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3集


   日期:2015/7/5 21: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今天是第十三集,我们从第十三句来开始看起:

  【救蚁中状元之选。】

  整部《阴骘文》不长,只有五百四十五个字,总共七十八句,今天我们讲第十三句。虽然文字不多,但是《阴骘文》里面的义理却是极为丰富,安士先生给《阴骘文》做的这个注解也是精彩绝伦,所以印光大师盛赞这一部书。这一句『救蚁中状元之选』,是帝君他「训於人曰」之后,讲了四则历史故事,这是第三个。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是讲的宋朝有两兄弟,他们也姓宋,兄长叫宋郊,弟弟叫宋祁,兄弟两人都去准备赶考,他们都很有才华,学业非常好,都一起到太学读书,太学就是我们现在称大学。有一次有一位出家人会看人的面相,看到这两兄弟,就赞叹他们,说你们将来都有科名,都能考中,而且说弟弟小宋(就是宋祁)他会大魁天下,就是拿状元,这个当哥哥的(宋郊)也不失科甲,就是两兄弟都能考上进士,弟弟是第一名,状元。后来到了春天考试,在考试之前这位出家人又遇到了这个兄长宋郊,看到他的面相变了,就很欢喜的告诉他,说您是不是最近曾经救过百万生命,怎么你的面相改得这么好?宋郊就笑了,他说我一介寒士,穷书生一个,哪有能力救百万生命。这出家人就说了,这个生命也不一定是指人的生命,哪怕是蠢动含灵小动物它们也算。宋郊想一想,那大概是有一次,他说有一次下了大暴雨,他在房屋旁边看到有一窝蚂蚁,蚂蚁很多,蚂蚁洞被大水浸泡,於是宋郊就编了一个小竹桥给它架上,渡这些蚂蚁到干的地方去,难道这也算是救了这么多生命吗?那个出家人就说正是。生命,人是生命,小动物也一样是一条生命,你这个阴德看来,虽然你的弟弟会大魁天下,我看你不会在他下面,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来果然两兄弟去考进士都考上了,而且这个弟弟真的得了第一名,拿了状元,最后名次到了皇太后章献太后那里,这是在宋朝仁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章献太后是仁宗皇帝的养母,是他的父亲真宗皇帝的皇后。这里面的故事有很多,当时民间传说的所谓狸猫换太子就是章献太后那时候发生的故事,这跟她有关,这里就不展开来讲。章献太后后来掌握了大权,垂帘听政,所以那时候连考试的这些名册都要经过她来批准。章献太后她看到兄弟两人,弟弟得了状元,哥哥反而不如弟弟,她看了觉得这不对路,她说哪有说弟弟排在兄长之前的,长幼有序,长者先,幼者后,所以要把兄长调上来。於是就把这个兄长排在第一,当了状元,这个弟弟只排在第十位。果然不出这个出家人所料,这个当哥哥的宋郊真的是大魁天下。所以你看看,本来是当哥哥的没有状元的,弟弟当中状元,可是就是因为哥哥救了这些蝼蚁,积了很大的阴德,结果变得他得了状元。这兄弟两人都是很有名的,在历史上,特别是弟弟的才华更加出众。如果有人看过「玉楼春」这首词,可能会记得一句诗,叫做「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就是出自宋祁之手。这个故事给我们说明人的功名富贵都是他的福报,福报要从修阴德而积累来的,所谓阴德就是不为人知的好事这叫阴德。这位宋郊他救这些蚂蚁,他是出自一种仁爱之心,不忍这些蚂蚁在雨中丧命,他是救生。我们讲天有好生之德,天心仁爱,我们用这个仁爱之心就跟天心相符合,自然就招感天降福报,这些确实都是离不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的报应一丝一毫都没有差错,而这里我们也看到命运确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安士先生在他的注解当中「发明」这一段他是这样说到,「宋郊一事(这是宋郊这个故事),人以其功小报大,辄疑之」,一般人觉得他做的事情好像是很小的事情,就救这么点蚂蚁,怎么可能让他得到状元,这个报应这么殊胜?所以都有怀疑。「不知此特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耳」,这个讲得好,有这样的一种疑问的人,实际上是什么?不过是以蚂蚁看蚂蚁,以状元看状元罢了。这是什么?就眼前看的这么点事,他没有能够从事中去推究那个理,所以他在这个事项是很小的事,蚂蚁,这微不足道的生命,一般人在路上踩死几只蚂蚁好像很平常,蚂蚁的生命微乎其微,怎么可能会给人带来这么大的福报?这就是以蚂蚁看蚂蚁,他只看到的是小事,以状元看状元,这是在事相上他不能够深究其理。这个理是什么?安士先生说,「若论究竟,则当日所救之蚁,不下数万,后世感恩图报者,亦不下数万,岂一状元可竟其福乎?」你看这分析的有道理,我们细细的去想一想,推根究柢就能明白了。

  宋郊当日救的这些蚂蚁不在数万以下,可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每一只蚂蚁都是一条生命,它都是在轮回当中的众生,我们现在看它是蚂蚁,可是它轮回以后可能会变成人。六道众生的这个身体不一定的,可以轮回,可以变化,看我们的这个福报大小来决定。你救了它,它在这个阿赖耶识里,我们讲灵魂深处,对你怀著无限的感恩,你救它的命,你对它有再生之恩,所以它内心深处对你是报恩的,感恩你的。所以,「后世感恩图报者,亦不下数万」,若干生以后它遇到你了,它见到你,虽然忘记前生的事,可是它内心当中见到你,自然就会生起感恩之情,就报恩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我们讲就是四种,第一是报恩的,第二是报怨的,第三是讨债的,第四是还债的,那都是前生积下来的。你今天救了这些蚂蚁,来日它见到你,它自然就会对你很好,会对你报恩。如果这一生我杀了它,把它踩死了,它内心深处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来世见到了,它虽然忘记了前生的事,可是仇恨的种子会复燃起来,你会觉得无缘无故他为什么要来残害我,要来虐待我,那是报怨来的。讨债、还债,那是欠钱、欠命,都得偿还。人在六道轮回当中,遇到的任何人,都是不出这四种缘分。所以为什么不多积福德、多施恩惠给众生?来生要来报恩的人就多了,这个福哪里是一个状元能够比得了的,换句话说,救蚂蚁积累下来的福报远远超过一个状元这种福报可以能够相抵的。因此我们能够联想到宋郊他这一生得了状元,可是他这个福报还不止状元,后头还很多,而且可能是生生世世都享这个福报。这些蚂蚁要是真的变成人了,那对他真是感恩戴德,宁舍生命都来给他报恩。

  底下说,「若夫状元,不过身外虚名耳,三寸气断,安在其为状元也,反谓报之太奢,过矣」,这是讲状元这不过是身外的一个虚名,确实是虚名,你带不走的,人一口气不来,状元那都没用。一切的这些名、利、富贵,统统都是过眼云烟,所以这是属於梦中的花、水中的月,根本不实在的。有智慧的人他不会贪图这些虚名,不会对富贵、功名去执著,正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富贵对他来讲都像浮云一样,他一点都不会执著,不会贪图。你看世间圣人都有这种觉悟,那佛菩萨更是。所以这个虚名不是真实的福报,三寸气断这是讲人要是过世了,一口气不来,状元安在?就是哪还有什么状元不状元?这是提醒我们要觉悟,对於世间的福报我们要看淡一点。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积功累德,他修积善业,这个善业是带得走的。古人有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切都带不走,功名、富贵全部带不走,只有带走的是业。业有善业、有恶业,这个善业带得走,你到哪里都有福,这是你真实的福。所以宋郊他积累这个阴德他能带得走,他在这一生得到状元,这福报没有享完,来生他去了另外一道或者另外一个地方,他也一样有福,一个状元的福不算什么。所以这里不能说报之太奢,说状元这个报应太过了、太大了,这本身是不对的,讲这个话不对。状元的福不是真福。这是提醒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修福上,而且修福我们不要去追求享福,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这是享福,享福那是消福,福报就愈来愈少,你不断的积福,福才能愈来愈大。

  安士先生他在注解里面特别就救蚁这一段怎么个做法讲得比较详细,我们这里只是略略提一下就好,这个事相上我们具体去做也要按照现在我们的生活去落实,他这里讲宋郊当时救蚁是用竹桥来渡蚁,那是从水里救出来,那是救它的生命。可是救它生命当然不止从水里救,这里列举了,所救之法不止於竹桥,包括什么?譬如说见到自己的下人、奴婢、孩子要杀它们,因为他不懂,要杀蚁,杀蚁有时候用热水,汤就是热水,或者是用火来烧,这些要马上劝导他停止,这也是救蚁,救生命。如果是家里养的这些畜生、猫、狗它们来杀蚁,它怎么杀蚁?通常是误吃,譬如说蚂蚁它会到鱼肉、骨头上面,这些猫、狗它们也去吃这个鱼肉,就顺便把蚁也吃进去了。这样怎么救法?就是用过餐以后马上把地扫干净,不要剩下这些残留,使到这些蚂蚁不会爬到这上来而受到伤害。包括焚化纸帛,有时候烧纸地上的蚂蚁可能也会烧到,等等,所说的这些方法很多。又好比说厨房如果说不干净、不清洁,那蚂蚁就上来了,如果厨房用点火,火炉上如果有蚂蚁的话它就被烧死了。

  这些具体的事情我们要尽力的去防范,总是怀有一颗慈悲的心肠,保护这些小生命。譬如说家里卫生要搞好,不要招惹这些虫蚁、昆虫它们来,来了那就会伤害到它们,更不要用那些杀虫剂,那就是杀生。所以卫生清洁每天要做,这是一种防止。如果说真正遇到这些蚂蚁爬上来了怎么办?有一次我和我母亲在澳洲,我们有一个公寓的房子,在那房子里,平时都很好,没有任何蚂蚁,突然有一天就发现我们窗台上有一队蚂蚁排成一字形在那儿爬,数目还挺多的。我跟我母亲一看,这麻烦了,蚂蚁进屋很难把它请出去,你要是强迫的把蚂蚁弄出去又怕伤害到它们,而且弄出去之后,如果惹恼了它们,它们不甘心,它还会爬回来,强制性的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办?我们想到佛法告诉我们众生皆有灵性,用至诚可以感通,道家也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既然一体,那是可以沟通的。因此我们就给它念阿弥陀佛,给它打三皈依,然后劝它,说蚂蚁菩萨,你们不要进到我们屋里,你妨害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小心又会伤害你,这对哪一方都不好,请你们赶快出去,出去找一个好地方自己安居,不要互相骚扰,跟它沟通。结果第二天看到窗台上一只蚂蚁都没有了,全走出去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这证明小动物它真的能够沟通,如果你觉得它不能沟通,你不跟它沟通,就没有这个效果,你要是有这个信心、有这种诚心跟它去沟通,它是很通情达理的。凡有血肉、呼吸的这些生命都有灵知,它能够感知的,你这个诚心,虽然语言它未必懂,可是你这个心它能明白,它就合作。所以不要用杀生,杀生那只是结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讲一个母亲非常讨厌蚂蚁,常常杀蚂蚁,拿热水烫、拿火烧,不知杀了多少,结果她有个孩子,婴儿,她非常疼爱这个婴儿,有一天她回到家里,竟然发现她的婴儿躺在床上全身都是蚂蚁,而且蚂蚁已经把这个婴儿吃得差不多了,这个做母亲的痛不欲生,可是有什么办法?自己造了这些杀业,跟这些蚂蚁结了怨,它就来报复。它没有办法报复你,因为你现在比较强大,它斗不过你,它找那个软弱的来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过失还是自己,当初为什么起这个杀机?为什么造这个杀业?造了之后自己必然要尝这个苦果。

  安士先生他底下附带了一些故事,其中有一个是讲佛典的故事,出自於《福报经》,讲的是救蚂蚁延长寿命的一个公案。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这比丘他已经有六种神通,他已经能够有天眼、天耳、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尽通(漏尽通是没有烦恼),换句话说,他已经证得阿罗汉。他用自己的定功观察自己身边有一个小徒弟,小沙弥,这个小沙弥七天之后就要死了。这位比丘他是用现量观察到,就是当下他的善恶的业,决定他七天就要死,这不是推算出来的,不是靠算命。算命是用比量,如果是精通这些算命的,也能算得很准,但是它是用逻辑推理,用数学推算出来的。像我们中国的《易经》,那是高等的数学,真正精通《易经》,他能够推算。但是这位比丘他是用现量观察,他是通过禅定观察到这个人他的寿数将尽,七天之后要死了,他不是用我们的意识心去推算,而是直接看到。於是这个比丘就叫这个小沙弥回家去看他的父母,心想著,你可以回家在家里去世,这也算是寿终正寝,所以劝他回家,告诉他,你第八天再回来,就是让他死在家里。到了第八天,这个小沙弥没死,竟然又回来了,比丘一看吃了一惊,明明我看他七天就得死,怎么现在又回来了?於是又入定去观察,就看到这个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一窝蚂蚁,因为下雨漂到水里,这个小沙弥立即就把他自己身上的袈裟脱下来把这些蚂蚁保护起来,不让这些蚂蚁漂到水里,这就救了不计其数的蚂蚁。所以他七天竟然没死,又回来了,而且变得很长命,最后到八十岁才寿终正寝,而且这一生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你看了不起!以真心救这些生命,感得这么殊胜的果报,不仅是自己寿命延长了,而且已经证得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这就证明了命运完全是可以改造的,哪怕是这个比丘有神通,可以看到未来,可是未来也是一个不定的数。为什么?佛法里把这真相讲得很彻底,所谓过去、现在、未来都叫不可得。说老实话,根本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是我们的念头变现的,一念当中就含有过去、现在、未来,就含有十方三世,无量无边宇宙在我们一念当中变现出来的。这个念头起灭速度很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一弹指速度很快,我们算一秒钟可以弹四下,弹的快弹四下,一秒钟有多少念?三十二亿百千,百千是十万,也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乘上四,总共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一秒钟生出这么多念头,这么多,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每一个念头里面都含有一个宇宙,这叫念念成形,形是物质世界,形皆有识,识是精神世界,就是这一念里面涵盖了所有精神与物质,就是我们宇宙从这一念出生的,而这个念头它能够停住的时间有多长时间?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这么短的时间。所以命运就在你的念头当中它也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变化,当我们这一念真诚的善心生起来的时候,这个念头它所现的这个世界、所现的这个命运完全变的善,这命运就改了。命运改,怎么改?改多长时间?理论上讲就这一念就改了,这一念多长时间?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这当中就改了。所以小沙弥的可贵就在於他生起这个慈心真纯,那一念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就想著救护生命,所以这个命运当下就改了。能够让这个念头念念相续,那么你的好的命运也就相续了,一直往下延续,就怕我们的念头中断,如果善念起来了,没多久又断了,那你的命运改好了一下又变坏了,就这个意思。命运跟你的念头合在一起的,念头好的时候命运就好,念头不好的时候命运马上同时就转得不好。所以我们希望时时好、永远好,那么我们的念头就得永远保持纯净纯善,这是对自己负责任。这是讲到「救蚁中状元之选」。

  《太上感应篇》上讲的「慈心於物」,其实这个物就是我们讲的生物,一切生命,它是一个很好的缘,它能引发我们的慈悲心,当我们见到这些小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我们生起一念慈心,你看谁得利益?自己得最大利益。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是我对这些小生物有恩,还是这些小生物对我有恩?慈心於物,生起慈心的人他得到最大的恩惠,为什么?他善有善报,自己得到最殊胜的利益。他所救的生命固然得救了,得救在一时,而我自己生起这一念慈心,得到的福报却是长远的、无尽的,就像这个小沙弥救蚁,他多殊胜,不仅是他这一生延寿,而且他后来修行都证果了。所以真的是利人即是利己,而害人甚於害己,真正明白的人怎么可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一定是慈心於物,一定是救护生命。我们来看下面一句,第十四句:

  【埋蛇享宰相之荣。】

  这也是讲到历史上的一个故事,这是讲春秋时期在楚国有一位叫孙叔敖的这一位义士,后来他当了楚国的宰相。孙叔敖是安徽人,他有一次出外旅行,在路上就见到了一条两头蛇,这蛇很怪,两个脑袋,两头蛇。根据传说,孙叔敖当时也知道,这种两头蛇你只要见到了你就必定会死,它是一个大灾星,见到的人一定会死。孙叔敖看到这两头蛇,立即就把它杀掉,然后埋了,等到他回来之后,心里就闷闷不乐,他母亲就问他,为什么你心情这么差,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做什么?她儿子就说了,说我见到了一条两头蛇,因为见了蛇之后就必定要死,我知道我现在必定要死,没有办法来孝侍父母,所以我很忧虑。他母亲一听就问了,那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已经把它杀了埋了,因为我怕被另外一个人再看见,我已经看见了,我死就好了,不能再让另外一个人看到,也连累另外的人。他这么一说,母亲听了反而转悲为喜,就跟他讲,说你不用害怕,不用忧虑,我听说凡是积阴德的人必定会有善报,你发起这个真诚心是救人的,那么你绝对不会死,而且你将来在楚国会得到大富大贵。这个当母亲的真的是有见地,古人都是受到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她懂,她安慰她儿子,你不用害怕,你没事,善必有善报。后来孙叔敖果然做到了楚国的令尹,就是楚国的宰相,而且是一位明相、贤相,为楚国治理国政做了很多好事。这是记载在《史记》当中有这样的一个人,有这么一回事。这是讲到『埋蛇享宰相之荣』,孙叔敖一念慈心,这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爱,自己不愿意死,就不想让别人死,自己见了蛇,知道自己必死,所以把这蛇埋了,不愿意再有第二个人去受到连累,这就是仁慈的心。所以招感的福报就特别的殊胜,不仅他自己没死,反而得到宰相的荣贵。

  那么这个蛇,我们现在当然都没有见过这种蛇,两个头的,大概是一种剧毒的蛇。安士先生他在注解当中给我们分析了,蛇有四种,龙有四毒,就是四种毒龙或者毒蛇。一种是它咬了你,你就死了;有一种是你触摸到它身体就会死的;有一种是你见到它就死;有的甚至是你听到声音就死的,所谓四毒。龙和蛇是同一个科的,所以蛇也称为小龙,这是传说当中龙有这四毒。孙叔敖所见的这个蛇是见者必死的那种。两头蛇到现在还有发现确实有蛇是两头的,根据安士先生的记录,说这个蛇身体是黄色的,大概有一尺多长,而且它是可以自己前进后退,进退自如,像蚯蚓一样,这样的一种蛇。但是这种蛇现在见到了也不会死,大概不是孙叔敖所见到那种毒蛇,因为历史这二、三千年,很多的这些禽兽、动物它们的种类有的灭绝了,有的在改变,这都不一定。所以我们知道有这么一种生灵就好了,关键是从这个故事里面去体会孙叔敖当时的存心。

  安士先生注解当中说到,「心中含毒者,多作蛇蝎蜈蚣,惟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这句评论讲得好,这些蛇、蝎、蜈蚣,这都是我们讲五毒生灵,那么这些毒虫,有毒的生物,为什么会变成这种生物?因为心中有毒,心中有毒就变成毒类。这都是招感的,自然感应之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这么类人就变成这么一类的形体,所以不想做这种毒类,那我们要化解我们内心的毒。怎么化解?用慈心去化解,慈能解毒。所以唯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慈悲是能解毒的。毒是一种残忍,跟慈悲正好相对,残忍破坏慈悲,反过来,用慈悲也能化解残忍。真正慈悲心重的人,毒害不了他,碰到他反而化解了,我们要相信这个,所谓「一切唯心造」,这是《华严经》上说的,这是真理。所以对待毒类我们不可以再用毒心去跟它抵抗,不能说以毒攻毒,那完了,自己都变成毒类了。

  底下讲「不然,彼以毒来,吾亦以毒往,是一蛇之外,又添一蛇矣」,这说得好,它用毒心对我,我又用毒心去报复,你来我往,这是什么?冤冤相报,它是毒类,我也变成毒类,一蛇之外又添一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报复只会让人堕落。所以六道轮回都是我们的业力变现出来的,用报复心、瞋恚心、残忍心,这种人往往临终之后都会堕入这种毒类。就像历史上记载的,梁武帝他的妃子瞋恚心很重,报复心很强,结果临终这一念瞋恚心,堕入了蛇类,变成大蟒蛇,而且很苦,大蟒蛇它这个身体常常受到这种煎熬,很苦,向梁武帝来求救。梁武帝当时就请了高僧宝志公禅师给它超度,做了一个梁皇宝忏的法会,就是代这个妃子忏悔,然后把这个妃子超度到忉利天上去了。所以我们现在在佛门当中,有的人可能参加过梁皇忏这个法会,梁皇就是梁武帝,他启请的这个法会,专门就是为超度他的这个妃子,确实把他的妃子超度到忉利天上去了。

  《梁皇宝忏》里面一些词句用的是非常哀婉,就是劝她忏悔,化解心中的毒,这才能够从毒类里面脱身出来。宝志公禅师不是普通人,相传他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所以他有这种能力,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用慈悲心能超度毒类。现在寺院里面举办三时系念法会超度亡灵,超度自己的冤亲债主,冤亲债主如果有报怨来的,你要怎么化解?这里就告诉我们,要用慈心,不能用以毒攻毒,不能够去对抗、去逼迫他离开,而是应该用自己的慈悲心向他求忏悔,祈请他共同念佛修行,往生净土,这才能够化解一切的怨恨。

  所以下面讲,「吾纵不能化蛇,岂可反为蛇化乎?」我们要化解这些毒类,怎么可以说让它们给转化,把我给转化成毒类了?如果我们用毒心去对抗,跟它就起对立,就冲突了,这不是化解之道,自己反被它给化了。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上常常听到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就好像毒类一样,他是什么?来报怨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是不是要以毒攻毒,用武力镇压,用侵略、用打击、用报复、用剿灭,用这种方式能化解吗?安士先生这里说得好,就成了一蛇之外又添一蛇,化解不了的。要怎么化解?用慈心,以仁爱之心,不要去报复,他已经对我不仁了,我不要再对他不义,我忍受下来,我用仁爱的教育来启发大众,告诉大家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武力、战争、镇压只会把事情愈闹愈糟,大家一起陷入无法挣脱的这种苦海当中,大家明了了也会生起同情。假如还有什么恐怖主义这些事件发生,大家都会一起谴责,他得不到民心,他就不敢再造了,他再造就引起公愤,民众公愤必定是共同去把他剿灭,不用你自己。而且这些恐怖主义的份子他们也是人,「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他们不是天生毒类,他们也能转化,再凶狠的人他都有良心,你要用慈爱,你身体力行仁爱的这些教育让他看了他会感动,他不会做太过分的事情,恐怖主义就可以化解,这是古圣先贤之道,只要肯干,相信社会问题能够解决。我们师父上人到全世界各地参加这些国际和平会议就是把这些圣贤的理念跟他们讲,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不在外面,在我们内心,化解我们内心的对立、冲突、矛盾就成了,内心里已经没有毒的时候外面毒不能害。

  安士先生下面注解又说,「蛇为害人之物,故埋之不使人见。苟充其类,则凡为人害者,皆可作蛇观」,这个蛇它是害人的,孙叔敖这一念慈心把这个蛇埋了,不让人见。这个蛇也有表法的意思,表什么?苟充其类,就是你要是把蛇看成是凡为人害者,凡是害人的这一类都可以称为蛇,就表这个意思。下面说「除残禁暴,是埋两足之蛇;改往修来,并埋自心之蛇矣」,这话讲得好,孙叔敖他埋的是两头蛇,那是为了什么?除残禁暴,残害百姓的这些毒类要把它除掉,为百姓著想。能够把这些危害众生的这一类的人、事、物禁止,这就是埋两足之蛇,那是外在的。改往修来,这是讲改正自己的毛病,自己的毛病是埋在内心里的蛇,那个更毒,修来就是积功累德修将来。我们内心里面有这些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那就是毒蛇。人都认为毒蛇是毒,有没有想到内心里自己的贪瞋痴是毒?这个毒更毒,剧毒,残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也包括残害我们的身心。贪瞋痴重的人最后都是业障现前,或者是重病、或者是横祸,都没有好死,这不是毒吗?所以要把内心的毒好好改过来,要埋掉。这个埋,首先第一步要控制得住,伏断烦恼,把贪瞋痴伏住。虽然没有根除,至少它不起现行,它不起作用,这叫伏断。念佛求生净土,只要伏断烦恼,就是不再起贪瞋痴,这就有把握往生。如果能够根除那是最好,根除是连根断;伏断就好像石头压草,只是把草压在底下。但是你现在根除是把它连根拔掉,真的什么都没有了,那叫做真正的断烦恼,灭断,灭断烦恼的人他这一生就证果了,出三界轮回了。六道轮回就是害惨我们的毒类,它是我们内心中这些贪瞋痴的烦恼变现出来的,安士先生提醒我们要反观内心。

  下面又说到,「自于公治狱至此,乃帝君举行善得福者示人耳」,这是从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到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到这里救蚁中状元之选,这里都是文昌帝君举出行善得福来告诉我们的,「一人行善得福,则尽人皆然矣」。虽然举的例子到这里是第三个,例子不用举很多,举一个我们就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个人行善得福,我们就知道每个人行善都会得福。聪明的人不用看这么多,从一叶而知秋,像我们现在进入深秋季节,天气转凉了,你看到叶子黄了知道深秋到了,你还用看这么多吗?看一个就够了。所以从一个例子就已经懂了,就知道要行善修福,这就是聪明人。下面又说,「譬如树果,尝一而甘,何须枝枝皆啖」,就好像一棵树的果子,譬如说广东盛产荔枝,荔枝是闽南佳果,树上满树都是荔枝,你摘一个荔枝下来一尝,很甜,你就知道满树的荔枝都甜,何必全部都尝完之后才承认说这树上荔枝是甜的,那太笨了。聪明人尝一个就知道了,看一个故事就明白了善必定有善报。安士先生怕我们不够聪明,尝一个果子还不能反应出来树上全部果子都甜,那就再给你多几个果子,底下又给我们多举出几个例子,这里面都是出自於经史传记,都是真人真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佛典故事,出自於《大宝积经》。凡是经上记载的故事都是真实的,都是佛亲口宣说的,佛绝不妄语,他是不妄语者、不绮语者、不异语者、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所说的话句句是真,这个我们要相信,这是圣言量。这记载的是过去释迦牟尼佛之前的有一位佛叫燃灯佛,那是时间很久之前了,当时燃灯佛在世时有五百商人入海去寻宝,在船上有一个恶人,这个恶人擅长武术兵法,也就是他是武艺高强的人,而且是一个大盗。他看到这五百商人很多这些商宝,就起了盗心,起了杀机,要把这五百人都杀掉,自己好独吞他们的宝物。这五百商人已经种下了无量善根,也就是他们已经是不退心菩萨了,也就是他们在菩提道上不退转了,换句话说,他们只有进步,不会有退步,一直向菩提迈进。不要以为说不退转的菩萨很高,其实不一定很高,我们想想我们自己,《阿弥陀经》上告诉我们,说我们能够真正信仰净土,切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蒙阿弥陀佛以及十方诸佛的加持、护念,就自自然然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不退转,这是《阿弥陀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可以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叫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你在成佛之路上你不会退转,当然这个路上有上有下,但是大势都是向著菩提迈进,那是真正信愿求生净土的人。这五百商人他们都是不退心菩萨,假如是杀害了他们,那个罪过很大,等於是他们这一生要成就了,可是你杀了他们,那等於是不仅断他身命,还断他的慧命,那个不得了,必定是阿鼻地狱。杀一个就不得了,何况是五百人。

  这五百人当中有一位导师,他的名字叫大悲,大悲导师,他有他心通,可以预知人的心思,他就知道这个恶人他的念头,有这个杀机。他当时就在那思惟,如果让这个人造这个杀业,那不行,那他堕地狱,怎么能够不让他做这个恶业?唯有一个方法,就是我得把他杀了,我先下手为强,保护这五百不退心菩萨,也免得这个恶人堕地狱,可是我一杀他,我自己造了杀业,我也堕恶道,怎么办?有点矛盾,两难。是自己不造罪业,让那五百人被他杀掉,还是说我为了保护那五百人,以及保护恶人不堕地狱,我先把他杀了,把他杀了他一转生还不至於堕地狱,他只是一轮回可能再得人身,这给他消业障,但这么一做可能我就得堕恶道。想来想去,后来还是下定决心,不行,我得舍己救人,我宁愿自己堕恶道我也得保护这五百人,也不忍心让这个恶人堕地狱,於是就把这个恶人给刺杀了。结果这个导师有没有堕地狱?他没有。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导师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他的前身,这五百商人就是这贤劫中的五百菩萨。贤劫是一个大劫,这个大时代有一千位佛出世,众生福报很大,感得一千尊佛出世,所以这个劫叫贤劫。释迦牟尼佛在贤劫当中是第四尊佛,第五尊佛就是弥勒尊佛,到弥勒成佛的时候是距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就是一尊佛到下面一尊佛中间隔著这么长的时间,你看贤劫一千尊佛,要多长时间?这五百商人在贤劫里面就成了,五百菩萨。这就是讲到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虽然他杀了这个恶人,我们看他杀人这是杀生,犯的杀业很重,可是他这是开戒,不是犯戒,他是方便杀生。所谓方便,就是他是为了救人,为了救菩萨,也救这个恶人不堕地狱,起了这种方便的开戒,这不叫犯戒。该开戒的时候不开反而成为犯戒了,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个恶人要杀这五百人,你任由他去杀,你想想你是不是等於随喜杀生?是不是犯杀戒?所以该开的不开就是犯戒。这个开戒不属於犯戒,为什么?因为他的发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救这五百菩萨,救这个恶人,宁愿自己堕恶道受苦也要去救,发这个心,这是真诚心,这是慈心,大慈悲心,所以他做这个杀业就叫开戒。

  我们知道这个戒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开了,这里不是说我看哪个人不顺眼,他一定是造罪业,我把他杀掉,这个未必。这里讲的用心是怎么用?宁愿自己堕恶道受苦,也要舍己为人,有这个心,你做了,那才叫做开戒。如果是自己又不想受罪,还想做这个功德,有这么点念头,这里头就已经有罪业了,为什么?有私心、自利的心,自利就是恶,纯是利人的心才是善。像孙叔敖他杀这条蛇,犯杀业,蛇也是生命,为什么要杀了它?可是孙叔敖他是为了救人,他知道看到这条蛇肯定要死,他不想再让第二个人死,是这样的一种仁慈心开的戒。当然他跟这条蛇也结下了冤仇,肯定的,因果是丝毫不爽,但这时候他只是跟蛇结了这个怨恨,但是他救人这是功德。宁愿跟这条蛇结怨恨,也要救这些众生,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前身似的,我宁愿杀了这个恶人,跟他结个怨,这小的,我救五百菩萨,我舍己为人,有这个心就是功德无量。这里头我们要细细体会那个存心,要毫没有利己之心,纯是利人之心,这里面才是真有功德,才叫开戒,才不叫犯戒。杀蛇如果不是为利人的心,或者是利人之心不纯,那个果报都肯定要有。

  你看安士先生他给我们讲的这个故事,这是发生在安士先生家乡的故事,他家乡在昆山,这是在明朝末年,当时清兵入关,已经把明朝推翻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也上吊自杀了,明朝气数将尽,当时还有一些皇室的人他们退到南方,依然称为明朝,那时候称为南明。当时有位隆武皇帝,历史上称这个朝代叫南明,就是明朝它正式已经亡国了,但是还在南方。历史上最著名的郑成功,他就是维护南明的。当时有一位明人,叫顾锡畴,这位顾锡畴在南明的时候曾经做过东阁大学士,相当於副宰相的这么一个官职。因为安士先生是清朝乾隆年间,所以说起顾锡畴的故事相隔不是很远。顾锡畴他是明末清初的时候,当时清朝已经建立,顺治做了皇帝。顾锡畴他是明末时代的大儒,相传他从小就非常聪明,人们称他是神童,他十二岁就考上秀才,所以是相当有文采的一位。这个故事是记载顾锡畴他是如何死的。顾锡畴他为人非常正直,而且很有才干,他在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受到了提拔,但是后来因为明朝的这些太监,像魏忠贤这些太监排挤他,所以他也不得志。这个人他也是嫉恶如仇,敢说敢为,难免就会得罪很多权贵,所以一直基本上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明朝被推翻,他就在南明做了东阁大学士,是隆武皇帝拜他做这个官。他做这个官的时候,当时在温州,那时候伸张正义,打击腐败,当时一心一意就想重振明朝的大业—反清,在他的这种治理下,确实有很好的社会风气有好转,但是同时也得罪了不少的小人、坏人。一个朝代气数已尽,就靠一个人的力量确实很难扭转。

  当时温州有一个恶人,叫贺君尧,他跟地方勾结,贪污受贿,当时他是一位副将,在温州是副将,仗著自己的一点权力,行很多不义的事,而且还凌辱这些读书人。当时读书人因为都是学过孔孟之道的,士可杀不可辱,受不了他的侮辱,所以一起在起哄要把贺君尧问罪,结果贺君尧竟然把为首的这些读书人抓了都杀了。当时这些读书人非常气愤,都跑到顾锡畴那里去控诉,顾锡畴本身也是读书人,他一听当然是勃然大怒,就马上上奏去弹劾贺君尧,希望皇帝惩治他,贺君尧因此也就怀恨在心,对顾锡畴生起了杀心。於是有一天晚上,是在那年农历五月十六的夜晚,就派遣了几名刺客翻墙进入顾锡畴的宅第,结果对著顾锡畴连砍几刀就把他杀死了。杀了顾锡畴之后又把他的尸体装入一个口袋里面把他扔到江里面,发生了这么个事情。结果当时他的一个学生,叫张调鼎,这是顾锡畴的学生,他在家里还不知道他的老师遇害了,结果有一个乩仙,就是驾乩扶鸾,所谓驾乩扶鸾就是一些鬼神附体,在附体上说话,或者是在沙盘上写字,说出一些情况。这个乩仙就把顾锡畴的魂招来了,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我前生误杀了一条蛇,这条蛇今生就转世成贺君尧,后来这个人就杀害了我,把我扔到江里,我自己有因果,这是我应该受的,希望你告诉我的两个儿子不要去报仇。这显然是顾锡畴回来报讯,告诉他的学生。之后这个学生张调鼎才听到顾锡畴的死讯,就急忙派人到温州查访,当时就派渔夫四处去打捞尸体,也没有找到。后来张调鼎,就是他的学生,在夜里又梦到了顾锡畴,他在梦里是站在水中,告诉他说,我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人,因为打死了一条蛇,今世要抵命,承蒙你厚意来访,来办理这个事情,这是因为你前世是我的徒孙的缘故。这都是有缘的,今生做他的学生,前世是他的徒孙。然后顾锡畴继续说了,你只管向某一个水湾去寻找,就可以找到我的尸体。后来他们那些渔夫打捞了好几天找不到尸体,第二天张调鼎就按照他梦里顾锡畴的指示去到那个水湾,结果真的找到了尸体,装在棺材里面送回昆山(就是安士先生的家乡)去埋葬,这么一段真实故事,这在历史上也有记录。

  这说明什么?你看前世杀蛇,今世还要抵命,冤冤相报。贺君尧,就是杀害他的副将,前世就是一条蛇,蛇毒心未改,所以这一生他也是残忍,他杀人不眨眼,对待顾锡畴这样的大儒都能下此毒手,这是他的毒的习气很重。当然凶手贺君尧必定是堕恶道,还要堕到毒类,甚至可能会堕地狱,因为他杀害一位有德君子。可是顾锡畴前生是天台山的出家人,他杀了这个蛇,他也要尝这个命债,一报还一报。为什么顾锡畴在历史上称为是神童?我们也能晓得,因为他前生是天台山的出家人,一定也是一位有道行的僧人,所以这一生这么小就有聪明智慧,前生修来的,不是前生修的不可能做神童。现在西方的科学家对神童的研究他们也能够明了,都有前世的关系。像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史蒂芬森教授,他的研究中就谈到这个问题,他通过三千多个案例证明人有轮回转世,而且其中两百个案例发现人身上的胎记跟前生受害时候的伤口是相应的,这是身体上讲的,另外精神上讲,人这一生所学的这些技艺,你的聪明、你的天赋,也是前生留下来的,如果不是前生的积累,这一生你不可能有这样的天赋。他举了例子,他说法国的音乐家莫扎特六岁他就能够谱写震惊世界的大型交响乐曲。你想想六岁的儿童能写得出来,没有人教他的,谁能教他,没有这个能力教他,自己干出来的。那是前生的这些聪明智慧积累下来的,前生他也是音乐家。所以我们讲的天赋或者是神童其实都不神,没什么神的,统统都是前生的这些技艺、知识的累积。

  顾锡畴他成为大儒、成为神童,官拜东阁大学士,这都是前生是修行人,这一生得大富大贵、有功名的、有气节的这些正人君子,这些大德之人,肯定前生是修行人,可是他修行不圆满,没了脱生死,而且造了杀业。相信这个僧人杀这条蛇也不是故意杀的,可能是无意中杀了这条蛇。蛇的瞋恨心重,报复心强,他又感到一起来,他就来报复。所以没有出离生死轮回,你那些债就有得还了。真正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就跳出轮回,你可以再乘愿再来,回到六道轮回里面来度众生,那时候有债还要换,可是你还的一点都不费劲,即使是把你的身命拿出来还也无所谓,为什么?你可以化无量身。假如你有无量身,你怎么会稀罕一身?就好像你穷的时候,一块钱你觉得都拿不出手,珍贵的要命,假如你是亿万富翁,拿出一块钱算得了什么,拿去就算了,这么个心态。我们为什么现在贪生怕死?以为这一身失去了就不会有第二身,以为我就只一身,才会有这种贪生怕死的念头。这个念头是执著而来的,菩萨不执著,他知道身不是我,他能化身无量,所以他用他的身来做佛事,这得大自在。安士先生这一段评论里面讲得好,他说顾公前世是天台僧人,后世能够成为这样的有气节、有文采的读书人,为人节义,流传千古,但竟然还是被蛇,就是偿蛇的命债,有这个报应,更何况没有像顾公那样德行、学问的人,所受的这些报应就更惨烈了。所以杀蛇没有好报。

  最近我们看到网路上的新闻,网路上登了很多,说辽阳的蛇人的案件。这个蛇人怎么回事?有一家姓韩的,家里两代人都打蛇,父亲打蛇,儿子也打蛇,结果老人家,当父亲的,中年丧妻,养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有一次酒后冻死在路上,大儿媳因为抽风而死,现在还剩下一个儿子,二儿子,叫韩永波,结果患了一种很奇怪的病,什么病?全身得了很严重的皮肤病,就是面部、全身都变成紫黑色,而且起这些皱纹变成一种白色的像鳞片一样的东西,真的好像蛇的那个身体,而且一片一片的脱落,他就觉得全身又痛又痒,没办法忍受,所以两只手拼命的在身体上抓,把身上的鳞片抓的像雪花一样全部掉下来,头上也没头发,全身就像蛇的皮一样,非常的痛苦,要死要活,几度要自杀,太痛苦了。幸好沈阳有一些居士,其中还有不少是听我们师父上人讲经的净宗的同修去念佛,给他念《地藏经》,给他忏悔,给他这些冤亲债主超度,也给他点钱周济他生活,因为他全家所有的钱都花在医药费上。结果大家去了好几次,一同给他念《地藏经》超度,也劝他自己忏悔、回头,第一不要再打蛇了,第二一定要向它们忏悔,超度它们。他去了好几家大医院,都对他没有办法,救治不了,只能等死。结果后来念经念了好几次,他自己也在改过,后来这个病就好了。韩永波好了之后非常感恩,他说医院救不了他,但三宝救了他。这是给我们活生生的例子,就是这两年发生的,杀蛇的报应,自己也变得像蛇一样的身体,痛苦死了这些相片都在网上看到。

  所以《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不可以杀龟打蛇,因为龟和蛇在道家里面都是有灵性,灵性很高的动物,要杀害它们,那结的罪就更重了。所以凡所有有生命的众生都不可以杀害,你杀害了,那个报应是逃不了的,这一生逃过了,来生遇见了还是要冤冤相报。这是讲到孙叔敖埋蛇享宰相之荣,我们引申来讲,孙叔敖我们要学他的发心,就是发心救人杀了这条毒蛇,但是不是像他这种情况下不能够随便开戒,你开戒你要有我甘心忍受果报这样的一种慈悲,我要去救人,我宁愿自己受苦,不愿意众生像我那样受苦,这是代众生苦。以这种心,那就是功德无量,那就是种了无上福田,可是你果报还要受,杀了蛇一命还得偿一命,但是你的心地纯善,必定是有很好的善报。

  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是明朝时代方孝孺的故事,大家也都可能听过,我这里简单说一说杀蛇的报应。方孝孺的父亲有一次到山里,他要找一块墓地,好风水的地方,找到了,结果在石板下发现了一大窝蛇,至少有八百多条,红色的蛇。在他上山之前他就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一个红衣老人对他说,你要找墓地,见到我一家八百多口,你得留它们生路,你给它们三天时间,让它们搬家。结果方孝孺的父亲第二天上山看到这些红色的蛇,忘了在梦中红衣老人告诉他的话,当下就把这些蛇都烧死,就选这个墓地。后来生了方孝孺,方孝孺他一生下来舌头是分成两叉的,有点像蛇的舌头一样。一出生,那也是一个天才,学习非常好,很有文采,为人刚正不阿,很有气节,历史上有名的忠臣。最后朱棣谋反,把政权夺过来之后,要求方孝孺给他拟一个诏书,昭告天下立燕王朱棣为帝。方孝孺不肯,而且破口大骂,说他是逆贼,朱棣听了就非常的生气,他说你不怕我灭你的九族吗?方孝孺说你灭我的十族我也不怕!结果朱棣一气之下真的灭他十族,九族之外还加一族,是什么?他的老师,统统给杀掉了。杀了多少人?大概八百多人,跟当时他父亲杀了八百多条蛇数目差不多。方孝孺是谁?就是这个蛇王转世来的,红衣老人。他父亲杀了蛇以后,那天晚上又梦到这个红衣老人气急败坏的来骂他,说你为什么违反我们的约定,不留给我们子孙生路,还残忍的杀害了我们八百多口,我要灭你十族,这红衣老人就是方孝孺。所以这一报还一报历史上都有证明,杀业怎么能这么轻易去造,造的时候好像无所谓,还的时候那可是悲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三集)  2008/10/06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1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