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4集


   日期:2015/7/7 15: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这一句,这句可以说是整篇《阴骘文》的核心和纲领,代表这篇《阴骘文》的中心,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广种福田,获得福报,最重要的是在心地上去修,让心地转成纯净纯善,这就生无量的福报。我们来看安士先生的注解文,他说「此句,乃一篇纲领。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所以这一篇文章的纲领就在这一句话。这句话之前是文昌帝君为我们讲述了因果之事,讲了很多的故事,包括他自己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的时候,他在每一世当中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显示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同时引徵了历史上的真实案例,都是在事上为我们显示出来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底下从这句话开始,下面讲的是因果的理,事和理相得益彰,底下讲的这些都是道理,都是伦理道德,为人处事接物应该有的存心。

  下面说到「心地是因,福田是果」,真正讲因果讲到究竟处那就要讲到心缘了。因果到底怎么来的?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都是空,为什么称为空?因为它因缘和合,它没有主宰、没有自体,什么东西都是这样。譬如说一本书,这一本书我们把它称为书,这是一个东西,可是它怎么来的?是由每一页纸装订而成的,这个纸如果单把它提出来的话,你不能称为它是书,只能把它叫做纸,不同的纸合在一起,每一页装在一起,这样我们就把它称为书。其实书就是由不同的纸合而为一的,因此它是因缘假合之物,我们假名为书。纸本身也是因缘假合之物,纸是由这些木材打成纸浆制作成的,经过这些工序来生产,这些都是因缘,因缘就是条件,条件具足了才有这样东西出现。再往下追,这些木材又从哪里来的?木材它是由种子长成变成树木就成为木材,树木它又由不同的这些分子、原子、这些基本粒子组成。一直你去追究下去,这些分子、原子、粒子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现在科学已经发展到很高的一种地步,现在发明的所谓超弦理论,能够解释物质是从什么来的,物质是从弦振动而来,也就是最微细的粒子(基本粒子),我们讲电子,原子核里面的夸克,这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它们是什么产生的?弦振动。就像一根琴弦它在振动,弦的振动的方式不同,就组成不同的原子、分子,带有不同的能量,所以最后它就是振动而已,你分析到所有的东西所有物质原来最后只有振动。弦振动也不是说真有根弦,它是来比喻,就像弦,你要弹奏的时候琴弦会振动,产生不同的这些音符,这些音符好比是能量,能量和物质是一不是二,物质只是能量的集合体。所以最后你看只有振动,整个宇宙全都是不同种振动的组合的一个整体。所以宇宙本来都是空的,一切物质都是空的,万法皆空。

  我们追究了,到底什么东西在振动?科学家们现在用一个概念,叫弦振动,比喻它好像琴弦在不断的振动。琴弦也是物质?它不是物质,它只代表一种振动,换句话说,除了振动之外没有物质。那到底是什么在动?争论这个问题,早在一千多年前,六祖惠能大师他受了五祖的衣钵以后来到南方,在广州,到达了现在的光孝寺,(光孝寺就在我家附近),在那里印宗法师正在讲经,结果门外有两个人,是两个出家人在争论,他们看见这旗杆上的幡在动,一个说这是幡动,另外一个说不是幡动,是风在动,风吹幡才动,风不吹幡怎么动?两个人在争论不休。这时候六祖惠能大师来到他们跟前跟他们讲,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明白了,到底什么在动?不是物质在动,根本没有物质,是仁者你心动。所以这个振动是什么动?心在动。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心?六祖大师他在黄梅听五祖给他传授《金刚经》他开悟了,然后说了五句话,其中一句说到「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本来不动摇,真心不动,到底什么在动?是我们的妄心在动。会动的都是妄,真的东西不动,因为有妄心,这一动叫无明,无明一产生相就跟著出现,我们就说物质的世界、精神世界都会产生,这一动摇就会产生相,这样因果也就跟著产生。所以因果怎么来的?因为心在动,就有因果,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念头,那是妄心。这个念头有多少?弥勒菩萨说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换句话说,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这么多念头,动的太厉害了,太快速了。每一念,这一动就是因,现的相就是果,念头它永不停息,因果也就永不停息。这个因果讲什么?因果不空是讲它的相续不空,它的循环不空,它的转化不空,心一动就有因了,立即现出果,这个不空;你一动就有相,这个不空;我们念念在动,那就念念因果相续,这个不空。所以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是这样讲法,这真是高深的哲学,也是高深的科学。指导我们生活如何落实,就是我们讲的伦理、道德、因果。你看《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一篇文章里面全都含有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的教育,讲得很圆满,安士先生这么一注解真的是很圆满。

  我们知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就是要谨慎,对我们的起心动念不得不防范,因为起一个念头必定有果报。我们起善念,什么是善念?为人、为一切众生著想,这是善念,得到的就是福报,就是一切众生为你著想。如果我们起一个恶念,什么叫恶念?为自己叫恶,自私自利的念头,那就会得恶报。所以这里讲心地是因,福田是果,因果它是同时的,念头再小,只要一动,这就是因,马上你就会有果报。你的心地是善良的,哪怕是再微弱的善,它也会有福,你的善心愈真纯福报愈大,所谓因果同时。因果同时我们又有点不太了解,不是明明讲前因后果吗?我今天做善事,来日得福报,可能来日不行就来生,来生不行还有后世,怎么你能说因果同时?我现在做好事能马上得好报吗?这因果同时讲的理也是很深的,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说因果同时?现在科学家也明白这个道理。你看爱因斯坦称为现代科学之父,这个人真了不起,他发明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光电效应,这些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的支柱,现在科学家探索太空都离不开爱因斯坦的这些理论。他明白了一部分宇宙人生真相,他告诉我们,他说时间、空间都是人的错觉。时间,我们讲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这是什么?你的错觉,不是真的。什么叫错觉?佛法有个专有名词,叫妄想,你看错对妄,觉对想,错觉就是妄想。时间是什么?你自己的妄想、妄念,你以为有过去、现在、未来,实际上没有,只有什么?只有现前一念。所以你说有前因才有后果,今天做善事,来日得好报,这是什么?你心里面有对时间的执著,《金刚经》里讲的叫「寿者相」,这个相是假的。真正觉悟的人他能看到这个境界,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这是真的。所以我们现在起一个善念,做一件善事,当下果报就已经定了。我们有妄念,所以看到果报在将来,实际上对一个觉悟的人来讲,果报就是现在,将来的果报也是现在,说得好懂一点,就是现在注定了你将来有果报。实际上注定的那个将来的果报还是在现在,现前这一念,这一念就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不用等再多长时间才到那个未来,你这一念当中具足了。不仅具足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也具足十方,十方三世皆在你一念之中。

  这一念有多快速?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这么多念头,念念都具足十方三世,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这一念生起来如果不善,这一念所变现的境界就是恶道,你自己去受。什么时候你能够突然生起一个善念,这个善念它变现的是善道,你自己去受,真的叫自作自受,没人主宰你,只是自己做主宰,谁做主宰?心地是主宰,念头是主宰。所以我们怎能不对自己念头负责任?眼前一切境界,自己所有的命运,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掌控的。所以古德有说「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境界是我心所现的,他不去改变境界,他改变自己的心,想要境界好那就把心转好就行了。我们有时候忘了这个真理,就会怨天尤人,埋怨我们自己为什么命运这么差,老天爷这么不公平,我这么苦,别人对我这么糟糕,常常排挤我、侮辱我、毁谤我、讥笑我,我为什么业障这么重,遇到这些遭遇就这么差,老天爷真的不公平,你看怨天尤人。这是什么?愚人,愚人除境不除心,他想改变的是境界,不晓得境界就是你的心变现的。所以回光返照,改变自己的心地,自然福报就现前,心地是因,福田是果,这才真正叫因果丝毫不爽。

  下面说「世儒不信因果,由於未能理会儒书耳」,这是讲很多世间读书人,特别是学了点儒家的,学个半吊子,没学透的,他驳斥因果,他只相信什么?圣贤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说这跟因果无关。这是什么?理解圣人的教训太浅了,他不信,他不能够真正领会儒书,圣人的存心、他的心法没得到,他所领会的还是自己的分别执著。下面说「故论及余庆余殃之说则信,谈及因果即不信」。这是世儒,这些读儒书的人,他不相信因果,他驳斥说根本没有因果报应,但是他又看到儒家典籍里面,你看《易经》就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这种说法他信,为什么?这是儒家十三经,这是圣人讲的话,所以他就信了,可是他不理解什么叫余殃?什么叫余庆?为什么用这个余字?庆就是福报,殃就是灾殃,积善之家它必有余庆,余之外,余是剩余的、额外的,这个余庆可以福荫子孙,余,有余就必有个正庆,有个主体的才有额外的。那主体的福报是什么?主体福报是自己,自己有正庆,这是正福报,自己享受。你已经死了怎么能享受?死了以后来生享这个福报。所以圣人他这个话里面讲的很有深义,就是除了你自己来生享的福报以外,你的余福还能够庇荫子孙。如果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殃是祸延子孙,可是这是额外的,还有一个主体的,那是你自己要受的,那就是正殃、正报,那是来生堕三恶道,去地狱、饿鬼、畜生那一道去消你的罪业,这个我们得相信。

  所以如果说只信余庆、余殃之说,而不相信因果报应之说,你说有什么办法?就像安士先生下面的比喻,说「犹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为太阳也」,他说我看到的是日,因为圣人只说有日(日头),但是没有说有太阳,日头不是太阳,就这么个意思,换个说法他就不能够相信,这不就等於太愚迷、太迂腐了!不晓得日即是太阳,太阳就是日,说法不同,其理一也。所以我们要相信儒讲的还是因果,就拿刚才那句话讲,《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逻辑也是个因果关系,从小到大,其实什么?大小不二。你格物致知,格物是格除物欲,降伏欲望,致知是你才能有智慧,欲望、烦恼放下了,智慧才能现前,智慧现前了,自然你的意地就真诚,你的心正了,身修了,家齐了,国治了,天下太平了。这个我们一般讲有先后顺序,实际上也没有先后顺序,同时的。你当下克己复礼,格物致知,当下你就能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同时产生,为什么?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你的心和天下没有大小,天下不大,心也不小,心能包天下。正如《华严经》里讲的,芥子能纳须弥,芥菜子,这小芝麻,能够纳须弥山,大小不二。我们平时凡夫的思想没办法理解,芥菜子这么小的体积,能够容纳须弥山吗?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这么大的一个天体,能容纳到一个小芥菜子里面?可以,为什么?没有空间,空间是你的错觉,体积大小都是你的错觉。

  你看连南宋大儒陆九渊他都能说的出来,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不只是天下,他讲的是宇宙,这讲得更彻底。所以怎么能说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能够同时治国、平天下?可以的,因为你的心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你的心,这不也是因果同时吗?你心是善心、是仁爱,「天下归仁」,这是孔子说的,孔子在《论语》当中对颜回说的。颜回问什么叫仁?仁爱的仁,仁是孔子一生追求的境界。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曰仁」,什么叫仁?你能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复礼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诚意、正心,那就叫仁。然后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今天你能克己复礼,今天是讲一日,这一日就是今日,今天什么时候?就是现在,现在你的心克己复礼了,你的天下归仁,仁爱大道、大同世界都实现了。其实不只是天下归仁,宇宙归仁,陆九渊说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我心归仁当然宇宙归仁,同时的,有因即有果,因果同时,这是儒家里头的深义。可是一般读儒书读了半吊子是很难懂,孔子的心传只有颜回受得起。所以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颜回能明白。所以孔子这句话,「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对其他人讲,只对颜回讲,这是颜回是大根性人物,所以孔子称为至圣,颜回称为复圣。因此不能够以儒的观点驳斥说没有因果,凡是驳斥因果,说明他对於这个道理还没明了,还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才会说这个话。

  下面讲「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为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这是讲到信因果的好处和不信因果的坏处。你信因果,心常畏,畏惧,畏惧报应,所以就不敢作恶。因果教育能使人断恶修善,而且他断恶修善是自觉的,不用人督促的,他有这种恐惧的心,害怕受苦报,所以不敢干坏事。所以我们师父常说,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人耻於作恶,作恶是可耻的事情,圣人君子怎么能作恶?有人格的人不会作恶,他以此为耻,因果教育让人不敢作恶。所以这个伦理道德和因果教育要相辅相成。对现代人来讲,实在讲因果教育更为有效,为什么?因为现在人他真的叫做不知廉耻,你看比起古人,现代人的羞耻心几乎已经荡然无存。走在大街上你看男男女女那种放荡的行为,过去哪有?大街上的这些广告画面画的这些女人头这些,过去哪有?电视电影媒体这些报导、这些影片,杀盗YIN妄,好像不播这些就没人看,这比起古人真的叫世风日下,差远了。因此这个污染这么重,廉耻心真的太薄弱。怎么办?有没有的救?还行,用因果教育,因果报应让人不敢作恶,他虽然没有羞耻心,可是他想到我不能干这坏事,干了坏事天打雷轰,自己有报应的,自己可能身有病,会横死,或者是断子绝孙,他想到自己的利益,他会害怕,他不敢作恶,这个好,因此要大力的提倡因果教育。真正把这些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这些事实真相广泛的向世人说明,相信这个社会很快就得到大治,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难实现。所以信因果有好处。

  底下讲「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你看一个人连因果都不信了,那他真的是放荡,心没有任何约束,他没有任何忌惮,忌是忌讳,惮是恐惧,换句话说,他是敢作敢为,目无法纪,什么天地鬼神,什么因果报应,全没放在眼里,因此肯定会胡作非为,因为他不怕。其实他是不是真不怕?不是,他只是不知道,真正果报现前你看他害不害怕,你把他扔到油锅里,他害不害怕?你让他上刀山、下火海,他害不害怕?他肯定害怕,只是他现在愚痴得很,他不明白,他以为没有,所以他才肆无忌惮。对这种人我们要可怜他,正像古人所说的,「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虽然他的行为很可恶,可是他其实是很可怜的,他不知道因果报应,所以他敢造这些恶业。他没受过因果教育,不懂得做人,我们得原谅他,还得起个慈悲心来教导他,把这些因果报应的事实告诉他,希望他能回头。他回头了,能忏悔了,还有得救,不要等到真的是到了地狱里油锅面前了,那悔之已晚。看到社会上有一类人无所忌惮的,我们自己要反省,实际上真的我们的教育没跟上,所以才会出现这一类人,我们也有一分责任,我们没教好他。这是以父母之心来存心,子不教父之过,他不好我也有责任,我没教好他。所以应该大力的宣扬因果教育。而《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最好的因果教材,它跟《感应篇》是同一部。印光大师当年,你看他印佛经还没印那么多,他印这三部因果教材印的最多,第一部就是《安士全书》,第二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了凡四训》,这是真正大智慧人他的行动,真正挽救世道人心。

  下面说「一人畏而行一善,万人即增万善」,信因果的人心常畏惧,所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知道凡事皆有因果,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有因果的,他有这个畏惧心他自然就会行善。一人明白因果他就一人行一善,一万人明白因果那就增加了万善,这个社会能不和睦吗?古代的帝王都懂得这个道理,他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用什么教人民?用伦理、道德、因果,三教并行教育。尤其是清朝,你看开国的几个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那都是大聪明人。清朝是少数民族,入关来统治中华大地之多数民族,能够统治的这么安定,大家都能服,这不容易。它靠什么?就靠教育,就用中华老祖宗的三教,儒释道三教,就用伦理、道德、因果,所以社会安定团结,历史上称为「康干盛世」,康是康熙,干是乾隆,康熙、乾隆中间还有个雍正,这都是大智慧人。现在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还得要用这种老方法,用教育。现在用教育方便了,有媒体、有电视、有网路,国家一号令,全部媒体共同来弘扬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真的像我们师父讲的,不出一年,你能看到社会大治,人心向善了,天灾人祸都会慢慢减少,最后化解了。那么反过来,「一人荡而造一恶,万人即增万恶」,假如不用因果教育,人民会慢慢变得放荡,肆无忌惮,他敢造恶。一天一个人造一个恶,这个恶包括身口意,身造杀、盗、YIN,口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造贪、瞋、痴,你看我们不是常常会造这些恶吗?一个人一天造一个恶就不得了,一万人就增万恶,那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世界上五十多亿人口,那个恶不得了,怎能不招感天灾人祸?果报。

  所以安士先生下面说,「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这句话讲得太精彩了,印光大师常常引用这句话来说。他说人人知道因果,晓得有报应,这是大治之道也,治就是安定、就是和谐。我们现在天天喊著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么做?人人知因果就行了,人人知因果人人就不敢作恶,人人都喜欢行善,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知道帮助人就是帮助自己,利益人就是利益自己,自私自利自然就淡化了,损人利己的行为自然没有了,大治之道。如果不信因果,人人都不信,现在就是很麻烦,谈起因果,真的,你问问有几个人相信?这是大乱之道。社会的治乱没有别的,就看教育兴不兴盛,这个教育不用讲其他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过去古人为什么社会都安定,历史上动乱的时间是少数,大多数时间都是安定的,民心都是厚道的,即使是在乱世,人民都是善良、厚道,为什么?他们相信因果、相信报应。他们哪学的?古代没有现在这样的这些媒体这么发达,资讯没那么快捷,靠什么教育?在古代很多这些戏剧、民间的艺术,你看对百姓都教因果。即使是在农村里面,没有文化的村夫村妇,他们白天去耕田,晚上没事了,到大树底下看戏,这戏演什么?都是讲因果,都是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些伦理道德。这是很著名的戏剧,什么「花木兰从军」,孝道,「六郎探母」,孝道,还有什么包公的故事,包青天,刚正不阿,斩潘仁美,为恶的就被铡除。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上真实故事,都反映出因果报应,所以老百姓他内心里都深信不疑,知道为善必得福报,为恶必得灾殃,因此社会基本都是稳定的。现在这些戏剧都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西方涌进来的暴力片、色情片,特别是我们年轻这一代,看不了那些古代忠臣义士的故事,没得看,只能看什么?打开电视都是杀盗YIN妄,所以他观念中认为恶还有善报,善的人还有恶报,他颠倒过来了,不信因果,你看这是很麻烦。

  所以印光大师当年他就已经指出来,当时还是在民国那个时代,三十年代,他就已经说了,要挽回世道人心,除因果报应以外,哪怕是圣贤、佛菩萨再来,也无可奈何。说明什么?圣贤、佛菩萨要再来这个世间,他肯定选择推动因果教育,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办法,再救不了这个世间,唯有因果报应能够救。所以安士先生这句话我们真的要认真的依教奉行,自己首先要相信因果,然后要劝化大众也来相信因果。其实你冷静看看,因果都是眼前的事实,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去体会体会,能不信吗?安士先生在注解了这一段以后,注解的虽然不长,但是意思都是非常的深刻。注解之后给我们列出「福田心地图」,这是告诉我们『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如何在心地里面种这个福田,福田不在外面,在我们内心。一般讲福田有三种,一种叫「报恩田」,报恩田就是对我有恩的人我要去报恩,这是种福。哪些人对我有恩?父母,也包括我们的亲人,还有师长,这是教导我们的老师,还有和尚,和尚这里是佛法里面的老师。和尚这个字现在都用滥了,在过去和尚是一个极尊贵的称呼,和尚它是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亲教师,就是我专跟他学习的,他就叫我的亲教师,他是我的和尚。和尚只有一位,就像我们现在就跟著上净下空老法师学习,净空老法师就是我们的和尚、亲教师。这位和尚对我们法身慧命这种生养、成长有不可思量的恩德,我们要报恩。所以佛法里面都是讲师生关系,我们跟老师学习。

  对父母要报恩,首先我们要赡养父母,在物质上供养,如果父母退休了,年老了,那我们更要去赡养他们,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度晚年,这是报恩。我们从小到大成长都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抚养大的,现在我们要反馈、要报恩,除了养父母之身以外,要养父母之心,就是让父母生欢喜心。要孝敬父母,不仅是说给几个钱,买点东西,这叫做孝敬,那差得远了,孝敬最重要的是我有这颗敬心,我有真正让父母欢喜、安乐的这分真心,父母真的欢喜。可能你工资很少,供养父母不多,可是父母还是很欢喜,为什么?因为你是真心的。过去我在美国留学,拿奖学金,靠奖学金维持生活。奖学金当然是很少,在美国生活费用很高,我当时在学校已经算不错了,成绩还算可以,每个月拿八百美金奖学金,我自己吃用都非常节俭,住最便宜的房子,吃饭菜,一个礼拜去买一次菜,都是挑最便宜的这些菜果。冬天最冷的时候都不舍得买棉被,靠一张毛毯过冬。煮饭都不肯买一个锅,捡别人的锅回来,别人不要了我捡回来用。省吃俭用,我给我父母每个月寄回三百美元,三百美元相当於人民币二千四百块钱,这十几年前,对我父母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帮补。钱虽然不算多,可是我这是真心供养的,所以父母很欢喜。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那分真心,自己生活差一点苦一点无所谓,保证让父母开心,他要快乐,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志,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努力达到。父母都希望自己儿女出人头地,那是讲世间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这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的,你要努力的去做好。像我父母希望我能够把书读好,把人类最高的学位拿下来,我母亲的父亲是教授,书香门第,所以她很希望我也做教授,这都是她明确表示的,那就努力要实现。所以很快的把博士拿下来,在美国当上教授,教书,后来又到澳洲。这是父母的志向,我们要努力去实现。这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这是报恩。你报恩你才会有福,这是恩田,这个田你得去种,种田你才能有收获,你不种就没有收获,第一个恩德就是父母。师长、和尚这是我们的老师,师长是普遍意义上说的,凡是教过我们的,哪怕是只教我们一技之长,他也是师长,我们也要报恩。和尚那是专门教我们道德、圣贤教育的这一位老师,他是身教、言教带领我们成长的,这个恩德可以说比父母更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父母是生养我们的身命,身体来自於父母,可是和尚生养我们的慧命,法身慧命来自於师长、和尚,身命只有一世,法身慧命生生世世,所以这种恩德绝不亚於父母,高於父母。包括佛菩萨、这些圣贤人,他们的恩德对我们也很大。如何报恩?那就是要依教奉行。老师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认认真真的落实,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真实报恩,这叫做如教修行供养,你真干这是真供养、真报恩。

  所以我跟著净空老法师学习,从开始听经是一九九二年开始接触,后来到美国留学,一九九七年正式拜见老法师,这之后就常常能够亲近老法师,老法师身教、言教对我改变很大,自己深深的感到这种恩德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要报恩报不尽,只能是像《楞严经》里阿难尊者所说的,要「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自己身心都布施出去,供养尘刹众生、尘刹诸佛。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放下身心世界,断你的贪瞋痴烦恼,断你的分别执著,你的成就才是真实报恩。要放下不容易,首先从身外物放起。我徵得父母同意以后,就放弃了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跟著老法师学习,这是迈出第一步,先放下身外物,身外的功名、富贵,大家的这种赞叹,你自己的享受,都得先放下。然后你得要认真的深入经藏,学习经教,练讲,扎根,依教奉行,这是真正要去做,希望真正早日成就,可以报和尚之恩。真有这种真心,你就是在种恩田了,这个福就很大。这个福第一个,你在现前就无忧无虑,你物质生活不用忧虑,你身心安定,这都是福报。虽然你钱没有以前多,没钱,可是你比以前安乐,你什么都不用愁,有佛菩萨照顾你、有护法照顾你,你就一心一意的深入经藏,这就是大福报,这世间人的福不能比的,这叫清福。福怎么来的?你得种,你种恩田,种这些福田,你才会有福。你看现前看到的不就是因果吗?这增长我们的信心,我们要真努力干,相信前途一片光明。这是第一种恩田。

  第二种福田叫「功德田」,所谓佛菩萨、圣贤僧,这些都是开悟证果的大圣大贤,你供养他们,这个功德很大,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这个世间应化可以教化很多众生,让他们觉悟。佛菩萨、圣贤他们的工作就是教育,他来这个世间不干别的,就是来教化众生。你供养他,让他能够在这个世间久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是修大功德。下面讲第三种「贫穷田」,所谓贫穷田就是你去布施那些饥饿困厄人畜之类的,这是第三种,这是以慈悲救济这些苦难众生。贫穷田,这是用贫穷两个字代表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饥饿当然是苦,对饥饿的人布施食品,让他充饥,得以饱满,包括佛法里面放焰口这些佛事,这也是布施饿鬼。困厄的,他没钱的,遇到困难的,或者是遇到疾病求助的,要给他一点周济,帮他从这些困难里面解脱出来。这里包括人、包括畜生,畜生如果是要被屠宰,你马上拿钱把它买下来放生,这也是你的慈悲救助,放生功德很大。这一类的就是你以慈悲心救济,叫贫穷田,也叫悲田。

  这三种福田你要是拼命的种,那你的福就不得了,这是要有智慧的人他能把握住机会。要种福也不容易,种福也得你要有福才能种得上,你才能遇到福田,你没福遇不到福田,你种不上。所以有福田的时候得赶紧种,不种,错过机会,以后可能没有了。要处处留心要种福,我们要知道首先我们这个心要养成一种布施、供养的这种心,念念都想著要供养,都想著要布施,都想著周济别人。有这种心,一遇到缘,自然他就会行动,没这个心的,遇到缘,他也不会行动,所以他就错过了福田。所以关键还是得要反求诸己,还要看自己,不能抱怨说他怎么这么幸运,一下就种到这么好的福田,我怎么不幸运,都没遇上福田,那是因为你没那个心,真有慈悲救世的心,处处都是福田。这里「福田心地图」里面还列举了其他的种类,大同小异,我们就略过不讲,大家自己可以看。包括所谓「二种八福田」,还有「世间七事不齐皆由心造」,就是比较心地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果报。另外还有十恶招感的正报、余报的不同的果报,这就是讲的十善业道。我们老法师讲过《十善业道经》,讲得很详细,我本人也讲过《十善业道》这部经典,讲得比较简略,是按照老法师的讲解抽取其中的精要部分,简讲,复讲,这些都可以拿来参考,这里就不多费时间去讲这个理论。底下还有二十七种善恶的果报,这些表自己可以看。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安士先生他举出「福田心地说」,这里头列举了二十二种种福的因果有不一样。这里面也很有学问,就看我们要怎样用心,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第一种他讲的是「有果无用」,有果无用就是你表面上有这个福报,你的果报很好,可是你用不上。什么叫用不上?就是你不能享受。这个我们在世间常常能够看到,有一些大富大贵的人,家财亿万,可是他忙得不得了,家里大别墅他没时间去住,常常住哪?住旅馆,经常都飞这飞那,都是只能住酒店,住个小房间,家里大别墅谁去住?他家佣人,他请了很多清洁的家里的工人在那里享受他的大别墅、大花园,这种人他就是有果无用。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过去也布施,可是他布施不是发出真心,是别人劝他,你要种福,你应该来参与,他就勉强拿出点钱布施,这一生的果报他就大富大贵,他财布施就得财报,财果报,钱很多,银行数字很大,可是他自己享用方面就很稀少。即使买了大别墅,他自己不能享用,可能家里买了豪华的宝马汽车,还请了司机专门来给他照看这部车,可是他老在外面,出去外面只能坐公共汽车或打的,坐那很一般的车。或者是他有钱,他自己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饮食都很差,穿得也是很普通,看不出他是个大富大贵的人。最明显的就是法国巴尔扎克作家他笔下的格朗台老头,那就是一个吝啬鬼,家财万贯,可是他享用方面很可怜,每天还是吃冷面包,住的都是那种残旧不堪的房子,灯也没多一盏,对自己很吝啬,对家人也很吝啬,全家人都没有享福。这就是什么?有果无用。原因是他修这个因里头夹杂著吝啬,他不是真诚心,勉强布施,或者布施以后他又后悔,这种人将来的果报,有果无用。

  第二种是「有用无果」,这个就倒过来了,就像他家里的别墅房子里请的工人,还住的都是豪华别墅,每天享受他家里的豪宅,吃的也很好,跟主人一样,穿的也不错,他享用方面很好,可是这财产不是他的,他没有主权,他只能用一用。这是什么?他是因为过去生中他自己不能布施,或者自己不肯布施,劝别人布施,见到好事,他自己其实没有发自内心想去做,可是他想这是好事,应该做,你去做,你去做就行了,他就躲在后面,这个果报就变得,他布施他得果报,我因为随喜他布施,或者劝导他布施,我也能享用他的果实,但是这果实不是我的。你看真的是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一点都不差。

  第三种是「先富后贫」,佛在《业报差别经》里面说到,如果有众生,因别人规劝而布施,布施之后又后悔,这样的因缘他来生就是先富后贫。他就是一开始很富有,富有怎么来的?他财布施。世间有一类人是这样,你让他布施,他一个冲动,慷慨解囊,可是事后想想后悔了,大呼我怎么这么冲动,我不能这么布施,做什么善事他都是这个样子,他来生变成这样的果报,就是可能他年轻的时候乍富起来,一下子变成亿万富翁,这是因为他前生财布施的果报,可是他后来又后悔了,后悔这就没福了,本来你种了福,一后悔你的福报就马上减少,所以他这一生他的富贵也会很快就没有。

  还有一种是「先贫后富」,这种是倒过来,他是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很贫穷,很多现在的所谓大富长者,包括像霍英东、李嘉诚,他们这些年轻的时候都很贫穷的,霍英东称为赤脚绅士,过去是农村赤著脚的,李嘉诚是早年丧父,靠自己十四岁就出来打工,一开始都是很贫穷,后来愈来愈富有,李嘉诚是香港首富。这种因缘是什么?佛在经上讲,说是因为别人规劝他布施,他就想著那就先布施一点看看,发心一开始很微弱,然后逐渐逐渐觉得应该布施,於是愈布施是愈欢喜,这个心量愈来愈大,布施的心愈来愈强,布施愈来愈多,结果他招感这个果报就是他在这一生先贫后富。你看都是没有白布施的,因果一丝一毫都不差的,而且因果里面也是很复杂的,造如是因得如是报。

  下面第五种是「劳而致富」,所谓劳而致富就是他很富有,可是他这种富贵是他非常辛苦操劳换来的,每一分钱都是他血汗换来的,很不容易挣得的身家,劳而致富。佛家里讲的各种因果都不一样,劳苦有劳苦的因,富有富的因。这种人是怎么回事?这里安士先生举了佛经上的一个说法,他说譬如说你供养出家人,这是种功德田,出家人是佛陀教育的老师,他教化众生,你供养他这是种功德田,你就有福报,可是你当时供养出家人,自己不愿意太过麻烦,於是就叫这些出家人到你家里来应供,你自己不愿意跑到寺院去张罗,给他做饭做菜挺麻烦的,干脆你请他们来,我也不费事到外面奔波,让他们来,让他们去奔波,让他们受劳苦来你家里吃顿饭。结果你请他们、供养他们,你得福报,你会富贵,可是你让他们劳累才让你种得福田,你将来要得这个福你也得要用劳力换来,这一报对一报真的是丝毫不差。

  所以我们要布施供养应该想到尽量让对方要少劳累、少辛苦,让他能够很安乐的享受我的供养,有这种心,那么你就是下面讲的「逸而得富」,逸就是你非常安逸的,你将来的果报就是你很安逸,钱自动来了,你不用去殚精竭虑去想怎么赚钱,自然你的财产不断的往上升,你的富贵都不知道怎么来的,一点都不用操心。像我的外公,我外公年轻的时候是大富贵的家里出生的,他家在东北,他的父亲拥有很多房地产,主要房地产在齐齐哈尔,基本一半的城都是他的,所以人称赵半城,他的绰号,你看他房地产有多少。我外公出生以后非常的安逸,少爷,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鞋带都不用自己绑,出门当时就已经坐上轿车,那已经是解放之前,三、四十年代那时候,家里就很富有,他自己很安逸,逸而得富。大概是过去他供养人都让人很安乐,所以他富贵不用自己愁,老爹、老妈全部照顾好了,所以我们供养人也要注意到这个。很多我们同修很想供养法师,或是甚至想请老法师到家里来应供;过去有,现在就比较少一点。记得我有一次跟著老法师,有一位护法大居士请老法师到他家里去吃饭,那个时候,我也不说在哪儿,那个地方塞车很严重,从四点多钟开车出门,一直塞车塞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到他家,吃这一顿饭,吃完饭之后又得塞车塞回去。这个供养是难得,可是让老人家这么劳累,他将来的福报我们就可想而知,他肯定是劳而致富那种,他不是逸而得富。真正是想逸而得富的人,那就是让老人家尽量的安定一点。供养要想到这个,这就是体贴人的心、关怀照顾人的心。所以做如是因得如是报,一点都不错。

  像我外公他逸而得富,可是他是先富后贫,他在四十岁之前家里大富大贵,结果解放之后土改,一土改,全家家产就被没收了,一没收,行了,你就成为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你就得靠教书。幸亏他还留学过日本,他会讲日文,他教日文,他也懂俄语,因为他在东北,以前跟俄罗斯的那些朋友有不少来往,家里佣人都是俄罗斯人,所以他会俄语,他就在大学里教俄语、教日语,可是得靠自己挣钱。这是什么?先富后贫。我们就想到了《业报差别经》里讲的,大概是他过去布施一开始是很豪爽布施,让人享受他的布施也很安乐,可是到最后可能他后悔了,这一后悔,完了,你果报就不圆满。

  我们再看第七条「贫而能施」,这是讲虽然贫穷但是他却很肯布施,这种人他得的福报就很大。我们常常会看到有这一类人,他虽然很贫穷,可是他布施的心很强。我有一个姑姑,她在香港,家境并不是很好,身体也不好,医药费花了不少,她自己很少钱,可以说她自己都是需要救济,可是她这个人很难得,很爱布施,回来对我爷爷、奶奶,就是她父母,每次回来都拿著很多礼物,她个子不高,很矮小,可是她拿的东西可是很多,大包小包的,给父母的钱也很多,给这些兄弟姐妹也很多,很能够布施,可是她确实贫穷。什么原因?这是过去,经上讲的,过去没能遇到真实的福田。所以她虽然布施,可是种的福很少,她没遇上真正好的福田,因此果报也就很微劣。什么叫果报微劣?你这一生贫穷下贱、多病短命,这是没福,可是却很有布施的习惯,这个习惯是过去生中养成的,见人她就爱布施,她布施里头没有很多智慧。譬如说看见小孩,我给点钱你去打游戏,你去买玩具,这也是布施,而且买的玩具都很高级的,花了钱不少,能施,可是没种上福田。你给这小孩买玩具,是对他有利益还是对他有害处?自己想想。这就是不懂得怎么种福田,换句话说,她不明理,不明理不知道什么是福田,不知道如何修福。前面我们讲的恩田、功德田、贫穷田她不懂,为什么不懂?不明白道理。所以做这布施,随著自己的分别执著来做,她喜欢的她就多布施,不喜欢的就不肯布施。譬如说父母喜欢打麻将、喜欢赌钱,你就多给他钱,满足他打麻将、满足他赌博的欲望,请问这是报恩田吗?你是能布施,可是你没种上福田,帮助父母造业。所以布施里头要有智慧。又譬如说你要种功德田,你到寺院去布施,你供养出家人,见到一个出家人很年轻,你就供他,供得很足,侍候得好好的,让他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什么?是不是对他的道业真有长进,这也是一个问题。包括这些从事圣贤教育的老师,你对他恭敬、顶礼、赞叹,让他生起傲慢心,觉得了不起,目中无人,觉得世界上最厉害的就是他了,这是种功德田吗?所以布施当中如果缺乏智慧,那么得到的果报就不圆满,不仅不圆满,可能会很微劣,这就是贫而能施,它是这么一回事。

  还有一种是「富而不施」的,就是你看他很富贵,富贵人本来应该是多布施得来的果报,可是你看他偏偏很吝啬,不肯布施,就好像格朗台,吝啬鬼,家财万贯很富有,可是他非常吝啬,一毛不拔,连家里人都不肯布施。这说明什么?他富贵是他种的福田而来,可是他布施习惯没养成,他过去生中种这个福田正好给他种上了殊胜的福田。譬如说他在过去生中从来不布施的,可是突然有一天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位阿罗汉,他想我今天该布施了,就布施了一碗饭,经上讲布施辟支佛,辟支佛比阿罗汉更高,遇到圣人了,你给他布施一钵饭,得什么?九十一劫不受饥寒果报,这么殊胜的果报,就一碗饭就换来了。为什么?他缘分好,偏偏给他遇上了,从来没布施,结果一下子种这种因缘,他这一生大富大贵,种了这个殊胜的福田,感得的是富贵,可是他从来没有养成布施的习惯,这一生还是一毛不拔。但是这种人很麻烦,为什么?他如果很吝啬不肯布施,那他这一生就不可能修福,没有种福田,来生你的富贵总有享完的时候,享完了以后就是长劫的贫困,要知道福田不容易遇到。所以在我们自己来讲要养成布施的心,而且要有智慧,广种福田,这样子这个福就会生生世世用不完。

  第九条讲的是「施多福少」,施多福少就是你布施很多,但是得到的福很少。这又是怎么回事?安士先生引用《菩萨本行经》里面说到,「若有众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欢喜心施,或贡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见」,这就是会得到这种施多福少,就如在很差的土地上去耕种,「譬如耕於薄地」,就是很差的土地上去种,「下种虽多,所收甚少」,你下的种子很多,种的福多,可是收获少。这就说明布施的时候用心很重要,要以什么?至心布施,至心是至诚心,完全真诚的,没有丝毫自私自利,没有保留的,这种心叫至心。以恭敬心我布施,我不是那种傲慢自大,想著「你过来,我给你两文钱」,那种心态自高自大,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这怎么能生福?福由恭敬心而得来。所以这里讲要以恭敬心、以欢喜心布施,你以恭敬心得的福报这真实福报,你以欢喜心布施得到的福报就殊胜、就圆满,你得到的这些福报会让你很安乐。

  如果反过来,以贡高自大来布施,傲慢,布施的人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想著我是布施的人,我是施主,你是被我布施的,你是受惠的人,有这种高下的心,他没把对方看成自己的福田,没有珍惜、恭敬这种心,这个福就少了。真的是种的很多,我们讲可能是大施主,一出手几百万拿来布施,可是就是因为有这个自高自大的心,他得到的果报微乎其微。如果以恭敬至诚心来布施,一点点的布施,得无量无边的福报,这叫舍一得万报。反过来,以贡高我慢心来布施,舍万得一报,你才能得万分之一,你看这多冤枉!存心有这些偏差,得到的果报就有这么大的差异。或者是你布施的受施人有邪见,就是你没种上真实福田。譬如说你布施佛门,供养法师,供养从事圣贤教育的人,假如他知见不正,他讲经说法可能是讲的都是自己的邪知邪见,用自己邪知邪见来领会佛的意思,全解错了,你去供养他,说得不好听,这叫助纣为虐,他的知见污染大众,你有一分责任,那怎么种得上福田?所以我们讲护法,护法的人他真的懂法他才能护得住。我们师父上人常说,弘法的人是菩萨,护法的人是佛陀,那比菩萨要高;护法人要是比弘法的人差,你这法不能护好。护法的人他真有慧眼,真有抉择、正法眼,他才能够护得住,他种的福田才是真实福田。

  所以要想布施,很重要的,先要明白道理,不懂道理那就胡乱护持种不到福田。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人为什么他做慈善事业做得很多,可是果报还不是很殊胜,甚至有一些所谓大慈善家,最后都死於非命,有!有这样的人,这里不点名了,为什么?没种上真正福田,甚至可能在做这个事情当中造了很多罪业,自己又没有德行,招致这种果报。这是讲到施多福少。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二十二条只讲到第九条,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四集)  2008/10/7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1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