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佛教的优点


   日期:2010/3/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各宗教的信仰,因各人的环境不同,认识不同,以及信仰对象不同,自然所持的见解,亦各有距离;不过亦有一个相同的感觉,那就是每个宗教都是叫人行善,应没有宗教是劝人作恶而成其宗教的。所以在这个原则上。各宗教的教徒,不论是属於多神教或是一神教的,应该都可以携手合作,共同发挥宗「为善最乐」的力量,争取人心的向善,生活的正常,社会的安宁和世界的和平。本地虽然有些人是信佛,而因佛教无人宣传,不但佛理不流行,恐怕懂的佛理的人亦很少。因此,我想略谈一些佛法的好处,或可使各位增添一些滋养精神的资料。

  一、佛教是信智并重的

  二、佛教是标本兼治的

  三、佛教是冤亲平等的

  四、佛教是自他两利的


一、佛教是信智并重的

  每一个宗教,首先要著重信仰,没有信仰或不受信仰,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宗教。佛教是属於宗教的,因它与其他宗教一样需要信仰;同时佛教也可以说是非宗教的,因它有与普通一般宗教说法不同的超越性。比如佛教重信仰,是与其他宗教一样的;而他尤重理智,则与其他宗教有别,它是全把信仰建筑在理智上的。否则信仰便有盲信、迷信。所以大智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在这里见得只有信仰,没有理智,是不能了彻人生真谛的,也不能学佛而究竟离苦得乐的。这就是佛教与其他「因信得救」的祗扁重信仰的宗教不同的地方。同时佛教认为同是信仰,而信仰的价值亦不同。有些宗教的信仰是彻底的、究竟的,有些宗教的信仰可能不彻底不究竟的。例如洪水泛滥成灾,我们信仰爬上屋顶可避水灾,但洪水来势汹涌,若再高涨,屋顶安全的信仰就要动摇,不妨再登上小坡,信仰小坡可以避难,可是洪水不断增涨,小坡的安全信仰亦动摇,就只好在登上高山,则洪水更大,亦无问题,便可得到究竟的安全。信仰的道理亦是如此;信仰世间的善法或多神教而得到保障,如避水于屋顶,不是究竟的安全;信仰一神教而生天,得到保障,如避水于小坡也不是究竟的安全;信仰佛教而超脱轮回生死劫难,上生净土,如避水于高山,获得彻底的解脱,究竟的安全。所以同是宗教信仰,而信仰价值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从佛教的眼光看来,信仰天堂都不的究竟,何况是信仰世间的蛇神牛鬼,自然是暂时的安全,而非究竟的安全。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可是这种智慧不是普通一般的知识。知识是向外的,从外面的学习经验得来的,是有限量的,也不是统统都正确的。佛教的知识是内向的,是向内在掘发出来的,是无限的,正确的,这种智慧是必须依修戒而生定,由定而开发出来的智慧,经的起时代一切学术的考验而合理性和超越性,在世间一般宗教哲学中,可是不易找得到的,由这种内在底智慧契证诸法的真理,才能产生人生的真知灼见。这也曾为古今中外的文化学者所赞赏。如中国的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智人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康有为说:「仙学大祖,其微言实理无多,令人醉心者有限,若佛学之博大精微,至於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英国哲人了罗素则说:「各宗教中我所赞同者佛教」。佛教如果不具有甚深的智慧和崇高的学理,那会使时代的哲人学者,心折如此呢?

二、佛教是标本兼治的

  甚麽叫做标本兼治?标是枝叶,本是根本。比如植树,若要枝叶美丽,必须先治其根,后治其叶。如果只想枝叶美丽,而不顾其根本,就不能叫做标本是兼治,也不成为植树的良法。又如今日世乱多难,人心思治,渴求世界和平的实现;但欲求世间和平的实现,必先使人类思想赳于统一,治好思想水火不容的病症,行为上表现出来自然是和平共荣的现象,不然、纵使天天开和平会议,和平必难期实现,纵使实现,也是暂时性的治标,不是永久性的治本。就是拿普通国家的法律来说,法律只能治之已然,不能防犯未然,也只是治标,不是治本。因为社会是群治的由于士农工商等各界的人士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促进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可是今日的社会,人心如江河日下,淳源凉簿,风化不良,杀盗YIN妄,肆无忌惮,虽绳之以国家的法律,只能治之已然,不能防犯未然,那岂是根本的办法?所以今日欲医治人类社会的病症,惟有依佛教的戒律,先纠正人心,澄本清源。然後社会的秩序才能安定,达到国家的和乐与繁荣。

  佛教的基本戒律,在於五戒,是人伦的正法,近於儒家的五常。一、不杀生是仁,儒家所谓「仁民爱物」或「民胞物与」;二、不偷盗是义,所谓「路不拾遗」,「沸义之财不取」;三、不邪YIN是礼,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不妄语是信,所谓「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五、不饮酒是智,所谓「酒能乱性败德」,「酒不醉人人自醉」,亦原「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能导色,故宜戒绝。五戒的性资与五常相同,而作法有异,儒家的五常重理论,佛教的五戒制为必行的规则,不行则犯,名之破戒,有应得之罪业,受应得的果报,故凡受其戒者,不得不懔懔遵行。如果人人各安其位,各守其戒,则一人如此一人治,一家如此一家治,一国如此一国治,全世界如此,自然世界人亦多「国治天下平」了。因此今日的人类,如能依佛教的五戒先治其本,加以法律助治其本,则社会大同,人民坐享其利,欲世界不太平而不可得了。

三、佛教是冤亲平等的

  我们人类在平日互相接触的关系上,不免有厚彼簿此,或爱此憎彼的协调与不协调的两种现象,这即是所谓的冤家与亲家之分别,为亲家的日日相见,自然欢喜,最难堪的是冤家浃路相逢,分外眼红,这样由小冤家变成大冤家,或是由少人冤家变成多人冤家。弄到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安宁,也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发生斗争的导火线,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人类的亲情关系,必须要透过佛理,才得协调,不免除过与不及的弊病。佛法体验到人生应要冤亲平等看待,是有其两个深切的理由:一是佛陀曾澈悟到人生的共同原理,在於人类共同的佛性。这个共同的佛性是人人具有,个个不无,而且又是在凡不灭,在圣不增。久在大家同体具有的佛性上。验知大地众生,不论其为高等动物或低等动物,甚而有情与无情,动物与植物,都是同一体性的;既然是同一体性,还分甚麽亲疏屎适莫?说甚麽「仇者快而亲者痛」?如果悟知众生同体而强分亲疏,自己平心一想,亦不免哑然失笑了。二是佛陀天眼智,观察众生是死此生彼,轮回不息,都曾做过父母兄弟、姐妹眷属的亲戚关系;从宿命智了扯众生界过去无始以来,一切人事过从,有更亲密更亲切的关系。就是对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亦要建立起这亲切的关系。这样观想,谁肯把自己的亲人而作为冤家来仇视?谁肯举刀来残杀其他和自己同体的生命?杀机既息,则一切冤家都变亲家,内在不再发生怨憎的心理,外界的家庭失睦或社会斗争亦不存在,人类自然赳于和乐的坦途。

  佛陀不但是理论的发现者,亦是理论的实践者。如佛陀在世之时,因了过去世未修菩萨道时与提婆达多结下怨恨,所以提婆达多时时想害佛报仇,时时来找佛陀佛陀的麻烦给佛陀过不去;可是佛陀并没有对他感到麻烦与烦恼,反之还对他表示亲切的好感,时时向大家说提婆达多是他的善知识,好朋友,由於提婆达多的逼害与鼓励,使他的道业精进勇猛,提早得到超级的成功。不但视提婆达多如此,就是视那位与提婆达多做朋友的阿奢世王,也是如此,因阿奢世王帮了提婆达多的忙,不只是毒害他自己的父母,也有给佛陀过不去的地方,可是佛陀对他没有半点嗔恨与仇视,当他恶报现前,身患毒疮,叫苦连天,向佛陀忏悔求救,佛陀还是以慈光摄被,使他毒疮平复,恢复了健康。这些,都证明佛陀不光在理论上说冤亲平等,而是在行动的事实上实现了冤亲平等。

四、佛教是自他两利的

  普通一般人的感觉,看见佛教徒入山或闭起门来用功,都以为佛教徒是消极厌世而自利的;其实呢,入山或闭门自作工夫,正是为入世利人的预备。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一句话,正可以表达这个意思。

  佛教的宗旨,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不做,消极的自利,众善奉行,就是积极的利他。所谓自他两利,这不是很明显的证明吗?为甚麽要硬说佛教是消极厌世而自利的呢?同时佛教行善的定义,是这所行的善行,必须于人于己都有利的,才叫做行善。如果于自己有利,他人无利或有害的,就不能叫做行善。又所作的善行,必须于现在有益的,於来世亦有益的,才叫做行善;如果只是目前有益,而将来无益的,亦不能叫做彻底的行善。这样来看佛教的为善,就是自他两利的标准的行善。所以学者梁启超居士说:「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又说:「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修智以求转迷成悟,是自利的事业;修悲救济众生,就是利他的大事业。如此,一个真正懂得佛理,能行佛事的佛教徒,就是人生自他两利的事业家,相信谁也不敢说佛教消极自利的逃世者了。


  佛教的大乘行者,他们所作的事业,不但是自他两利,而且是利他重於自利,为人急於为己。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即是有见於此而说的。因为大乘行者的菩萨,他的发心修行善事,见苦必救,有求必应,你如果真有需要他的地方,他不但身外的财物可以布施给你,满你所愿,甚至自己宝贵的妻孥和生命,亦可以施献于你,真是「难行能形,难作能作」。而且他的布施为善,还是观空心境,不挟企图,所谓「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有一众生为我所度」,不杂丝毫功利观念。像儒家所说「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亦都可是可歌可泣的牺牲为人的行动,如果其中不挟杂为自己贪图功名利禄的念头,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那麽都可视为牺牲为众生的大菩萨了。

  中国在东晋时代有个邓攸其人,他在石勒兵到,怆惶挈家逃走,因其弟早亡,特全其侄,继其香火,而把自己的儿子系於树上不顾,为救侄儿,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可以说以做到了无我的境界,这在佛教看来,也是成了舍己为人的利他行者。因此,世间一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贤者,莫非是菩萨化世的大乘行者。佛教得名牺牲主义,其价值就在乎大乘菩萨所表现的积极救世的利他精神。

  佛教在习惯上的称呼,分有大乘和小乘的名词。通常多呼南传佛教为小乘,以锡兰、暹、缅等处为小乘佛教的国家;呼北传佛教为大乘,以中、日、西藏等地为大乘佛教的国家。其实大乘教徒所表现的精神,固为积极的救世,就是小乘教徒不入社会,严萧自律的道德生活,亦是感召人心,影响社会,同意有其淑世利人的伟大作用。如中国只顾念佛不理人事的印光大师,严以律己怒以待人的弘一律师,他们静居兰若,并未深入社会,而所影响人心向善的作用往往比入世弘法的大乘行者,还要过之而无不及。由此足证大乘佛教固然是积极利世,而小乘佛教同样是勇於度人,在名词上分判大小,实在亦是多馀的。

  人生在世数十寒暑,肉体终旧要坏灭的;而不灭的是精神生命,佛教呼之为慧命。儒家立功立德立言,呼为人生的三不朽,佛教则主张福慧双修,光寿无量,名为二种庄严。我们在短促的人生中,能建立不朽或庄严的事业,才不辜负人世生存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优点)(五明学佛网:佛教       优点)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