说一切皆空,有些人误会了,以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这才坏事不干,好事也不做,糊里糊涂地度过此生。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蕴含着高深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佛陀被称为空王,佛教被称为空门。

  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乐是乐。佛法之中,明显的说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要弃邪归正,离恶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说什么都没有,那我们何必要学佛呢?既然因果,善恶,凡夫圣人样样都有,佛为什么说一切皆空?空是什么意思呢?

  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世事是循缘起法往前进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世上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没有固定性,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动下去的。所以佛说世事自性皆空。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指没有固定性,永久性,不变化性说的。邪正善恶人生,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的东西,皆是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而产生,所以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叫空。

  譬如一个人对着一面镜子,就会有一个影子在镜里,怎会有那个影子呢?有镜有人还要借阳光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样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种种条件产生的,这不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的,并非没有。一切皆空,就是依这个因缘所生的意义而说的,所以佛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

  学佛的,要从离恶行善,转迷启悟的学程中去证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圆融。一般人以为佛法说空,等于什么都没有,是消极是悲观,这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误会。

  (二)“人生是苦”,佛指出,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社会一般人认为佛教消极悲观,这也是原因之一。

  凡是一种事物、一种现象,我们接触的时候,生起一种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忧虑,如以这个意思来说苦,说人生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觉得愉悦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然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乐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那么,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思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世俗人们追求的权力、名誉、财富、感官上的快乐,只是暂时满足,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不彻底的意思。

  快乐自不能算苦,但世间没有一个永恒的快乐,所谓“好景不常”。快乐既不能保持永恒,则丧失时即感觉苦恼。快乐愈大,失掉时愈苦。所以爱人突然诀别时,常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叹。又如中了奖券,几万拿到手的时候,高兴得很,其乐无比。一旦为坏人抢去或遗失,则其悲愤的痛苦,真是笔墨不可形容。实际呢,他并未损失什么,和未得奖前一样。意外之财的丧失,何必痛苦如此呢?这种种都说明了快乐的不常,不能永恒保持,确为绝大痛苦。

  再进一步看,即使快乐的事情是可以永恒保持的,是否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仍成问题。譬如说山区老贫农偶尔有机会进城来坐坐汽车,住住洋房,吃吃宴席,其乐实似登仙,不可言喻。假使老贫农如此享受卅年,习惯了,也不觉得有多么快乐。故世间一切的快乐,为刺激得比较有感觉;一旦习以为常,则索然无味,而更思另一刺激的快乐。故此比较的快乐,刺激的快乐,是流动的,变易的,不是永恒不灭的。反之佛门不生不灭无求无贪的真理,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快乐。

  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

  为什么人生不彻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佛说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尽力把苦因消除,才可得到彻底圆满的安乐。学佛的应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学,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这个境界,佛法叫做常乐我净。

  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佛教最大的目标,是将这苦的人生改变过来,造成永久安乐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人生。常乐我净的境地,即是绝对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人生不懈追求的目标,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虽然,学佛的不一定能够今生达到这光明的顶点,但知道了这个道理,确是好处无边。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还知努力为善,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记,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错路。学佛的,不只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乐时也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至于专门追求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说人生是苦的一项重要意义。

  有人说,"为什么佛法说每个人都在受苦?我就很幸福。"当世尊谈到"苦"时,他并非简单指那种表面的问题,比如肉体的疾病和伤害、物质生活的穷困。我们说我们很幸福,但是如果我们更近一步检查我们的"幸福"时,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心中仍然有足够多的不称心。"心"自身那种难以满足的本质恰恰就是"苦"。

  某一种事物,不管你得到多少,这也决不会令你得到满足。这种无休无止的欲望,就是苦。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仅就我们不能够控制自心,就是心理的苦;实际上,这比许多种身体的痛苦都更糟糕。因此,当佛法中谈到苦时,比起生理的层次,它更强调的是心理的层次,而这正是为什么在实际术语当中,佛教的教法基本上是实用心理学。佛法在心理层次,教诲人们苦的本质,和灭苦的方法。

  恒久的满足,是来自你的心,从你的内部而来。你的主要问题,是你不受控制的、无法满足的心,这种心的本质,就是"苦"。心理的焦虑是苦,不满足也是苦。痛苦是产生于欲望、眷恋、仇恨、骄傲、妒忌、缺乏分辨等等,以及那些扰乱人的精神使其混乱和不安全的状态、各种外在因素和心理因素。实际上,理解苦的各种微妙的层次是非常重要的。

  (三)“出世”。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错误地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这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度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那么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么意思呢?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不断地变化,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世还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生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能,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

  世间日常所能引起的忧、怒、悲、恐的事,凡人受了就是苦恼,而在佛看来太不值得。佛以空性的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的空相,透彻了烦恼之所由来——把世间虚幻的现象误为真实,佛已经明了世间的种种都如幻影,转瞬消逝,另一方面有了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了,体会了,超世间的真快乐——真如本性,相形之下世俗所引起的不安就太不足道,因此脱离各种外在的苦厄,超越各种烦恼和痛苦。

  佛法认为世事的不常不永恒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凡是因缘生的东西,都是虚妄不实,和合而成,或时刻变化的,流转的。我们将此理观察清楚,就可以不固执,不随着流转。取消了这些执着流转的心念,便可将心念证入(体会到)真实境内而得到真如,真常,极快乐,极安静,极平稳,极坦然,无挂无碍,自由自在,消除一切烦恼,痛苦,恐怖,得到最大解脱的崇高内心境界,这就叫作出世,或超世间。

  明此真理,更进而体证此超世间的理。一经体证得到以后,则对世间之万事万物不去执着较真,自生自灭,不动我心了。惟其如此,则烦恼的解除是可能的,彻底的,究竟的,所发生的内心的真快乐,也是永恒的。

  所以出世间,是要我们修学佛法,提升生命境界,从凡夫达到圣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义的人,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因而引起不正当的批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对教义的误会       佛法高深圆融)(五明学佛网:对教义的误会       佛法高深圆融)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