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集


   日期:2015/6/26 22: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一篇劝善的文章,在道家跟《太上感应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三部书,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劝善经典。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文昌帝君」这几个字。文昌帝君一般世俗称为文昌星,他是天上的星宿。在道家认为,星宿都有神灵主宰,文昌帝君是主宰人的功名、利禄、官运,在民间是非常有名的一位神明。在过去,尤其是读书人(儒生),都会拜文昌帝君,因为在过去考取功名可以说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一旦考上了功名,这一个家的家境就能大大的改善,自己的抱负也能够得以施展,对於家族、子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关照,因此对於功名就非常重视。文昌帝君因为是主宰功名的,因此就倍受读书人的尊崇。我们有读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是明朝万历年间俞净意先生他的故事。俞净意先生他也是读书人,他跟同乡的这些好友都是读书人,一起建立了文昌社,专门拜文昌帝君,依这一篇《阴骘文》来修行的。因为人要广行阴功,积功累德,他才能够有这个福报考取功名,获得利禄。

  文昌帝君虽然是被列入道家神仙系统里面的一位神明,可是他并不是传播道术的,他主要就是劝导世间人广行阴骘,阴骘就是阴德,做善事。所以这篇《阴骘文》通篇都是教我们止恶修善,不仅是在行为上要断恶修善,更要在我们心地上,在暗室屋漏当中要懂得规范自己,不可以产生恶的念头。这一位帝君我们可以能够肯定他也是佛教里所说的菩萨。《文昌帝君化书》这是讲他历劫历世的这些生平故事,他自己最后也是遇佛授记,也在佛门中得度了,我们肯定他是一位菩萨。所以《阴骘文》也是菩萨的教诲,文章里所说的跟佛法里讲的完全相应,佛法讲的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陀教育的总的说明,《文昌帝君阴骘文》不正是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吗?所以我们要把这篇文章当作佛经一样来学习。

  民国初年净土宗十三祖佛教的泰斗印光大师,一生就极力的提倡《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这三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有一篇详细的注解,是清朝周安士先生注的。周安士先生注了《文昌帝君阴骘文》,撰写了另外三篇文章,第一个叫做《万善先资》,第二是《欲海回狂》,第三是《西归直指》,这三部书加上《阴骘文广义节录》,这是详细注解,合起来称为《安士全书》。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这部书,为这部书曾经两次做了序文,我们底下会学习到这序文里的一些片段。可见得这部书这篇文章确实是非常的重要,认真的学习,不仅能够使我们这一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而且能够帮助社会苦难的众生从迷苦当中回头,也是能够离苦得乐,帮助世间消灾免难。

  文昌在道家里说这是星宫的名字,它属於紫微垣,它包括有六个星。在《史记》里面也有记载,说这个文昌宫六星,第一个叫上将,第二叫次将,第三叫贵相,第四叫司命,第五叫司中,第六叫司禄,这些星宫都是天神居住的地方。什么人能够去做天神?一定都是正知正见正直的这些人能够生天做天神。所以在世间的精英圣贤,他们这一生结束以后都生天做这些天神。在佛家里面对於天的描述非常的详细,说我们这个天道有很多层,总共是二十八层天,在欲界有六层天,在色界有十八层天,在无色界也有四层天,总共是二十八层天。这里的天神多半都是欲界天里的。欲界天忉利天主佛法里面称为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天主,一般在民间道家里都称为是玉皇大帝,儒家称为是皇皇上帝,虽然叫的名号不同,都是指同一个人。这位天主掌管著整个天道(忉利天底下有四王天)这个大权,也包括人间的善恶、命运,都由他们来主宰。文昌这个神他是玉皇大帝底下的一位辅臣,就好像我们世间的皇帝底下有宰相、有各种大臣,文昌是他的辅臣之一。

  每一位神明都有他主掌的权力范围,我们人间所行的善恶,统统都受到天神的监察,我们讲「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真理。天神很多,各有所主,如果我们造恶,就会受到神明的谴责和惩罚,如果我们行善,就会得到神明的奖赏,这些惩罚和奖赏实际上都属於行善行恶人的因果。佛法里讲得非常透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这些报应其实也不是这些神明降下来的,是这个人行善行恶自然的感应,就如《太上感应篇》里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神他们其实就是根据人所做的善恶加以判决,他是来执行法律的这些人,就好像世间人如果犯罪了,由法官来判决,还有执行的人员来去执行。这个人他自己有他的因果,犯了罪的他就该受到恶报,如果他没有犯罪,这些法官不可以妄加罪名。所以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能不能够得到好的报应,这完全取决於自己,不是光求神拜佛就可以得到的,还是像文昌帝君教导的那样,要广行阴骘,要积功累德,才会有好的报应。

  文昌帝君的前身,根据道家经典的记载是叫做梓潼神。梓是桑梓的梓,木字边一个辛字,潼就是三点水,一个儿童的童字,梓潼神这是文昌神的前身。根据记载,帝君他最后一世是在晋朝出生的,他姓张,名字叫做亚,张亚,他后来迁居到四川,就在梓潼这个地方居住,四川现在还有梓潼县,后来得道,就在那边成仙了,这个梓潼神就是这么来的。实际上文昌帝君他是生生世世都在修行,《阴骘文》开篇就说「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一十七世也是一个概略的说,其实他生生世世,不止是十七世,都是在修行,都是在积德行善。就在周朝的时候,有记载,帝君最早在周朝,他也是诞生於张家,姓张的张家是黄帝的后裔。我们师父上人现在还保留著他徐家的家谱,徐家家谱记载也是黄帝的后裔,我们师父净空老法师是黄帝的第一百三十六代孙。可见得中国的家族史记载的这么完备。他的家谱我看过,精装本印了六册,这么厚的,总共加起来六册。真的,从黄帝到现在这一世,总共一百三十六世,每一世的每一家儿孙姓什么、叫什么、出生年月,还有主要的、简单的历史都有记载。

  帝君最早记载是说周朝,他的父亲有一天在苍昊这个地方祈求,祈求什么?生贵子,结果就生了帝君。所以帝君他出生是在周武王乙巳岁,是周武王年代。那我们知道武王他是圣王,他的弟弟是周公,武王的儿子成王,是周公辅佐。帝君当年在出生以后,长大了就在周成王手下做一个辅臣,还协助周成王、协助周公来治理天下。这个他的故事里面都有记载,我们以后会讲到。文昌帝君在历史上示现了很多次,而且多数都是投生在张家,姓张,跟张氏有缘。到晋武帝这个时候,晋朝武帝的那个时候,记载当中说到,帝君出生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三,所以以后把农历二月初三就做为文昌帝君的圣诞。实际上文昌帝君在历史上生生世世的轮回现身,如果算起来,哪一天不是文昌帝君的生日?用农历二月初三做为一个表法,是以晋朝的他的示现身做为他的生日。在帝君投生这些人家,他们出生大多数都是以士大夫身,就是知识分子,所以上帝知道帝君对於这些知识学问很有研究,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都是学儒、学道,所以就命他来主掌知识分子的功名利禄,所以称为他是文运之神。

  后来把他称为文昌帝君,这是元朝时代的事情,这是元朝仁宗皇帝,在延佑三年,也就是公元一三一六年,将梓潼神,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文昌神加封,这个封号叫做「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就简称文昌帝君,这些都可以在《道藏》里面查到。因为梓潼县,这是四川省的梓潼县,它可以说是文昌君的一个祖庭,那里有一座七曲山,上面有建了文昌宫,文昌宫可以说是祖庙,里面供奉著文昌帝君的神位、神像。历代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文昌宫、文昌阁,或者是文昌祠、文昌庙,都是来尊崇这一位神明的。文昌帝君我们就简单的介绍到此地,后头我们还要详细的介绍他轮回当中的故事。

  下面讲这个「阴骘」,文题里面阴骘这两个字,阴骘就是阴德的意思。什么叫阴德?假如我们做善事别人都知道,都赞叹你,都表扬你、奖赏你,这个不叫阴德,这叫阳德,因为你的好名声都已经传播出去了,大家都知道你,这个也是善报,你做的善事马上就报了,所以后头就没有了。真正聪明的人,不求这些美名,他求的是阴德,做善事不要人知道。做了这个善事没有人知道是不是没有报应?不是,报应更多,这种善就叫阴德。古人讲「阴德天报之」,天来给你报,这个报应就更加的丰厚。不仅我们自己来生来世得到善报,我们这一世的子孙,乃至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能够得到好的报应。所以这是自利,也是利家人,这样的一个就叫阴德。

  文昌帝君在这篇文章里面劝我们要广行阴德,这才是真实的功德。世间人,你看他们都知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则是大恶。我们行善积德,如果还有个心想要别人知道我在行善,知道我在帮助人,还有那种图报的心,还有出名的欲望,这个善就不是真善,这个善里面夹杂著不善,什么是不善?贪,有贪欲的心这种善就不纯了。那么恶,如果我们行恶,我们不要怕被别人知道,因为我们造恶被人知道了,马上就有人批评我、毁谤我、侮辱我、惩罚我,我的这个恶报现前就报掉了,以后就不用再受恶报了。如果造恶还要去隐瞒,还要文过饰非,怕别人知道,那这叫做大恶,这是罪上加罪。你看《弟子规》里也讲,「倘掩饰,增一辜」,你有错了,不肯改,还要掩饰,这是错上加错,而且是大错。所以我们的善不要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恶不怕被别人知道。我们下狠心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这就是广行阴骘,自然感动天地鬼神。

  所以这篇文章教导我们确实是修行入道的重要的基础。我们师父上人要我们落实三个根,儒之根是《弟子规》,道之根是《太上感应篇》,佛之根是《十善业道经》。《文昌帝君阴骘文》它也是道家的经典,它是《太上感应篇》的一部非常好的辅助教材,跟《感应篇》讲的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两篇对照学习,相得益彰。它跟《感应篇》讲的是一个道理,所以两篇文是一不是二。我们需要认真的学习,扎好善的根基,那么这一生得到的是幸福美满,修学佛法也能够一帆风顺。因此不能把这篇文章看成是外道典籍,要把它做为佛法来认真学习。

  当年印光大师曾经大力提倡流通这一部经典,做过两篇的序文,都是为周安士先生的《安士全书》所作的,《安士全书》它的上半卷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就是讲到详细的解释这篇文章,我们抽取印光大师序文的一些片段来学习。印祖做过两篇序文,第一篇做的是在光绪戊申年(一九0八年)做的,当年印祖是四十八岁,十年以后又做了一篇序文,可见得是这两次流通当中所做的,第二次是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印祖五十八岁。我们先看他后头的这篇序文里的一个片段,他讲到,「又欲同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将《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这是讲到安士先生,安士先生为《文昌帝君阴骘文》做注解,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断恶修善。

  「俾日用云为,居心行事,大而治国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备法戒」。所以这一部《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广义节录,是安士先生从《道藏》,特别是《文昌化书》这部书里面节取出来的。能够使人在日用云为,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居心行事,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当中,能够帮助人回头。大而治国安民,大的方面可以帮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安定民心。社会为什么不和谐?世界为什么会乱?民心为什么不安?就是因为缺乏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百姓没有依归,行为没有标准,所以就会使人任意妄为,我们说胡作非为,为什么?他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或者是他不知道有报应,他就敢造恶,懂得这些报应,他就自然收敛。所以伦理道德教育使人耻於作恶,因果教育使人不敢作恶。那么《阴骘文》这篇文章是集伦理、道德、因果於一体,可以安定社会,所以应该大力提倡。

  「小而一言一念」,这是对我们修身、正心而言,小的方面乃至一句话、一个念头,都知道有因果。凡事都有因果,哪怕动一个念头,这就是因,果报就已经注定。那我们学佛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体的,宇宙是全息的。什么叫全息?我们讲全息照片,全息照片的特点就是你拍照拍下一个人像,比如说把我钟茂森拍下来,这幅照片你把它剪开两截,然后再把两幅照片用激光打出来,发现两个照片都是完整的钟茂森,再每个半截剪开两截,变成四截,四截每一截里面都有完整的钟茂森。无论你怎么样子去分割,每一个部分里面都含有整体,这是全息照片。我们的宇宙也是这样,每一个小的部分都含有宇宙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华严经》里讲的一微尘里有无量法界。那么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也周遍法界,也含容法界。所以我这一个念头不正,对这个宇宙影响就太大了,整个宇宙都受我影响,我这一念就变现出自己的宇宙,如果是善念,这宇宙就善,如果是恶念,这个宇宙就恶,贪瞋痴的念头就变现出三恶道。所以怎么可以不谨慎,怎么能认为说我这个念头随便起无所谓,不行,一定要收敛。咸备法戒,悉存龟鉴,这就是要戒慎恐惧,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每一行、每一动都要以圣贤教诲做为借鉴,对照自己的心行,符不符合圣贤教诲,如果不符合圣贤教诲,马上把它改过来,依教奉行。

  印祖又说,「由兹古圣先贤之主敬慎独,正心诚意,不至徒存空谈而已」。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能够帮助我们效法古圣先贤那种主敬慎独。主敬这是讲我们存心要诚敬,慎独这是一个人的时候都要认真的规范自己,保持我们的诚敬之心。因为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往往他的毛病习气就控制不住,因为没人看见他,他就开始放肆,放逸了。真正用功夫就在自己私居独处的时候,还能够保持跟在大众当中一样,就好像众目睽睽之下,不敢任意妄为。儒家也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君子慎其独也」。我们私居独处,都好像有十只眼睛看著我们,十只手指著我们,哪敢乱来,要慎独!

  「正心诚意」,这是《大学》里讲的,正心,心要正,正直,诚意是意要诚。《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我们自己观察自己内心,为什么心总有不善的念头起来,意为什么总是不能够诚?什么叫诚意?一念不生是谓诚,这是清朝曾国藩先生他《读书笔记》里给「诚」字下的定义。一念不生的时候这就叫诚意。那我们自己观察自己内心,妄念纷飞!为什么不能诚意?原因就是前面的格物致知没做好。格物是格除自己的物欲,把内心当中对一切境界的贪著放下,这叫格物。物欲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重习气,不是真刀真枪的跟它格斗你战胜不了它。所以格字就是格斗,跟物欲格斗,把物欲降服住,不让它起来,这个格物的功夫才得力。致知就是你明白道理,你认知了真相,知道这一切法,《金刚经》里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的境界都是了不可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看得破,这叫致知。看得破你就能放得下,放得下是什么?放下物欲,放下自己的贪瞋痴慢的习气,这叫格物。所以格物和致知相辅相成,我格物了,这帮助我致知,就是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就是致知,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格除物欲。格到最后,这一切境界现前都不动心,这个意就诚了,诚意之后心也就正了,心正了之后身也就修了,家也就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就平了,天下平就叫做和谐世界,不仅我们这个世界能和谐,宇宙都和谐了。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做起,整个宇宙的太平,全都是自己要在意地上去用功,这就不是空谈,这是你要真干。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就帮助我们真干,它里面所说的这些道理我们认真学习,对照自己的心行,看看文昌帝君他的存心是什么样子,我们要效仿。

  印光大师第二篇的序文,这是他十年以前,四十八岁所做的。他讲到,「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这是印祖赞叹文昌帝君,他在宿世之中,就是多生多世以来,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这个五常就是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这是圣贤的存心。文昌帝君他的心跟仁义礼智信相应,儒家讲的五常就是佛家讲的五戒,这是相通的。像仁,这跟佛家讲的不杀生相应;义,这是不偷盗;礼,是对应不邪YIN;智,对应是不饮酒,饮酒就没有智慧了;信,对应的不妄语。所以五常、五戒,名词术语虽不同,其理一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文昌君努力的在落实五常、五戒。躬奉三教,三教是儒释道三教,三种教育。这个教不是指宗教,而是教育,儒家、道家、佛家都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里讲的上帝,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但是教育里面是讲老师跟学生的关系,所以三教圣人都是老师,他教导的学生自称为弟子,儒释道都称自己是弟子,学生都是自称弟子的,没有自称儿子的。从这个称呼上我们知道它不是宗教,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教学的目标都是让你成就圣贤。

  譬如说佛,佛是学位的名称,每一个修行人,按照佛所指明的道路来修行,都能够成佛道,所以佛不是唯一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那么儒里讲的圣人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孟子说的,尧、舜这是圣人,每个人都能够成就的。道家里面讲每个人都可以成神明,都能成仙。文昌帝君他本人就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文昌帝君他原来也是人,他是从人修成神的,所以这统统都是教育。每个人都能够成神,每个人都能成佛,每个人都能成圣,这个在宗教里没有这么说。像基督教、天主教,他不可能说每个人都能做上帝,不行,所以它是宗教。这里的三教是教育,自行化他,自己努力的落实圣贤教诲,化他是教化他人。这个化比用教字要更好,为什么?因为教这好像是说教,要知道教育的效果是言教不如身教,身教能够感化人。所以化他这是从结果上讲,他真的转化了,这教育达到效果了。而要达到效果,最重要的是老师自己要做到。就像在我们师父家乡庐江县汤池镇文化教育中心,他们的老师们在做和谐社会的工作,就用儒家的《弟子规》来教化老百姓,结果两年之内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和谐社会、礼义之邦是可以落实的。那么化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主要就是因为这些老师们真正在力行,他们真正要把《弟子规》做到,才能够有教化别人的效果。所以自行化他这是合在一起讲的,没有自行就不可能化他,真正自行圆满,化他也圆满了,所以止於至善。止於至善这就是圆满,善圆满了,为什么?自己行圆满了,化他也圆满了。

  下面讲「功高德著,遂得职掌文衡」,帝君积功累德,非常卓著,因此得到上帝(玉皇大帝)的赏识,命他来执掌文昌府,主管人的文运、功名。下面又说,「恐末学无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文昌帝君他所忧虑的都是众生,众生之疾苦来源於什么?来源於无知,没有智慧,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才妄造恶业,虚受果报。所以文昌帝君怜悯这些无知的众生,这些众生昧己永劫常住之性,这个昧是不明了,不明了自己有永劫常住的真性。我们人都在轮回,轮回一世一世的生死那是身体的生死,身体是不能常住的。那么除了身体以外,我们还有心性,还有真性,这个才是真我。这个真我是永劫常住,他不会生死的,所谓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六祖惠能大师悟道以后,他说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它是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每个人都有,而且它不动摇、它常住。宇宙都是自性所变现的,我们不明了自己有这个真性,忘记了自己的这个真性,而在这个境界上面,这个境界都是虚幻的相,都是自性所变现的,在相上迷了,忘记了真体,於是在这个相上面分别执著、控制、占有,起贪瞋痴慢这些烦恼,造作杀盗YIN妄的恶业,就冤枉受轮回之报,因果是不空的,造善、造恶必有其报。所以文昌帝君他明了这个道理,怜悯我们这些末学,无知众生,所以「因作文广训」,这是做这一篇《阴骘文》,普遍的教诲、训导一切众生。「示『吾一十七世』之言,妙义无尽,谁测渊源」。《文昌帝君阴骘文》开头就说自己「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是讲自己轮回的当中这些体验,现身说法,然后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讲清楚。「妙义无尽」,《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每一字、每一句都含有无量义,谁能真正懂得它的渊源?谁能真正体会到文昌帝君的意思?如果没有人来讲解,我们看这篇文,真的看不懂。别看它的文字很浅显,义理深广无尽,所以是需要详细解说。

  下面说「注解纵多,莫窥堂奥」,历代的《阴骘文》的注解很多,但是我们一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广泛阅读,第二,注解的人有没有真正能够体会到《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深义也未可知,第三,我们即使拿到一个好的注解,对这个意思又能不能够领会?所以「致令上下千古,垂训受训,皆有遗憾,不能释然」。这篇《阴骘文》流传很广,流传的年代也很久远,但是如果学习的人不能够深刻领会其中内涵,那么这就是有遗憾了,垂训受训,皆有遗憾。谁是垂训者?文昌帝君,帝君留下这么好的训示,如果没有人真正明了,这就很遗憾了。受训的人,这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如果遇到了这篇文章也不能够解了意思,这也是很大遗憾。

  「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愿再来」,周安士先生,清朝,他是宿植德本,乘愿再来,这是印光大师对他的称赞到了极处!宿植德本,这是宿世於过去生中积功累德,他是菩萨乘愿再来的人物,不是凡人。安士先生他姓周,周梦颜先生,他也号怀西居士,怀西就是怀念西方,他是专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怀西居士。他生於清朝康熙年间,往生於乾隆年间,享年八十四岁。虽然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博览群书,德学深厚的人,但是他无心於功名,专修佛法。不仅自己修行,而且著书来利益众生,他写的四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这四部书后人汇集成《安士全书》,教化后来的大众,真是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安士先生到最后念佛求生净土,自在往生,他往生的时候早已预知时至,跟家里人谈笑,说我自己要往生极乐世界了。结果家里人问他说,如果先生要往生,是不是应该先泡泡香汤,洗个香水澡,干干净净的走?安士先生说不用了,我已经在香汤当中沐浴很久了,我们可以想像,他已经是在莲池海会里面很久了,说完之后就念佛自在往生。所以他是一位乘愿再来的菩萨。「博极群书,深入经藏」,这是他自己的德学功夫,真的是一位广学多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大士。「觉世牖民,引为己任」,他以什么为己任?觉悟众生。牖民就是百姓。百姓的苦就是因为不觉,要让百姓觉悟,就能让他们离苦得乐。那如何觉悟?必须要跟他们说明道理,把宇宙人生真相给他们说明白。过去不像现在这样的方便,现在我们可以用摄影棚,用光碟、用网路来流通我们的讲演,觉世牖民就方便了,有科技。当时要真正广泛的觉悟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著书立说,所以安士先生写下这部全书。

  下来印祖又说,「淑身变俗,用示嘉谟」,他自己真正做到修持自己的戒行,自己的德行成就了,就能够化导世俗,移风易俗。用示嘉谟,就是为社会、为大众做最好的榜样,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一位真佛弟子。「以奇才妙悟之学识,取灵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随机说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观之注」。这是印祖对安士先生的赞叹,他注解这部《阴骘文》,他是以奇才妙悟之学识,他有奇才,真的是儒释道三家都通了。不仅是有这些学问,他真的悟透了圣贤心法。取灵山、泗水之心法,灵山这是代表佛教,因为释迦牟尼佛常常在灵鹫山讲法。灵鹫山也叫耆闍崛山,像《无量寿经》,大家常念的,就是在耆闍崛山中讲的。《法华经》也是在灵山讲的。泗水这是代表儒教,泗水在山东,山东过去是鲁国,孔子,这孔教的发祥地。所以这个灵山、泗水之心法,就是儒佛的真谛,安士先生得到了,换句话说,安士先生他是一位开悟的人,不是凡人。

  用文昌帝君的《阴骘文》,就帝君随机说法之文,帝君说的这部《阴骘文》,随机说法,契理契机。安士先生他就用这部《阴骘文》,因为《阴骘文》流传很广,所以借用这篇文章为它注解。注解是著斯民雅俗同观之注,这个注解文辞非常美,但是对有一定文言功底的人来说不难看懂,因为过去人都懂得文言,所以看这部书一点不困难,真的是雅俗共赏。不过现在,我们现在很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文言的功底就比较弱,印光祖师,民国初年他们都能够用文言文写作,所以文言文并不是障碍。那我们现在要学习这部书就可能会有障碍,所以就有必要用浅白的语言,把安士先生的注解加以说明,也能达到雅俗共赏。

  印祖序文当中又说,「理本於心,词得其要」,他讲的道理本乎心地,这个心是真心,是真心自然流露出来的这个理,所以这是跟自性相应的,这是真理。词得其要,用词都非常的准确,而且简要详明,这是一篇好文章,好注解。「徵引事实,祛迷云於意地」,安士先生注解《文昌帝君阴骘文》,除了在理性上发挥,把道理给我们开解,而且还引用很多事实、案例做为证明,真的是事理都讲得非常透彻。祛迷云於意地,把我们意地上的、念头里的迷惑都驱散了,迷云是比喻我们的疑团就像云雾一样,现在驱散了。「阐扬义旨,揭慧日於性天」,把这些文义、宗旨、文昌帝君的圣贤的这种存心为我们发扬出来,阐明出来。

  底下也是用比喻,「揭慧日於性天」,我们的真性好比是天空,慧日这是比喻智慧朗照,像日头一样,普照万物。如果我们的慧日被遮盖了,就好像乌云挡住太阳,那么智慧就透不出来。虽然透不出来,但是智慧还在,太阳还在,阳光依然在照射,只是有乌云挡住了,只要把这些乌云给去除掉,那么就能够让智慧透出来。什么是这些乌云?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所知障,一般讲这二障,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住我们明心见性,让我们智慧透不出来。那么安士先生的这部注解可以帮助我们把智慧透出来,回归到本性、本善上来。「使阅者法法头头,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惩」,所以读这部书,他们这些读者,都能够通过学习这些教理,明白这些道理,有所效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如何做,他有一个标准。心心念念就是念头上都能够有警觉,都知道有报应。

  「直将帝君一片婆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所以安士先生的这部注解可以说是古来对《阴骘文》最佳的注解,把文昌帝君一片婆心,什么叫婆心?我们讲苦口婆心,这是像父母一样,念念想著觉悟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一分存心,安士先生把这种存心为我们彻底的显发出来,和盘的托出。所以我们读了这部书以后,真的也就能够效法帝君存心,也能够回归本性本善。「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悉皆释然,毫无遗憾」。所以有了这部安士先生的注解,古今垂训受训之人,垂训者是教化大众的这些圣贤君子,受训者是普通老百姓,学习圣贤之道的人都能够彻底明了,没有什么遗憾。这一段是印祖为我们说明安士先生对《文昌帝君阴骘文》注解的这种高超作品的殊胜。

  底下我们还节录出一段,是赞叹安士先生这部书,这是包括下面三篇在一起的《安士全书》。「其震聋发聩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势」,这部书震聋发聩,让迷惑颠倒的众生猛然觉醒,立即回头,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这是比拯溺救焚还要来得快。拯溺就是一个人掉到水里头快淹死了,你去拯救他,或者一个人在火海里快被烧死,将死之时你去把他救出来,这都是危急关头。众生现在迷惑颠倒,造作恶业,眼看他就要堕到恶道里去了,眼看著世界灾难就会来临了,那么把《安士全书》拿出来宣扬,就等於救众生於水火,救世界於危难一样,而且更切於拯溺救焚之事,比那个更要重要,可见得这部书的这种威力。果然我们能认真学习,而且大力宣扬,这真的可以救世救命。

  「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你看印祖的赞叹,诚是诚然,我们要深信这部书可以建天地,质鬼神,我们俗话讲的,惊天地,动鬼神。这部书太好了!因为他讲到的这些道理,全都是自性之流露,全都是真理,天地鬼神都为之所动。羽翼六经,六经,这是讲到儒教,儒教六经是《易经》、《诗经》、《礼》、《书》、《乐》、《春秋》,这是儒家主要的六部经典。《乐经》已经失传了,剩下是五经,所以我们讲四书五经,就是讲的《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它是儒家圣贤经典最好的辅翼,羽翼就是辅助,你光学儒家五经,未必能够深解义趣,你读了《阴骘文》,看了《安士全书》以后,你就真正明了了,你能够悟入圣贤的境界。「扶持名教」,这名教包括儒释道三教,所以这一部书融会贯通三教的教诲。我们看到《阴骘文》里面它所引用的儒释道三家的经典,这是安士先生的注解,引用经典就达一百二十六部,你可见安士先生的功底多么深厚。所以我们读了这一篇《阴骘文》的广义节录,就等於读到一百二十六种经典的精华,对於我们学习儒释道三家的宗要,这是很好的一个入门方便。

  印祖下面的赞叹更不得了,他说「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安士全书》印光大师承认这是善世第一奇书。善世就是劝善,劝世人断恶修善,回归本性,这部书是第一奇书。奇书是讲它的殊胜,看了之后学习了以后就能回头,奇!妙!而且它是第一书,没有哪一部书可以跟它相比,与寻常善书不能够同日而语,不能够相提并论,一般劝善的书哪有这部书来得殊胜,效果哪有这部书那么好。所以难怪印光大师印这部书的数量是最多的,它跟《太上感应篇》、跟《了凡四训》合在一起,印这三部书的数量远远超过印佛经的数量。不懂的人可能会觉得,怎么祖师都会印外道的典籍?他哪里知道印祖的存心,只要能够快速的让世人觉悟回头,这就是最好的经典。而且这三部书讲的跟佛法完全是同一个道理,它也不是外道典籍。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外道。这部书教你回归本性,怎么是心外求法?所以说这个话的人他自己是有分别执著,他哪里能够明了祖师的一片悲心!所以印光大师担心我们忽略了这部书,极力的为我们赞叹,这是善世第一奇书。

  底下还赞叹著书的作者安士先生,他说「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这是讲如果你说周安士先生不是菩萨乘愿再来,现居士身为我们讲经说法的,印祖说我不相信,换句话说,印光大师为我们肯定,安士先生就是菩萨再来。他来的使命就是说法度生,留下这一部全书,让我们在末法时代有所依归,能够回头,能够这一生有缘得度,往生净土。安士先生最后讲的《西归直指》,是劝我们求生极乐世界,《万善先资》是教我们断杀业,《欲海回狂》是教我们断YIN欲,YIN杀二业是众生最重的罪业。上卷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详细的解释这篇《阴骘文》,让我们真正懂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我们从今天起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就用安士先生他的这个注解来做为我们的学习参考资料。最近我们也看到《安士全书》也翻译成白话文,这真的是难能可贵,使我们即使是对文言有障碍的同修,也能够得到利益。

  我们来一起以至诚恭敬的心来学习这篇文章,真正明了因果报应,真正断恶修善,那么自然就能感得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乃至我们转凡成圣、往生净土,这也是完全可能的。好,我们现在开始来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来看第一句话: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这句话安士先生为我们做了很详尽的注解,把个中的理,还有文昌帝君转世一十七世这当中的这些故事,为我们都讲清楚了。安士先生每一句话他都有一段发明,发明就是把这句话里面的理给我们显发出来,让我们能明了。然后就徵引事例、公案,给我们来做证明。那我们先看「发明」这一段,「篇中所言,皆帝君现身说法,故以『吾』字发其端。曰『一十七世』」,开宗明义,这是文昌帝君现身说法,说我一十七世都做士大夫。他以吾字开端,吾字起头,这个吾有很深的意思。说吾有一十七世,这句话本身就给我们说明三世轮回确实存在。「特将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坏之物,指示后人也」,你看这个吾字,吾跟身它是两个意思,两个概念。『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身有十七世,有十七种不同的身,你每一次轮回就有不同的身,但是吾这个字不变,所以「吾身中有亘古亘今、生生不坏之物」,换句话说,我这个身里头就藏有不生不灭的东西。这不生不灭的东西是什么?佛法给我们讲得清楚,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身有生死,但是真心本性不生不灭,没有生死,生生不坏的。

  这比西方人讲的灵魂就高明,现在很多西方的学者,用科学的仪器、科学的实验证明人有灵魂存在。就好像许多的死亡医学家他们通过对病人的濒死体验研究,证明有灵魂。所谓濒死体验就是当一个人快死的时候,他的灵魂从身体里跑出来,在外面看到种种的境界,看见过去的这些人,亲人、眷属,还看见各种光,有的看到黑色的隧道等等,看到种种不同的景象,然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体,医生抢救他,他能够在半空中看到医生在抢救他的身体。这种案例很多,数以万计,证实人有灵魂存在。等这个人苏醒以后,他就能够把刚才自己灵魂出体以后的这些情形讲出来。包括我的奶奶,她有过这种濒死体验。她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就有一次昏迷不醒,一昏迷就好几天,家里人以为她不行了,后来她又活过来了。她活过来以后,(这是她亲口跟我说的),说她昏死以后,就看见自己的两个女儿,就是我的姑姑,围在她身边在那里又哭又叫,很伤心。然后发现自己就走,走到一个小河旁边,看见小河上面有一条小桥,她要走过桥,结果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拿著拐杖在桥头拦著她,不让她过桥,就把她推回来了,她就苏醒了。大概这条桥就是生死桥,过去之后就回不过来了。我奶奶今年八十八岁虚龄,身体还算可以。

  所以这些濒死体验很多很多,有很多科学家,我记得有一位很著名的美国的学者,叫Raymond Moody,他写了一部书叫Life After Life(《生命之后的生命》),在美国非常畅销,就是他七十年代所做的这些濒死体验的研究,做的研究报告。所以身有生灭,但是灵魂不灭。但是灵魂是不是真我?也不是真我,灵魂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才有这种现象。真正的我是真心、是本性,这个我们六根没办法接触到,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触摸不到,连意都想不到,更说不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老子都懂,这个真心本性,我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且意会也不能够去想、去推测,你明白了就明白,不明白只能搁著。因为我们六根没有办法去攀缘得到,但是它又确实存在,它是宇宙的本体,是生命的本体,一切万法都是这个真性所变现的东西,也包括我们的身。

  下面安士先生发明当中又说到,「人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就是不知生所从来,死所去向,这人都迷惑颠倒。「便谓形神消灭,无复来生,所以肆行罔忌」,就是因为人不懂得有三世轮回,不懂得有因果报应,以为形神消灭,无复来生,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在佛法里叫做断见,这是见思烦恼,错误的见解。有这种错误的见解就很麻烦,为什么?他做事就可以不负责任,他肆行罔忌,他行为放肆,无所忌惮。为什么?反正没有来世,造恶不用受报应,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错误的见解就导致错误的行为。

  下面又说,「帝君深惧此种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晓然正告天下也」。所以文昌帝君担忧这种错误的知见,这个断见,自误误人。我们如果有这种断见,这是自误,如果还用这种断见告诉别人,就误人了。这流毒不浅,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为什么?因为人不知有因果报应,他就敢造恶业,就会感得苦报。所以我们这世间灾难这么频繁,人心道德在堕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而现在你跟人讲伦理道德教育,人家只是嗤然一笑,嗤之以鼻,「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讲伦理道德」。所以要用因果教育告诉他,你作恶就有恶报,而且很多事实例子就摆在眼前,让我们看到之后,恐惧的心生起来,就不敢作恶,这个效果更加卓著。

  所以要真正推广圣贤教育必须重视因果教育,而因果教育必须要讲三世轮回。所以我们在两年前有讲过「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都是引用美国、西方国家的这些科学家、学者、教授他们的科研成果,为我们证明人确实有轮回。最著名的一位学者,他是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叫做(Ian Stevenson),史蒂芬森教授。他几十年,这一生四、五十年都投入轮回的研究,他搜集了有三千多个案例,都是他亲自调查研究证实的,发表了很多的著作,确定人有轮回。我在美国教书的时候还跟他有联系过,现在他已经退休了。他也培养出几位弟子,也在这方面研究有相当影响力。这些案例要广泛宣扬,这都是讲科学,我们不是要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吗?那就要把这些科研成果向世人展示,是真的,科学家的发现,不是假的。

  这里帝君,他「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晓然正告天下也」,文昌帝君开宗明义就给我们说明他自己有一十七世,三世轮回有前生、有后世,这个真相先跟我们讲清楚,晓然正告於天下,让这个真相大白,告诉我们轮回是真有。「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吾侪皆有一十七世」,文昌帝君他有一十七世,难道我们没有吗?我们也一样有。「由是将为善,思及身后之福,必果」,我们懂得有三世轮回,所以我们就会行善,为什么?想到还有来世,要去考虑到将来,我们就要多去行善修福,让后世有好报。真正行善,必定有福报。「将为不善,思及身后之福,必不果」,如果作恶的,行不善业的,想到来生会有报应,就不敢去造了。

  底下安士先生有个小注说,「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著来春谷。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这是种庄稼的农民都知道,春天会来的,所以就留著来春的谷,这个谷将来可以继续种植。那么人知道有来生,那就要现在修来生福,要为自己将来负责任。所以底下讲,「识得此篇开端语,亦思过半矣」,我们真正了解文昌帝君开端的这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它里面的深意,我们就能够对圣贤教诲明白一半。为什么?真正懂得有三世轮回,真的就不敢造作恶业,人他自然就会收敛习气。所以要讲因果教育,首先得要把轮回报应之说跟大家讲清楚、讲明白。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刚开头讲了第一句话,而且「发明」的这个部分还没有说完,我们明天继续来学习。今天讲得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8/9/22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