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9集


   日期:2015/7/12 9: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一次讲到第十六句,今天从第十七句开始看起:

  【利物利人。】

  这句话意思很明显,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这个『物』代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不仅包括后面讲的『人』,也包括一切的众生,乃至昆虫、蚂蚁,一切蠢动含灵都包括在内。佛法中讲到十法界一切众生,这十法界都可以用这个「物」字来代表。十法界包括六道,这是凡夫,还有四圣法界,这都是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服务、去利益的对象。安士先生在发明这一段解释当中是这样说到,他说「利物,功足以及物;利人,功足以及人」。这是说利益万物,那么你的功德确实就可以普及到万物上;利人的心,功德也随之普及到一切的人类。「利及人、物,方不虚生浪死」,这就是讲到生命的意义,人生在世非常的短暂,光阴几十年,如果没有认真的去思惟这一生到底来做什么,那么真的就是这里讲的虚生浪死,虚度了一生。人生的意义不是在为自己,而是在利人利物,自己也是众生这一体里头的一个分子,我们不能够去分彼此,分自、分他,应该勇於牺牲自己去利益众生,那么这一生自己的灵性也就随之提升。所以真正利益他人、利益众生才是真正自利,如果想到自利,都是为自己打算,其实是害了自己。所以真正明白的人、有智慧的人,他绝不会为自己打算,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

  下面说,「利字是极不好字面,又是极好字面。非有两意也,用之以自为,则私;用之以济世,则公矣」。这一段的解释非常好,他说这个利字,乍看起来这不是好的字样。为什么?因为如果争利,这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一个原因。我们看到现前的社会之所以道德滑坡、人心趋恶,社会有种种的乱象,归根结柢就是争利,人人都争利,真的如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现在不仅是一国争利,全世界的人都在争利,所以是其世危矣,危险。所以利字不是好字,争到最后那就导致世界末日。你想想看,大家都争,现在讲竞争,竞争升级就变成斗争,斗争再升级就变成战争。现代社会里的战争都是生化核武,这些所谓高科技战争,那是同归於尽。所以这里讲的利不是好字。下面又说了,又是极好字面,这个非常辩证,极不好的字变成极好的字。不是有两个意思,不是这个利字有两个意思,而是什么?用之以自为,则私,用之以济世,则公矣。如果是为自己的利益,这是私心,大家都用私心,都去争自利,争到最后确实就是世界末日,那就是极不好的字。但是如果反过来,大家不为自己,都是为了济世救人,为利益众生,这是公心,这个公心就能够导致社会的太平,大同世界也能实现。所以就看我们是为私还是为公,一念之差则天地悬殊。不仅对社会如是,对自己也如是。我们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假如是为自利,这种私心作用,到了最后实际上是害了自己;念念为济世救人,这个公心,到最后真正是利益自己。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了一段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说明,利物利人的果报,以及自利他又有什么果报。这是讲到一个「碎碑刻碑」的故事,他是从《感应篇》的注解里面节选出来的。唐朝有一位医学大师,叫做孙思邈,孙思邈他为人非常喜欢清静,不喜欢争名逐利,对於世间的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真的是看如浮云一样。虽然他从小就很聪明,七岁的时候他就能够日诵千文,有这样的聪明智慧,但是他却无心考取功名,而自己很愿意研究庄老之学,很喜欢研读佛经。后来他隐居山中修道,朝廷都知道这位孙先生的道行,多次的邀请他出来为朝廷服务,但是孙思邈都婉言谢绝,或者是故意称病婉言拒绝。他是唐朝之前,隋朝的时候隋文帝就请过他,后来唐朝建国了,唐太宗也亲自请过他。一般人说皇帝启请,那巴不得。但是孙思邈一点名闻利养都不沾,全都是谢绝,最后都是在山里隐居,活到了一百多岁。他也是一位名医,用他的医术救人,利物利人。他留下来的著作有《千金方》、《千金翼方》,这都是历史上医学的名著,这些药方都帮助了历代很多的人。

  这个故事是讲到,他有一次在野外看到有些孩子正在打一条蛇,一条小青蛇,孙思邈很慈悲,就马上制止这些孩子。看到这条蛇已经被打伤了,他马上就把这条蛇包好,拿回家给它医治,然后再把它送回野外,放到草丛里面,救活了一条蛇。结果有一天他出行,也是走到野外,忽然前面来了一匹白马,马上有一位白衣少年,英姿飒爽,过来之后下了马,就向孙先生跪下来拜谢,说谢谢先生救过我的弟弟。孙思邈听了之后很愕然,我最近没有救什么人。这个白衣少年说,请先生跟我走一趟,到我家里小坐,於是把孙先生扶上马,这个少年就跟在后面徒步。这匹马走得非常快,这少年也跟得非常快,转眼之间就到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前面,这里面迎出了一位看起来像个皇帝的样子的人,后面跟从了很多臣子。这位皇帝见了孙先生立即就作揖感谢他,说感谢您近日救了我家小儿,如果不是先生救护,我这小儿可能早已命丧黄泉,说了之后,就叫身后的一位穿著青衣服的少年人前来拜谢。这个孙先生想著想著,突然就想起来,是不是那一天我救了一条小青蛇?於是就悄悄的问旁边的这些跟从的人,说这是什么地方?旁边人告诉他,这是泾阳水府,是龙宫。他才知道原来那天救得的小青蛇是龙子,是龙王老爷的小皇子。

  龙王很热情的接待孙先生,孙先生因为那天辟谷,就不吃东西,所以也没有吃他的酒席,喝了一点点的酒就离开了。离开的时候,龙王非常的感谢,千感恩万感恩,从龙宫里面取出了一个药方,药方上有三十种的药方,送给孙先生。他说孙先生人品那么高洁,什么都不要,想想我们这龙宫里密藏的药方,或许孙先生能够拿到人间去治病救人。孙先生接受了,也是骑著马回到原来的地方,就回到凡间。他就把这个药方拿出来试著去救人,发现这个药方确实很管用,救了很多人,於是他就把这个龙宫的药方收录到他的《千金方》这部书里面,流传给后世来利物利人。古来因为没有印刷术,著作很容易失传,所以孙先生当时把这个《千金方》就刻在碑石上,留给世人。所以古人他们都有一种救世救民的胸怀,有这些好东西,绝对不会说把它印出来,后面还写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不让别人去流通。真正有道德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好东西都能够流传到世间,流传到后世,绝对不要版权,不要任何的著作费。这个碑石流传下来之后,后人得到了,把这个碑石用来做为底版去印刷,刻印了很多本子。其中有人贪利,不想让别的人得到这些著作,而要从他那里买,所以他把这个碑石就打碎了,这样的话别人要想得到这些药方只能从他那买了,结果这个人后来就被雷给打死了。又有一个人,他看到《千金方》的这些药方很欢喜,为了流传后世又重新刻碑,结果晚上梦到孙思邈跟他讲,说你命中本来没有子,没有儿子,因为你今天刻《千金方》,所以你将来会得贵子,后来果然如此。所以安士先生在这一段故事后面有一段「按」,这是解释、评论,他说「碎碑者唯知自利,刻碑者但思利人」。这个打碎碑文的人,他脑海里面只有自利,不想让别人从其他渠道得到《千金方》,他从中渔利。后来又有个刻碑的人,他的脑海里是利益众生,希望把好的药方传给世人。你看同是个利字,用心不一样,果报就这么悬殊。所以「究竟自利者何尝利?利人者何尝不利乎?」这问得好,自私自利的他真的得到利益了吗?利益别人的难道会损失利益吗?所以自利者其实是自害,利人者才是真正自利。

  安士先生又有一段故事是这样说到,他这里讲的是「小常平仓」,这是选自《劝惩录》里面的。这是讲到在宋朝有一位名臣,叫做张乖崖,他的名字叫张咏,张咏他当时名声、威望都很高,跟名宰相寇准齐名,他曾经做过成都的知府。有一天他梦到紫府真君,这是道家的一位真君,招他去,跟他谈,谈著谈著,忽然有人来报,说西门黄兼济来了。这黄兼济是什么人?人来了以后,张乖崖(张咏)一看,原来是一位戴著头巾的道人。紫府真君见到这位道人来了以后,对他非常的热情,非常的彬彬有礼,很恭敬他。当时张乖崖在梦里就觉得很奇怪,什么人有这样的德行,能够让紫府真君这么恭敬?等到第二天他醒了,醒了以后,因为张乖崖他知道有黄兼济这个人,於是就派人请这位黄先生来他家。这个先生来了以后,张乖崖一看,他的容貌、神态,乃至穿著打扮,跟梦中所见的一样,於是就跟他讲自己昨天晚上发梦,梦中的情形,问他,您到底有什么样的善行,能够让真君对你如此的礼遇?这位黄道长就对他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样的善事,只是有一年小麦成熟了,他家里有钱,就用三百钱的价格去收购这些粮食,因为那一年是大丰收,所以他就收购了很多粮食,第二年结果遇到了灾年,小麦都不成熟,歉收,这些农民就很苦,他们都是靠卖粮食为生,怎么办?这粮食也短缺,这位道人,这位黄先生,就又用同一个价格把自己粮仓里的米统统都卖了出去,当中没有赚取一分钱的利润。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帮助这些灾民,在这个粮食短缺的时候利益大众。他自己说,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反正是平价买入,平价卖出,买卖的价格一样,自己没有一分钱利润,大概要损失一点仓库的费用,但是这是真正的救民,而且是救民於危急,他说我只有这桩善事,其他没有。张乖崖听了以后非常的感叹,对黄先生他的德行真的是由衷的敬重,於是命人将黄先生扶到太师椅上,自己就地下跪拜他。

  所以你看看这位黄兼济先生,他什么样的德行,能够令人神尊敬?唯是利人之心而已,一心只想利人,没有自利的念头,实际上自己的利益无量无边,人对他恭敬,鬼神也对他恭敬。他们这么做是为这个社会做一个好榜样,社会的人士都是为名为利,而他演示出来的是利物利人,当人看到他这样的德行、风范,由於敬重而能够效法之,他就能够带动一方社会风气,这个功德真的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行动,这个小的行动,要知道可能它的影响力会很大。所以真正修行人,处处都要想到为众生做好样子,譬如说走到街上,你看到街上有垃圾,顺手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你这样的一个动作,你做得很真诚、很自然,不是为名为利,也不要别人去表扬,你是由衷的去这么做,这一个行为就会感动人。有缘的人看到了,他真的是生起敬意,这个好的印象、善的印象落到他的脑海里面,等到他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形,见到地上有垃圾,他也能够想到你这个样子,他也会去捡,这就是利益社会。又譬如说,当我们见到人有苦难的时候,譬如说人走到街上,看到人有病,病得很厉害,可能都倒在地上,你这个时候奋不顾身的去救护他,可能你这样去救护他会让你原来的行动计划受到改变,那你是舍己为人,你帮助他的这个举措出自於真心,你不是图回报,鬼神见到了真正对你敬重。尤其是我们学习圣贤教育的、学习佛法的,更要在这些机会点上要做好样子。如果是见死不救,鬼神看到了他心生瞋恼,他会说你什么样的学佛人,口里在念阿弥陀佛,行为上还见死不救,那都是自利,不是利人,念佛能往生吗?不能往生。

  所以很多人搞错了,以为念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见到人需要帮助也不要,不管他,不予理会,本来你可以伸出援手救他一把,你给他送到很多的温暖,但是偏偏就能忍心不管他,自己躲到一边去念阿弥陀佛。这种心是什么心?说到底都是为个人自己打算,能不能往生?过去昙鸾大师注解《往生论》里面就讲到这个问题,用这种心念佛不能往生,因为他念阿弥陀佛是为了什么?我要早日脱离苦海到极乐世界去享福,极乐世界真的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是非常殊胜、美好的极乐国土,我就喜欢那儿,那儿有很好的享受,不像这这么苦,他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心,这个心不能往生。你看《无量寿经》里面就说得很好,「三辈往生」,条件都是一样,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一向专念他做到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天都念,不过也是口里念,心里有没有真念这个不知道,但是看他的行为不像真念佛,为什么?他没发菩提心。菩提心,一般我们讲四弘誓愿,第一个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众生有苦难我们要去帮助他们,要救度他们,这个是菩提心。众生的苦难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是衣食不足,我们要给他衣食温饱,如果有的是疾病缠身,我们要帮助他医治,给他以无畏,有的是愚痴,不明真相、不明因果,造作罪业,我们要施以教化,布施法。

  所以救度众生要看众生有什么样的需要,一般来讲,这三种布施都是要同时。所以众生需要我们伸出援手,不肯伸出援手;这不是说我们没有能力去救,而是我们不愿意救。愿意救而没有能力救那是另外一码事情。虽无能力,但是不能没有愿,见到这个缘了,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他的苦难就等於我的苦难,有这样的一种同体的慈悲,这才是跟菩提心相应。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菩提心驱动,为什么往生?看到众生太苦,而自己真的现在没有能力救,怎么办?只好赶紧往生净土,到了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五眼六通,智慧现前,这时候再乘愿回入娑婆广度众生,是这样的大菩提心推动,这才能往生,不是搞自私自利的。所以,净宗是大乘,要利物利人。如果是为了念佛,而见死不救,那个不仅是不能利物利人,更有损佛门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怎么佛教徒都是这样的,自私自利。所以这个我们要懂得。譬如说道场里面,要对每一个人都要关怀、照顾、爱护、帮助,这是无条件的去做,要有利人的心。这个跟佛慈悲之心相应,相应念的佛才是真念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讲到「利人利物」这一句。下面是:

  【修善修福。】

  这个『善』跟『福』是联系在一起,你能够修善就是修福,善是因,福是果。所以想得福报的人必定要先行善,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是自己修来的。安士先生在发明这段里面他讲到,这段很长,我们来学习一下。「世人之所蓄积,有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有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又有我带得去,人夺不去者」。这是安士先生提到三种情形,讲世间人所积蓄的东西,这三种,第一种是人家夺得去,我带不去。这是讲什么?身外之物,像钱财、田宅、这些功名富贵,这些是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什么人夺得去?一般来讲有五种情况,把自己的这些身外之物夺掉。第一种水灾,第二火灾,第三种盗贼,盗贼来抢劫,把家财洗劫一空,夺去了,第四种是官府,譬如说我们犯了罪,抄家了,没收了财产,第五种不肖子,他把这家产都败光了。所以你辛辛苦苦积蓄的,最后给人夺去了,给这些天灾人祸给夺走了,那很可惜。即使我们能够看到的,我们这一生看到自己的家产没有被夺走,但是临走的时候,自己要死了,分文带不去。所以我们要觉悟,这个身外物真的是梦幻泡影,是虚假的,不能够迷执在里面受到拖累。如果是为了钱财而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就是为这些带不去的东西造作恶业,这个恶业带得去,带到来世受三途的苦报,这就更加令人惋惜。这是古德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带走的只有业。不仅身外物带不走,连身体都带不走,只有我们所造作的善恶之业,这个业力驱使我们去受报。所以我们不能够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谨慎,这个要用智慧去观察,带不去的我们要放下,带得去的我们要好好的修。

  底下第二个情形,是「有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这个是讲到我们一般讲的技能、学问,这个别人没办法夺得去,你学到的东西他没学到,那就不是他的。可是你要知道,这一生你有再好的技能、再丰富的学识,也带不走,一转眼到了来世,前生的东西统统忘掉,你又得从头学起。这也不应该是我们去执著,也要把它放下。第三种情形,就是「我带得去,人夺不去者」,那就是我们的阴德、我们的善福。修善修福到哪都有福,就是你的家产统统都布施掉了,你转眼又得了很多的财富。在春秋战国时代范蠡他就给我们做出好样子,他是财神爷,大家后人尊他是财神爷,就是范蠡。他对财富一点不执著,三聚三散,用他的财富去救济贫人、修善修福,所以他把财散光了他还是有福,很快财又来了。而且这修来的福分,这一生能够享用,来生也能享用,这是带得去的,这别人夺不去,那我们要修这个。

  下面给我们详细罗列出来,「金银财宝、家舍田园,此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也」。这身外之物,别人能够夺得去,我带不去。下面说,「博学鸿才、技艺智巧,此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也」。你的学识、你的才华、你的技艺、你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智慧就是世间的智慧,一般佛法里称为世智辩聪,这些别人夺不去,你自己也带不去。还有,「若夫吾带得去,人夺不去者,唯有修善与福耳」。这就是告诉我们最真的东西就是善和福,真的东西你真的带得去,那是你的,带不去的那不是你的,那是假的,所以我们要修就修真的,不要修假的。这就是宋朝司马光所说的,积财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给子孙,这才是真正为子孙计。这是三条,很对应。你积财富给子孙,这个你带不去的,子孙也未必能够守得住;你的才华很多,你能够著书立传,你想让你的子孙继承你的学问、道德、技艺、才华,可是子孙未必能够继承得下去,他得有这样的一个福德因缘才能够继承,倒不如真的是用自己的财富、用自己的才华,为世界、为人民造福,这是修善修福,那子孙真正享你的福荫,你这是真正为子孙计。

  下面说,「修善到极处,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拥护」。你看善到极处的时候,不仅是自利,还能利益祖先,七世的祖先都超升。百神这是众神,百不是数目字,这是讲一切的神灵,见到你都很欢喜。为什么?因为神灵心是正直、是良善的,他喜欢看到人修善,见到你修善他欢喜,欢喜他就拥护你、他就保佑你,你自然就得福。所以「修福到极处,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真正有福的人他真的就是到哪都有福,到了火里,这火也会熄灭,到了水里,他在水里浮起来,不会淹死,也就是说他遇到灾难里面他就不会有损伤。这句话对我们现前特别的有针对性,现在世界灾难很频繁,天灾人祸到处都有,地震、海啸、瘟疫、战争,这些灾难对於有福的人没有问题,他不会受这个灾难。这就是佛法里所谓的共业当中有别业,别人受灾难是别人他没福,为什么没福?他不肯修善,他在灾难里面就不能幸免,你修善修福,你在这个灾难里面能幸免。两天前遇到四川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说当时在汶川大地震的那一天,在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一些居士在诵经,结果地震来的时候房子全部震塌,他们是平房,震塌了,大家都很担心,埋在里面,恐怕必死无疑,结果挖出来之后安然无恙,一点事情都没有。为什么?他诵经修福,学佛我们说有三宝威神加持,众神拥护,如果是真正学佛的,他有个真诚心,他学佛必定是自己断恶修善,哪怕是习气毛病很多,但是他肯定是努力的在改、在修,所以他有福,因此灾难发生了他能够在灾难当中幸免,这里面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必然的因果。

  下面说,「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应」,修善就是培福的根基。所以父母如何能够让孩子培养福基?一定要从小教导孩子养成良善的心,他福的基就稳固。福就像一棵大树,它底下的根很深它才能够茁壮,它这个福就稳,它不会倒,像大楼,它地基稳固,大楼盖得再高它也没有问题。所以从小奠定他那个纯净纯善的心就是给他培养福基。真正在这个孩子从小对他这样的一种教育,养成这个良善的心,那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恩惠,他这个福一生都享用不尽。福者善之应,这个福是果报,它是善感来的。所以感应,善是感,福是应,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这个所谓天指的是因果的必然规律,善因善果,是这个感应之理。

  下面又说到,「但修福而不修慧,每因享福而造业;但修慧而不修福,又虑薄福而少资」。这是安士先生又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说明修善修福还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修的善、修的福,往往得到的果报并不圆满。所以修福他没有修智慧的话,就会在享福过程中造业,一个人他修福他必然得福,但是一享福他就迷了,一迷就会造业。所以我们看到这世间很多大富大贵的人,生活很享受,每天都吃海鲜,这些高级的杀生得来的食品,这是造杀业,有的甚至生活不检点,这也造业,把自己的福都给糟蹋了,福享完了他的恶业就报应了,这个时候就苦了。所以享福过程中要不造业必须要有智慧,要懂得三世因果,要学习佛法,通过佛法的指导,让我们能够发起出世的心,不要迷恋在六道这个福报当中,那个福不究竟。下面说但修慧而不修福,有一类人他是光修智慧不修福的,就是他不肯帮助众生,他自己一个人清修,也不跟人结缘,他自己深入经藏,他修智慧,这也是难能可贵,但是因果确实是丝毫不爽,如是因就得如是果,修慧他得的是智慧,他不修福就没有福,真的是修什么得什么。所以他修慧不修福就变得薄福而少资,他的福很薄,供养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自己可能生活都很艰难。

  这里举了一个故事,这是佛典里头的故事,「昔迦叶佛时」,在迦叶佛在世的时候,「有兄弟二人,共为沙门」,这兄弟二人都出家了。「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兄长他是修慧,持戒坐禅,持戒坐禅是修定,戒、定是生慧的基础。佛法讲求的是戒定慧三学,这个三学它是有次第,戒是定的基础,定又是慧的基础,所以由戒生定,由定开慧。所以所谓修慧其实就是最重要的修戒、修定,这才能真正叫修慧,如果离开了戒定,那修的慧不是真慧,那叫狂慧。学佛读经可能知道的很多,讲起这些经论头头是道,可是如果没有戒、没有定,那个不是真正智慧,那叫世智辩聪,他这个智慧只会增长我慢,误导众生。所以修行最关键的要从戒入手,重视戒律的修行,戒律持好了自然他能得定。所以这位做兄长的他持戒坐禅,他持戒坐禅,一心向道,他的心定在道上,智慧开了,但是问题是他不能修福,他不肯布施,不肯帮助众生。那个当弟弟的则修福,他很愿意帮助众生,可是他常破戒。这是有一类佛门中人,确实是很乐意修福,一说做善事,印经、放生、流通法宝、为寺院常住服务,这些事他很乐意去干,很拚命去干,但是他烦恼很多,十恶都常常犯,常常破戒,你看到常常是会有贪瞋痴起现行,甚至口会讲妄语,会有两舌,两舌是说人是非,会恶口,就是骂人,会讲粗言烂语,会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口业不清净,身甚至会做杀盗YIN,这个是破戒。可是如果破戒,他修的福就不那么殊胜,不能够得人天的福,人天这个福要五戒十善的基础上才能得的了,如果常破戒,那修的福再大,最后也是在三恶道里面享福。

  后来「释迦成佛时」,到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兄弟两人又来到这个世间,这个兄长因为过去生修慧,他得了阿罗汉果,他戒定功夫很深,这一生遇到很好的缘,遇到释迦文佛,他成就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然因未曾修福,食尝不饱」,你看他不肯去布施,不修福,他这生没有福报,去托钵、去乞食没有人布施给他,他没结缘,所以讨饭都没人给,罗汉托空钵。所以结缘还是很重要,如果不肯结缘,不能帮助众生,那你就没有缘,等你成就了你也很难帮助众生。所以我们师父常常都叮嘱我们学讲经的这些学生要多跟大众结缘,这个结缘不一定说一定要给钱给别人,或者拿物资去供养别人,只要能够以一个真诚心去帮助别人,或者是给大众做一个好样子,你在大众团体里面你必定跟大众接触,接触当中你做一个好样子,这是结缘。又譬如说,像在寺院道场里面,你参加大家的活动,譬如说我们这里正在举行三时系念法会,你参加这个法会,就跟大众结缘;大家一起吃饭、劳动,你能够随喜参加,这也是结缘;大家一起听经的时候,你也可以跟著大众一起听经,这也是结缘;念佛跟大家一起共修,这也是结法缘。你能够常常有结缘的心,这个缘分就殊胜,那么将来你成就了,来听你讲经的人就很多。你看我们师父为什么这样的法缘殊胜?他常常结缘,他专门印经布施,印光碟流通,这些法宝真的流通到世界各地,这结的缘太广太广,而且这些法宝都是无偿赠送,不收钱的,这个结缘就殊胜。我们现在给人法宝不收一分钱,无条件的赠送,将来他来成就我、来帮助我也是无条件。如果我讲条件,跟他结的这个缘,将来他来帮助我,他也跟我讲条件,真的,修什么得什么,这个因因果果一点都不会差错。这是做兄长的他的因果,他修慧不修福,所以证得阿罗汉果了,却常常托空钵。

  「弟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尚多,虽作畜生,为王所爱,真珠缨络,常挂其身,食邑至数百户」。这当弟弟的他是修福但是不能修慧,常常破戒,所以他的福很大,可是到了畜生道去享,他变成一头大象,而且是国王的坐骑,这个福很多。这个国王的坐骑受到国王的钟爱,所以常常把那些珠宝,珍珠、缨络这些珍宝挂在它的身上,甚至还给它封地,数百户这些百姓等於都是为它服务的,这个真的是大福,畜生里面的富贵到了极处。这就是两兄弟不同的因,得到的果报不同。「故曰: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这是很明显的例子,如果是修福不修慧,你看这个弟弟做了大象,满身挂满缨络,这都是享福,受人恭敬供养,但是没有智慧,做畜生,愚痴。修慧不修福,这当兄长的证得了阿罗汉果,没有供养。所以修行要懂得福慧双修,不能够偏在一边。在修福和修慧当中,我们要知道慧比福更重要。你看这两兄弟的果报,一个是当了大象,一个当了罗汉,你说你要当哪一个?如果二者只能选其一,那我宁愿当罗汉也不当大象。因为你要修福而不修慧,愚痴,享福当中必定造业,那个福不是真福,福享完了,恶业业力现前,那就要堕落。罗汉他不会造业,他知道,因果看得很清楚,虽然他现在没福,他还可以修福,他自然修福就能得福,但是他不会退转,所以罗汉不会退转到六道里面来。所以相比之下,修慧比修福更重要,但是也不能够光修慧不修福,所以又要自己持戒修定,同时有缘的时候帮助众生。当我们帮助众生过程中发现自己生烦恼了怎么办?贪瞋痴现行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没有定力了,这时候怎么办?那个可能是修福有点过分,修慧有点不足,那就要调整,就要把心收回来,宁愿减少一点度众生、帮助众生,而回头认真的持戒修定,等到自己的定力又充实起来了,这个时候又继续帮助众生,这个可以起落。出来度众生或者是回来充实自己,这个要自己好好的拿捏,不能够偏在一边。

  譬如说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的,这华严讲堂有十二位的法师,他们都是学经教,前段时间他们都出来在念佛堂为大众习讲,讲伦理、道德、因果的这些课程,大家听了也很欢喜。讲到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发现要更加充实一下才行,再不充实,讲得太多,肚里的货愈讲愈少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又重新回到讲堂里面听经,听了两个月,我们把《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这是老法师讲的,都是基本的,从头到尾听了一遍,这时感觉到自己又充实了,自己的德行、学问有所进步了。这是什么?持戒修定增长,这是修慧。修慧到一定时间我们还要修福,修福,又要复出为大众来讲课,习讲是跟大众结缘,结法缘,这也是修福。当然习讲里面也有修慧,因为在讲的过程中,其实自己本身也是提醒自己改过自新、持戒修定的好方法。所以讲出来的时候,提醒别人就是提醒自己,讲出来我们要修善修福,自己一定要去做,这样对自己来说是自利,对别人又是利人利物,这两者兼得。所以修福修慧这是可以同时。老法师他有讲到,说以后弘法的方向都会在摄影棚里面讲经说法,就不要接触外面的大众。对著摄影机一个人讲,眼前虽然没有听众,可是通过这些科学技术,把我们自己的学习心得报告跟大众分享,也是请大众指教。这个跟大众结法缘,这就是福慧双修,自己习讲那是修慧,通过科学技术兼善天下,那是修福。这个方法是我们师父提倡的,太好了。末学对这个方法真的是现在愈来愈尝到利益、尝到法喜。整个学佛的过程就是修福修慧,修到圆满了这就成佛。所以下面说,「唯佛称两足尊,以其福慧具足耳」。所以佛称为两足尊,这个足是满足的意思,两种都满足,哪两种?一个是福,一个是慧,都具足了,都圆满了,是世间、出世间最尊贵的圣人,这称为两足尊。

  安士先生他解释这个修善修福,在发明之后列举了三则故事。第一个是讲「广置义田」,我们知道宋朝的范仲淹先生他用自己的俸禄买了好多的义田,上千亩的义田,来帮助家族贫寒的这些读书人,就等於是资助他们学费,给他们,就是用这个田所得的收入支持他们读书,而且也供养那些贫寒的人。这里讲到的是明朝有一位叫做顾正心的,他是在华亭县这个地方,叫顾正心,字仲修,这位顾正心先生他也广置义田,他的父亲过去做官的时候也是一位仁德长者,心地善良,等到顾正心长大了,他也继承了他父亲的这种德行,常常做善事周济穷人。他把自己家里的银两拿出了十万四千七百两,这是一笔巨款,购买了四万八百亩的义田。这个数目比范仲淹先生还要多,范仲淹先生是千亩义田,而顾正心买了四万八百亩。把这些义田,就是购买的田地,用来给那些贫寒的人、那些农民耕种,免去他们赋税的压力。当时有一个因缘,就是朝廷禁止放鞭炮,在除夕的晚上,很多的市民他们就违法放鞭炮,结果官府就误把顾正心给拘留了,以为是他干的,把他关到监牢狱里面。顾正心在牢狱当中发现很多这些囚犯饥寒交困,於是,因为他家里比较富有,就命家人把这些衣食多多的送来,来给这些囚犯们享用。而且通过跟他们的谈话,知道很多都是被冤枉的,於是他就叫家人拿出钱来为这些犯人赎罪,赎回来,结果把很多的犯人都赎出来,这个监狱差不多要空了。而且因为顾正心他自己蹲过监牢狱,他知道这些犯人在里面的痛苦,所以他还捐赀给监狱来修福,就是等於把监狱的生活条件改善。所做的这些善事从来不要回报,后来官府知道了顾正心的这种德行,非常的钦佩,於是上奏朝廷。皇帝知道了,於是给顾正心封了「乡贤」这个很好的名声。安士先生他的评论中说到,范仲淹先生广置义田,流芳千古,顾正心他置的义田四万八百亩,帮助的人就更多,我们就想像顾正心的福报,那就不可思议,想必现在肯定是在六欲天宫享福,因为他福报太大了,人间没有他享福的地方,他的福只能是在六欲天宫去享。

  下面还有一个故事,是讲到「独成胜举」,这是讲到明朝在湖州这个地方有一位徐汝煇先生,他家里富有,真是乐善好施。有一次在杭州,佛教里面举行一次传戒,建一个戒坛,这是一种很殊胜的好事,可是因为戒坛需要的费用很多,当时朝廷就正在募捐,希望那些富家的人士能够多出善款成就这项功德。当时徐汝煇听到这个事情,就向官府表示,说我自己愿意独力承担,全部善款由我来出。当时这个官员看到他这样的一种义举,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徐汝煇就告诉他,说「人有子不肖,虽有所积,必属他人」,你假如有不肖子的话,那么你所积累的财富他也不能够享用,他会把这个钱财败光,所以家里的钱财最后还是归属他人。「何如干此胜事,后世渐渐享用乎」?倒不如我们现在去努力的修善,把这个钱财都布施光,不要给子孙,我全部用来布施做善事,这样子孙他真正能享用。为什么?因为你给他积福,这是在我们看到的后世子孙,自己来生也是享大富大贵。你修善修福,你真正行善你的福就很大,到哪里投生那都是大福。「况财是怨薮」,这个薮就是所谓的聚集的地方,是什么聚集的地方?怨恨聚集的地方。我们一想真的是,俗话有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财富,世人之所争。所以你看钱这个字,古字是很有意思,左边一个金,右边两个戈,戈是武器,两把武器在斗,为的是什么?争这个金。所以钱这个字就给你很大的警示,不是好东西,是世人所争的东西,所以怨恨积聚在这个地方。他说如果我的子女、我的后世子孙没有钱,那也就没有怨恨了,因为钱才是怨恨积聚的地方,没有钱哪有怨恨?所以真正爱子孙的不是留财给子孙,留财是积怨,真正爱子孙的是为子孙修福,去布施。所以这位徐汝煇就把自己家里面千锭的白金,这很大一笔巨款,奉献出来,成就这个善举。结果官员对他的义举非常的赞叹,特别邀请他来府里来宴请他,而且赠送了他很多的礼品。当时许多人知道这个情况,都非常赞叹徐汝煇这种德行、这个善举。安士先生在后面这一段评论当中引用了《大宝积经》,经文说到,「吾不舍财,财将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他说我如果不肯施舍财富,不肯布施,那财富就会舍我而去,这很有道理。我贪吝,不肯布施的话,没有福了,现在享的福有朝一日享完了,享完了那就没有财了、没有福了,财就会舍我。所以我要现在舍财,那是作坚财,这坚是坚固的意思,这财是代表你的福报,你的福报很坚固,也就是你愈舍愈多,你舍不尽。所以这个故事里面讲的,徐汝煇他把自己的家财拿来做善举,这是作坚财。真正会理财的人他懂得,做的是坚固的财富,而不是那种为水、火、盗贼、官府、不肖子所共有的那个脆弱的财富。

  安士先生又讲了一个公案,「乐施不倦」。这是讲的是明朝末年,这是离安士先生不太久的年代,安士先生是乾隆年间人。在明朝末年在浙江有一位姓史的人家,他是乐善好施,而且特别喜欢供养出家人。有一位僧人叫做大成法师,得到他的供养,每次经过史家的门的时候,这位法师都会得到史家的供养,碗里如果装的饭少了,史家的主人宁愿把自己碗里的饭减少,也要供养这位出家人,让这位出家人得到满足。就这样年复一年都是这么做,没有一点厌烦的心。有一日史家的夫人要临产,她自己突然就见到大成法师走到她的房里面,这夫人就很惊骇。不仅是夫人看到了,大家都看到,妇人临产,出家人怎么到这来了?结果再去一定睛去寻找,不见了。后来这个夫人就产下一个儿子,正在这时候就有人来报,说这位大成法师就在当天已经圆寂了,往生了。史家的人就悟了,生下来的儿子必定是这位大成法师,所以就给这个新生儿起了名字叫大成,史大成。这位小孩从小就非常聪明伶俐,而且是胎里素,从她在怀孕的时候其实夫人就已经吃素,生出来天生的是吃素的。后来学识才华都非常好,考取了顺治年间的状元,这是清朝第一个开国皇帝顺治,他是顺治年间的状元。这是什么?前世他是出家人,所以他有这样的一种定慧,所以学习非常的快速,非常聪明,很有智慧。

  史家感得这位法师来投胎就是因为他乐善好施,他以真诚心供养,跟这位法师结缘。所以有缘就来,投到自己家里来的儿女都是前生有缘人,这个缘不外乎四种,所谓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所以我们常常布施人恩惠、帮助人、关怀人,那么自然就感得报恩的人来到身边;我们常常给人烦恼,让人家不生欢喜心,反而生怨恨,那么感得的是报怨的人来到家里。所以要常常施恩於人,要修善,这就得福。虽然我们知道,对於法师而言,他去报恩,他投胎到史家做他的儿子,这报恩来的,可是要知道佛家讲的三世怨,这一生修行很有道行,来生你聪明智慧,甚至能够有功名富贵,可是没有出三界,在享福当中难免造业,造业第三世就堕落,这叫三世怨。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故事,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要体会得,我们修善、修福、积功累德,不要求来生果报,要求出三界轮回。我们的心是平等的报众生恩、报佛陀恩,不是感情用事,不是用情感,用情感你心量就小,眼里只看到某几个众生,而忘了一切众生,心有差别,不能够平等,产生了情执,来生还要回到六道里面。你来投胎,哪怕你是来报恩的,你有很好的福报,可是这个都不究竟,最后难免会造业堕落。这是讲到修善修福,我们要能够舍得。舍的时候要勇猛,你要知道舍的果报必定是得,这是自然感应之理,可是得到以后不可以执著,一有执著,得到的变成六道里面的福。那得到怎么办?要继续舍,把你所得的还要舍出去,你愈舍是愈得,得到的愈来愈多,可是在得到的当中不要产生执著的念头,一执著那就完了,那个果报马上就变成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

  所以修行,在修福当中确实要有智慧去朗照,要看破、要明了这世间是梦幻泡影,没有真实的,哪怕是我们享受的富贵、这些福报,都不是真实的,它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真的是一场梦。梦里修善梦里得福,所以得到的时候根本不要有一丝毫的贪恋,那你的心真的清净。你把你所得的都放下,最后舍得的念头都放下,那才是能够出三界。这个世间确实是梦,梦中你得到的这些功名富贵,你得到的福报,一觉醒来什么都没有,所以为什么要贪著?我们现在白天是做大梦,晚上做小梦,白天做的梦我们不知道,只知道晚上睡觉时候作梦,其实晚上睡觉是梦中里面的梦。我曾经问过有同修,不少人都告诉我,他作梦做过二重、三重的梦。就是什么?他做了一个梦,晚上睡觉作梦,结果梦醒了之后,他以为自己醒了,其实没醒,他还在作梦,从那层梦醒了之后,他后来又醒了一次,才知道刚才他醒了没有真醒,他是作梦,叫梦中之梦。很多人是做过两层,有的人做过三层,可能有极少数的人做过四层以上。黄念祖老居士他在讲经当中我听过,他说他曾经做过四层的梦,就是梦里面醒了一次,其实没醒,还在作梦,再醒一次,还是在梦里,醒了总共到第四次他才真正醒了,才知道真的里头都是梦。我们现前所在的这个地方,我们现在这个人生都是一场梦,只是我们还没醒,等我们醒了这一层的梦又破了,又生了一层。整个六道就是梦境,什么人真正醒了?阿罗汉真正醒了。阿罗汉醒了以后,其实他还是在作梦,他只是在四圣法界里面,他还要醒一次,这是声闻里面这一层梦,再醒一次变成缘觉,缘觉再醒一次变成菩萨,菩萨再醒一次变成佛,这个佛还是十法界里的佛,他还没真正醒过来,真正醒了他的念头都没有了,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他出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才是真正大梦醒了。所以你懂得这个道理,你用智慧观察这个世间,一切法真的是梦幻泡影,在舍得的过程中没有分别执著,更没有贪恋,那个果报就殊胜,到最后自己的果报是圆满成佛,那是福慧二足尊。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恳请大众多多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九集)  2008/10/30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1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