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无我利他真菩萨


   日期:2010/3/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诵大乘经典,熏习菩萨精神

学佛之人皆谓华严殊胜无比,师父亦经常教导我们要诵读大乘经典,不断种下大乘的种子,开显大乘的心量,进而去希求拥有一颗无我利他的广阔胸怀。这种心量是如何之广大,若不读华严经,恐怕打破自己的脑子也不会想象得出来。

今天读到《华严经•十无尽藏品》,为菩萨那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彻底的无我利他的精神所感动,为这种难行能行的行为所折服。在世间五欲六尘的熏染下,在自私自利思想的驱使下,在世间我们的一切行为莫不是围绕着一个自己转,围绕着各种欲望转。我们不可能想到去利他,甚至为了自利而不择手段地去损害他人;我们甚至都不会相信有真实利他的行为存在,在世间人的眼中一切的所谓“利他”无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无不是在作秀,无不是在做“托”。呜呼!我们的心量是如此的狭小,我们的处境是如此的可悲!

佛菩萨在无量的经典中数数地宣说要我们放下我执,利益众生。师父在各个开示中也爲了对治我们只缘自己,不能发心的问题,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要超越自我,平等观待自他,发菩提心,广结善缘。

说到底菩萨所做一切的目的无非是爲了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有两种层面,首先是不损恼有情,二者是饶益众生。不损恼就是止恶,饶益就是行善,止恶的同时也就在行善,行善本身就是止恶。在《无尽藏品》里面,菩萨的这两种行持通过“戒藏”和“施藏”完全的展示了出来。

持戒出离不恼有情去除贪慢饶益众生

经云:“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戒本为佛陀为遮止弟子们的错误行为而制定的,在声闻乘中重在离境止恶,断除杂染,熄灭烦恼,早入涅槃。而大乘菩萨以饶益有情为自己的使命,大乘戒的宗旨就是饶益有情。所以在菩萨成就的戒藏当中列为首要的就是“普饶益戒”,如经中说:“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此为明宗之戒。

后面所有戒藏的目的无不在于普遍地饶益众生,如果从止持的角度讲,要想饶益有情,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损恼有情,只有不损恼他人才能与之建立善缘,我们再想帮助他,别人也会容易接受。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有好的发心却不被别人接受,别人不领情的原因所在。而菩萨却能做到在自己持戒之时不损恼他人,不影响他人。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地难能可贵。如经中讲到:“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呪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可见菩萨持戒完全是爲了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前提就是不损恼众生,不因为自己持戒而害得他人痛苦,如果因自己持戒而损恼了其他有情,这说明我们利益有情的心还没有发起来,没有真正地自他相换、代人着想,还是执着在自己持戒有多少功德上面,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别人,如果引起他人的嗔恨和观过的话,就会损失很多功德,而且结了很多恶缘,这样自己的修行环境也不能够增上,最后不可能真的修上去。

那菩萨持戒自己应有的健康心理状态是什麽呢?经中讲到“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就是说持戒者不应因自己持戒而贡高我慢,看不起别人;也不应该爲了贪求名闻利养而故意的彰显异相,造作出与众不同的样子。

菩萨对待众生的态度则是心住平等,无有分别;心常悲悯,无有舍弃。如经中说:“……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这不仅仅对于一般的有情众生,即使对破戒的众生也是大悲周边,不以恶言视之。如经中说:“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就是能发起这种对众生的怜悯之心,救度之心。正如日常老法师在讲解广论时所教授的,如果看到别人的过失,我就要先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过失,有的话要好好的改掉。对于他人我要发起救度别人的心,帮助别人改掉这些毛病,怎么还会有观过的心呢?记得以前班导法师也说过:观过就是拿别人的缺点,给自己制造烦恼,烧自己的资粮福报。观过不是本事,观过谁都会观,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超越,能不能转心,那才是真的功夫。

菩萨能够做到这些的基础,在于菩萨虽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却不为五欲六尘所染,其根本是因为菩萨首先具备了出离心,身在红尘,心已出三界。所以能够任运地度化众生,而不会损恼众生,也不会因此而自高自大。所以修出离心是持戒的首要目的,也是菩萨能发起真实的利他心的基础。如经中说“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有了修出离心的目的,菩萨才会不受外道之戒,于五戒信心持守,不做十恶、五无间等罪。如经中说:“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菩萨持戒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普遍的饶益有情。具体表现在对于自己应先通过持戒修出离心,有了彻底究竟的出离心,首先自己才不会犯戒,自己不会犯戒才能够有能力去度化众生。饶益众生就要做到,对内不因自己持戒而起慢心和贪心;对外不因自己持戒而损恼众生。唯有做到这些才会发起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之心。

行究竟布施去除贪染舍头目脑髓利益众生

能够做到完全的利他,基础在于无我。《无尽藏品》中教给我们一种涤除我执的修法——布施。说到底布施就是在修我们的舍心,先从舍外在的物开始,逐渐舍弃我们的各种可意的感受,进而连自己的不正确的知见也舍弃掉,能够将我们的贪心舍弃掉,最后将这个能贪的“我”都舍掉,没有了我哪还有贪的存在,这时才会发起真实的利他之心。

人无始以来贪着于各种物品,美味,食色,名利等等,而从根本上说是在寻找一种拥有的感觉,人都害怕没有,于是就通过贪来拼命的抓住一种东西,无论是物质也好、名利也好,无不是将自己的生命价值构建在这些无常变化的有漏事物之上。而当这一切都变化消散之时我们就会痛苦不堪。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执着于有一个可以执取的主体——“我”——的存在,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我的贪欲,我的快乐,深陷我中不能自拔。这便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也是导致我们自私自利而不能利他的总因。而菩萨之所以能发起完全究竟的利他,就是因为看到了自我的虚幻不实,外在可贪着对象的无常变化。于是菩萨在修布施的时候从不会将自己的任何主观的感受带进去以影响布施本身,菩萨的出发点总是如何地利益他人,如何地成就他人,甚至为了利益他人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这是如何的令人震惊与折服!

如《十无尽藏品》中所载“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施藏。此菩萨行十种施。所谓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

从菩萨修布施的对象上来讲,菩萨住于平等无分别之中,无始以来永不间断的布施给所有需要的众生,无论是作为圣者的佛菩萨,一般的有缘无缘的众生,甚至冤家宿敌也一视同仁。

从菩萨所行的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可以看到从布施的内容来说无论是美味,香华衣具,甚至财宝,王位,国土,妻子儿女,自己的头目脑髓等只要众生有所需要,菩萨都会义无反顾、毫不吝啬的施舍出去。

在行内施之时,作为灌顶王的菩萨,见有老者乞其身体头目脑髓等以求活命,菩萨不惜自身生命受损而施与他人。

行外施之时,遇贫乏者求其王位以谋福乐,菩萨思维一切外在福报皆是无常变化之物,总归衰竭,便施舍与人。

行内外施之时,则同时将身体和王位施与他人,而且心甘情愿地屈国王之身为他人做仆人行劳役。

行一切施之时,更不仅仅将自己和王位等施舍出去,甚至连国土妻子也无所吝惜的舍给他人。

记得以前看过泰国人演的佛陀本生中的将自己的身体,王位,国土,妻儿都施舍出去的故事,当时还感觉不可思议,不大可能,现在读到经中所说,方才体会到佛菩萨的这种究竟的无我利他的精神。

菩萨在布施时对待众生的态度和自己本身的感受又是如何呢?在分减施中,菩萨所受饮食等一切物品从不会自己独自享用,而是先分给众生以后自己才用。在饮食之时,菩萨是担心体内八万四千虫受饥饿之苦而食。但就自身而言绝不贪着食物的味道以防生起贪心,并且发愿“今以此食惠施众生。愿我于身永断贪着”。菩萨因为心恒住于利他的菩提心之上所以菩萨无论布施出何等之物,舍头目脑髓等种种代价,但为利益众生,菩萨心怀欢喜,从不后悔。如究竟施所云:“云何为菩萨究竟施。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有无耳。或无鼻舌及以手足。来至其所告菩萨言。我身薄祜。诸根残缺。惟愿仁慈以善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假使由此经阿僧祇劫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

菩萨等做到这些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视之为神话故事的布施行为,关键在于菩萨已经体会到诸法的空性,证到过去,现在,未来皆是虚幻,皆不可得。在布施之时能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所以菩萨不仅对于向众生做布施,甚至向诸佛做供养之时,亦不贪着。因为菩萨证到过去、现在、未来皆是虚妄。一切法本性是空,无所可执,所以菩萨了达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有法皆是如来应机设教,为开导众生悟入佛道所开演,本身并无一法可得,所以不会对这些法的名相产生执着,而是能够了达:佛陀“但为教化取着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又复观察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于过去法毕竟皆舍。是名过去施。”“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来施。”“闻已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观诸行如梦不实。无有贪着。为令众生舍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是名现在施。”

菩萨在做布施的时候如果遇到自己的利益和众生的利益发生冲突,甚至必须要通过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满众生的愿时,菩萨是如何抉择的呢?我们看菩萨如何做的?“云何为菩萨竭尽施。佛子。此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己施人则穷苦夭命。时或有人来作是言。汝今所有悉当与我。菩萨自念。我无始已来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于往昔而舍其命。是故应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悋。是名竭尽施”。我们看到菩萨面对“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己施人则穷苦夭命。”这样的生死境界时,菩萨通过如法的思维“我无始已来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于往昔而舍其命。”于是最后做出抉择“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悋。”

面对境界思维正法,跟随善士进趣菩提

可见在面对境界时,我们如何思维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面对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境界时,我们如何去如法地思维,这对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个境界,最后做出什么样的抉择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师父在开示中曾告诉我们,如果不能确立正见就不可能有正思维,我们对法就不可能思维地起来。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熏习和储存的都是与自利相关的信息,我们的习气也无非是贪嗔痴,所以很自然的我们在遇到境界的时候,会任运地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要遭受损失,而不管他人的情况如何。因为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能平等的看待自他,总是将他人看做是自己的一个缘,甚至自他对立,日积月累隔阂越来越大,违缘越造越深。如果一旦有其他因缘引发矛盾,作为凡夫的我们不非理作意,不损人利己才怪呢。世间的人、事之所以对立,无不是因为我们太以自我为中心所导致。

而修行之人,菩萨之所以能够超越自我,超越对立,面对猛烈的境界时能够放下自我,成就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法喜,获得成长。就在于有佛法的滋润,有善知识的引导。“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佛法的文字相是写在经律论里面的,但是没有善知识的为我们开演,没有善知识直指人心的教授,没有善知识的对治悉檀。恐怕佛法还是佛法,我们还是我们,我们还以为抱着本经读就可以得到佛法,就能够转心,就能够修行上去,就能够因此而成佛。其实真正的佛法不在书本里,不在名相上,而是在善知识的心里,在我们的日常的行动力中。正如师父在除夕开示中讲到的:“佛法是我们精神的一种力量,是我们的一种观照力,是一种作用,而不是名词,或者说你能讲出几个法类的名词,就叫做佛法了,如果你不能讲出几个名词,就不懂佛法了。所以,这个佛法是我们真正在内心的体会,然后在我们身语上发出来的行为,我们行为有力量,说明我们内心才有力量,我们没有行动力,就没有心力,内心就没有力量,内心没有力量,就是内心没有佛法……”

我们如何才能有这种心力,行动力,最根本的还是确立正见,有愿力,有目标有宗旨。菩萨之所以能如是持戒,如是布施都是因为他们有普度众生的愿力,有成佛的目标和宗旨,有了这种大愿才会有舍头目脑髓利益众生的种种难行能行的菩萨行。而菩萨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感受的不是苦,而是欢喜,因为菩萨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因为出离了三界五蕴,所以才不会被这些所要舍的内容所缠缚。因为有菩提心才肯向众生布施;因为有空正见,证到法我两空,所以才不会有我执,才会彻底究竟的做利他之行。

菩萨的种种利他之心,利他之行,令我百感交集,震惊不已,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我们会说这些都是圣者的心量和行为。作为凡夫的我们如何能做的到呢?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自暴自弃,首要是能发起一颗对圣者、对善知识向上仰望的心,有了这颗心我们在善知识的教授和引导下,一步步的走,一步步的修,我们就会慢慢的走上来。师父其实在他的每一篇开示中,都清楚明白地给我们指出了修行的问题,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和对治的办法。只要我们肯放下自己的想法、执着,按照善知识教导的去做,安住道场,精进修学,努力承担,在修学和承担的过程中去慢慢的去体会善知识的用心,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就能够一步一步地走上去,终究会加入菩萨的行列之中,以无我利他的精神去度化众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利他       真菩萨)(五明学佛网:利他       真菩萨)  

 吕有祥教授:自利利他精神的现代价值 

 黄国达居士:真俗无碍、慈悲利他 

 宽运法师:修学大乘 自利利他 

 法闻法师:读诵经典是自利利他的重要修行方式 

 体慧法师:自利利他皆成就 

 厚观法师:自利 利他 

 月悟法师:学习济公济世利他的菩萨精神 

 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七、利他 

 传喜法师:善护口业 出言利他 

 觉醒法师:广行四摄,利他奉献 

 法忍法师:自利?利他?自利利他? 

 为牟利他毒死村中牲口,受报应进监狱妻离子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