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古国治:什么是皈依?


   日期:2010/3/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古国治:什么是皈依?
  

  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告诉人家我学佛了。

  至于为什么要皈依?什么是皈依?皈依什么?好像很少人去深思,反正人都是糊里糊涂的过一生,莫名其妙的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心不甘情不愿的死去。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中,一开始就讲到皈依,释迦牟尼佛说:「如有智人能善思维,观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这句话说得很严重,佛说假如有智慧的人,能够好好思考,好好想一想,我们是否曾经静下心来,好好想过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假如没有,那就是佛所说没有智慧的愚人了。

  好好观察一下,观察什么呢?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什么是生死险道?人生就是生死险道。我们的人生中,最严重的事莫过于无所依靠,佛经形容人生就像在大海中漂荡,波浪汹涌,种种诸难,常有忧患,常常在恐惧害怕中,求吉祥,求平安,求依靠,求安乐。是的,我们的一生都在险难之中,都在恐惧之中,不断追求依靠,追求安全感,从出生开始,就须要父母作为依靠,须要兄弟姊妹作依靠,长大了,须要亲戚朋友作依靠,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结婚之后夫妻配偶相互依靠,在谋生工作上也须要靠山,人生处处都须要依靠,,最后年老了,人生要结束了,还是须要依靠,依靠金钱养老过日子,年老体衰生病了,须要靠子女照顾。若失去了依靠,则陷入躭心害怕中,最后还得面临死亡的恐惧,死了之后到那里去?茫茫然无所归依。这其中不分贫贱富贵,人人如此,无一幸免。

  人人都需要依靠,人人也都在追求依靠。反正人活着总须要有所依靠,除了依靠物质,依靠金钱,依靠人之外,人也在追求心灵上的依靠,然而这些都靠得住吗?什么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安全感?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什么才是我们心灵的归依之处?当我们有烦恼痛苦的时候,当我们有恐惧害怕的时候,如何得到内心的平安?甚至是永久而非暂时的平安快乐,这是人生的大问题。

  所以,所谓皈依是找到了依靠,犹如沉没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救命的浮木;在人生的苦海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那么,要皈依什么呢?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法僧称为三宝,皈依三宝。

  皈依佛,佛在那里?皈依寺庙大殿上的佛吗?不是,那是佛像不是佛。释迦牟尼佛已经不在了,怎会办?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佛者,当归依诸佛清净法身。」佛有法报化三身,诸佛清净法身又是什么呢?又在那里呢?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说:「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自身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这段话对学佛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佛法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心求。六祖慧能说我们一天到晚说皈依佛,什么是佛?佛在那里?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就是无所归,那是胡说,话谎打妄语,骗自己,骗别人。六祖慧能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好好观察,不要用错心思,不要归依他佛而归依自心自性。归依自心自性就是归依诸佛清净法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实,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么说,佛说:「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夲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其性垢净夲无二,众生与佛无差别。」

  至于诸佛清净法身与我们的自心自性如何联系上,这是学佛最重要的课题,是般若智慧,我们另外再探索。

  其次,皈依法,这个法是什么?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中说,此清净法宝有三种,第一法宝是涅盘甘露解脱,常乐我净而为体性,能尽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也就是说佛法的真正目的是跳脱生死苦海,没有忧悲苦恼,永远在快乐清净中。佛又解释说此第一清净法宝即是摩诃般若解脱法身。这是佛法的大秘密,密宗叫大手印,也是无上大法,禅宗叫心印,明心见性,也是佛教所独有,非其他宗教及外道所有。佛又说此法性清净云何求?无分别智而能证。我们一般人证悟不到怎么办?

  没关系,还有第二法宝,佛说:应知第二法宝者,谓即戒定智慧诸妙功德,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见注解)。此三十七法与前清净法宝而为方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证彼清净法身,当知此即第二法宝。佛说得很清楚,修戒定慧,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证得清净法身的方法。在此要再指出的是学佛是以了脱生死证得清净法身为目的,学佛的重点在实践,在实际修行,没有修行是没有功德的,修什么呢?修戒定慧,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接下来,佛又说什么是第三法宝?第三法宝就是过去诸佛所说,我亦当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这又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是经,第二是律,第三是论,第四是般若波罗密多,第五是陀罗尼。佛又说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经藏。像我们乐处繁华都市,常居喧闹不修静虑的人,就很难教化了。即使出了家皈依佛门,住在山林寺庙中,又有几人常修静虑禅定而研读经藏呢?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律藏。由此可知,若要护持正法,令法久住,团体之中,一味和合,无所争斗,有规律,有次序,必须严持戒律。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而为彼说论藏。佛教中有性宗相宗之分,唯识法相对我们的心意识分析得十分详细透彻,条理清晰,例如《阿毘达磨法蕴足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等。苦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密多藏。佛法到了中国之后,中国人喜欢讲究大乘,所谓大乘是自度度他,度他也好,自度也好,须要真实智慧,若没有智慧,自己也陷入别人的烦恼之中;行善没有智慧,好事也成了坏事;若没有般若智慧,那是以盲引盲,瞎子牵瞎子。我们看到不少人喜欢到处说法,公开说法,而其所说的是不是佛法?是不是正法?说法人自己能不能离于我法二执?大有疑问,说法人,听法人,可不慎哉?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盘,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佛说假如有人不能受持契经,契经是经藏,调伏是律藏,对法是论藏,对这些经律论以及般若,还不能受持,受是接受,持是抓住掌握;或者犯了许多重罪的人,怎么办?还有一个法门,就是陀罗尼,又叫总持,就是咒语。看到这里,我们觉得佛真是慈悲啊!不舍弃任何一种人,真是令人无限赞叹!

  释迦牟尼佛又说: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解脱生死,速证涅盘安乐法身。

  对此五法藏,佛又总结说:「如是教门,能除有情生死烦恼,长夜黑暗,速能出离,证解脱果。譬如明灯能除暗暝,使得见道。佛亦如是燃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暗,使见善道。设彼有情悭吝财宝,闻此法已,便能惠施一切贫穷。若有恶业众生,闻此法已舍恶修善,若瞋恚者便能忍辱。懈怠有情,闻已精进。散乱众生,闻已寂静。愚痴有情,闻是法已,便发智慧。得智慧已,悉能回心修种种善。又诸有情闻此法已,闭恶趣门,开涅盘路,犹如甘露,证解脱果,当知此即第三法宝。」佛这段总结,也是佛法修行的纲要,宜好好体会。

  最后,佛对第三法宝作总结说:「是三法寳,一切众生应当归依无为法寳。一切法中最尊最胜,莫过无为。」

第三,归依真实僧宝,在此佛所用的形容词是真实。在归依法宝时,佛所用的形容词是清净,称为清净法宝;这些形容词不是随便用的,都要留意。佛说僧宝亦有三种,第一种是第一义僧,就是诸佛圣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烧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佑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诸功德法,常不变易,如是名为第一义僧。看了这段解释,为什么要以真实形容僧宝,应有所了解。天下事很有意思,最真实的却是不可覩见,不可捉持;而我们平常认为可以看得见可以把持得住的,都是会变易会破坏的;这些不能永恒存在的事物,我们却把它紧紧抓住不放。什么叫如法而住?本来如是,夲来就是不可破坏,本来就是常不变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无为法,在佛法中称为第一义谛。第二种僧宝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辟支佛、三贤十圣。第三种僧宝叫福田僧,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禁戒,清净无染,多闻智慧,能灭众生贪瞋痴暗,能与有情安隐快乐,能满有情一切善愿,能为众生作福田,如是名为第三僧宝。看来要确实做到如此,也不容易。最后,佛又说:「是三宝,一切有情云何归依?应作是说,当令归依第一义谛无为僧宝。」

  好了,皈依什么?皈依那三宝?佛已经说了,最后,佛又再次叮咛咐嘱。佛说:「若有众生归依三宝,应发是心,我今此身已生人趣,得离八难,难得今得,以善方便,当习一切胜妙之法。若我违于如是上愿,不求善法,则为自欺。亦如有人乘船入海,至于宝所,空手而归,佛法僧宝,脱苦方便,若不归依,后悔何及,既知是已,当须勉励,精勤修习,速愿成就。」佛说当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应该想到我现在已经生而为人,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土难生今已生,佛法难闻今已闻,要好好珍惜啊!要好好学习最胜最妙之法!假如我违反皈依时最初的心愿,不好好求法,等于是自己欺骗自己。就好像乘船到海上寻求宝藏,好不容易到了宝库,却空手而归。什么是空手而归?凡学佛没有成就,都是空手而归。所以,佛说当须勉励,精勤修习,速愿成就。

  佛接着又说:「善法既成,过去罪愆,应当忏悔,使令除灭。」我们现在虽然已学了善法,但是过去曾经犯下许多罪孳,伤害过许多人及其他的生命,假如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一反省,这些罪恶无量无边,如妙高山。忏悔是学佛的前行,忏悔是向善的第一步,不忏悔,修行很难上路。对于过去所犯的罪行,也要勇于承担。佛说:「我于无始为彼怨亲所作诸罪,我愿自受,誓不扰他一切众生。」

  最后,佛说:「归三宝已,复发是愿,愿我救蘐一切众生,度生死海,到涅盘岸。」除了自己度脱生死苦海之外,也要救蘐其他一切众生到涅盘彼岸,这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也是佛法的精神。

  另外,大家所熟悉的心经也提到依,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佛的目的是求解脱,解脱靠什么?靠般若智慧。三世诸佛能够成佛靠什么?靠般若波罗密多。所以,般若是佛法的重心,是我们修行成佛之所依。


--------------------------------------------------------------------------------

  注解:

  三十七菩提分法: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1.四念住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 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 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 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 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2.四正断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 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 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 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 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3.四神足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 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 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 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 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4.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 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 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 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5.五力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 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 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 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 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 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6.七觉支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 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 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 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 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 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 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 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7.八圣道支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古国治老师简介

  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时即与南怀瑾老师结缘,在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古老师对于佛法及世间法均有很深的理解体会,是不可多得的世法和出世法老师,古老师曾典当自己家产创办老古出版社,著有一篇《感恩与忏悔 》讲述与南怀瑾老师的因缘,
  古老师曾担任以下职务:
  老古出版社社长 人文世界杂志社社长
  东西精华协会秘书长 十方丛林书院教务主任
  南山人寿保险公司区域总监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信诚人寿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资深顾问
  现任:美国管理协会(中国)资深顾问
  吉祥之家儿童教育中心资深顾问
  上海文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古国治       皈依)(五明学佛网:古国治       皈依)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三、皈依三宝的建立 

 圣轮法师:浅释「皈依三宝」的殊胜谛 

 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 

 李志夫教授:三皈依与现代社会伦理 

 净界法师:我们怎么去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 

 三遮三修明教授 无限生命修皈依 

 怖畏轮回恶趣苦 皈依三宝求庇护 

 进入佛门第一课 认识皈依须明辨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正信与皈依篇 

 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傅味琴居士:学修三皈依(90~93) 

 傅味琴居士:学修三皈依(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