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0集


   日期:2015/7/13 1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来看第十九句:

  【正直代天行化。】

  这一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这两个字,这讲的是心地,『代天行化』这一部分是讲到行动,心和行必定是相应,有「正直」的心必定能够「代天行化」。这个天是天道,天在理上讲是说的天理,也就是佛门讲的性德,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这些性德,俗话所说的良心,就是依著良心做事。行化这个化有教化的意思。天道惟亲善人,代天行化就是用天理、用性德来教化百姓,让百姓能够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个化它含有转化的意思,不仅是有教化,教化是因,转化是结果,所以这个化字必定是看到效果,所以这个化比教的意思更圆满。要化人首先要化自己,自己先要有个转化,自己能够化恶为善,才能够教人断恶修善,所谓正己而后化人。所以代天行化首先我们自己的心行要跟天道、要跟性德相应,那么教化是自然的,所谓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用刻意已经在转化周遭的人。我们来看安士先生他的这段注解,注解比较长,注得很好,他说「正者,无邪;直者,无曲;固天之所以为天也」。天道就是正直的,什么叫正?正就是无邪,没有一点邪思、邪语、邪行,这叫正,也就是完全与自性性德相应,没有掺杂丝毫的这些恶念,乃至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正。正字这个层次它有高低不同,在世间我们说正,那是指善人、君子,世间圣贤,他们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但是他们的心行都与性德相应,所以他们不会造作那些恶业,不堕三恶道。在世间在六道里面三善道,这是在世间的正。儒家讲的伦理道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都是正的。出世间的正比世间的正要求就更高,世间的这个正,在这些伦理道德里面还有情执。譬如说孝,他对自己的父母孝顺,但是对自己的仇人,不要说仇人了,就是一般普通外人,外人他就不能够去行孝。这个孝是有执著的、有条件的,要自己的父母才能行孝,对别人的、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跟自己有仇的人,他就不能够去行孝,这个是世间的孝道。出世间的孝道它是没有分别执著,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尽孝,对待一切众生也要尽孝,这个孝是平等的、无私的、无条件的爱心,爱一切众生如同爱父母。

  这个区别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是有执著,一个是没有执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我们都可以从这里来区分世间和出世间正之不同。出了六道轮回的这个正,佛门里面称为正觉,就是他真的是达到无邪,他的见解、他的行为都正而不邪,都能够与性德相应,但是还不圆满,这是阿罗汉他们证得的,叫正觉。阿罗汉把执著已经放下了,性德已经契入很多了,可是他们还有分别。如果要以这个高度上来讲,阿罗汉的正还不能够算是纯正,因为他还有分别。把分别也放下就证得菩萨果位,这个正就更纯了,也就是跟性德相应的就更多了,佛门里称为叫正等正觉。菩萨放下执著、放下分别,可是还有妄想,还有起心动念,这还不能够算是纯正。也就是他这个邪还没有完全的放下,起心动念就叫邪,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了,这个时候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纯正无邪了,佛门里称这是佛果。证得佛果之后这就大圆满,那真的是完全跟性德相应,自性圆满的显露。所以到佛的地位上,正直代天行化就做到圆满,因为他完全是性德起用,没有丝毫妄想分别执著掺杂在里面。在这里文昌帝君对我们的开示,最基础的就是让我们断恶修善,至少要做到世间的正、善,那么也能够相似做到正直代天行化。这个直就是无曲,曲是委曲,弯弯曲曲的,内心里面他不能够完全的向外人剖露出来,不能做到直心,直心就没有这些弯曲,没有私藏的、隐密的那些想法、念头。佛门里讲「直心是道场」,这个直心就是真诚心。菩提心以真诚为体。我们修学关键在於养我们的真诚心,对任何人都要以真诚心相对,绝不以机关、诡诈、欺骗来对别人。一般讲的,世间说城府,城府就不是直心。真正修道人不需要用城府,完全用天真的心待人,即使是别人骗我、诈我、害我,我都以真诚、纯善的这个心对待他,没有这些弯曲的东西,日久天长,那个骗我、诈我、害我的人他也能够被我的真诚心感动,自然他能够回心转意,这就是代天行化,你把他转化了、感化了。天这个德行就是正和直,正而不邪,直而无曲,所以才称为天。天覆盖万物,它没有分别、没有条件。太阳,这是在天上,它照耀万物没有分别,好人也照,坏人也照,富贵的地方照,贫穷的地方也照,无分别、无执著,这是天道。

  下面说,「匹夫而能正直,即是顺天之化,岂必居位临民」?匹夫这是讲到普通老百姓,老百姓能够有正直的心,这就是顺天之化,这个顺就是随顺天道、随顺性德,他也能够感化周遭的人,感化这些大众,不必一定要在高位当官他才有这种能力,不必。所以古人提醒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天下的兴与天下的亡,兴盛和毁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这个匹夫有责,匹夫是谁?不要讲外人,就讲我自己,我有责任。为什么说我有责任?这个道理很深,在佛门里《华严经》把这个道理讲得最圆满。这个宇宙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万法唯心造。谁的心?我的心。谁的识?我的识。这宇宙是我的心识变现的,所以我当然有责任,它的兴亡跟我是息息相关,完全是我的心识决定,所以我能用正直的心,世界就有太平的景象出现。就像宋朝的大儒陆九渊先生说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个宇宙、这个世界跟我是一体,这个心和外面的境界是一不是二,所以用正直的心,外面的世界就没有委曲,就没有诡诈,就不会复杂。不少人曾经跟我讲说,现在人世奸险,社会很复杂,到哪里都有人我是非、都有冤亲债主,好像到哪里都不太平。那我们想想看,他如果看到人我是非,见到这么多冤亲债主,觉得不太平,他的心是不是正直?要知道,一个人心单纯,不要那么多妄念,不要有这些分别执著,外面的境界哪来的复杂?心和境是一不是二,心复杂境就复杂,心简单境界就简单。所以一个人的存心正直,他是生活在快乐无忧的世界里。为什么要心里面存著这么多拉拉杂杂的事情,把人我是非这些放在心上?那真的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所以圣人教导我们用正直的心,直心是道场,这是自己得最大利益,自利之后自然能够利人,即是顺天之化,他随顺著天道。天你看没有妄想执著,太阳照耀大地,它不会分好丑,不会分好人坏人,没有这些分别执著,那我们也不要用分别执著,这就顺天了,然后自然就能够化人。所以儒家《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可不是专对天子而言,每一个普通人都是这么做到的。只要你循著这样的一条理路,你能够认认真真的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做起,你便能够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岂必居位临民?你不用在高位,你什么权势都没有,依然能做到。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到最好的样子,你看他本来可以居高位,可以做天子,他是太子,将来继王位,可是他舍弃了,他出家,过著乞丐一样的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就是要给我们示现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格除物欲,致知是显发出自性的智慧,诚意、正心就是正和直,诚意是直,正心是正。他能够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证明每一个人都能这么做到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示现一个最贫穷的样子,乞丐一样的生活,乞丐是贫贱到极处,他也能够做到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和谐世界,治国是和谐社会,不仅平天下,九法界众生统统都归化了,所以这是和谐宇宙。用的是什么?就是正直二字。

  下面又说,「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为之权,与得为之势不可」。安士先生在说完普遍的这个道理之外,专门拈出居位之人。所以要代天行化,有权有势的人就更能做到,更容易做到,因为他有这个方便。譬如说一个国家领导人,他是操有为之权,得为之势,他能够有所作为,如果他能够带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带头修身,然后用这个教育来化民,那么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难做到,这就叫代天行化。下面又说,「代天行化,即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一种人,著力在行字,一行字中,便有经营谋画,因时制宜作用」。这里说的代天行化就是《中庸》里面提到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赞就是赞助,就是帮助的意思,帮助什么?天地化育,这个育就是生养,化是教化。天地生养万物,不仅生养万物,它也有教化万物的功能。它用什么东西教化?用自己做出来的这个行动,所谓「天行健,地势坤」。天包括日月星辰、四时寒暑,所谓天行健,健它有永恒之意、有不息之意。日月星辰你看每天都在运转,永不停息,太阳永远都是每天定时早上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边下山,月亮也是这样,四时寒暑,周而复始,也是永不停息的。君子看到这种景象,就生起了自强不息的心,你看这就是天的教化,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大地呢?大地无条件的负载万物,大地为母,天为父,这个大地像母亲一样的生养著万物,孕育著万物,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好人它也生养、它也负载,坏人它也生养、它也负载,它没有分别心,无私的来孕育著人类、万物。所以君子看到了大地的这种德,就自然生起厚德载物的心,像大地那样的厚德负载万物、包容万物。我们效法天地这样子去行,自然也能够感化其他人,这就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你的德行跟天地可以相合了。

  天地人称为三才。为什么把人跟天地合称为三才?因为人能够效法天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这就是圣人,圣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这是代天行化的意思。这种人注重著力在行字,这个不是说的,关键在行的。这个行里面包含有经营谋画,你为众生去经营、去谋画,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是为众生的利益,自己呢?自己没有了,完全无我无私的奉献。因时制宜作用,这是讲到方便,因时就是看这个时节因缘,看看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最便宜的方法来帮助众生,这个意思就跟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是相同的。所以代天行化心是慈悲的,利益一切众生,所做的事情要用方便、要用智慧,用最恰当的方法来帮助众生,产生真正的效果。下面又说,「玩下慈祥为国句,则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正直代天行化这一句是普遍性的,不仅是对王侯卿相、在高位的人而言,对匹夫、对老百姓也适用。下面一句,慈祥为国救民,它就是专门讲的对卿相而言,卿相就是在国家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他们代天行化就更要有这种使命,为国救民。所以慈祥为国救民是正直代天行化的有针对性的来讲,针对卿相来讲。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在世聪明正直,殁后必为神明,此一定之理」。所以在世的时候有智慧,这里的聪明是讲有智慧,能够心地正直,他死后必定做神明,神明都是有正直的心,如果心地邪曲不可能做神明。「就世俗言,则为超升」,我们讲说你死了之后成为神明,这是超升,这是好事,这是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若明眼观之,乃是堕落」,这是从佛法的高度来看,用三世眼光,用佛法的高度来观察,死后成神也是属於堕落。为什么这么说?「以世俗但见第二世,不能见第三世耳」,就是世俗眼光短浅,他只能看到第二世,说我们这一生死了以后,第二世,因为我们这一生心地正直,第二世成为神明,可是还有第三世,第三世会怎么样?「盖既为神明,必享血食,一享血食,则堕地狱、畜生,直瞬息间事」。所以做了神明以后,享受人间百姓血食供养,一般人祭祀神明都用这些酒肉,杀生。所谓牺牲就是指供奉神明的这些猪、牛、羊的肉食。这个杀业统统算在神明头上,为什么?因为是这些百姓为供奉神明来宰杀的。神明如果要享用,也就是他乐意接受血食,接受这个杀业,这样一享血食则堕地狱、畜生,到三途去受报,这个杀业将来还要还债。所以这一生虽然做了神明,可是转眼之间福报享完了又堕到地狱、畜生道去受苦、去还债,这就太遗憾了,太可悲了!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情况,至少要知道供奉神明不可以用血食供养,用血食供奉神明不等於害了神明吗?如果那些神明他有智慧的,懂得宇宙人生真相的,他绝对不会接受你血食供养,他会离开。所以善神看见家中有杀生的他都离开,不会来保佑这个家庭,只有那些恶神恶鬼他们会喜欢享用这些血食,他聚集到这个家里面,会给这个家里带来很多的灾殃,这个我们要懂,他自己也造业,我们也造业,死后同堕地狱、畜生。所以这次我们讲这个《文昌帝君阴骘文》,其中有一个缘起,就是末学曾经到过云南,在鸡足山镇那里住过一小段日子,那边有一位居士卢总,他跟我讲,说那个地方这些村民们都非常信奉文昌帝君,这是难得的,他们信奉文昌帝君,总是知道有因果报应,不敢放肆造恶。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很多道理不懂,譬如说供奉文昌帝君都用血食,一到祭祀文昌帝君的时候,杀猪宰羊,血流成河。卢总看到了看不过去,跟我讲你要不然给大家讲一讲该怎么样拜祭文昌帝君,要懂得这个因果报应,不能够造杀业。我说好,我们可以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详细的讲解一遍,留一套光碟给你们送过去,让大家可以听一听,了解了解,参考一下。文昌帝君本人他就是主张放生、护生,它后面有「买放生命」这一句,他自己也深深的体会到杀生的果报的惨烈。前面我们也学到了,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当中的因果报应非常的惨烈。所以真正的正直聪明的神明,绝不会喜欢血食供养,但是在民间确实有这样的一种不好的风气,要把它改过来。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到,「须於代天行化时,觑破为神之险,汲汲求生净土,以端其向,时时发宏誓愿,以固其基,乃可免於失足之累」。这是安士先生对我们苦口婆心的劝导,劝我们一类正直人士能够在代天行化的时候,就是真正在行善积德累功,同时要看破,要有三世眼,知道如果不出离六道轮回,哪怕现在你修得再好,你心地再正直、善良,但是你没有真正出离三界,来生你能够成为神明,你能够有大福报,享天福,可是这也是险途。为什么叫险途?这个福报享尽了,将来还要堕落,堕落以后那就恶报现前。在享福当中造了这么多杀业,这些杀业缠绕著,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恶道里面很长的时间出离不了,这个苦难就太长久。所以应该汲汲求生净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才能够真正了脱生死,出离六道轮回,这是我们正确的方向。所以代天行化绝不求来生福报,要将它回向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条件在信愿行,所谓三资粮,你真信切愿你决定往生。真信,不仅在事上能够信,也要在理上能够信。事上信有阿弥陀佛,往昔世中发过四十八愿,现在都成就了,成佛了,这四十八愿是建立极乐世界,接引法界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往生到他这个极乐世界里面,不退成佛。阿弥陀佛说「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就是他如果这个愿不圆满他不作佛,他现在已经成佛了,说明他的愿圆满了,我们真正发愿求生净土的话,必定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在理上我们要相信西方净土也是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所以把这个心转化成佛心,眼前的境界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是从外得的,都是自性本具的。

  怎么样转化佛心?最好的方法是念阿弥陀佛,用一句佛号降伏我们的恶念,降伏烦恼,降伏分别执著,降伏一切妄念,能够伏得住妄念,心地清净了,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这个降伏妄念不是说真的妄念全部都断了,真正全部断了我们这一生不一定能达得到,那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水平是什么?用一句佛号压住妄念,就妄念起不来,刚要起来你就能觉察,马上你用佛号把它压伏住,不让这个念头相续,只让佛号相续。这个功夫每个人都能练成的,只要肯干都能成就,往生净土只要能够有成片的功夫就有把握。但是往生净土首先心要善,就是正直的心要有,真诚的、清净的、慈悲的心,我们有这样的心才能够跟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他们的心行相应,才能够感应到一起来。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教我们化恶为善的很好的助修。

  下面说,「时时发宏誓愿」,这个宏誓愿普通来讲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往生净土也是为了去圆满这四弘誓愿,这是推动力。这个四弘誓愿是我们修行的根基,也就是我们修善,为了帮助众生,圆满我们的四弘誓愿,不是求自己人天福报,这样才能够免於失足之累。失足,这里讲的,又堕到六道里面来,甚至会堕到三恶道里面去,在六道里面难免都会堕三恶道,因为在人天里面享福不可能不造业。我有一位同修,认识的一个道友,他就是从小在富贵家里长大,现在学佛,很难得很精进,常常忏悔自己过去无知不懂,造了很多罪业。为什么?天天跟家里人一起吃海鲜,吃了不计其数的海鲜,为什么?他父母喜欢吃,就拉著他一起吃。你看大富大贵家里面就会有这些缘,你不想造业,他们也要逼著你造业,带著你造业,如果没遇到佛法,那真的前途就不堪设想。

  下面又说,「日望人之为善者,天也;唯恐人之为恶者,亦天也。愚人但见苍苍者天,谓是轻清之气,岂知实有主宰,如四王忉利之日考人间善恶乎?代之乌容已乎」?这个天道,在理上讲是天理,在事上讲真的有天人。天道它是六道里面的一道,佛法里面讲二十八层天,包括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天道很复杂。天人都有同一个心,就是日望人之为善,他希望人都成为善人。天人都是善良的,如果没有善良的存心不可能生天,要五戒十善做到很高分,这才能够上天,还要加上慈悲喜舍。他唯恐人作恶,不希望人作恶,因为作恶必堕恶道,行善将来就能够上天,他希望多一些眷属来到天道,所以很希望看到人们行善。一般人,我们说没有知识,不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就叫愚人,他但见苍苍者天,就是头上的苍天就叫天,天空,说这是轻清之气,就好像传说当中讲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用斧头劈出天地,清的东西上到天上去成为天,像云彩、日月,浊的东西就沉下来成为地,这是传说。一般人以为天空就是这样子,轻清之气,是物质的这种天,不知道它实际上真有主宰,真有天人。在佛经里面讲述的很详细,譬如说四王天、忉利天,这些都是天道,四王天、忉利天都属於欲界天,地位不算很高。一般忉利天的天主,这是民间称为玉皇大帝,儒家称为是皇皇上帝,基督教、天主教称为是神、上帝或者天主,他是我们说人类的主宰,这个主宰不是说他造出我们的人类,但是他确有他的职责,他的职责是什么?考察人间善恶。善的记录下来,恶的也记录下来,依他的善恶来进行审判,这是宗教里面常常用的审判这个字眼,所谓审判就是这里讲的考人间善恶。所以代天行化,这个代字也包括代这些天道的神明来教化百姓。这一段讲到是理论,安士先生的注解。

  下面他给我们用佛的一部经典的故事来给我们说明四天王、忉利天王他们真的是考察人间善恶。所谓「检校善恶」,这是出自《立世阿毗昙论》,这是一部佛论。这部经里面讲到帝释天,也是忉利天主,他有一天到了善法堂,善法堂是他的宫殿,办公的处所,很多天神围绕著,就像我们人间的皇帝上早朝一样,众臣民都来恭敬礼拜。帝释天就在自己的狮子座上,他的左右各坐了十六天王,总共三十二位,忉利天也称为三十三天,帝释是在正中,天主,东西南北各方都有八位天王,等於像诸侯一样,所以总共三十二位,三十二位加上帝释天主就叫三十三天,他们是忉利天的等於是领导人。还有其余的这些天人,地位比较低的臣子,依次都坐在善法堂这个宫殿里面。天道上面还有两位太子,一位叫旃檀,一位叫做修毗罗,他们是忉利天主的两位大将军,他们又坐在三十二天王的左右。四大天王是守著忉利天四个门,等於是把守城门的大将。这是在佛的寺院里面我们第一个进的殿叫天王殿,看到四大天王,他们是在忉利天外面,等於是把守关口的将军,他们是叫做四天王。在佛经里讲四天王天是在须弥山的山腰,帝释天是在须弥山的山顶。四天王把世间的这些人造作的善恶统统都禀奏给帝释天主,如果世间人有受持五戒,或者是八关斋戒,或者是恭敬父母、恭敬沙门。沙门是修行人、圣贤人,包括出家在家,这个沙门是印度梵语,华文称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沙门。恭敬沙门是重道,还有恭敬师长,尊师,还有布施的、修福的,这些事情禀奏给帝释天主,帝释天听到以后就很欢喜。因为这些人他们现前持戒修福,来生就能够生天,帝释天就会有更多的这些眷属,那么阿修罗也就少了。阿修罗是专门跟天人争斗的这一类的鬼神众,他们福报很大,但是德行不够,好争、嫉妒、瞋恚,天天都想著挑战帝释天主,就好像《西游记》小说里面记载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这是阿修罗。如果听到修善修福的人少,那么帝释天主就愁忧不乐,为什么?因为将来自己的眷属少了,来生跟他作对的人多了。这是因此为什么天人、忉利天主都很喜欢看到人行善积德,有这个原因。所以每个月每逢六斋日、十斋日,都派遣飞天神将来巡游世间,广察善恶,看看这人间到底有哪些人行善、哪些人造恶,对於行善的人必定是多加保佑,这个是自然之理。这是讲到「正直代天行化」,代天行化必定得天的护佑,他能够得福。下面这一句是:

  【慈祥为国救民。】

  这是第二十句,这也是有两部分,『慈祥』讲的是心地,『为国救民』是行为,有这个心才会有这个行。在安士先生发明这一段是这样讲到,「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是救民,即所以爱国,爱国即所以忠君也」。这一句是说百姓,民就是百姓,国之本,这是一国的根本。我们中国古人都有王道的思想,虽然一国之君在人中是最尊贵的,但是自古以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一国之中,民为上、民为本,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就是我们讲王朝它的基业就叫社稷,社稷是祭祀祖宗,一个王朝它是一个家族统治,他要能够保存他的基业,这是保存社稷。君为轻,一国之君反而并不重要。这是中国王道思想里面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现在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实际上讲的就是这桩事情。但是以民为本更好,这个民它代表更广泛,所以民者是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国家好像一棵大树,它的根本很稳固,这个树就比较稳,不会动摇,国就安了。所以我们希望国家安定、社会和谐,要注重百姓,百姓的安危、百姓的生活、百姓的思想,这我们都要考虑到,这叫救民。救民不仅是物质上去救,像如果是发生地震,去救灾固然是救民,或者是国家遇到危难,救民於水火之中这是救民,在太平日子里面,没有战争或者没有灾难的时候,要居安思危,要教化百姓,让百姓的思想与善相应,这就要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育百姓,这叫固本。假如一味发展经济,忽略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那必然会导致社会动乱,因为发展经济的结果就会导致人民好争、好利,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所以在战争危难的年代,救民是在解除、化解这些灾难,在太平的日子里面救民,最重要是用教育,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育,这才叫固本,才能真正使到社会安定,这就是所以爱国,真正爱国必定是爱民,民本不能固了,不能稳固,国也就不安。爱国才叫忠君,所以忠君不是说一味的去顺从这个君王,而是真正以大局为重,考虑到民生,考虑到这个社会安定、团结、和睦,这才叫忠君。所以慈祥为国救民这就是真正是忠。

  「上句概训世人,此句独戒有位者」,上句就是「正直代天行化」,它是一个普遍性的训导,是一个梗概。概训世人,就是普遍的训导世人。这一句「独戒有位者」,有位的人就是国家领导人,这一句是特别对领导人说的。为什么?因为领导人有这个权势,他要救国救民容易,可是他要害国害民也容易,因此要非常的注重这些有位者,单独提出来讲。现在除了国家领导人以外,还有一种人对国家、对世界也是有相当的影响力,那就是媒体的主持人。因为现在科技发达,媒体的力量确实不可思议,世界上哪一个角落发生什么事情,很快媒体就出报导。媒体如果是把大众向正确的、正面的方向去导引,这国家就比较能够安定,假如报导很多那些负面的,杀盗YIN妄,甚至播出很多这些不健康的节目,这就是害国害民,这种力量也不亚於国家领导人。所以国家、世界兴亡的大权在这两种人,国家领导人和媒体。所以慈祥为国救民也是对媒体主持人、领导人的诫导。

  下面说,「世人皆称官府为老爷,何也」?一般你看过去百姓都称官府大人为老爷,为什么?「盖声声唤醒其为民父母也」,就是要用这种称呼来唤醒这些居高位的人,你们的使命很重,你们扮演的角色非同小可,是民之父母。所以这些称呼,别看它是普通老百姓口里出来的,这里头都很有智慧,都有提醒的作用。居高位的人一听,别人称我为老爷,把我当作自己的父母、长辈这样来看待,那我就不可以随随便便,不可以徇私枉法,要用父母之心来对待百姓,把老百姓都看成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这样去爱护他们。所以「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出自《论语》上的话。父母担忧的是什么?儿女的疾病,儿女如果身体上有疾病,父母会忧心,就是《弟子规》上讲的「身有伤,贻亲忧」。这个疾不仅是身体,还有思想,儿女思想出了问题,道德出现问题,「德有伤,贻亲羞」,这也是父母忧虑的。所以父母应该怎样为儿女去防止他们疾病?一个要关怀他们身体,物质上对他们爱护关怀,还有在精神上防止他们出现道德堕落,这就要用正面的良善的教育。所有的父母对儿女都是这样的,既养他们又教导他们,哪有说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都成为多病的、短命的、道德败坏的人?不可能的,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都想自己儿女好。当官的人对百姓也要用这种心,所忧虑的就是百姓的疾苦,百姓的思想道德。所以既要在物质上帮助大众、这些百姓走上温饱、小康的、富足的生活,更重要要帮助百姓提高道德觉悟,真正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光有物质的生活富裕,未必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道德教育。随著改革开放、经济水平提升,也要在思想道德水平上提升,否则就会出现令人堪忧的事情。像最近的这些毒奶粉事件,就足以证明光追求经济利润,忽略道德,这就是出现了大问题,这不会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下面说到,「赋役繁重,民之疾也;盗贼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豪强炙剥、巧吏作奸,民之疾也」,这是举出四桩例子,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疾有些什么。百姓的疾苦有很多,譬如说赋役的繁重,就是税收很重,人民负担过重,这是民之疾,这是疾苦,要怎么样?减税。像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真正是可以说在历史上真正做到了把农业税全部免除,让广大农民负担大大减轻,这是古圣先王梦寐以求的,今天实现了,这是关心民之疾苦。税收只要够国家开支就可以,国家开支要尽量的节俭,不能够劳民伤财,所以赋役,就是税收,愈轻愈好。盗贼滋多也是民之疾也,盗贼,社会上的这些地痞流氓、小偷固然是盗贼,还有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人也是盗贼,贪污受贿的也是盗贼,那是国家的贼,都会给百姓带来疾苦。这个盗贼一方面要用法律去惩处、去防范,更重要的是要用道德教育。人不是天生下来注定当盗贼的,「人之初,性本善」,哪有一个婴儿一出生你就看他肯定是做盗贼?他为什么做盗贼?他后天染上了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就是盗贼之心,所以做出盗贼的事,受害的都是老百姓,因此防范要教育一定要跟上。

  「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这是天灾。水灾、或者旱灾、或者是收成不好,这些灾难都是带给人民的疾苦,包括像地震、海啸,现在讲全球都变暖了,统统都是民之疾苦。这个防范的工作那是很复杂,如何来保持水土、保护环境?既要在物质水平上要努力的去防范那些污染,同时要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来防范。还有豪强炙剥、巧吏作奸,这是讲到富贵的、有强势的人他剥削百姓,做公务员的,这叫吏,以权谋私,巧吏作奸就是所谓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这一类的,都是人民百姓的疾苦,这些统统都要防止,这是「慈祥为国救民」。

  「有一疾,即有一救之法」,每一种疾苦都有对治的方法,对治的方法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用教育,因为所有的疾苦归根结柢都是失去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之所致,如果人人都遵循伦理道德,都明信因果,哪里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当官的自然也就清正廉洁,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大家都心地善良,就不会感得水旱天灾、地震、海啸这些灾难,统统都可以减除,因为灾难都是业感的,恶业所感,通过教育把恶业断掉,灾难也就化解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师父上人在世界各地都大声疾呼,一定要重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教育两种人推动得最得力,一种就是国家领导人,另外一种就是媒体。假如是国家批准,让媒体每天都播放伦理、道德、因果的节目,相信这一年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人心就能够转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这些心行就会减少,随之我们就会看到天灾人祸降低,这就是为国救民。要救「必须尽吾之心,竭吾之力」,尽心尽力。这个事情要从我做起,不要要求别人要去这么做,先要求自己要做,在我的本位上做到慈祥,就是心地慈悲,真正对大众、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在行为上就是为国救民,解除众生疾苦,化解灾难。

  像我们现在所做的,虽然我们也没有在国家担任任何职务,我们也不愿意去做这个事情,我们只是从我们的本位上,我们深入古圣先贤的教育,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一点心得向大众介绍、分享,希望大家一起来学习。我自己是用这个慈悲心,尽吾之心,我努力的去学习,认真的备课、讲解,竭吾之力,至於效果,效果我们就看众生的福德因缘,我们也就不求,只尽我的本分,「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我们学经教、学习弘扬圣学的这些老师、法师们存在的一个正确心态,这也是慈祥为国救民。能够这么做到,「而后上不负君亲,下不负百姓,中不负所学也」,对上没有辜负君亲,君是领导,亲是父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领导,对得起人民,下不负百姓就是对得起人民,中不负所学,自己所学的圣贤教诲,也没有辜负老师这些教诲,没有辜负圣贤的教育,因为我们在力行,这就是为国救民。「则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所以心地是最重要的,心地慈祥,慈祥就是慈悲,就是爱心,所谓「仁民爱物」,有这种仁心,行为上才会做到为国救民,因此修行先修心。《文昌帝君阴骘文》通篇就教导我们存心的,所谓「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你真正有这个慈悲的心态,你为国救民,你才能够真正得福,得天的保佑。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讲了两则故事,第一个是「设法救民」,这是出自《皇明通纪》里头的一个故事,《皇明通纪》是记述明代历史的一本编年体的史书。这个故事是讲到明朝在宣宗年间有一位直隶巡抚,叫做周忱,他是被朝廷称为文襄公。周忱他爱民如子,对於百姓都非常的爱护,而且常常都拿自己的钱财去救助百姓。刚刚上任他就马上关心去询问百姓有什么疾苦,知道当地,就是在苏松县这个地方百姓的赋税很重,他就很关心,他就想得很远,今年的收成很不错,大家还觉得能够负担,假如说到了荒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苦了。所以周忱他就在丰年用官府的资金收购这些粮食,收购了很多,就放在官仓里面,准备来年假如说是欠收的时候用来救济百姓。到了宣德八年这一年,他就跟苏州的太守况钟和松江的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等,一起共同齐心协力置办粮仓(官仓),得到三十万石的粮食,就储存在苏州、常州的各个县。等到第二年,江南大旱,真的是谷粒不收,粒米不收,苏松这个地方饥民很多,有三百多万人。当时周忱他们就打开粮仓救济灾民,这些储存的三十万石米都不够分。当时周忱就想到,各地这些粮食收购都是通过中介,中介往往收取很高的中介费,就是在收取这些百姓的粮食以后,他们往往都扣掉将近三分之一的税收,就落到了中介的手里,真正官府收到的也只有三分之二。所以他就想到不要经过这种中介,由官府直接收购民粮,於是就在各个口岸,在河边都设置收购点,就是用平价直接从百姓那里收购粮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中介的开支,为国家省了很多钱财。然后又发现,从北京往南京运的粮食有一百万石将要运过来,运输的费也很高,每石会收六斗这么大的运输费用,於是就跟几位官员一起商议,干脆南京的米就由他们运过去,这样就可以总共省掉六十万石的米,就可以让官府的粮食省掉很多的损失。他们就奏请皇帝,皇帝批准了,他们就这么办,所以为官府收购和节省很多很多的粮食。当这些运输过程中,如果是有丢失的这些米,本来是要由运输方来负责的,周忱他们都用官粮,等於给他们做借贷,先记著帐,等来年你们收成之后再来还官府,这样也能帮助这些运输的百姓。

  到了第二年又是大旱,结果苏州、常州这些地方,周忱他管辖的范围内的这些粮仓统统都打开,用这些粮食去救济灾民,全活了一百多万人。就是这样,周忱在自己的官位上很努力的去为国家、为人民著想,去经营、去筹画,所以真的是成活了无数的这些百姓。因此当时有个说法,说苏松这个地区,三百年来真正泽民的人,就是帮助百姓最好的,可以说周忱是数第一。他深得百姓的爱戴,而且他本人也是非常乐善好施,自己的官银俸禄都常常拿出去布施。很多时候有一些出家人来向他化缘,请求他帮助建造寺院,他也慷慨乐助,往往所出的钱都大过所要求的数目。所以佛法里讲财布施得财富,周忱他自己不知不觉他就愈来愈富裕,他不为自己打算而一心为大众,反而他福报愈来愈大,江南的人都把他看成是福星,因为他到哪里自然就带福,一般俗话讲的,走到哪旺到哪。每个人对他都非常尊重,把他看为是福星,把他看成是财神,当时他在江南这地区当官当了二十多年,在他管辖底下的这些百姓真的是有福气。所以一个良善的、正直的官员就是百姓的福报。

  这里讲到第二个故事是「帝君示敕」,这是讲到跟文昌帝君有关的。说太仓有一个叫黄建安的人,他的名字也叫黄立德,他也是在苏松这个地区,见到人民赋税很重,他就非常的担忧。这个人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可是他却是忧国忧民,看见百姓赋税很重,他就天天的拜佛,他是佛教徒,来祈求三宝加持,祈求天神保佑,让这个地区的人民都能够过上安乐的日子,让税收都能得到豁免。而且他自己虽然是普通老百姓,常常都上书给当地的官员,希望官员免除税收。当然他这一介平民写的信可能都没有得到理会,甚至很多人还笑他,你做这些事情有什么用?可是黄立德却是非常真诚的去这么做,真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有一年冬天,到秋天得了病,冬天之后愈来愈重,到了十一月的月底连水都喝不进去,已经奄奄一息。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文昌帝君把他召到文昌宫里面,到了宫殿里面,然后就对他说,说你其实早就要死的,你的阳寿已尽,但是因为你有一个良善的愿,就是希望为百姓减粮、减税,感动了天神,你的寿命也随之延长,而且给他口授了一个旨意,让他念三次,他能够背诵下来。等到黄立德梦醒之后,他记起这个梦境,梦境好像很真实,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他一下子精神就健旺起来,就是好起来,立即起来,提起笔把刚才文昌帝君给他的开示写在纸上。当时照顾他的人以为他已经不行了,奄奄一息,忽然之间看他从床上跳起来,提起笔来就写字,都觉得很惊奇。到了第二天早上,有几个亲戚来看他,本来是看看他的疾病怎么样,是不是最后要告别了,发现他突然之间精神头这么够,身体的病已经基本没有了,都很惊讶,当时一下子传为美谈,大家知道这个事情都非常的欢喜。这就是他真心的为百姓,虽然自己力量不足,但是他的心地真诚、慈悲,也是做到慈祥为国救民,感得这殊胜的福报,本来寿命要将尽了,延寿,最后活到七十七岁。因为他是学佛的、念佛的,到了七十七岁的时候,他可能已经预知时至,所以他闭门谢客,在家里长斋念佛,过了几年无疾而终,自在往生,这是黄立德。

  帝君给他的口谕里面有几句话非常好,我们可以提出来学习一下。他说「矢愿普亿万户穷檐乐利,奚啻蜉蝣之撼泰华,精卫之塞溟沧?虽然,九仞一篑,进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无怠初心」,这是帝君给他的开示。意思是说什么?说利益亿万户的百姓,你真正发心,发心为百姓,利乐百姓,救国救民,虽然我现在能力不足,但是有这个发心,就好像蜉蝣它有这个发心,愿震撼泰山。蜉蝣是在水面上生存的小生物,朝生暮死的那种小生命,可是它竟然有这个愿要震撼泰山。「精卫之塞溟沧」,精卫是传说里面炎帝的女儿,炎皇炎帝的女儿,她的愿是想要填海,可是力量不够,传说她死后化成一只鸟,每天衔著树枝飞到大海里去填,想把海填满,这是出自《山海经》里面的传说。这样的一种工作确实很不容易做成功,就好像九仞一篑,九仞,仞是千尺,九千尺高的大山,你用箩筐去把它铲平很不容易,愚公移山,是这个精神。但是只要自己至诚,天地之道是至诚无息,没有停息的。「圣贤之功,有进无退」,你能够一直前进、精进,你不退步,那么你所得到的功德最后还是圆满的。就好像《无量寿经》里讲的,在世间自在王座下,法藏比丘发愿,愿意建造极乐世界,问行不行?世间自在王告诉他说,「譬如大海,深广无边,一人斗量」,你用斗去量海水,「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你真正求道,这个愿不退,最后也能够功德圆满,这是慈祥为国救民。黄立德他就是用这种真诚心,没有想到自己得到这么大的福报。所以为人民即是为自己,因果不可思议。这当中如果我们有一点计较、有一点怀疑,说我这样做到底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做到?或者是做这个事情不是我能力范围之内的,我就退心了,那真诚心就不足,慈悲心就不圆满,功德也就不圆满,这个效果,就是福报,也不可能像黄立德那么的殊胜,他最后预知时至往生。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要学习像他那样真正发起那个纯善的心,这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虽然现在度不了,但是心要发出真诚的心来,始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圆成佛道,办圆满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分享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集)  2008/10/31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2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