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身爱难尽


   日期:2010/3/3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提倡四大皆空,目的是要使人身心都能得到超脱,不为俗务所累。然而要真正做到四大皆空,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对身体的爱著。人只有一具肉身,死後便将化作泥土,谁不会对之加以细心的照料呢?然而,对佛教来说,这种细心的爱著正是障道的因缘,使人不能得到解脱。下面便有两个讲述身爱的故事。

据说,在南印度有一位世家公子,出家学佛已经多年了,却对佛法还是摸不上门路,修行也就没有什麽结果。为什麽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他太爱自己身体的缘故。每天他都要用净水洗身多遍,然後又用苏油擦身,生怕有一点不乾净的地方。而且只要有一点活动,稍微出一点汗,他总是要彻底清洗一番,以防汗渍留在身上。这样,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洗理上了,哪还有工夫修行呢?为了保证身体的营养,他每天还要选择精美的食物,精工细作,细嚼慢咽,结果身体倒养得胖乎乎的,可修道的时间也就更少了。

这位公子眼看自己出家多年,仍不能成道,心中也很著急。後来听说优婆逑多教化有方,他便转到优婆逑多门下求教。

优婆逑多了解了他的情况後,便把他领到丛林中说∶「如果你一切都能听我的,我可以帮助你成道。」世家公子看到自己仍有希望,连声答应,保证按照优婆逑多的教导修行。优婆逑多於是使起障眼法,变出一棵大树,让世家公子爬到树顶。等到世家公子爬上树後往下一看,顿时惊呆了,树下的平地已被优婆逑多变成了万丈深渊,深不可测。这时只听优婆逑多说∶「放开你的右手!」公子放开了右手。又叫∶「放开你的左脚!」公子放开了左脚。又令∶「放开右脚!」公子又放开了右脚。优婆逑多又道∶「左手也放开!」这下那位公子受不了了,大声喊到∶「再放开左手,我会摔死的!」优婆逑多说∶「摔死就摔死吧,有什麽可怕的。你既然要成道,就该按我所说的去做。不然,你就树上挂著吧!」世家公子没办法,只好双眼一闭,左手放开,人便掉了下来。只听「砰」的一声,他落到了地面上,原来的万丈深渊不见了。

经此一吓,那位公子悟到人的身体实在不应爱著,原来是皮囊一具,由此克服了洁癖,能够专心修道了。不久果然修成了阿罗汉果。这位公子冒著死的危险才克制了对身体的爱著,可见身爱的难除了。

那麽,是否痛恨自己的肉身、不顾死活地拚命修习就能得道呢?佛教也不这样认为。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据说,南印度另有一位世家公子,出家多年,刻苦修道,清心寡欲。不洗身,不涂香,饮食也毫不讲究。他心中所想的就是修行,赶紧扔掉身上那具臭皮囊。他对肉身可以说是痛恨到了极点,可仍然成不了道。怎麽回事呢?他也去求教优婆逑多。优婆逑多一看他瘦骨嶙峋的体形,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原来这位公子因为过分痛恨肉身,致使身体过分虚弱,精神也完全被痛恨所占据了,反而成了修道的不利条件。优婆逑多於是派人准备好香汤、酥油、精美食品,给他洗了澡,涂了香,增加营养。等到那位公子身体康复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道。

上面的两个故事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例子,前者对身体过分爱著,後者则对身体过分痛恨,态度完全不同,结果却是一致的,都成不了道。这就说明了佛教的一个道理——中道的道理。佛教初创的时候,印度社会流传著两种相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种是极端的苦行主义,另一种是极端的享乐主义。对佛陀来说,极端的享乐固然人所不齿,而极端的苦行也不是修道的途径,二者都会把人引导到错误的极端中去。佛陀因而提出了中道的精神,反对一切极端行为,在苦行与享乐中间找到了一种均衡。这与我国孔子的中庸大致是一样的。然而,无论是中庸还是中道,都是不易把握的。上面的故事便说明,人如能破除身爱固然非常之难,但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至成为苦行却又难上加难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