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三


   日期:2010/3/1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问答(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三)  (共一集)  2005/8/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83-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今天我们大家在一起解答诸位的提问。

  问:第一位同学问的,她说在孝道日渐衰微,使人感到痛心。她的父亲刚刚往生,做头七圆满,嫂嫂就说其他七不用做,只拜初一、十五。请教师父,这样如法吗?是否可以在自己家佛堂帮父亲拜拜、做七,因为她已经出嫁了。这样好吗?

  答:世法、佛法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感应,感应第一个条件就是真诚,你有真诚心就能起感应的作用。这些事情佛在经典上说的很多,祖师大德也留了很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一定要记住。最殊胜的榜样,是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面所说的刘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你要是把这个事实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问题就没有了。刘居士那个时候学佛,他就是喜欢《楞严经》,专学《楞严经》,学了八年,每天读《楞严经》。八年读一部经,人的心定了,《楞严经》能不能贯通是另外一桩事情,只要有定就有智慧,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倓虚法师给我们介绍,刘居士有一天,那时候三个人,倓老也没有出家,那时候还在家,三个朋友开了个中药店。中午生意很冷淡,刘居士在柜台上打瞌睡,似梦非梦,看到两个人进店里来了。这一看,是两个冤家债主,以前跟他们为财产纠纷打官司,这两个人官司打败了,最后上吊自杀了。所以他一直感到很内疚,实在讲为这么一点小事情,害了两个人自杀,心里很难过,尤其是以后学了佛。看这两个人来了,他心里有一点慌,是不是来报复的?结果看到两个人很和善,走到面前就跪下。他就问他们:你们两个人来到这儿做什么?他说:我们求超度。这他心就定下来,不找麻烦,来求超度的。他说:行,你要我怎么样超度你?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行!我答应你。看到这两个鬼魂踩著他的膝盖,踩著他的肩膀,升天去了。

  你看超度就这么容易,问题在哪里?他有八载寒窗读《楞严》的功夫,我们今天没有功夫不行。所以,真诚到极处就能感通,你超度你的父母、家亲眷属,你就学这个方法,一心一意读经、念佛。《楞严》太长,我们现在提倡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功德超过《楞严经》。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清朝干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他老人家讲的,灌顶法师著作等身,他有《楞严经》的注解。

  他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说过,他说世间极重的业障、罪业,什么经忏都失效,都没有办法超度,他说最后还有一个法宝。这个法宝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佛」,这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决定能够超度,我们平常都不知道,都把这个看轻了。也就是说,《水陆》超度不了,《梁皇宝忏》超度不了,《楞严经》、《华严经》都超度不了,《无量寿经》,你就晓得念这个经功德多大。但是什么?一心称念,念这个还想著别的,你就把你的功夫破坏掉了;一心称念,专心称念,感应不可思议。

  所以用这个方法,你在家里每天为你的亡父诵三部《无量寿经》,念一万声阿弥陀佛的佛号,给他回向,比做七效果大多了,这四十九天决定不间断。如果你还有孝心的话,最好是一百天,专门为你父亲做,冥阳两利。经典上告诉我们,为亡人修福,亡人只得七分之一,这《地藏经》上说的,那个诵经念佛的人他得七分之六;七分之六的功德是你自己得,七分之一他得。所以,一百天是很好的。

  问:这有两位同学问的,第一个就是,家乡祖先牌位已经烧掉了,是否可请牌位在家里面供养参拜,有什么方法较为圆满?

  答:可以,如果你家里有佛堂,你把你祖先牌位供在佛像的旁边,每天诵经、念佛给祖先回向,这样比什么都好,这是最圆满的。如果长久供一个牌位最好是供木头的,供一个正式的牌位,永久的牌位,非常之好。

  问:第二个问题,他说内人有六姐妹,已婚嫁,排行老三,无男丁,父已逝,安奉佛光寺,是否可请牌位回宅奉养、参拜?

  答:这个跟前面是一样的意思,可以的,学佛的同学家里供祖先牌位没有忌讳。佛教导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我们自己不但供祖先牌位,也供老师的牌位,你们在这边都可以看到。我们老师也都往生了,我们供奉他的牌位,供奉他的照片,时常瞻仰,提醒自己,不敢忘记父母、老师的教诲,这就是孝亲尊师。

  问:这个大概是台湾同学提的问题,一共有九个问题。第一个,教化宣扬圣贤教育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大概就是条件,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这里面第一个条件就是佛讲的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那就难了。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我们这个对联这边所挂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必须要具备这样的心,有菩提心才能有菩提行,菩萨行。菩萨行最重要的,《弟子规》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如果《弟子规》做不到,诸位知道,十善业就做不到,十善业是佛法的基础。《十善业道经》诸位都念过,我们讲解的你也听过,你就知道佛在这部经典上所说的,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只要是佛法,乃至於人天善法,统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没有《十善业道》,不但没有佛法,连人天法也没有;换句话说,你失人身之后你就不能再得人身。

  那我们今天想想,在家、出家同学,几个人做到了十善业?十善业不能落实,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净宗修学指导的纲领,就是世尊在《观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这是我们净宗修学纲领。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想想,这条有没有做到?有很多人说,我做到了,我很孝顺父母,我也很尊敬师长;听了《弟子规》之后,有人就流下眼泪了,忏悔,确实没有做到,自己以为做到了。

  所以,《弟子规》就是净业三福第一条的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落实?《弟子规》就是落实,你不做不行。后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十善业道》的落实。这个我们在讲经讲过很多次,世尊在戒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明白,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个话是世尊说的。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开出条件,你要学佛,你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就不是佛的学生,不是佛弟子。

  佛法传到中国来是两千年前,懂不懂这个道理?懂,有没有依这个方法修?依照这个方法。所以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分为十个宗,十个宗里面就有两宗是小乘,成实宗跟俱舍宗,两宗是小乘。小乘经典翻译的非常完备,现在诸位在《大藏经》上看到四《阿含》,小乘经,我们现在把它变成「阿含部」。阿含部里面,《阿含经》有很多很短,总共差不多将近有三千部经,有的一部经只有两、三百字。南洋,泰国、缅甸小乘国家他们用巴利文,巴利文的藏经,就是小乘藏经。我们的《阿含》跟它两个对比一下,它只多我们五十几部,你就晓得小乘经翻译的是多么的完整,将近三千部,它只多五十几部。可是这两宗到唐朝中叶就没人学了,现在这两宗都没有了,早就没有了。

  那我们是不是违背了世尊的教诲?给诸位说,并没有违背。而是中国人在从前,无论在家、出家学佛,都念孔子书,都念老子书,所以有儒跟道的基础,这样入大乘没有问题,儒、道代替小乘。现在我们学佛麻烦来了,小乘没有了,儒也没有学,道也没有学,这一下就向大乘,所以你《十善业道》做不到,这就是我们修学没根,那怎么行?所以这些年来,我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用这个来代表小乘,既简单又容易。《弟子规》这本书,诸位现在也都相当熟悉,字不多,一千零八十个字,总共三百六十句,一句三个字。内容分为七个段落,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分为七个段落。这个东西是什么?是中国自古以来家教的集大成。

  我过去在台中,李老师教我们读《五种遗规》,他老人家没讲,教我们经学班所有的学生要用这部书做修身读本,让我们自己来读。这《五种遗规》前面第一种,「童蒙养正」,就是家教。中国家教里头有很多好东西,太多了,陈弘谋先生选了十几种。而《弟子规》是中国自古以来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这一本念完之后,所有人家家教都出不了这个范围,非常之好。所以我们特地选这部书代替小乘,要在这里扎根。如果不在这上扎根,我们无论学儒、学佛都没有基础,没有基础你用一辈子功力都不能成就,这就非常可惜。一定要从根本做起,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我们在庐江建立一个「文化教育中心」,我们培养承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条件是什么?很多人来问,就是《弟子规》,一定百分之百做到,然后自己真正发心。发菩提心讲起来也很麻烦,我们简单的说,就是真正发心牺牲奉献,能够舍己为人。我们不要名、不要利,不要物欲生活上的享受,全心全力我们把古圣先贤的教诲从自己身心上做出来给人看,才能收到效果。不可以要求别人,只能要求自己,要求别人是决定错误。古圣先贤,就是诸佛菩萨,都是要求自己,从来没有是要求别人的。这是说教化宣扬圣贤教育的人才,一定要具备这个基本的条件。

  问:第二个是如何甄选圣贤教育人才?

  答:这个就不必解答了,前面一个就包括了。如果是选拔佛教里面的弘法人才,那一定要求要做到《十善业道》,这是根本的。圣贤教育,这是讲世间圣贤教育,这是《弟子规》,一定是百分之百做到,很不容易。你真正发心做圣贤人的继承人,这个很伟大,非常值得尊敬,值得赞叹,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要有决心,要有毅力,这是一生的事业,不是露水道心能成就的。

  问:第三是如何培训圣贤教育人才及提升现有圣贤教育师资?

  答:这个基本条件是发心,真正具备,我们现在建立这个中心就是跟大家做了一个好的增上缘,中心是培训圣贤教育人才。进中心,中心是个常年修学的场所,你要晓得你在这个地方学十年,我们中心是教育机构,政府承认的,但是不是正规学校。你在这里念十年,没有毕业证书,如果你需要毕业证书,那你就不能到此地来学,这个地方没有。这个地方真正教你做圣人、做贤人,希望你做这个时代的孔子,做这个时代的孟子。孔子、孟子都没有博士头衔,都没有学位,你要有真正的东西拿出来,这个中心可以帮助你。

  我对於中心的要求,真正要继承圣贤传统,你进入中心至少十年不出门,就好好在这个地方念十年书,讲十年学;一面是教学,一面自己读书,你才会有成就。你要没有这种决心,你不能把万缘放下,不能成就的。要真正放得下,真正到那里去苦读,古人讲「十年寒窗」,要做这种功夫。一切统统放下,不要再过问这个世间事情,这就是给人做出最好的榜样。

  问:第四个问题,他说如何评鉴、考核圣贤教育师资?

  答:不需要考核,也不需要评鉴,为什么?你是圣人。谁有资格来评鉴、考核?那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凡夫不能谈这个。换句话说,你像不像一尊佛?你的言谈举止是不是跟诸佛如来经典这些一样?你的起心动念能不能与纯净、纯善相应?我们学习的纲领并不多,儒家只讲到伦常八德。五伦,你是不是真正发心把它做出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起心动念能不能够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相应?在佛法里面,能不能跟十善业相应?能不能跟六波罗蜜相应?如果你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喜欢这个,讨厌那个,那你就完全不相应,你与这个心全违背了。真诚、清净,你不清净、你不平等,你也没有正觉,你也没有慈悲,完全都没有了。这五句十个字,有一个字没有,全部都没有,一个字有,全都有,《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要勉励自己做到。

  心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菩萨,学生就是我一个人。善人,我尊重他,我跟他学;恶人,我尊重他,我让他做我一面镜子,他所做错的,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是有赶快改。不要记别人的错,别人没有错,别人装出错给我看,提醒我,你的心才厚道!心目当中没有一个恶人,恶人是在我面前表演的,然后你的慈悲才能遍法界,善意满人间,你把你自己的灵性提升了。这样的人用不著我们讲什么师资不师资,他自自然然就是一切众生的善导,你自己真做好了,你就会影响你周边的人,周边人会跟你学。所以,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教化众生从哪里做?从本身做起。

  用儒家的纲领来讲,《大学》里头一开端,就把儒家教学的纲领提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讲跟古人讲的不太一样,我讲「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第二个「明」字是名词。第二个「明」是什么?是智慧。明明,那个明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你现在迷了,不明,你怎样把它恢复到明?这是大乘教的核心。大乘教什么?教智慧,智慧就明德,德是德能、是相好,德能、相好是从智慧里面来的。明德之后要利益一切众生,教化众生,「亲民」是教化众生。「止於至善」是两种圆满,你自行,明明德做到圆满了,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你也做的圆满了,这才叫止於至善。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指导纲领。

  所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儒佛真的是一不二。你用佛来解释儒,用儒来解释佛,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他修学的次第,人家也讲得很清楚,第一个「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知足;人不知足,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这是我讲的最浅的,首先要知足;然后再讲更深的一层意思,知止什么?你真的不动心了,止在什么地方?我们是个出家人,止在你自己的本分,你要懂这个道理。世间无论哪个行业,你喜欢这个行业,从事於这个行业,就止於这个行业,你就不要再搞别的。你把你这一门做得精,做得圆满,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说行行出状元,你才有成就。

  那我们出家人要止於什么?释迦牟尼佛做了个榜样给我们看。你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大彻大悟之后,一生就从事於教学工作,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三十岁示现悟道的,七十九岁圆寂,所以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就干一桩事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教育;不但教,自己做出来给人看。所以我常常说,自己做到之后再说,这是圣人,这是一等人;说了真正能做得到,这是贤人,二等人;说了做不到是骗人,那怎么行?做不是容易事情。我常常说,很多人不知道,我一生最感激的,不是父母,不是老师,是韩馆长,韩馆长磨炼我三十年,把我磨出来了。毛病习气,就是贪瞋痴慢磨掉,你没有这三十年天天来折磨你,贪瞋痴慢断不掉,哪有那么简单!

  所以我是个过来人,我清楚得很,你们禁不起折磨,哪能成就?你要想成就,什么样的人来折磨你你都能受得了,你都会感激,关关通过。折磨怎么样?逆境的折磨,不能有一点瞋恚心,有一点点瞋恚心你就完了,有报复心那你就造业,造最重的罪业了。绝对没有!顺境,顺境里头没有贪爱,把贪爱磨掉;逆境里头把瞋恚磨掉,贪瞋痴,天天读圣贤经。所以,我跟韩馆长要求的条件,我说我只要求一个,天天有讲台,让我有讲台来练习讲经,天天让我有时间读书,我就要求这么两个条件。她满足我了,其他的什么都不要,还要搞三十年,不是三年,三年不行,三十年把习气磨掉了,习气磨掉的时候智慧才现前。智慧现前,德、相(我们今天讲福报)就跟著现前,那是其次的,是附带的,我们不求福报,我们只求智慧,福报是自然来。福报来了给大家享,我们不要享这个福报,名闻利养都不要。

  跟一切人都是朋友,朋友自在,跟许多国家的国家领导人是朋友,跟贩夫走卒也是朋友,平等;上跟帝王平等,下跟乞丐平等,你说多快乐!内心里头永远没有对立,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今天讲和平,你还要跟别人有对立,那和平怎么会落实?那不可能。对人、对事、对物对立没有了,化解掉了,内心和平得到了,自己得到和平才能帮助别人得和平。我们讲个容易懂的话,外面眼、耳、鼻、舌、身和平了,和睦相处,不打架了,里面五脏六腑和平,身心健康。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就是它不合,里头五脏不合作,你才出毛病。

  毛病的根就是佛讲的三毒,三毒是贪瞋痴,那是极端的不合,那是病根,所有一切病的根源,贪瞋痴。所以,贪瞋痴不能够不把它解决。要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转贪心为戒,转瞋恚为定,转愚痴为智慧。不能把它消灭,消灭不掉的,如果贪瞋痴消灭掉,戒定慧也完了,戒定慧也灭掉了,所以这个不能。它是一体,觉了就叫戒定慧,迷了就叫贪瞋痴,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个道理很深。

  问:下面第五,他说弟子等修学、办学虽历经十四年,除了一般苦干的傻劲,以及祈求佛力加持,该如何评鉴个人修学、办学是否真正如理如法?

  答:这个标准是在经典,依照经典决定没有错误,如果我们个人谈到有什么标准,那都是假的。所以,真正自己修行跟办学,学能办得成功是你的修学成就了,自己修学不成就,你的办学不可能成就,这一点我们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提到。世间不论是中国、外国,真正是大圣大贤,几乎都是选择教育。世间行业很多,他选哪个?他选教育。我们从什么地方看?从全世界宗教的创始人。诸位要晓得,宗教都是社会教育,佛教是教育,其他宗教也是教育,这些都是圣人,都不是普通人。他们舍弃这个世间各种行业,他来搞教育,他的教育能搞得成功,能够有那么多人跟他学,而且传千百年,靠什么?自己做到了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孔夫子,我们知道,他老人家过去周游列国,目的是想求个一官半职,好来施展他的抱负。夫子一生最敬佩的是周公,他非常想学周公,但是当时这些诸侯没有人用他,在外面搞了十几年没人用他,这才回到老家。回到老家老了,六十八岁了,所以回去之后把这个念头打消,教学。他七十三岁走的,只教了五年,五年有这么大的成就,靠什么?自己做到,这是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夫子本身做到,所以他教学成功。你看看三千弟子,那是跟他学的人,亲近他的人;七十二贤人,真正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中国这几千年来,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很多,时间也比孔夫子长,有几个学生出来?哪个人一生的成就能跟孔子相比?七十二个学生,在历史上找不到,过去没有,将来恐怕还很难。这是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有道理。

  释迦牟尼佛那是真聪明,他是王子,他可以继承王位,不要,不干。孔子还想去作个官,他有官、有皇帝做,他不做,他丢掉,不干。专门从事於教学工作,他教了四十九年,这个了不起,他做的比夫子还要彻底。我们今天讲的这些戒律,他全做到了,都是他日常生活记载下来,就是戒律,他全做到了,所以他的成就高。我们常常在经上读到,他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成就的;夫子成就七十二个人,释迦牟尼佛成就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出家学生,在家菩萨不算。这就说明,自己修学成就,才能帮助别人成就。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建个中心,这才在试验。中心大概十一月可以完工,我这次去看,跟他们大家谈谈话,见见面。我们要求在中心里头真正从事於学习,将来肩负起教学责任的这些年轻人,我要求他十年不离开中心。十年当中你们一面教一面学,要读书,天天要读书,读圣贤书,真正做学问,提高自己的修养。你所懂得的你一定都要做到,你才能有成就。如果心里还想这个、想那个,那就完了,你不能成就。

  学习,《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基础,必修课,期限是一年,一年一定要做到,做不到就被淘汰掉。第二年所学习的是概论,概论我们选择的,儒家的概论是《三字经》,是概论,要细讲,那是中国传统学术概论;佛法的概论,杨仁山居士编了一个《佛教三字经》,这是第二年。第三年就进入专攻,一门,你学哪一门你这一生就专攻一门。别的同学所修学的,他们来讲演、报告可以听,决定不学,我可以听,可以参考,我学我这一门。一门东西能够学个七年、八年、十年之后,专家!你的德行是十善业跟《弟子规》,你的德行成就了,道德、学问你真正成就,你能够做一方人的榜样,教化一方。

  所以我们教学的范围也只是集中在这个小镇,我们不出这个小镇,这个构想就是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教育能收到效果。你的范围太大,你的心力、精力、时间统统分散了,不会成就的。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是尧舜,尧舜那时候,诸位也都晓得,那个时候国家没统一,都是些小国。汤王,这是尧舜之后,汤的国家多大?历史上记载七十里,方圆七十里,就现在一个小镇。周文王这了不起,周文王的国家多大?一百里。你们想想看,没有香港那么大,香港这么大的地方,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恐怕有十几个国家。所以他自己本身做的好,他能把他地方治得好,把他自己那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一个个都教的好,成为圣人。成为什么?人家称天子,天子在恭维什么?大家都向他学习,他是诸国的榜样。如果中国这么大,要把尧跟舜现在叫他来做领导人,他就不成为圣人,他也是平常人了,他哪能做得到?所以人力、物力统统集中在一点,他做到了;他做到了,是我们今天讲的模范、典型。

  所以我们今天这个想法,就是从古圣先贤这些理想、这些事迹我们做出了结论,我们来模仿。我们就用这个小镇,这小镇小国寡民,希望我们这个圣贤的教育务必让这个小镇的居民,每一家、每一户、每一个人都学习到。中心培训的这些老师,就跟我过去在台中学讲经一样。那时候李老师在台中开个经学班,培养一批讲经的人才,到哪里讲经?到莲友家里去讲,听众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在人家家里客厅,不拘形式,经本带去打开就开讲,一个星期一次。所以我们常常练习,星期一到张家,星期二到李家,星期三到王家,我们讲经是天天讲,他们听的人是一个星期听一次。一个星期不能天天听,天天听他就听烦了,他就不想听了,一星期听一次,轮流去讲,练习讲。

  我们要把圣贤教育在这个村镇,最重要的是《弟子规》,儒家这些伦理道德的典籍,我们要教、要讲。一方面自己学,一方面做出来给人看,讲解给人听。我们目标希望三年,这个小镇的人,人人懂礼,人人都知道忍让,都知道礼让。我们希望礼义之邦,中国自古称「礼义之邦」,在这个小镇上三年之后会实现,那就是我们的成绩。我们想十年之后,就可以影响到其他的乡镇,我们邻居的乡镇都会影响。慢慢再扩大,让它自然发展,不要有一点勉强。真正做好了,其他的省市看到我们这边做,真正是和谐,真正个个都是好人,好人是教出来的,圣贤是教出来的,一定是从自己本身做起。你要是求别人,那你就错了,你决定做不到,一定从本身做起,用自己的身教去影响人,这样才行。我们慢慢的把伦理道德、和谐,向全世界去推展。

  现在我们的方式比从前是方便多了,现在有科技的帮助。我们这个小镇每一堂课教学,甚至於到人家家庭里面教,我们都用小的录相机去录,在我们卫星里面播放,在我们网路里面播放,效果就扩大了。我们中心的老师不出门,中心培训的学生不出这个小镇,就在小镇每个村去教,每一家去教,不出这个小镇。我们现在就是建立这么一个共识,大家真正有这个意愿的,成就自己,成就别人。现在就是有这么一个机缘,这个机缘也很难得,千载难逢,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们有志一同,在这个地方发愤努力,这个地方是圣贤教育。

  问:下面,如何安排国学启蒙班的教学次第?

  答:这个我们有研究,有规画,我相信再大概两个月之后我们就可以提出来了。

  问:下面第七个,如何安排佛学初级班的教学次第?

  答:在我们理想当中这要晚一步,我们先把中国传统教育这个班办好,然后我们会办佛学班,现在办佛学班比较上困难一点。佛学班我们希望将来利用庐江的实际禅寺,佛学班必须在佛学寺院去办。中心只是办社会教育,这个我们分开,不合并,不合在一起。

  问:第八他问的,一所针对现今社会具有教育示范的圣教学校,教学内容该如何拟定?

  答:这些问题,我相信两、三个月之后我们会有具体报告,这个报告会在网路上公布。诸位查我们此地的网路都会有,我们中心的网路、净宗学院的、佛陀教育协会的网路都会看到。

  问:末后一个问题,他说老和尚提倡的庐江圣学师资培训中心,台湾的「华藏耕心莲苑」教师群该如何与之互动交流?

  答:台湾的「华藏耕心莲苑」我比较上生疏一点,但是希望将来大家能够互相交流,到中心来访问。但是中心我们是管的很严,台湾可以到中心去参学,中心的学生可以到台湾去交流,中心的老师决定不可以。老师要一走出这个大门就完了,什么就不要谈了,那就全都把我们破坏掉,决定不可以的。好,这个问题就介绍到此地。

  问:下面有六个问题,以下皆由不同的人所提出的佛学问题,不是一个人提,很多人提。第一个说,弟子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早晚课诵《普门品》、《佛说阿弥陀经》,以及念佛,这样可说是一门深入吗?或只诵《弥陀经》及念佛,才算一门深入?

  答:这个问题是很难,因为你有一门深入,你一门就深入不了。为什么?你还有分别,你还有执著,你怎么能深入?真正深入是要把分别执著打掉,那你真的就入境界了;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能去掉,你就入不了,这个一定要懂得。圣学跟世间学问不一样,佛在一切经里面给我们讲,诸佛菩萨,世间就连孔孟都说,他们自己修学以及教导学生都是述而不作。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客气话,不是谦虚话。就是他自己没有创造,自己没有发明,他所修的、所教的都是古圣先贤的。古圣先贤从哪里来的?从性德的流露,用我们现在话来说,是来自於大自然的法则,没有创造,没有发明,无非是回归自然而已。

  自性里头,你看《三字经》头一句讲「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善跟恶是对立的,那就不善了;它那是讲自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对立的,我们不得已说个纯净纯善,它不是对立的。一切众生哪个人没有?个个都有,叫性德。佛讲得更清楚,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说的更明白,智慧德相就是本善,就是自性本善。那现在我们智慧也没有了,德相也没有了,到哪里去了?还在,并没有丢掉,只是上面有障碍,障碍住了。这个障碍是什么?烦恼,佛说的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所以你虽然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能现前。所以从性德上来看,大家决定是平等的,我们的平等心从这个地方建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怎么可以怠慢?轻视一个人,怠慢一个人,就是轻视佛,轻视菩萨,那是罪业,那是自己的障碍,不是别人,是对你自己本性上又加深了障碍,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修行,修行就是要把这个障碍去掉,你看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执著放下,不再执著,在佛法里讲你证阿罗汉果,你就超越六道轮回,执著叫见思烦恼;你能够再不分别,不分别比执著又深一层,那你就作菩萨了;你再连妄想也把它去掉,那你就成佛了。你看大乘经上讲得多清楚、多明白。那我们修什么?就是把这个障碍除掉,而智慧、德能是你本有的,不是从外头修来的,不是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所以《楞严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所得来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绝不是说你自性外面还有一点东西你可以得到,没有。

  你看儒家讲这个功夫也是如此,他讲知止,他讲定,讲静,讲安,讲虑,后面得,你才得到。得的是什么?就是自性完全恢复,明明德、亲民恢复了,止於至善恢复了。所以修学次第,你细细观察,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交流过,居然所说的都完全相同,这就是中国谚语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事实真相是这样的,我们不能把执著放下,那怎么能成就?所以佛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随缘,没有一样不好,自己最好不要有成见,不要有主张,有成见、有主张就不能随顺。但是要有智慧,随顺善的,不随顺恶的;恶的要有智慧回避,善的要认真学习。

  「普贤行愿」里面讲的「礼敬诸佛」,这就是随顺。诸佛是什么?一切众生皆是诸佛,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这三世佛,统统要礼敬。你要不敬一个人,你就对佛不恭敬,你天天拜佛,功德不圆满,你都缺一分。再说,所有一切动物、植物,在佛法讲统统是佛,《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都要用恭敬心来接待,礼敬诸佛你才能真做到。做事情认真负责,是对事的礼敬;桌椅板凳摆的整整齐齐,擦的干干净净,是对物的恭敬,都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学恭敬。可是学习,学习在称赞里面教我们一个原则,哪些我们该学,哪些不应该学。

  第二条「称赞如来」,他就不说诸佛了,诸佛是从相上讲的,称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这不一样。性上讲,凡是与性德相应的要称赞要学,与性德相违背的不称赞。如果他搞贪瞋痴,我们不称赞,我们不学,但是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决定不可以称赞,称赞怕误导别人,那个有过失的。所以,对自己来讲,顺、逆都是好境界,善人、恶人都是好老师,对自己;可是我们说话、行为会影响别人,那你要注意,影响别人一定是正面的,不是负面的,这个要注意到。供养是平等的,善人供养,恶人也要供养,恶人没饭吃的时候,不能说这人作恶,算了,饿死活该,不可以的,还是要帮助他。没有饭吃,给饭给他吃,没有衣穿,要给衣给他穿,要帮助他,这是慈悲,这是爱心。你能依照佛菩萨教训去做,真正是善人,真正是完人。他真的做的尽善尽美,面面都做到圆满,我们应当要好好的去学习。

  日常课诵,我们一定要有方向、有目标,一定要懂得一个基本的道理,诚则灵,人家讲感应,有灵!什么叫做诚?曾国藩先生对诚下的定义下的好,「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意思说,心里头没有妄念就叫诚,这是真诚;心里头还有妄念,不诚。心里头有妄念,你就不定了,没有妄念才会定,定生慧。你明白这个道理,印光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最近这一代祖师,你看他给我们做的样子。现在观光旅游很方便,你们到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的道场,他的关房还在,你去看看,你看看祖师当年在世的时候他是怎么修的。

  我去看过,很小,卧房旁边有个小佛堂,你一进去先看小佛堂。小佛堂很小,一个人修行,只有一张桌子,只供了一尊阿弥陀佛像,观音、势至没有,就一尊阿弥陀佛像。一个香炉,两个蜡台,一个水杯供水的,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简单朴素。后面挂了一个大字,他老人家写的「死」字,这就是他的佛堂。佛桌上有一部经,《阿弥陀经》,其他的东西都没有了。这就教我们真诚,没有一个妄念。

  他教人念观音菩萨,他自己不念,为什么?因为你们心不诚,多念一点多结结缘,跟一切诸佛、一切菩萨多结结缘。他真诚,就不要客气了,一尊佛他就成了佛,他走的是成佛之道,你们走的路还要在六道里头轮回,还要到处交际应酬,不想成佛。想成佛有成佛的方法,照他那个办法;不想成佛有不想成佛的方法,满足大家的愿望,不用一个标准限制人,这叫应机施教,不容易。一个人一切放下的时候,专门搞一样,难得,千万人当中难得找一个,那才叫一门深入。我们今天讲一门深入,一门也许找到了,没有办法深入,不但没有办法深入,恐怕入门都入不了,这是真的。

  问:第二说弟子有一位朋友尚未入佛门,曾经问弟子,你们佛教劝人素食,荤食是杀生,难道植物没有生命吗?弟子答,因植物没有灵魂,割它、煮它不会有痛苦,这样回答对吗?

  答:你这个回答只能说对了一半,不能说全对。为什么?你说植物没有灵魂是对的,你说它不会有痛苦,有问题,这个事情这些年江本胜博士的实验有了答案。这个现象只有大乘佛法能把它讲的透彻,能把它讲的明白,除大乘佛法之外,很难把这桩事情讲圆满,这个问题涉及到很高深的学问在里头。我们只可以说植物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它没有报复,没有瞋恚,只可以这样子说法。我们吃这些植物,实在讲它是牺牲奉献,我们对它要感恩,不能够随便糟蹋,糟蹋就有罪过。我们今天需要饮食,这是什么?业障,自己吃的时候要生惭愧心,对这些食物要生感恩心,这就对了。

  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学佛的同学大家都知道。五欲在什么境界里头有?欲界里头就有。那你就想到,往上提升,色界天就没有了。色界天人他不要吃东西,他不要睡觉,男女的欲望都没有,财色名食睡都没有,色界天。我们今天还需要这些东西,看到色界天人我们就生惭愧心,我们比他差远了,他可以不要了,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要不断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饮食愈简单愈好,愈少愈好。所以世尊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他那一餐他是外面托钵托来的,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心,这里头含义都很深,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我们今天接受这些植物的供养,你要对得起它,好好的修行,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学问,对社会、对众生做出大的贡献。这一生被你吃的这些植物它都有功德,真的都有好处,它成就你,你再成就许多的善行、善业,彼此都有利益。如果我们要造作罪业,我们有过失,它也有过失,这个道理要明了。

  问:第三个问题,他说你一再强调,念佛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就能往生,若行者口里念佛号,心中继续呐喊阿弥陀佛请快来接我,是往生的助缘,还是持续的干扰?

  答:如果你口里念,心里头也在喊阿弥陀佛快来接引,这就叫功夫成片,这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你心跟口相应了。就怕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去想贪瞋痴慢,那就错了,那就不能往生。

  问:第四,欲尽速蠲弃余生,往生极乐世界,是否须具备任何顺境皆留我不得的心态,此是否为万缘放下的标准?

  答:你还有万缘放下的标准,你还没有放下,果然是万缘放下了,你就不会提这个问题,你提这个问题是还没放下。放下你还要问吗?你就不要问了,你就成就了,所以你还是放不下。放下不容易!我前面跟诸位说了,我放下贪瞋痴是韩馆长折磨三十年,谈何容易。三十年如果不是天天讲经,天天读经,那个折磨会生烦恼,还是不行!天天有人折磨,天天有经教在这里对照,在这里相应,你才能成就,这两样东西少一样都不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他的问题是想早一点往生,不想再活了。早一点往生行不行?凡事都有因果关系,就像美国凯西所说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你在一生当中,决定没有一桩突发的事情,统统与前世的业因有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所造作的,来世有果报,业因果报,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我这次从澳洲开会回来,会议当中有人提到人权,总结论送到我这里来了,我也没有想到他们把开会总结论送到我这儿来了,里面就谈到人权的事情。我们也有同学来问我,他说:法师,这个问题怎么解释?我说:我们对这问题不要说一句话,在后面加一个符号,加个什么符号?加一个惊叹号,加一个问号,我说这是我们答覆他。

  这是同学们在一起,但是我们说话也不能随便说,网路传出去,不是单独你们几个人听,全世界都听得到。你们想想看,你们有没有人权?你要是问我的话:法师,你有没有人权?我可以肯定答覆你,我没有人权。为什么说我没有人权?我们祖宗说的好,「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你们想想这个话。我如果要有权,我年年十八,能做到吗?我不能年年十八,我就没有权,我要有权的话,我就长生不老,做得到吗?做不到!所以还是古人讲得话对,业因果报。你种善因一定有善果,你造恶业肯定有恶报,哪来的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的法则,不是随你个人意思你能做到,做不到。这些道理很深,所以解答用这两个符号,让他们自己去想去,不必解释。

  你懂得这个道理,要不要想著早一天往生?不必,也无需要再活多少年,不需要,顺其自然,不要去想这些事情。有一天光阴我就好好用一天功,依教修行,时节因缘到了,不就自然成熟了吗?那才真正能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还有这么多胡思乱想在里头,这个要想功夫成片很不容易,妄念太多了。

  问:第五这个问题说,师父说要把儿女的情转成法情(这个字有问题,转变成法眷属,我讲过,家庭眷属转变成法眷属,转变为同参道友,这样好),要如何转变?我有一位亲戚学佛多年,平时修持很好,广受好评。如今儿子重伤在床,她受到很大的打击,每一提起泪流满面,不能释怀。於是我想到师父讲过,把儿女之情转为法情,就不知如何转?这种母子之间的牵挂似乎是天性,我要如何劝她,减轻她内心的痛苦?

  答:所有一切,或者是人为的,或者是现在人讲的是自然的,其实自然也脱不了因果,业障现前要懂得消业障。消业障的方法最重要是忏悔,你看普贤菩萨教我们忏悔业障,忏悔是什么?真正要反省,知道自己的过失,我们佛家叫开悟,叫觉悟,知道自己过失叫觉悟,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叫修行,那就叫忏悔业障。我在学佛初期,刚刚接触佛法,接受章嘉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勉励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然后他告诉我,有人求不应,为什么你有求不应?是因为你有业障障碍了,所以感应不能现前,因此一定要把业障忏除。业障怎么忏除?后不再造,感应就现前。你没有这样的决心、毅力,知道自己过失,在佛面前求忏悔,求完之后第二天还再做,这个业障不能消除。

  所以你首先真正要信佛,真信不容易,真信就能够奉行。凡是佛的教诲做不到,李老师讲过,章嘉大师也讲过,不信!信了哪有做不到的?「信为道元功德母」。所以信里头夹杂著有怀疑,他就做不到,真正做到是断疑生信。断疑可不是容易事情,断疑一定要接受教诲,这个教诲就不是短时间的,接受佛法的薰陶。薰陶还是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靠老师,老师不能跟你一辈子,你也不能天天跟在老师身边。要靠什么?要靠经教,经教也不必多,一、两门足够了,那才叫一门深入。所以基础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今天强调的,都不是经教,经教谈不上,你没基础。所以先打基础。基础一定要建立在净业三福这个指导纲领上。

  净业三福头一个,《弟子规》你要落实,十善业你要落实,《弟子规》、十善业落实,你就有条件学佛了。这两样东西没有,你没有条件学佛,你的学佛就是天台大师所说的,名字位中。名字位是有名无实,你不是真正学佛,真正学佛没有不得受用;不得受用,那你佛没有学好。我常说,连算命看相的都懂得,相随心转,你修学有没有功夫?得力不得力?从相貌就看出来了。心善,相貌就善,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心地善良慈悲,身体一定清净,一定好,一定健康,这不能骗人的。不但你的身心都改变了,你居住的环境也改变,环境一般讲磁场,中国人讲气氛,不一样,很多人都能感受得到。所以说,一定要从内心里头去改过,断十恶,修十善。断十恶、修十善最具体的,就是把《弟子规》落实,字字句句都做到,十善一点都不困难,然后才能够入佛门。

  入佛门,你看佛就传授你三皈,三皈是学佛总的指导纲领,总的原则、总的方向、总的目标。一进佛门先就教你,你以后一生不管学哪个法门,不管学哪个宗派,都不能够偏离这个原则,偏离这个原则你就走错路了。三皈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是皈依佛;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净而不染,是皈依僧,这叫三宝。三宝是自己自性三宝,自性觉就是无量智慧,自性正就是无量德能,自性净就是无量的福报。你看佛就把你传授了,你一生的修学,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个方法都是修觉正净,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你就不是佛的学生,佛的学生无论修哪个法门,决定是走觉正净这个道路。所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从这儿下手你才能够一门深入,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的话,你从哪里下手?你找不到门可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转变就从这个地方去转,真的转迷、邪、染为觉、正、净,感应就现前。你这个做母亲的要为你的子女修,你把功德回向给他,有很明显的感应。都是要有真实的功夫才能得感应,不是从自己真心里面去做都不会有感应,这个道理要懂。

  问:末后一个问题,以佛学的观点看,人来出世间的性别是因何而定,是否跟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有关系?

  答:不完全是恶业,善恶混杂,与过去生中的业力决定有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业力变现的结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要懂得断恶修善,要造善业,可不能造恶业,造恶业结果是三途六道。善业也不是好事情,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也就是你的执著太坚固,你放不下,人只要有执著就决定脱不了六道。执著放下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你就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还有分别,没有执著,有分别,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分别也放下了,他就出十法界,出十法界才算是成就,这一真法界。所以,分别执著绝对不是好事,不可以不知道,功夫都在这上用。

  可是习气太深,无量劫来养成的妄想分别执著,今天说一下放下,哪有那么容易?所以这里头关键,佛法讲缘分,缘分要有好老师。首先要得人身,你不得人身你没有法子学。第二是什么?遇到佛法,「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了,闻到佛法。闻到佛法能不能成就?关键在老师,老师太重要了。有了好老师,还要有好同学,同参道友,这是基本条件。最后一个,就是学习的环境,要这个统统具足你才能成就,少一个,成就很不容易。

  好老师可遇不可求,什么人是好老师?没有一定,这个人对我是好老师,对你未必是好老师,对你是好老师,对我未必是好老师。所以师资之道,自古以来它所讲的条件是建立在诚信,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你对於老师真信,真信是什么?老师所讲的你百分之百做到,这叫真信,这就是你的善知识。不一定老师真的有什么高明德行、学问,不一定,他讲的话你决定会做到,你信以为真,这个老师跟你就有缘,你跟他学决定成就。为什么?他所讲的是正法,不是邪法,所讲的你统统做到。他还自己做不到,你做到了,你成就了,他还没成就,这个事情很多,所以是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就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教书的多半是秀才,秀才教出来的学生考中状元,没有说状元有个状元老师,没有,没这个道理。这就是什么?听话,受教,这个人就有成就,师资道合。他跟到是圣人,跟到真的是德行、学问都有成就的人,他不相信他,不听他的,听他的教诲的时候打折扣,阳奉阴违,那就不能成就了。所以,老师跟学生是缘分。孔老夫子教那么多学生,七十二个贤人,缘分,受教、听话他能成就;不受教、不听话,那你没办法。尤其是现代这个时代,现在全世界高唱的民主开放自由,谁都不能干涉谁。所以现在父母不能管儿女,你要骂他、要打他,他讲「打人了!我的父母虐待我,你们赶快报警」,父母还要判罪,你怎么教?所以现在这个年头,父母不能教儿女,老师不能教学生。为什么?民主自由,个个都讲人权,你不能侵犯别人的人权。那么这些学生、儿女要成就,就是要靠过去世的善根、福德,这一世有很多帮助的助缘。就是因为民主开放自由这种缘统统断掉了,很可惜。这些事实,我们现在这个环境,我们要认识。

  所以今天只有劝,除了劝导之外,没有任何方法,他能听,他有福;他不能听,算了,也不要放在心上。等来生来世,要讲父的权,讲师的权,行,那就可以教了;现在讲人权,不行,没有法子教。这个道理从前是这样的,民国初年,一直到二十几年的时候才废除,法律上有一条叫「亲权处分」。所以父母,儿子不孝,父母告到法庭:这个儿子不孝,你们帮我拿去枪毙。这个没有起诉的,没有答辩的,立刻执行,那叫亲权,亲权处分。你的父母最爱你,父母不要你了,你还有什么资格做人?所以那个亲权处分,儿女不孝也装著孝,为什么?他真有权。现在不行了,现在人权。在民国二十几年,好像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这个法律还存在,我还记得,大概在我十五、六岁时候就没有,这一条就取消了。我们李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提到这个,他问我:你知不知道这个事?我说我知道,我有这个印象。很感慨,这一条处分取消了,所以从前有亲权;老师确实有体罚学生的权,现在没有了,所以现在学生很难教,道理在此地。

  我们也适应环境,所以在今天只有劝,只有劝告大家。以身作则,我们自己修行有成就就能感动人,我们自己修行都没有成就,光靠口说,人家不相信。所以今天我们很著重形象,我们这一点形象没有做到百分之百,总算有一点点小成就,在国际之间产生很大的作用。人家跟我在一起,年龄都比我轻,看起来比我老,体力都不如我,他们就觉得学佛是有好处,这就有印象了。如果我们学佛,身体、体力都不如人,「算了,那是假的,没用处,不要搞这一套了」;还能拿出一点成绩出来给人家看看,这就是效果。

  好,今天时间到了。还有一个小时,休息十分钟,好,那我们就休息十分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答香港参学同修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答香港参学同修       净土法门)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