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上官居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今正是时


   日期:2015/7/4 21: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生:学习心得报告,上官老师,主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今正是时」。

  一、天时、地利、人和,因缘具足。《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佛经流通亦复如此。密宗大师谈佛经证信序时曰,信、闻、时、主、处、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的传承今正是时,正是天时、地利、人和具足,六缘具足。在汤恩比博士看来,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尊敬的习主席在出访法国讲话时说,在儒释道三教当中,佛教的发展相对较好,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最重要载体。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佛教,也日益建立起这一文化自觉,主动投身於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多年来,蒙师父上人在全世界各地推动传统文化扎根教育,推动各宗教的和谐团结,蒙一千多年后重回东土的《群书治要》,这本习老先生(习主席父亲)生前高度关心和支持,并为之题字「古镜今鉴」的治国宝典流通现瑞,同蒙净土大经尘封千载得以放光,恩师专弘大经,贤公百年住世为此作证……时节相应,君主英明,恩师慈悲,后辈发心,《大经》、《治要》为教典,文化复兴,太平盛世,指日可待。惭愧弟子引用《无量寿经》世尊所言写一句话:当来一切含灵皆因《大经科注》与《群书治要》而得度脱。

  二、观历代帝王庙德文化展。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念现境缘。惭愧弟子当日下午本去拜佛,结束行程后,见北京历代帝王庙路牌,便寻迹而至。感叹身居首都多年都不曾至圣地,今又喜逢帝王庙举办历代帝王德文化展,真是莫名的喜悦和归属感。惭愧弟子将此行见闻恭敬汇报如下:

  (一)北京历代帝王庙的性质和简介。这座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即一五三0年),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武臣将的皇家庙宇,是现存全国唯一祭祀历代帝王功臣的建筑。到乾隆时期,入祀的帝王一百八十八位,名臣七十九位,占地二万一千五百平米,气势恢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历史的界标」。对皇帝而言,除本家本族外,先前的历代帝王也视为祖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祖宗,都应享受后人的祭祀。祭祖是祭祀活动的一种。古人云,「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对先祖表达敬仰和怀念是一种美德,是回归道德、慎终追远,忘记祖宗就是缺德。

  庙门前有两通下马碑,用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表示对历代帝王和先贤的尊崇。看到这里,首先就确立了正确的态度,一切人,不论身分、地位,在先祖面前都应当怀著无比的尊崇。正如《无量寿经》:「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以及很多佛经中「稽首佛足,右绕三匝」的礼节,都是表示礼敬。学生对老师,后人对先祖,没有尊崇和礼敬不得入门,这就是下马碑表法的意义。从庙门步行进入景德门,门上两幅巨大的秦琼和尉迟恭的门神贴画,让人在尊崇的态度上又增加了一分肃穆。祭祀者若不居安思危、兢兢业业,何以回报祖宗圣德?

  过了这道门后就是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整座建筑庄严无比。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崇圣」二字是乾隆帝以后加上去的,意为不忘祖业,尊崇圣德。仅从这一点来看,乾隆盛世不是没有缘由,孝敬的根基深厚,家运、国运才得以昌盛。殿内主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共一百八十八位,称为神牌。进入殿宇,顿觉凝重威仪,不觉屏息凝神。历代帝王神牌赤底金书,身临此境,如同祖先一一在此凝视自己,百般造作在先祖面前无从隐藏。《华严》十玄,「十世隔法异成门」,表时间无有障碍,祭祖也当作此想,以祖德衡量己德,视祖先亲临祭典而尽礼尽孝。一百八十八位先王的神牌安放在须弥座神龛内,寓意既含有佛的崇高和伟大,又表根基稳固。这个表法再妙不过,将祖宗和佛陀的圣德合二为一,深层意义不正是同体大悲吗?古代盛世帝王几乎都是儒释道的通家,这种同出一源的认知完全具备。今人祭祖,一体的认知没有,抑或有怀疑,所以念佛、诵经、祭祀、超度不得利益,不如前人祭祖的冥阳两利,多因失去正信的入门条件,如同持名念佛法门,也是以信为最基础,无信也就无愿无行。

  正殿内上悬「报功观德」的匾,乾隆帝还为正殿题写楹联,上联「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下联「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对联意味深长,看得出深厚的尊崇先祖和古镜今鉴的寓意。乾隆帝在殿外碑文中一开端,谦称自己为小子,主张历代帝王系开天辟地以来所有君王的通称,没有高低区别,这正是《无量寿经》宣导的平等心、无分别心。并说,「历代帝王胥祀於景德之殿」,那些可以做为榜样,那些可以引为训诫,死后要入庙而祀的帝王,有谁不因憧憬而深思,不因警惕而害怕?这样一来,即使不明示区分高低、彰善憎恶,而已寓有区分高低、彰善憎恶於无穷。这段话令人想到城隍庙十殿阎罗的表法,让人看果畏因,不敢造作。这些历代帝王神牌的表法:其一,提醒后人不忘祖恩,尊崇圣德;其二,深信因果,居安思危。

  乾隆帝一生遵循圣祖康熙帝的法令,提倡历代帝王「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只要不毁掉祖宗功业,不曾亡国的帝王均入祀,中华美德海纳百川,包容宽仁的远见和胸怀表露无遗。此举三重意义:第一、契合十玄「同时具足相应门」,也是劝拓开心量,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弥陀慈父也是有此心量,方成就集一切诸佛刹土美好大成为一体的极乐世界。第二、证明「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帝王赞帝王,祖业之兴;人民赞人民,国运之兴;学佛人赞学佛人,佛法之兴;一切人互赞,天下太平。都是大海一滴水,本无彼此之分。第三、如六祖所言,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北,肯定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看人看本性,不看习气,乃德遵普贤矣。乾隆帝即便年逾古稀,依旧亲祭,直到不能亲祭还赋诗,「敢以古稀谢躬祭,曰钦曰鉴并殷予」,表达即便不能亲祭历代帝王,但钦佩历代帝王的心会更加殷勤。《弟子规》:「丧三年,常悲咽」,三年不是确数,万代祖先无始无终,一脉相承,永远不能忘本,孝敬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

  (二)历代帝王庙德文化展。在走去东配殿参观的路上,墙壁上是大幅的道德宣传画:晏殊诚信之风,孔明先生敬业之风,孟夫子明礼之风,白居易仁爱之风,苏轼勤俭之风,孔夫子和谐之风,随著这些古风圣德,一路进入东配殿德文化展。展出开端介绍「德」字来历,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左边双立人,代表大腿、小腿和足,右边是一只长著睫毛的眼睛,后来金文中在右边眼睛下方加上一颗心,成了今天的德字。观字知意,这个有腿、有足、有眼、有心的德字,不正是告诉我们,缺德就是个无腿、无足、无眼、无心的废人,不能立足於天地间。展厅顺时针依次陈列图文并茂的书画,首先介绍孔子论德、仁,孟子论生死、舍生取义,孔明先生《诫子书》,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这些先贤名著引人渐入佳境。展出前言介绍,秦汉以前道德二字通常是分开的,唐宋才正式把两个字合二为一,变成一个词。古人认为,德包括德性和德行,这也和佛陀教育的自性德,和回归自性的修德、修行相应。

  这次展出选取了入祀先王、大臣的典范,阐述德的具体内涵:「勤政爱民」。孔子曰,「德者,政之始也」,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先王中有爱民如子的尧,尧之所以被敬仰为尧帝,因为他时时刻刻把民间疾苦放在心上,大乘佛法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尧帝做到了。尧去世时,百姓像死去父母一般悲痛。尧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化身。另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不惧众苦,不恋儿女私情,吃苦耐劳,经过十三年努力,终於使河川流向大海,消除水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徵。水患象徵贪心,大禹治水的过程为我表法,菩提路上断除贪欲,恒久坚持,老实念佛,积累善根,百折不挠,最终才能回归莲池海会。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践行诺言,不贪享乐,为民疾苦,孔子把周公的人格做为最高典范,把周公的仁政做为最高理想,甚至发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追思。我们学习《无量寿经》,仰慕阿弥陀佛,欣求极乐世界,是否也是念佛忆佛,向往极乐,犹如夫子忆念周公、效仿周公那般诚恳?果能如此,人人必是极乐国里人。更有以德化民的汉文帝,与其子在位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汉书》评价为,「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於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指不用刑罚)。呜呼,仁哉!」可见教化的力量不可思议。身体力行,以德服人,平天下不用兵戈,而以德性德行,人人本具之德因被感化而自然流露,大同之治也。

  「恪尽职守」。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官德更是政权兴衰的关键。入祀的文臣武将中,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典范,构成了民族优秀官德的主体。譬如帝王之师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贤相,辅佐汤王及其孙子。更值得一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生,主张安抚百姓,开诚心、布公道,亲贤臣、远小人,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做到了为人臣的最高境界。这种舍身、舍我的思想,也是入佛门最先应该做到的。断我执,为众生,学习贤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蜡炬成灰泪始干,直到弥陀接引回归极乐,方才完成住世表法。还有一代名相房玄龄,废隋朝酷刑厉法,主编《晋书》,追随唐太宗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先生,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这些恪尽职守的名臣,令人想到印祖的「敦伦尽分」,学佛,敦尽恪守不离本分,根本之根本,绝对不可不知。

  「爱国主义」。两千年前,《汉纪.惠帝纪》中就有「爱民如子,爱国如家」。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坚实基础。近代梁启超先生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佛人应当具有天下兴亡吾之责的认知,从自己做起,有使命感、责任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只是轮回的假象,这一颗丹心就是自性本具不动摇,无论任何考验都坚定不移,自性本具之德使然。「廉洁自律」。廉指不贪财物,洁指自身清白。贤公不戴信众供养的戒指,就是廉洁的戒德。《无量寿经》曰,「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君子比德於玉,无瑕洁净玉之德,廉洁是自性美德。

  「秉公执法」。《尚书.周官》相传是周成王所作,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贾谊谈到,「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又有清朝《从政遗规》,「是非毁誉,皆所不恤」。这种是非毁誉都不理它,只求光明正大,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清净心,只留下一句阿弥陀佛,做任何事以义为准,然后心中不留痕迹。「任人唯贤」。《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说选官员要选贤才,选左右要选忠良,周文王请姜子牙就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故事。

  「孝俭持家」。展览最后的部分是孝俭持家。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本,放在最后的含义,好似周而复始,万法源於孝道,最终成就在孝道。又有「克勤於邦,克俭於家」,俭是国人的另一种美德。诸葛亮先生告诫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去世后,刘禅派人到他家中慰问,发现正如孔明先生自己所言,家里少有财产。历代帝王庙入祀的王臣将相,很多都是克己奉公、节俭清贫的。孝感天地的舜,不记恨父亲和继母,仍然恭敬孝顺,感动天地,使大象为其耕地,鸟儿代他锄草,列为二十四孝故事当中。这不正是佛菩萨化身,百忍成金,不论众生如何颠倒,都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每一寸土地都有佛陀抛洒热血,供养众生的故事。一代明君宋仁宗,拒吃螃蟹的节约,被盛赞为小尧舜的金世宗,贵为天子,能自节约,格物致知,和自己的贪欲打一场圣战,以圣德战胜贪欲,以自性收服习气,古代圣王贤臣做到了。

  结束语中有一段话写道,「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古圣先贤用血肉之躯塑就的,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那些坚守传统美德的人,则是民族的脊梁」。读到此处潸然泪下,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就像极乐世界一样,集合全世界文化的瑰宝於一体,是真正全人类的灵魂和归属,身为中华儿女,能不为之自豪吗?能不为之继续甘洒热血,担当民族的脊梁吗?

  三、民族文化和如来家业的传承人。帝王庙还设有三皇五帝与百家姓寻根问祖展厅,并设立庙中庙,专门祭祀关羽的关帝庙。点点滴滴,浓缩文化的精华,令人回归先祖怀抱,是文化的写实展。

  一次德文化的参观,彷佛彻底的精神洗礼。庙宇里有限的先贤圣德故事,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微小部分,但已经相当有代表性。如果不能就此发心继续传承,那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传承?孔子看来,玉有十一种特性,分别是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后人总结,仁、义、礼、智、信。温润而光泽为智,坚硬而不伤人为仁,受打击不屈不挠为义,自身有瑕而不掩饰为信,沉重而下坠为礼。对照自己,具备这五德即为合格的传承人;不具备者,以此为准,努力而为之。师父上人常说的老实、听话、真干,也是传承人的标准。一定具足玉之五德,是无我的人、不自私的人。扪心自问,果真没有名闻利养的欲求就真干,发心传承大业。

  四、孝敬根本,信力成就。弟子结束参观后,刚刚进家门,北京就刮起了七级大风,瞬间最高风力十级,很多树木被刮断。这是自然在表法,风灾是愚痴感应的,不学传统文化,不认祖归宗,就是愚痴。那些千年古树、古塔,何能经历无数风霜雪雨而屹立不倒?那是象徵古人栽树铸塔用的是孝敬心,因此古树古塔的根基深厚、牢固。今人用的是自私的心,所以随便一下就倒塌了。没有孝敬的根基,傲慢之树禁不起考验。萤火虫之光怎能堪比丽日之光?信己、信佛、信祖先、信国家、信领导人,面对五千年文化的浩然之气,生起足够信心,找回根本所在,找回自性本来面目。记得展厅结束语后面有一幅画,「爱莲说」,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彷佛指引我们不忘世间本,修积一切善法,最终统归一处,极乐世界。

  最后引用习主席在讲话中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都是描述自性能生万法。依圣德、依自性,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大乘佛法今正是时。

  以上是大惭愧弟子上官的报告,肯定有很多不妥和遗漏之处,恳请师父上人和诸位大德同修慈悲予以指正。

  老法师:我们大家听到了,也看到了,上官今天的心得报告,我相信同学们很多人都会受到感动,上官确实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乘佛法的精髓。我们应当有这种认知,应当要发心继承这个道统,把它发扬光大,造福社会,造福国家,造福这个地球。要学古圣先贤的度量,中国古人确确实实很少说国家,开口都是天下,这个心量有多大,在其他国家民族里头很少看到。比中国人讲得更彻底、更伟大的是佛法,佛法开口不是说天下,遍法界虚空界,用现在的话来说全宇宙。佛鼓励人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以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苦难众生,诸佛刹土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肯定全宇宙跟自己的关系是一体。学佛读过《坛经》的人很多,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明宇宙不是神造的,宇宙不是大爆炸出现的,宇宙从哪里来的?从自性生的,自性能生能现。至於这个大宇宙里头,不止千变万化,变化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些变化是从分别心变现的,是从执著心变现的。佛告诉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句话代表所有的变化。真心,能现能生是真心,自性是真心;所变,能变所变是妄心,不是真心。这个事实真相,大乘经里面讲得非常透彻。

  汤恩比的谈话里头也说过,说得很明白。我第一次不是看他的东西,第一次是听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他明白的告诉我,佛教是无神论,我当时听了都非常惊讶。而且佛教是真正的共产,佛教没有党,佛教实行的是共产主义,佛教没有私财,十方供养是所有出家人都有分。所以《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千万不能够盗三宝物。为什么?盗三宝物你还不清,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你的债主,你只盗他一分钱,盗他一根针,都会结这么大的罪。你盗一个人的,你还债还一个人,好还,如果要盗国家的财物,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有十三亿人口,你盗公物盗一块钱、盗二块钱,这十三亿人都是你的债主,你什么时候能还得清?

  这些事实真相,确实只有佛能说得出来,别人没想到,你怎么会说得出来?所以佛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智慧宝典,真实智慧在经典里头。《无量寿经》上讲三个真实,「真实之际」,那个之际就是自性,自性是真实的,能生万法。「真实智慧」,你对於一切万法真实明了,为什么?你有智慧。真正明了就叫大彻大悟,就叫明心见性,见性就叫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见性的人,对於整个宇宙的真相彻底搞清楚、搞明白了。有很多人,这不可能,谁能做得到?佛说佛能做得到,而且又告诉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可以做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是只有他专利,只有他一个人,不是的。自性能生万法,谁的自性?是每一个人的自性。每一个人有差别,不一样,但是自性是一样,自性就是真心,真心是一样。妄心不一样,为什么?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那叫真心,整个还源了;有分别执著、有起心动念就是妄心,妄心是生灭心,是假的,不是真的。见真心就成佛,用妄心是凡夫,凡圣的分别在此地。都是你自己,你一念觉你就成佛,你一念迷你就是凡夫,都在自己一念之间。

  我们同学这么多,上官这篇心得报告我们要把它放在网上,非常难得。为什么她能见到我没见到?她的心比我们的心清净,她的心比我的心量要大。因为我们平常想自己,她想到一切众生,她想到大乘佛法,她想到极乐世界,正确。我们学佛,学佛真正的使命,就是要把我们的地球造成极乐世界,这个学佛就有意义了。造成极乐世界会不会耽误我们往生?不耽误。为什么不耽误?你用真心,真心本来就是极乐世界,真心所现的是极乐世界,所以它不耽误。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了榜样,他的工作是农耕,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妨碍农耕,每天农耕认真的去工作,没有妨碍念佛求生净土,没有妨碍。换句话说,这个世间无论哪个行业,都不妨碍你往生净土。不但不妨碍,它可以帮助你,帮助你用真心去工作。真心就是没有妄心、没有自己、没有名闻利养,心里头只有一切众生。我们为地球,念念心里头所有地球上,生长在地球上、生存在地球上这些万物,这万物就是自己,不是别人。爱心,爱是爱天地万物、爱一切众生,古人比喻,爱一切众生就像爱自己的独生儿女一样,全心全意去爱他,为他服务,帮助他成长,帮助他成圣成贤,帮助他作佛作菩萨,就对了。

  北京我去过几次,北京这个帝王庙我没听说过,今天在这听了报告,是值得去看看。从这个地方你看历代帝王心胸多广,没有嫉妒心,古圣先贤有好的把他表彰出来,给后人做榜样。夺取政权的时候互相残杀,政权得到之后,前一个帝王是个好帝王,不是坏帝王,还要给他立牌位,还要尊敬他,这就是心量能够包容,这心量之大,这是立国的精神,这是中国人,没有敌人。在佛法里头不但大善要敬仰,大恶也要把他保留到,为什么?叫后人见到他不能学他。岳飞坟墓前面,有秦桧的铜像在那里,岳飞精忠报国,没有人不尊敬,到岳王坟你也看到秦桧。全是教材,岳王坟教精忠报国,秦桧夫妻两个跪在那边教人不能做坏事,不能陷害忠良,陷害忠良是这个下场,全是教育。秦桧跟岳王教诲那个功德是平等的,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功德平等。有人问我秦桧在哪里?我说秦桧在天上,你看他教多少人,教多少人回头,不敢做奸佞,这功德多大。所以论人、论事不能有成见,不能有私心,不能有我,你才能看到真实,真实就是大乘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

  读《无量寿经》,观察极乐世界,天亲菩萨说得好,二十九种无比的殊胜庄严,环境十七种,领导八种,阿弥陀佛是领导、老师;学生,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居民,四种,超过一切诸佛刹土。它怎么成就的?阿弥陀佛在因地求学的时代,老师自在王如来,叫他到一切诸佛刹土去考察、去参观、去学习,取人之长,舍人之短,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造成的极乐世界殊胜庄严超过一切诸佛刹土。告诉我们一桩什么事情?我们要把这个地球建筑得像极乐世界,要怎么做?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种不同的宗教,千万年留下来的这些文化典籍,我们要认真学习,那就是参访,取长舍短,吸取精华。人类祖宗历代到现在,最精华的、最殊胜的我们得到了,我们依照这个来改造地球的社会,来建立世界,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大同盛世。

  这就是汤恩比博士常常想著的,这个世界如果要避免核武的毁灭,世界必须要统合,用什么统合?文化统合。让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不但没有战争,永远没有斗争;要想永远没有斗争,必须要做到永远没有竞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当中的交流,要把战争这两个字抹掉,我们不说这个话,要把斗争抹掉,要把竞争抹掉,世界才会有和平。不要让人有负面的思想,负面的思想在每个人心地里头根深蒂固,要把它拔除,与伦理道德负面的念头,我们都要把它清除掉,让起心动念纯净纯善,极乐世界不难实现。现在量子力学家为我们证明,一切法从心想生。地球上的居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纯净纯善,境随心转,地球物质环境跟著我们心转,统统变成纯净纯善。谁来带头,谁有这个智慧,谁有这种情怀,有这么大的心量?汤恩比博士就肯定了,这是中国人。中国人能做到?能做到,中国人口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中国人能够兑现,肯定影响全世界。

  认知是第一桩大事。非常可惜的,我们把自己扎根的教育疏忽了。中国老祖宗这些好东西,汤恩比心目当中是人类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没有任何能超过中国文化所保存的。特别是智慧,中国人有智慧,为什么?中国人的教育办得好,培养出来的人妄念少、杂念少,因为中国人讲静,清净,清净心能生智慧。中国人讲慢,一切都缓慢一点,不要太快,你看近代的,曾国藩的家书、家训,教导他儿女动作、言语,无论干什么都要慢,不要急躁。全世界都要竞争,竞争就是要快速,我一定要赶在你前面。是的,那是求知识,中国人求智慧,智慧在后面,那个慢吞吞的人有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是局限性的,不是全面性的,智慧是全面性的。所以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而且有后遗症,为什么?它是从妄心里生出来的,也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里生出来的。智慧是从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里头出来的,它真的。

  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怎么讲法?譬如眼见,我张开眼能看外面,看得清清楚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用真心。真心像镜子,照得清清楚楚,痕迹都不著,这是真心。妄心,妄心像照相机一样,照一个画面落个影子,落个影子它被染污了。真心没有染污,妄心有染污;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所以中国人一切讲缓慢、讲定,它有道理,为什么?它跟真心愈来愈近,跟真心愈来愈近就愈来愈有智慧,它跟智慧靠近。求快、求速度、竞争,这都是妄心,浮动的,这不是真心。妄心不能成就戒定慧,戒定慧是功德,能成就一切善法。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你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现在人教学,十几门,从小就这样学法,什么都学,学得愈多愈好,多才多艺,结果样样都懂得一点皮毛,没有一样深入,他什么成就都没有,他的精力、精神、时间分散了,不能集中。中国教学是集中,集中在这一点,你心定下来,定能开智慧。读古书都知道,古人教学都懂得,学佛的人知道。

  可是我们这个丢了两百年,向西方学,用西方治学的方法来学中国的古籍,全都学偏了、都学邪了,於是乎产生反效果,对中国古典东西产生怀疑。从怀疑的方向出发,到后来是遗弃,不要它了,否定了,这就可惜。自己东西丢掉了,西方东西也没学好。学好了,带给这个地球是带来的危机,人有能力摧毁地球,有能力把地球上的物种全部消灭,他有这个能力,这科学带来的,这对人类最大的伤害,人类的安全感没有了。二次大战之前原子弹没有发明,人有安全感;这个东西发明之后,全世界的人没有安全感了,多少人脑子里头在想著,哪一天核武战争爆发,核武战争爆发就是整个地球的毁灭。所以汤恩比博士唯一一个大愿望,就是不希望有核武战争。这个战争不是普通战争,是人类文化绝灭的战争,这能做吗?文化绝灭了,人的前途是一片黑暗,这不堪设想。所以晚年把整个希望都落在中国人的身上,中国虽然也是动乱,也是有问题,但是他有信心,他相信中国毕竟有五千年的历史,它走到绝路上可能会回头,一回头,中国有救、世界有救,这个认知是非常正确的。

  我们在今天看到一线的希望、一线的光明,那就是习主席主政,从他执政,从他的言论,他已经回归了,向中国传统文化是愈来愈靠近,带给全世界的希望。确确实实,《群书治要》能救急,把这个社会安定下来,《国学治要》那就治本。《国学治要》是什么?《四库全书》的钥匙。所以将来,最好国家能有一个以《四库全书》为教材的学府,这个学府称之为文化大学,冠上「中国文化大学」或者「汉学文化大学」。这个里头培养什么人?圣贤君子,希望这些人将来都能从政,成为国家领导人、各个阶层的领导人。圣贤君子多了,天下太平。其他各个专业的大学培养人的能力、科学技术,可以同时并进。掌舵的一定要有智慧,划船的要有技术,合作,才能达到目的地,才能一路平安。

  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能救佛教。佛教要走哪一条路?佛教比中国传统文化还要高一等,你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它培养的目标是圣贤君子,佛法培养的是佛、菩萨、阿罗汉。宗门教下都肯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见性,样样都通了,没有一样不通。见性的方法一定要循著老路,不能走新路,老路就是老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教的行从哪里下手?从戒律下手,没有戒就没有定,没有定就没有慧,戒律多么重要!

  上官报告里头说,儒家德行的基本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做到了,做到圆满,圣人;能做到八、九成,贤人;能做到六、七成,君子。这五个字在佛门里头就是五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YIN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是佛法的根本戒。还是从戒到定,从定开悟,开悟之后广学多闻,没有开悟之前是修定。一门深入是用一门来修定,主要是这个,那一门很熟能背诵,那是副作用,教学真正的目标是叫你心地清净,清净心就生智慧,目的在此地。智慧现前之后再博览群书,你全都通了。这个事很多人不相信,不学怎么会通?不学能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这个千万要记住,他四十九年教学讲经,这经典都是他的教科书,他跟谁学的?《华严》谁教他的?《法华》谁教他的?没有人。他怎么会知道的?开悟知道的,菩提树下他修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通了,你想学什么他都能教你,都能满你的愿。

  所以经典这个缘起,很多不是凡夫,凡夫问不出来。佛菩萨来表演,来表法,跟佛一问一答,答的人是佛陀,问的还是佛陀,用这种方式,说出这么多的法门,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一切困境,活学活用。要记住,经典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每天对著佛像念经是表我们自己的恭敬心,见到佛像像真佛在面前,恭敬心生起来,真诚心生起来,你才念得懂。你没有真诚、没有恭敬,念尽管去念,不懂;如果有真诚、有恭敬,愈念愈明白,愈念愈欢喜,每天都有悟处,欢喜,从小悟到大悟、到彻悟,佛教给我们这条路。

  在中国历代,古印度亦如是,那些菩萨、缘觉、声闻都是走这个路。在中国,大家所知道的,这代表人,唐朝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一堂经没听过,一部经没念过,开悟了什么都知道,你拿著经典向他请教,你念给他听,不必念完,他全明白了。《坛经》里头记载的,无尽藏比丘尼学《大涅盘经》,法达禅师学《法华经》,他只听你一段,全经通达,讲给你听,你开悟了。你为什么能开悟?因为你有定。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三千遍,我们晓得《法华经》的分量很大,念得很熟,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十年,这心定了,所以听六祖讲《法华》他开悟了。听众当中除他之外还有很多人,那些人没有开悟,只有他开悟,为什么?《法华》契他的机,他得法华三昧,所以能开悟。古人这些榜样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什么?我们对於古人教学的理念跟方法才能生起信心,才能不会怀疑,才真得受用。

  这个历代帝王的寺庙确实值得一看,这是上官第一次去参观,我希望她多去几次,她的体会会更深刻,做出报告给大家学习。我看这篇东西最大的启示,我们佛门弟子要帮助人间帝王,把这个世界打造成极乐世界,应该这样做,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做起,一切法都要从自己做起,自己没有做到不行。佛门弟子一定要持戒、修定、开悟。无论学哪个法门,无论学哪个宗派,不要有嫉妒障碍,个个都第一,没有第二的。你学这一部经,一门深入,你决定能开悟;开悟,烦恼断了,智慧现前了。现在问题在哪里?烦恼一大堆,不是智慧增长,是烦恼增长,知识增长、烦恼增长,这个没用处的,要定力增上,三昧现前,那个时候智慧增长。

  人智慧增长,他心是平等的,他心是慈悲的,他只想著为众生服务,他没有想到个人,这个人入佛门了;身见、边见没有破,在佛门外。身见是自私自利,边见是对立,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一切物对立,对立才会产生竞争,才会有斗争。我们一生不跟任何人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就对不起来了。永远不跟人对立,要修忍辱,要和天下。中国人讲和,佛法里讲六和,每一个佛道场都是六和家风,释迦牟尼佛传的,见和同解。怎么同解?放下自己的对立,放下自己的成见,就和了,不是向外,是向内。决定不跟人争,他争我就让。我们一辈子让,生活过得很好,非常快乐,法喜充满,不跟人争,你跟人争多累、多操心,造多少罪业,不跟人争。放下财色名利活得很好,不是一切放下这日子不能过了,过得更好、更自在、更美满,何乐而不为之?一切佛菩萨安排,一心向著佛,有缘为众生服务,没有缘不要勉强。人有想争的地方,争名夺利的地方我们回避,我们最好离开,为什么?你不争,你要在那个里头,人家会认为你要争。我远远躲开,躲开是告诉你我不争,你们去争,我不争。清白,人不知道天知道、佛菩萨知道,我们不需要人知道,这样就好。所以上官这个报告,记住挂在网上。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五十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