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佛门慧学


   日期:2010/4/1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常学三总义

三总义是指,修心不违背戒律,不违越世间常理,不偏执党类。

  (一)修心不违背戒律。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是大乘行者,一切都能以菩提心来摄持,就可以不用遵守戒律的要求。戒律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如果不遵守戒律,要想达到解脱的彼岸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具足修心的意乐,从别解脱戒、菩萨戒到金刚乘三昧耶戒,凡是已受的戒都要守护不犯,犹如保护眼睛那样守护戒律。

  (二)不违越世间常理。世间常理认为不可触犯的,我们也应当遵守。即使在佛法看来不如理的,我们只要内心坚持原则,自己认识到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表现出来而扰乱众生。不要为了显示自己在修心,而去违反世间的一些常理,违背世间的一些习俗。比如世人崇拜鬼神,尽管这是不究竟的,你也不要认为:“凡夫怕神鬼为祟,但我就不一样!我作为修心的菩萨,即使有魔害也能对治。”从而显示出一些狂妄行径。你这就是显异惑众了。像这样的行为应当断除。真正断除我爱执,应当是时刻为众生考虑,而不是到处自我炫耀。

  (三)不偏执党类。我们应当用平等心来遍修一切,对待一切众生都要一视同仁。譬如只能忍受人的恼乱而不能忍受鬼神的侵害,或者只恭敬尊长而轻视卑下,或者只慈悯亲属而嗔恚仇敌,类似的种种分别心都应该断除。要做到冤亲平等,无分别地慈悲关爱一切众生。

  心改身如故

  修行人要生起自他相换的意乐,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保持常态,自己有什么功德应深藏不露。也就是说外面的虚名要小,修持要精进,自己虽然已经获得了成就,仍然不被他人所觉察到。不要修行有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白喜,到处吹嘘,惟恐天下不知,若是如此,肯定是我爱执露头了。

  修行中的保密工作相当重要,你的修行越隐秘,成就也越高。许多大成就者都是如此,一生中默默地修行,保持一个平常的凡夫相。尽管内在的证悟犹如虚空般深广难测,但外表上你却看不出来,他显示的还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甚至连自己的家人、周围的亲友都不知道。直到他们圆寂的那一天,从种种的瑞相中,人们才知道这是一位成就者。

  修行是要让心灵获得解脱,摆脱爱恨名利的枷锁,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既然我们是生活在世俗之中,就应当随顺众生,而不必搞得那么惊世骇俗,非得显示与众不同。这样才能被世人所接受,给我们的修行创造一个和谐空间,并且能更方便地利乐度化众生。譬如现在时代进步了,你也没必要放弃电灯不用,非得像过去那样点油灯,认为这样才像一个修行人。那些到国外去传法的上师们,他们也不一定非得喝酥油茶,不一定非得要住茅棚,要是有咖啡他也照样喝,别人给他安排酒店他也照样住!我们要对治的是内心烦恼,而不是外境的事物,所以要学会圆融,我们的形体要随顺世间。

  勿说支节缺

  支节缺有三个方面,就是身缺、语缺、意缺。身缺者如盲人、跛脚等等,在身体方面有残疾;语缺者如哑巴或口吃等等,在语言表达方面有障碍;意缺者如痴呆、弱智或精神失常等等,在精神方面有问题。对于他人的这些残缺,我们不应当故意宣扬,揭人短处,让他们感到难堪,而是更加悲悯同情和施予关怀。众生都是往昔的父母,父母沦落到如此地步,我们施以关怀尚且不及,又怎么能讥嫌他们呢?

  勿思他人事

  对于一切众生,特别是修道的法友,依止的师长,如果发现他有什么过失,要了知这是自己内心不清净的显现,而不是他人真的有这些过失。作为修行人,应当努力遮止这种寻伺心,要像阿底峡尊者那样,对他人的过失熟视无睹,对自己的过失则明察秋毫。

  我们要有一种绝对彻底的圣贤观念,视一切众生为佛菩萨的化现。这样就不会产生诽谤的过失,不至于产生不净的念头。事实上也是如此,诸佛菩萨都是以无常、不净、疾病来警觉我们,激励我们厌离轮回,激励我们生起菩提心。就像菩萨只要众生需要,他就可以化现为各种形态,乃至于无生命的桥梁、药物等等。因此,我们怎么敢肯定对方就不是佛菩萨的化身呢?如果是的话,那就麻烦了。经中说:若有人诽谤一个菩萨,其罪业等同于杀尽三千世界的众生,将百劫得不到解脱。

  我们应当视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样就能时时处处与佛同在,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佛的慈悲光明之中。修到这样一种境界,你的自私,你的我执,已经被佛的慈悲光明给融化了。而我们平时没掌握这个窍诀,觉得佛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佛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只是因为业障的遮挡,使我们看不到而已。就如同觉得今天没有太阳一样,其实太阳只是被乌云给挡住了。同样的道理,佛的法身是无处不在,不生不减的,以各种形态而应缘显其自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在于对方是不是真佛,只要我们把他视为佛,通过这个媒介就能获得佛的加持。

  先治重烦恼

  在对治烦恼的时候,应当先观察什么烦恼最重,然后集中全力,运用对应的法门来对治和调伏。比如贪心重的时候,修不净观对治;嗔心重的时候,修慈悲观对治;愚痴重的时候,修十二因缘等法对治。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修心也同样如此。要针对目前最主要的烦恼,集中一切力量先对治它。打败了这个最大的烦恼,你就能体验到降伏烦恼的快乐,以及消除烦恼后的清凉。同时也有了经验和自信,再来对治其余的烦恼就容易多了。

  不求于果报

  这里的果报是指世间的名闻利养等等。如果我们修心的动机,是为了获得世间的—些名闻利养,或后世的人天福报,乃至于求取个人的独自解脱,这都是和菩提心背道而驰的,我们应当避免这些自利心。

  我们修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其成佛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并不是为自己。即使是修净土发愿往生西方,也是为饶益—切众生而愿往生。闻佛说法后,仍然生于他方救护一切众生。如果没有这种大愿力,最高也不过证得辟支佛。所以我们不要忘失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以菩提心为唯一的希求。

  虽然我们修菩提心,发愿为一切众生而修法,但首先利益到的还是自己。我们会比别人跑得快,自己先成佛了。所以,尽管不为自身求取任何果报,果报却会不求自至。相反,越是在意自身的利益,就越是得不到回报。

  莫啖杂毒食

  我们吃可口的食物是为了身体健康,如果在食物中混杂了毒药,其味虽美,吃下去却是会致命的。同理,我们修法的目的在于解脱成佛,自利利他。像这样发心清净而修,就是不掺杂毒食的美食。如果我们修法的动机不纯,为了获取世间名利或打击仇敌,这就如同在美食中掺入毒药一样,扼杀了我们解脱成佛的可能性。所以遮止一切不正确的发心最为根本。

  不求于深记

  不要牢记他人过去对自己的伤害。他人的伤害只是一时的,如果含恨不舍,那就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伤害。嗔恨心伤害到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它会让我们的心远离安乐。

  勿作世诤骂

  修行人不要象世俗人那样互相诤骂。不要因为他人的恶意攻击,或者无意的伤害,就进行还击而加以恶言谩骂。即使仇怨遭到了不幸,也不可以说这是报应,或说一些令对方伤心难过的风凉话。

  在这方面,佛陀为我们示现了很好的榜样。曾经有一个人,用各种借口不断诬蔑佛陀,但是佛陀一直保持沉默。直到有一天,佛陀告诉他说:“如果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这份礼物最后属于谁呢?”他回答:“还是属于送礼的那个人。”于是佛陀笑着说:“是吗?那么假如我不接受你的谩骂,你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摸摸鼻子,无言以对!

  只要我们的心灵健康,别人再怎么辱骂都影响不了。如果我们太在乎别人的说法,而加以回击,就会失去心灵的自主权,和一般的凡夫没有什么区别。

  不俟于狭路

  世俗人常讲“有仇不报非君子”,把深仇宿怨隐忍在心里,一旦狭路相逢,就认为报复的时机到了,于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以消自己心头之恨。我们作为修行人以利他为宗旨,爱他人胜过爱自己,断然不可以这样做。不应怀恨他人的伤害而伺机报复。

  不可伤其要

  这是说不可以伤及有情的要害。比如不要揭发他人的隐私,或者有意暴露他人的过失,或者嘲笑他人的缺陷等等。就是对于世俗来讲,这些都是极为卑劣的行为,何况我们作为修行人,更是不应该这样做。

  即使对于非人之类的众生,我们也不能随意伤害。比如大鹏金翅鸟是龙族的天敌,因此在有水的地方,不要轻易诵持大鹏金翅鸟咒,那样的话龙会感到难受。此外还有一些威猛的密咒,能伤害到那些大力鬼神,我们作为修心的行者,视一切众生为父母,如果不是出于特殊情况,这些一般都不应该做。我们修持一些威猛的密咒,修一些愤怒的本尊,主要是降伏内心的魔障,降伏我们的贪嗔痴等烦恼,降伏我们的自私、我执等等。而不是用来降伏他人的。大家要知道,魔障是起源于我们的内心,如果内心清净,也不可能感召到外在的魔障。所以大家不要弄颠倒了。譬如著名的修心法《利器之轮》,就是其力量犹如一把把利剑,而这无数利剑形成的剑轮并不是向着外界,不是针对他人。这剑轮是对着自心来的,就像刻刀一样,能剔除我们内心的种种过患,最终把我们的凡夫心雕刻成佛心。

  牦载勿牛驮

  牦牛与黄牛的力量不一样,牦牛的力量大,而黄牛的力量弱,如果把牦牛负载的东西让黄牛来驮,它能载得动吗?肯定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能做而别人做不了的事,就不要推托给别人。 

  另一种意义是说,自己的过失应该坦然承受,不要把责任转嫁到别人身上。即使你能想办法暂时嫁祸于人,逃避一时的责罚,因此而造下的恶业却给不了别人,终究还是会自作自受。所以大丈夫要敢做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一切过错。

  功利勿争先

  对于功名利禄方面的东西,譬如公物以及功劳、荣誉等等,不能有争夺或侵占的念头,不能千方百计地想弄到手,这种贪心应该及早断除。我们作为修心的大乘行者,应当以利乐众生为己任。修心是为了造福一切众生,而不是自己有更好的享受,应当把物欲方面的追求升华到精神上的追求。

  勿作邪法用

  虽然我们讲菩提心功德的时候,讲了它有种种的好处,能治疗我们身心的一切疾病,能消除一切魔障,能满足一切善愿等等。但是,这些只是菩提心附带的功效而已,不要仅仅为了获得这些好处而修心,不要把它作为专门对治病魔的工具。

  菩提心是用来解脱的,是用来对治烦恼,调伏我爱执的。如果仅仅用来换取一些世间名利,用来治病祛魔等等,不但不能对治烦恼,甚至使我爱执更加增长,那和邪法又有什么分别呢?

  虽然在最初修心的时候,可以用种种功德利益作为摄引,促使自己精进修持。但随着修持的不断深入,你一定要把不纯的动机净化,要把菩提心用到正道上,明白修心的意义所在。

  天莫变成魔

  有的人喜欢供奉一些世间神灵,有时也能获得一些好处。但这些世间神灵并没有断除烦恼,它们也有贪嗔之心,要是供奉得不好,就会制造一些灾害给供者。这就是“天变成魔”,结果适得其反。

  修心的教授是用来对治烦恼的,用来对治我爱执的。正如下药要对症,修心要针对我爱执来修,不要像“天变为魔”那样,把修心法变成增长我爱执的助缘,结果越修烦恼越多,越修我爱执愈重。

  乐支不求苦

  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应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譬如说:“如果施主往生,我就可以获得供养;如果亲友去世,我就可以获得他的财产;如果同事走了,我就可以独占全部好处;如果仇敌死光,我就可以高枕无忧!”像这些为了追求自己安乐,而不顾他人受苦的恶念,我们都要及时断除,不应该有这样的企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戒律       菩萨)(五明学佛网:戒律       菩萨)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解答初学之人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疑问 

 大寂尼师:如何证明你是一个初发心菩萨? 

 大寂尼师:菩萨的正确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