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五常,五戒,五行,五脏的关系


   日期:2015/7/3 7: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常、五戒、五行、五脏的关系

  杀:不戒杀则不仁,而缺木,肝胆受伤

  盗:不戒盗则无义,而缺金,肺肠受伤

  YIN:不戒YIN则无礼,而缺火,心受伤

  酒:不戒酒则无智,而缺水,肾胱受伤

  妄:不戒妄则无信,而缺土,脾胃受伤

  五荤:

  葱:伤肾耗水气,吃多情绪不稳惊慌难安。

  韭:伤肝耗木气,肝火旺盛容易动怒伤情。

  薤:伤脾困土气,脾胰不顺经常烦恼忧郁。

  蒜:伤心灭火气,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渠:伤肺散金气,肺劳经常出悲观心态。

  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行木

  食指火

  中指土

  拇指金

  小指水

  无名指

  五色青(绿)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情怒喜思悲恐

  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顺位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隔位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

  1.肝木盛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

  2.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3.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假如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

  4.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轻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5.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6、肾藏金。一般骨折的人在断骨生长时吃些补肾的食物或药物,骨骼的生长比较快,比较好。

  (2)五行与相关疾病的关联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青色。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红色。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黄色。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白色。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胫、足、头、肝、 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黑色。

  二、五行与五脏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 —>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肾

黄帝内经:五行、五脏、五色、五官、五味、五情、五常、五戒、五季养生 - 潇洒走一回 - 潇洒走一回的Blog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六腑之简述: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陌生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而五脏则是藏精气神。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靠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五味与五脏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闽侯天气,辛写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

  以豆为例,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为木性;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为火性;黄豆益气补脾,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属金性;黑豆治消胀,下气,性寒,入肾经属水性。再如一个五行缺木的人,应多吃绿色的食物,多穿戴绿色的衣服饰品,甚至多些接近绿色的东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