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介绍

 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


   日期:2010/2/27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我们对“当头棒喝”或“当头一棒”等成语耳熟能详。对金庸《鹿鼎记》中的绝世武功──“德山棒法”,更是津津乐道。对佛教经典中的传灯、燃灯等典故也不陌生。对雍正皇帝两次将德山宣鉴禅师从禅宗高僧名录中除名,也时有所闻。但是,这些成语、武功、典故或皇帝,与简阳究竟有何联系,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解开以上谜底,我们应了解一位人物,那就是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市)人,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享年84岁。他20岁时出家,研习北禅,经常向僧众宣讲《金刚经》。因此德山在很年轻时就得了个绰号,叫“周金刚”。他参禅的心得:“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降,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已成为佛门中的经典语句。宣鉴对自己的修持颇为自负。

唐以前,自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基本以“三论”、“天台”、“唯识”、“华严”、“净土”五宗为代表的北方佛教占据着统治地位,禅宗只在南方少数地方存在和发展。北方佛教重经典、戒律,要成佛,主张渐修。对于大众来说,要想成佛,这种渐修法几乎是画饼充饥。因为修成正果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艰苦修行,即要等到亿万年以后。而禅宗坚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很有点“速成”的味道,然而,对于大众来说,成佛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了。形式上,北方佛教主张信徒要出家,要在寺庙里修行,而且要念诵大量的经文。因此,北方佛教在争夺人口、土地等方面与封建王朝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而禅宗主张丛林修,不出家,只要心中有佛,不改变日常生活即可。因此在唐初大规模的灭佛活动中,北方佛教遭受的打击最为惨重,几乎一蹶不振。而南方禅宗却乘机发展,势力迅速扩大,并很快占领北方,成为中国佛教中最大的派别。

德山宣鉴禅师原本修行北方佛法,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宋《五家正宗赞》说他“初讲金刚经。名冠成都。”《五灯会元》记载:“德山宣鉴禅师,20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台湾佛学大家南怀谨先生赞德山宣鉴是:“专门讲《金刚经》,佛法学问好极了,无论在宗教、学术还是哲学方面的成就都高得很,名气很大。”

这位简阳老乡听说南方禅门也以《金刚经》为教本,而且法度十分兴盛,心里很不服气,说:“出家人经过千劫万难学佛的威仪举止,尚不得成佛,南方的魔子们竟敢狂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是他发誓南下挑战,与他们一论高下。他说到做到,用挑子挑了自己研习《金刚经》所得的心得体会《青龙疏抄》(100卷),不畏路途艰险,出川东下。

但是,德山万万没有想到,他不仅没有挑战成功,最后反而成为了南方佛门中的一代宗师。佛教典籍记载,德山宣鉴寻找论战对手的途中,因饥饿曾向一卖点心的老婆子讨要食物。那老婆子指着他的挑子问:“你挑的什么书?”德山宣鉴回答:“《青龙疏抄》。”老婆子又问:“你讲什么经?”德山宣鉴再答:“《金刚经》。”老婆子继续问:“我有一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我就施予你点心;你要回答不上,就请你去别处去讨吧。《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不知道您要讨的是哪个心?”德山宣鉴一下子愣了。他没想到,一个普通的乡野老妇,竟然也熟悉《金刚经》!并且能提出如此艰深难答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警惕起来,心想一定得小心对付这些“南方魔子”才行。

他最终选定的论战对手,是龙潭寺著名的叫崇信法师。据说两人初次见面时,德山宣鉴目中无物,自恃非凡,径直奔向崇信的法堂,高声大叫:“久闻龙潭大名,一旦来到到此地,为何不见潭,也不见龙?”此时端坐于法堂禅座上的崇信,见一黑汉奔来,不慌不忙地欠了欠身,淡淡笑道:“潭不见,龙也不见,可你不是已经亲自进入了龙潭吗?”德山宣鉴顿时被这一句简单的回答给镇住了。是啊,既然你已经到了龙潭,且身在龙潭之中,却熟视无睹,对于参禅之人来说,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你悟性太差。

乡野村妇的诘难,可以推说是胡言乱语。但崇信法师不经意间的妙语点拨,却是不服不行了。于是德山宣鉴在龙潭住下,以切磋为名,继续寻找崇信的漏洞。一天晚上,德山宣鉴站在崇信身边。眼看时间很晚,崇信说:“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德山宣鉴礼貌地打了声招呼,走出法堂朝外一看,说:“天好黑呀。”此刻,崇信法师点燃一根纸烛,伸手递与德山宣鉴,意欲与他照路使用。德山宣鉴伸手去接,崇信法师忽然“扑”地一口将纸烛吹灭。此刻,德山宣鉴心中豁然开朗!澧阳路上遇到卖饼婆子时就积起的疑团,由此烟消云散。于是倒身便拜。

“你见到了什么?”崇信问。

“心中之灯。”德山宣鉴回答。

灯燃即见物,灯灭即迷茫。灯光的有无,只决定所见对象的存灭,见物闪现是见,见物消逝即使一片黑暗也是见,见与不见都是见,这个见就是“见性”的见。也就是说,超越见与不见的对立之上,有一个决定着能见与所见的自性本体。所以,燃灯、吹灯的刹那交替,使德山宣鉴在明暗的变幻中,见到了自性。纸烛虽然灭了,但德山宣鉴的心性之灯却通体明亮地照耀起来了。

第二天,崇信法师升座,对众僧说:“你们中间有个黑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日后他将到孤峰顶上,替我立道行法去!”

德山宣鉴自知得到崇信法师心印,对于南禅从疾恨到心服,便把从四川简州带来的《青龙疏抄》堆在法堂前面,举着火炬对众僧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玄。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意思是:“把所有的玄理都弄通了,也只不过像一根毫发放置在太虚世界那样渺小;把所有的微妙都穷尽了,也只是像一滴水汇入浩瀚的大川那样微不足道。不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光靠研习经典是无济于事的。”然后,他将《青龙疏抄》付之一炬。如今湖南常德市的乾明寺,尚保存着当年德山宣鉴焚烧《青龙疏抄》一书的焚经坛。后人研究德山宣鉴,曾为他焚烧此书惋惜不已。对于一位大禅师、大学者,想必那《青龙疏抄》中不知包藏了多少德山宣鉴的个人成果,不知蕴含了多少佛学哲理,对整个佛学和佛学界来说,损失惨重。但德山宣鉴在顿悟之后,毫不犹豫,将之焚毁,敢于勇敢地抛弃自我,接受新知,又足见他是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物!

此后德山宣鉴居住在澧阳,大约从公元815年一直住到公元845年,一住就是30年!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35年),唐王朝大举灭佛。德山宣鉴为避祸逃至临澧太浮山石室避难。太浮山,又名独浮山,距临澧县城西南12.2公里,跨石门、桃源、常备、临澧四界。大中初年,唐废灭佛政策。这时,任朗州刺史的薛廷望,重修建于唐朝初年的德山精舍,并改名为“古德禅院”,荆南节度使裴休题写重修碑文。唐初两次大规模灭佛活动,给佛教以沉重打击。全国的佛教庙宇付之一炬,经书被毁,大批僧人被杀或被迫还俗。庙修复后,请高僧住持成为一大难事。薛廷望听说德山宣鉴的道行后,多次请他下山,均遭拒绝。薛太守无奈,只得“设诡计”以走私茶盐的罪名将宣鉴“请”下山来。德山宣鉴见薛太守确有诚意,最终同意到古德禅院住持禅事,直至终老。

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德山宣鉴禅师圆寂,唐懿宗赐其“见性禅师”谥号。

遥想当年,德山宣鉴禅师从四川简州出发,顺沱江至重庆,再步行穿越三峡,其道路之难走,非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可比。德山宣鉴究竟走了多久?其间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没有开阔的心胸,没有超人的意志和对佛教真理的绝对信仰,是绝难做得到的。唐玄装西天取经,目的是“拿来”,而德山宣鉴出川,则是为了“改革”。可以说两人是不约而同地为了中国的佛教事业同踏千险、赴死不辞。

德山宣鉴在禅宗史上不仅与马祖齐名,而且更以“禅风竣烈、大逆不道”出名。他创立的“德山棒”堪称一绝。一位新罗(今朝鲜)信徒听德山宣鉴布道时心有疑惑,举手提问,猛不丁被德山宣鉴禅师棒打。这位新罗人问:“师傅,您为什么要打我?”德山宣鉴禅师说:“因为你问我。”第二天,这位新罗人吸取教训,不再提问了。没想到又被师傅棒打。新罗人急了,问:“师傅,我不问您为何又要打我?”德山宣鉴说:“因为你不问。”这就是佛史上著名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不三十棒”的由来。意思是说,你开口问要挨打,不开口问也要挨打。宣鉴禅师认为,要实现顿悟的目的,必须抛弃头脑中固有的杂念,否则,永远不能实现顿悟。一棒打去,就是打掉心中的杂念。你开口问,说明你有杂念,你闷着头不问,也证明你心中有杂念。他的这一方法与禅宗的另一大派别——临济宗接引学人的方法类似。临济宗的禅师在布道时,若信徒开口问,禅师会大喝一声,若信徒不开口问,禅师同样会大喝一声,其目的也是要喝断你心中的杂念。“临济喝”在禅宗内部与“德山棒”一样也十分有名。但与“德山棒”比,“临济喝”显然要温和得多。因此,成语中才有“当头棒喝”、或“当头一棒”,而没有“当头一喝”。

对德山宣鉴,争论最大的是关于他的“呵佛骂祖”言论。有一次,德山宣鉴上堂,对弟子们说:“这里无祖无佛。”弟子们一下子愣了。这“无祖无佛”,分明是眼里没有佛祖,是对佛的大不敬,所以弟子们显得十分紧张。然而,宣鉴禅师下面的话更让弟子们吓破了胆。宣鉴禅师突然高声说:“达磨是老塥胡,释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辨鬼,自救不了。”信徒们大惊失色。法师怎敢骂起佛门的老祖宗来了?而且骂得如此不堪!宣鉴此举,也成为禅宗史上对德山宣鉴争论不休的问题。

理解德山宣鉴这一离经判道的言论,有学者认为:德山宣鉴在四川简州修习时,曾深入经论,花费不少时日,但这毕竟只是在名相术语中纠缠,而并非了悟。到他挑战龙潭的路上,居然被婆子的“三心”问住,说明德山宣鉴是被经论名相迷失了自性。直到他在龙潭停留一段时间之后,才于崇信法师的点烛与灭烛的施教中顿悟。他经历了这么长的参学过程,才摆脱名相术语的束缚。再则,德山宣鉴亲遭“会昌法难“,“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会昌法难结束后,武陵太守薛廷望以“走私茶盐”诬之,言犯禁法,才勉强将宣鉴禅师请出,住持古德禅院。会昌法难,给当时的佛教打击巨大,全国拆毁寺庙四千余所,捕杀和强迫僧尼还伴俗26万余人,佛经佛像被毁之数不可胜计。面对如此重大的打击,禅宗主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并不依执外在的经像,所以德山宣鉴的“呵佛”有对外在偶像的破斥,而并非是对内心深信的佛与祖的侮辱。而且,达摩达到中国时,曾提出“廊然无圣”。可见,德山宣鉴的所谓“呵佛骂祖”,其精神内核与禅宗最初的宗旨是一致的。德山宣鉴“呵佛骂祖”的目的是要告诫学人:参禅,要敢于建立个人自信,肯定自身价值,不要做偶像的奴仆,不要人为地贬低自己,成佛不须他求,而靠自修、自悟、自证。

德山宣鉴的“呵佛骂祖”与“德山棒”,真正地改革了佛教,对后世禅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他以后,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才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为中国心灵所理解,从而更进一步孕育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还有学者认为,德山宣鉴的强调自我,是中国最早的人文精神。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德山宣鉴即有“不拜偶像,注重自我”的意识,实在难能可贵。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比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精神”早了好几百年。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德山宣鉴的实践,不仅令佛教禅风耳目一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份宝贵遗产。

至于雍正皇帝为何两度将德山宣鉴从历代高僧名录中删除,并不是如雍正所批评的那样:“德山宣鉴,平生语言无可取,一味狂见恣肆……如市井无赖小人诟谇,实令人惊讶,不解其是何心行。”雍正此举的用意,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以此警告那些有离经叛道或不服朝廷倾向的僧侣们,不要轻举妄动。

事实上,对于德山宣鉴的德行,学人无不敬仰,归服者众。德山宣鉴第三代弟子创立了在南禅中有名的云门宗和法眼宗门派。中唐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不分南北的名符其实的“霸主”,而由德山宣鉴的弟子创造的禅宗云门、法眼二宗,特别是云门宗在北宋时期,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为禅宗中影响最大、信徒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宗派。传至近代,云门宗已过13世;法眼宗已达10世,信徒遍布海内外。

关于德山宣鉴的出身地,简阳各个时代的地方志中,只有乾隆年间的《简阳县志》有寥寥百十余字的记录。但《五代史》、《五灯会元》、《高僧传》、《五家正宗赞》、《指月录》等宋明时期的佛教典籍,皆明确无误地记载着德山宣鉴是四川简州人。德山宣鉴究竟在简州的何处出家?史料上记载模糊,只说他出家的地方“距简州城西北七十里”。近年来部分有心人通过考证,德山宣鉴出家地点应在今天老君井乡的卧龙寺村十一组。其理由:一是卧龙村离简城的距离与方位,与史料记载较为贴近;二是卧龙村十一组有一座古寺,原名“福庆寺”(当地人称卧龙寺),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有一流传甚广的传说,称唐初有人拾得10斤黄金,先用这些黄金在龙泉山修建了石经寺。剩下的黄金还多,又沿龙泉山脉往西又修建了长松寺。黄金还有剩余,又在卧龙山修建了福庆寺。可是黄金还没用完,又往西修了剩金寺。石经寺和长松寺已有典籍记载建于唐。因此福庆寺也应该为唐时所建。此寺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剩下的建筑于1981年被彻底拆除。现在还剩下三块石碑,碑文落款,一为清“乾隆九年正月二十日”,一为“清嘉庆二年五年二十七日”,另一块为“大清咸丰十年五月一十九日”。碑文内容一为佃户与寺庙住持因佃租发生矛盾告至官府,二为住持偷伐庙内树木遭地方行政处罚的事。三是古福庆寺被卧龙山环抱,德山宣鉴当年讲授《金刚经》时,曾自命不凡以“青龙”自居,《金刚经》的批注也以《青龙疏抄》贯名,这些恐怕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近年来,云门宗、法眼宗分布在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韩国、越南、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信徒,纷纷到中国内地寻根,祭拜德山宣鉴祖师。湖南常德市抓住这一机会,出巨资修缮德山宣鉴禅师圆寂时的乾明寺。并于2002年举办了首届寻根大会,吸引了海内外各佛教协会1万余人参加。乾明寺一时之间在南禅云门宗、法眼宗遍布于五湖四海的信徒心目中,如同伊斯兰教徒眼中的麦加圣庙一般神圣而庄严。同时,湖南常德市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推荐常德,不论在宗教文化的发掘,还是在旅游开发、招商引资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相反,德山宣鉴禅师的出生地和出家时的庙宇,却显得格外冷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高僧       宣鉴禅师)(五明学佛网:高僧       宣鉴禅师)  

 净因法师:一代高僧——正果法师 

 黄夏年教授: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 

 方立天教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 

 洪修平教授: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其它法师:晚明“四大高僧”禅净关系比较(陈坚) 

 陈坚教授: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 

 仁焕法师:西方有愿娑婆会 净土弘开众生福 ——两位净土 

 道坚法师:巴渝有关之早期高僧 

 道坚法师: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六——忠州破山法系高僧 

 道坚法师: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二——重庆忠州之聚云法系高 

 道坚法师:巴渝有关之早期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