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2集


   日期:2015/7/15 16: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正好讲到《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的第二十二句「孝亲」。我们今天采用文昌帝君在《道藏》里面另外一篇非常重要的开示,是「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我们来认真学习,来领会孝亲的含义。孔子在《孝经》当中说到,「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要行孝首先要从事亲开始,就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进而把这个真诚的孝心拓展,对一切的人乃至一切众生,都用这颗纯孝之心,都像对父母一样的对他们敬爱,而且能够把孝心保持终身不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真正圣贤他就是能保持这种纯孝的天性,所谓是赤子之心。文昌帝君在这篇「劝孝文」里面可以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我们非常深刻的、苦口婆心的来劝导,让我们去尽孝,先从孝顺双亲开始。这篇文章是文昌帝君应化,传说当中他是通过扶鸾把这个开示传到人间来的,正好开示那天是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帝君为我们开示这篇孝道的文章。我们因为之前已经很详细的介绍了文昌帝君的出生、他的生平、和他一十七世的来历,所以我们这个题目「文昌帝君」就不再做介绍。「元旦劝孝文」,这个元旦,在世上讲固然是正月初一,但是它也有寓意。为什么帝君要在元旦这天劝孝?因为元旦是新年伊始,开年第一天,第一天就要想到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件大事,那就是尽孝。这一年从这一天开始,也象徵著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子都是从父母那里开始的,没有父母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个身体,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所以在元旦这一天劝孝确实意义深长。我们来认真的学习这篇文章。

  「帝君垂训曰:今日是元旦,为人间第一日,吾当说人间第一事」。帝君就是文昌帝君,他垂训,就是降下他的教导,教导世人去行孝。他说今天是元旦,大年初一,这是人间所说的第一日,一年的第一日,帝君就为我们说人间第一事。这个第一事含义很广,底下就给我们介绍。每逢元旦都应该思惟这第一事。在过去,我从小到大我的母亲都注重对我孝道的培养,所以每逢过年过节都会让我做一个反思、总结,或者是写一篇对於父母、对於爷爷奶奶、公公姥姥,对老人家的这种报恩、赞叹的这些话或者是贺卡,这都是启发我们在这个佳节当中思惟父母、亲人的恩德,所谓是报本反始,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所以从小已经养成这个习惯,到了佳节的时候,或者是父母的生日,或者是自己的生日,都会拿出这些劝孝的文章来读诵,提起自己的孝思,那么这个佳节也就过得很有意义。所以帝君在这里也是这样劝导我们的。

  这篇文章,我记得在过去我出国留学的时候,不在父母身边;我大学毕业二十二岁就到美国去读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校的很多中国来的留学生,我也发心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在周末我们一起开一个讨论会,那是我主动邀他们的,还买了一些零食、饮料招待他们。虽然我是个穷学生,这点钱能拿得出来。大家坐在一起我们就学习这些孝道的文章,我记得我们也学过「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大家边读边说自己的体会,那时候大家都很感动,讨论得泪流满面,真的是远在他乡学子特别的对这种亲情有那种深刻感受。所以我们今天共同来讨论这人间第一事,「何谓第一事」?什么是第一事?底下帝君就给我们说明,「孝者百行之原,精而极之,可以参赞化育,故谓之第一事」。原来人间第一事就是孝道,孝道称为百行之原,百行就是讲我们人所有的行为。这个百不是数字,它是一种通称,就是无量无边的行为,身口意所有的造作,都要以孝道为基础,这叫百行之原,就好像河流有源头,大树有根,人的行为必须是以孝为基石。如果没有孝,这个行为就不能称为人的行为,说得难听一点,这叫禽兽的行为。禽兽里面还有孝道,我们看到乌鸦都会反哺,小乌鸦长大了还会找食回来供养自己的父母,小羊吃奶叫跪乳,跪下来吃的。你看动物界禽兽里面都有这个孝的行为,假如人没有孝行,那真的叫禽兽不如。所以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就是这个道理,孝心开了百善皆开,孝心要是不开,百善都不开。换句话说,没有孝心的人就是个大恶人,你想想连他父母都不尊敬、不爱戴,他能尊敬、爱护别人吗?

  所以中国传统圣学都注重孝道,儒家你看《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说德之本,道德的根本就是孝,又说这是「仁之本与」,仁爱的仁,仁它的本,它的根本就是孝,所有的圣贤教育都是从孝这里起源的,这是教之所由生也。换句话说,要教导人做人首先教孝道,从孩子刚生下来就要教。怎么教?父母要做好样子。所以儒家讲这个孝是第一德。那么道家,你看文昌帝君这里讲,是人间第一事。佛家?佛家讲孝是人间第一福。你看《观无量寿佛经》里说得很明白,说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三福里面第一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所以这是人间第一福。所以孝你看儒释道讲的都是一样的,它是第一德、第一事、第一福。因此传统圣学都是以孝为本,没有孝道就没有圣贤的教育,要成就圣贤首先要做孝子。而且成就圣贤也不过就是孝道达到圆满而已。这里文昌帝君就给我们明示了,他说「精而极之,可以参赞化育」。这个精就是精纯,孝达到精纯的程度,我们说纯孝到了极处,到了究竟圆满,就可以参赞化育。「参赞化育」这个名词是出自於儒家《四书》里面的「中庸」。「中庸」里面说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以「参赞化育」原文是出在「中庸」这段话。这段话什么意思?讲到至诚之道,我们能够有至诚之心,至诚是诚到了极处就能够尽其性,这个尽就是你能够与虚空法界十方三世相通,这叫能尽其性。这个性,佛法里讲得清楚,就是自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就是你能够通到自性,当然人之性也是自性,人之性就是叫佛性,人人本来是佛,所以人之性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这个就是自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这个物之性佛法里称为法性,人之性称为佛性,佛性、法性是一个性,都是自性。什么叫尽其性?就是佛法里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看你至诚到极处了就见性成佛,成佛就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赞就是赞助、帮助。天地,我们讲的宇宙,儒家讲天地实际上讲的小,佛法里讲遍法界虚空界那个大,所以你是帮助天地宇宙化育万物、生养万物,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跟自性融合在一体,你已经跟天地万物成为一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个同根的根就是自性,万物都是自性所生。所以你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也就是六祖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赞天地之化育,帮助天地生养万物,能生。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个参,古人用这个字来代表参。所以现在写银行支票写大写的字都写这个参字,就是参,壹贰参的参。什么叫与天地参?就是跟天地并列称为参。所以《三字经》上讲,「三才者,天地人」,这是三个并列的。那人凭什么能够跟天地并列?就是因为有至诚,诚到极处可以尽其性,也就是明心见性,因此可以跟天地并列,这是「中庸」讲的话。所以天地和万物、还有我们人,他的性是一不是二,这叫不二法门。怎么做到至诚?唯有尽孝才能够做到。所以孝到了精而极之,就是精纯到极处,这样就是至诚。哪有说至诚的人不孝?如果对父母不孝,哪来的至诚?他对一切人哪怕是恭敬有礼,但是他对父母不孝,那个恭敬有礼都是虚假的,虚伪的,不是至诚心里出来的。孔子说得好,「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不能尽孝的人他对别人不可能尽诚、不可能真爱、不可能真敬。那么孝字它本身代表的含义就含有天地人合一的这个道理。你看孝字,这是古代会意字,六书里面这个会意,就是你见到它的这个字形就能体会它的意思,这个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这老和子合一,一体,这就叫孝。老代表天,子就是在下面,地,天地,中间是人,天地人合一,你看这就是孝字代表的。所以《孝经》里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民就是人,人能够行天地之德,人在天地之间,他就能够跟天地合一,天地人一体这就叫孝。所以他能够参赞化育,他可以化育万物与天地参。因此帝君说孝是人间第一事,这个第一的意思太深广,不仅说是人刚出生第一个就要讲求的这种道德,而且它确确实实是天地之间的第一道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这是第一事。这是从理上来讲。假如我们能够真正行孝,能参赞化育,佛法里讲能明心见性,能成就大圣大贤,孟子说的,「尧舜之道无他,孝悌而已」。能够把孝道做到极处,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你也能做到。佛法里也讲,你能够把孝道做到圆满你就成佛了,因为只有佛才能真正圆满的做到与一切众生完全是一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是从理上讲人间第一事。

  下面从事上讲,「赤子离了母胎,在孩抱时便知得,故谓之第一事」。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孩子刚生下来,婴儿,这叫赤子。为什么叫赤子?赤条条的,什么东西都没带到世间,叫赤子。刚刚离了母胎,那是刚生下来的婴儿,你看他对於母亲的那种依恋、那种爱,这完全是天性,没人教他的,所以在孩抱时便知得,在襁褓当中他就能够对父母那种完全一体的爱,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婴儿跟父母在一起,就能体会到什么叫父子有亲,那真的是亲爱,里面没有一点隔阂,所以称为人间第一事。这个第一事正说明了孝是天性,所谓天性就是我们本有的德行。所以《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天性都是本善的,从哪里看到?从赤子离了母胎你便知得,他就是有那种孝心。很可惜慢慢长大了受到社会的污染,自私自利增加了,所以慢慢就变得不孝,这天性也就被那些污染、那些习气、那些烦恼给障伏住。所以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把那些不好的习性把它去除掉,让自己本善的天性恢复出来,这个天性就是世尊在《华严经》里讲的如来智慧德相,众生皆有,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被自己的妄想、被自己的我执,我执用我们普通的话来讲就是自私,执著我,这些都是障碍我们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天性。所以我们学习圣道就是要保存我们这个第一事。

  下面帝君又说到,「舍此一事,并无功业。舍此而立言,则为无本之言。舍此而能功盖天下,到底不从性分中流出,必作伪以欺国,负本以灭身」。古人讲究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立言都要以孝道为基础,如果没有孝道,那德也不立,功也不立,言也不立。这里就说到,舍此一事,并无功业,就是你没有立功,哪怕你做的事业再大,如果没有孝道的基础,这个功业都叫做昙花一现,不可能长久,帝君说这是并无功业。为什么?因为它没有根,没有地基,这样的楼房建造起来,建得愈高愈危险,孝道就是一切功业的根本、根基。所以我们看到真正有功业的人,在这个世间公认有大成就的,他都有孝心。像古时候的范仲淹,这是宋朝的名相,那真的是立功、立德、立言。他对於朝廷的功绩很大,可以说是出将入相,安定社稷的大功臣,而且他还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他对於儒学在宋朝的复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自己也兴办义学,支持很多年轻人读书,培养了不少人才,这功业可以说是丰功伟绩了。他的德行也是有口皆碑,自己非常的清廉,所有的俸禄都拿出来捐献、布施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到最后他自己过世了,我们看到《古文观止》里面有一篇「义田记」,就是记述他,他所有的俸禄都拿出去买义田,布施供养大众,所以他走的时候家里连棺材都买不起,你看清廉到这样的程度。所以到了民国时代,印光大师他最赞叹的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范仲淹。范仲淹立言,我们也学过「岳阳楼记」,他讲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分圣贤人的存心,影响了后世多少的人。他自己确实是一位大孝子,他小时候家庭不幸,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改嫁到姓朱的家族,带著他。他那时很小,不太懂事,等长大了,朱家的人排挤他,告诉他,你不是我们朱家的,你是姓范的。这个时候他就心里很难过,看到母亲在朱家也受到歧视,他就发愿要好好的努力考取功名,将来出人头地接母亲去奉养,而且要重振范家。你看这是孝道。所以读书非常刻苦,他辞别了自己的母亲,跟他母亲拜别的时候,跟母亲说,母亲,请您等我十年。古人讲「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范仲淹辞别了母亲之后,带著几本书,一个小包裹,一些衣物,一把佩剑,这就上路了,到了一个破书院里面读书。《传记》上讲,他是刻苦用功,五年读书晚上都衣不解带,早上是闻鸡起舞,立志要出人头地,生活非常清苦,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所谓断齑画粥,这个齑就是咸菜。范仲淹每天吃什么?自己煮一锅粥,拿一个咸菜把它切成一条条,用咸菜就粥吃。这个粥,早上煮了一锅以后,北方也比较冷,冻成一块,每餐他就切开一块,这叫做断齑画粥。有一次他的同学,他是一个富家子弟,来看范先生,看到范先生吃的这么样的简单,大概是担心他缺乏营养,给他送来了一桌很好的酒席给他补充营养,结果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富家子弟又去看他,发现那桌酒席原封不动还摆在那儿,那些饭菜已经发霉了。就问范先生,他说为什么你不吃我给你的饭?范仲淹对他很感谢,很真诚的跟他讲,不是我不愿意吃你的饭菜,是因为我今天吃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所以范先生就是这样子刻苦用功,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求学,最后真的考上功名。考上进士,进士是古代最高学位,好比我们现在讲的博士学位,当然以前进士比现在的博士更难考,考上进士就在朝廷里面当官。八年时间就得到功名,回来接母亲去奉养。原来是承诺母亲说要等十年,现在他八年就回来,衣锦还乡,提早了,把母亲接来奉养、尽孝。为朝廷鞠躬尽瘁,这是尽忠,为朝廷培养人才,自己也用自己的表率给世人做一个好样子,写下的文章都是千古名篇,这是立言。你看立功、立德、立言范先生都做到了。所以他家里都是孝悌传家,他的儿子范纯仁、范纯佑都是非常贤德的。朝廷都了解范家的家风,知道范仲淹先生的两个公子都是很有德行、学问。所以范先生告老还乡以后,朝廷又请他的儿子范纯仁出来为朝廷服务,给他很高的俸禄。但是当时因为范仲淹先生年老有病,范纯仁说我不可以舍掉我的父亲去接受朝廷的俸禄,他说道「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就是看到范纯仁那种纯孝,这都是范家的家风。所以父亲做一个好样子,儿子他也能够有这样的存心。所以舍此一事并无功业,没有孝道怎么可能有伟大的功业?

  舍此而立言,则为无本之言。假如我们说范仲淹先生不孝父母的话,他写「岳阳楼记」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先忧后乐那是对广大百姓的那种仁爱,这是大孝,大孝是建立在小孝的基础上,所谓小孝就是在家庭当中能对父母尽孝,所说的这些话就有根,大家就信服,他这个话能够流传千古,否则就成为无本之言了。即使是言语上说得好,没有这个德行做根基,这个话不可能流传千古,而且会遭人讥嫌,你自己都没做到你还说出来。说得不好听,叫什么?说到做不到叫骗人。所以这个本就是德、就是孝,孝是德之本,德是言之本,所以孝是本中之本,根本的根本,有了孝才有忠、才有仁、才有信,其他的德行才能够具备。

  所以底下又说,舍此而能功盖天下,到底不从性分中流出。舍掉孝道,一个人没有孝心,他的功盖天下,你看到好像事业做得很大,那是他前生修的福报,那是昙花一现,到底不从性分中流出,这个性分就是自性之中流出的性德。孝是性德,如果没有孝那就没有性德,不是说他没有了性德,是性德被他的这些烦恼恶念给障伏住了,他自性的性德流不出来。所以他的这些功业叫什么?必作伪以欺国,负本以灭身,这是搞虚伪的,搞欺诈,欺国欺民,最后的结果是负本灭身,辜负了根本,就是没有了孝道,自己结果就是身败名裂,甚至遭到世人、后人的唾弃。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这些例子,像三国时代的曹操,他没有孝道。为什么这么说?他还没有发起之前就看出来了。他有一次在逃难的时候,到了一个朋友的家里,这朋友的名字我忘了,这朋友招待他,看到他落难,去杀猪,准备给他供养一桌好的酒菜。结果拿刀杀猪的时候,曹操生性多疑,以为他朋友要害他,所以先下手为强,把他朋友给杀了。这是什么?他没有知恩报恩的心,他烦恼很重、疑虑心重。为什么疑虑心重?因为他私心太重,没有报恩的心,这个就是不孝的心。没有报恩的心,是他对自己的父母不会报恩,肯定对每个人都不会感恩,只会什么?疑虑,怕人家会收拾他。所以他最后即使是所谓功盖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一世,但是都是作伪欺国,最后身败名裂。他的儿子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很快就被灭掉。司马昭起来之后,推翻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他的功业都是昙花一现,落得一个什么?千古的骂名。所以我们都称曹操是奸雄,他功盖天下说他是雄,可是他是奸雄,奸是什么?作伪欺国,他的下场?就是负本以灭身。在民间有记载,曹操他死了以后生生世世做猪来还债。到乾隆时代还发现,有一个书生看到有一个屠夫宰猪的时候,发现这个猪皮里面写著「曹操」两个字。曹操做猪这是他的果报,堕在三恶道。所以立功、立德、立言都要以孝道为根基。

  下面又说,「天地是孝德结成,日月是孝光发亮。孝之道,言不可得而尽也」。天地是孝德结成的,这个话不仅是赞叹孝德,而且也是事实。我们学了佛法就晓得这个道理,宇宙万物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孝德是真心当中的性德,天地是唯心所现,当然也是孝德结成。性德作用就是能生能现,天地不就是孝德作用吗?所以宇宙万物本来一体,为什么?都是自性所现的,都是真心所生的,这一体就叫孝德。所以孝字本身这个字面就含有一体的含义,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也就是天地是一体。不仅天地一体,所谓「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叫三际,十方就是整个宇宙,统统是一体的。这个一体这种德就叫孝德,这是宇宙的真相。日月是孝光发亮,日月代表天地里面的这些作用,日月是发光的,用日月代表天地的作用,天地作用就是孝光发亮,也就是佛法里讲的自性起用,一体起用。一体是自性,由体起用就是能变能现,日月星辰、人类万物统统都是由体起用。所以能够尽孝,孝到了极处,精而极之,真的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与宇宙合一。

  所以下面说,「孝之道,言不可得而尽也」。孝道这个意义太深广,怎么能说得尽?因为它是自性的性德。所以讲自性是讲不完的,整个宇宙都是自性的所现物。所以这都是讲到最后已经是「言语道断,心行灭处」,这个深意讲到最后已经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而且你想,用你的意识心都触及不到,它体是这样的深邃,相是这样的广大,用是这样的繁多,所以不可得而尽也。这是第一段,讲究的是孝乃人间第一事,帝君给我们深刻的说明为什么孝叫第一事。从第二段下面开始,帝君就给我们从事上来讲,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他用三对,三个角度来讲,父母怎么样,我们应该如何尽孝?我们先看第二段是总说,他讲这个难易有三对。「为人子者,事富贵之父母易,事贫贱之父母难;事康健之父母易,事衰老之父母难;事具庆之父母易,事寡独之父母难」,这是讲到三对侍奉父母的难易的情形。这底下讲的是说事为主,这是前面讲理,后面说事,理事圆融。那么为人子,做儿女的,侍奉父母有难易不同,这是所处的缘分不一样,有的人生长在富贵家,父母很富贵,奴婢很多,照顾他的人很多,当然你侍奉父母很容易,父母也不太容易沦落到辛苦、没人管的这种悲凉的景象。但是对贫贱的父母来讲,侍奉起来这就难了,因为贫贱的人,关怀他的人少,儿女要是不去关怀父母谁去关怀?这是讲的一对。下面第二对是「事康健之父母易,事衰老之父母难」,康健,我们讲的身体很健康,特别是年纪大了,他能够健康这是有福。所以父母能健康这是儿女最大的福报,为什么?你侍奉父母容易,不困难,你不需要去天天扶持,料理他生活,他能自理,他生活得很有规律,很健康、很快乐,这个比较容易侍奉。但是如果父母衰老,衰是他身体弱,多病,或者是年纪老需要人照顾,而且是贴身照顾,这就不容易了。但是不容易也要去尽孝,不能够觉得这个太难了就不做,不做那就是亏欠道德。

  第三对是讲,事具庆之父母易,事寡独之父母难,这个庆就是福分,《易经》里面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有福,具庆就是有福的父母。怎么有福?一般讲世间讲究五福,五福临门,一个是富,一个是贵,一个是康宁,一个是好德,一个是善终,这五福。五福人人都希望,但知道福怎么来?通过修善而来。《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修善修福,修善才有福,修善就是修福,所以要希望有福报必须要修善。我们如果父母他是心地善良,很爱帮助人,很慈悲,这样子他福报就很大,他能够衣食无忧,心情愉快,而且到年老了,跟老伴在一起互相能够照顾,生活得也很和谐,家庭和乐,具庆之父母,你侍奉这两位老人家当然容易。假如父母到晚年是成为鳏寡孤独,譬如说老伴有一个已经去世,只剩下另一个,那他心地就很凄凉。或者是现在社会离婚的很多,父母离异,如果是单独生活,这也是很多的凄凉,你要照顾他要更加的细微、精心的去照顾,这就不太容易,但是不容易还是要尽心尽力,不能够畏难。容易照顾的父母,具庆之父母照顾起来容易,还是要认认真真的精心的去做、去照顾,勿轻略,「勿畏难,勿轻略」。总要将我们这个孝心圆满,这叫至诚心。这一段是总说三对难易的情形。底下这一大段就从这三个部分来分别的讲述,对於容易侍奉的父母要怎么做,不容易的父母,就是不容易照顾的父母,难的,要怎么样去做?

  我们先看第一对,就是富贵与贫贱这一对的难易。「夫富贵之父母,出入有人扶持,居止有人陪从;其愿常恰,其心常欢;故易事也」。首先是讲富贵之父母,家里有钱、有地位,这叫富贵,照顾父母的人会多,这是福报大。所以可能家里面听差马弁,奴婢侍从、随从很多,出入都有人扶持,一呼百应。居止这是行动或者是不行动,止就是你坐下来、站著,就是没有走动的时候,你到哪里都有人陪从你,所以儿女就不用这样子贴身的陪同,这一对的父母很有福报。你看他其愿常恰,他的愿望常常得到满足,有富贵的人很容易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其心常欢,所以他的心常常处在欢喜的状态。在富贵的人家里面重要的是什么?知足常乐,知足的人就常常欢喜。如果不知足,哪怕他的家财再多,地位再高,他也不能做到其愿常恰、其心常欢。所以知足者常乐。换句话说,知足的父母就是富贵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容易侍奉。所以做儿女的,你想照顾父母容易一些,那你要多给父母讲一点圣贤的教育,让父母能闻到佛法,他能知足常乐他也就成了富贵之父母。为什么?他能其愿常恰、其心常欢,他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样的父母最好照顾。我自己很庆幸我的父母都学佛,这就是我最大的福报。所以他们对物质的生活要求不高,能知足。所以我辞掉公职来学习圣贤教育,对他们供养马上就意味著没有了,但是他们都很支持我,他们认为我走这条路是最有意义的,能够真正帮助社会、帮助众生,也帮助自己提升。他们在物质生活上不要求很多,很满足了,这就容易侍奉。所以真正聪明的儿女你要想到让父母多学佛,多学佛不仅是让父母得到真实利益,你自己也能得到好处。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自己得好处才让父母学佛,但是这是一个事实。所以你真正要孝顺父母,必须是导引父母让他入圣贤之道,那么他就跟富贵之父母没有差别。

  下面又说,「若贫贱之父母,舍却白发夫妻,谁为言笑?离了青年子媳,孰与追随?人子一日在外,父母一日孤凄。为人子者,善体其情,能顷刻离左右也乎」?这是讲到对贫贱的父母而言,贫是家里没有财富,贱是家里没有地位,这样的父母他的景况确实就比较凄凉,年纪老了,更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没人爱跟他们来往,两个人,老夫老妻,叫白发夫妻,只能够互相之间安慰。所以舍掉了白发夫妻,谁跟他言笑?这是社会的世态炎凉。世态炎凉是因为人没有真正接受圣贤教育,追求功利的思想,所以对老年人就不爱搭理,不能够照顾。做儿女的看到这种情形,必须要多加关怀,照顾父母,不仅照顾父母的生活,还要照顾父母的感情、思想。他们离了青年子媳,儿女长大了,娶媳生子,他们是青壮年,要负担起养老的义务。在贫贱之家没有奴婢,请不起保姆,必须要自己照顾。所以青年的,就是年轻的儿女或者是媳妇,要贴身照顾,离开了这些儿女媳妇,谁去追随这些年老的人?假如他们暂时离家,现在工作常常会有出差的现象,或者是要留学,离开自己的父母,人子一日在外,你一天不在家,父母就一日孤凄,孤是孤独,凄是凄凉。这种情形我们可想而知。所以为人子,做人的儿女,要善体其情,体是体恤,体恤到父母的这分感情。父母这分感情往往不会说出来,中国人都特别厚道,不愿意让自己的感情影响到他人,特别是自己的儿女,所以当父母的都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他不会表达这种孤苦伶仃、凄凉的这种情感,但是为人儿女我们要善体其情,体恤到、感知到这分的情感。这是要什么?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替父母想一想,假如我是父母,在这样的境况,那我是什么样的感受。想到这里,怎么能够顷刻离左右?顷刻是很短的时间,不可以暂时离开父母一步,因为离开了以后父母就会觉得很孤独,那种没人理会、没人照顾的那种感情,很悲凉。有这一分体恤父母的心这就是孝道,这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

  我记得我的母亲年轻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孝女,她就是很能够体恤我姥姥的那种情感。我的母亲年轻的时候遇到国家的政治上的运动,文化大革命,这是全国的青年都遭遇到的不幸,所谓知青上山下乡。当时我的母亲和我的外公外婆一起都住在广州市,我外公因为家庭历史问题,被遣送到广东北部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山区翁源,去那里下放劳动。因为我外公是个教授,知识分子,当时有知识就不是好事情,文化大革命,都把文化给革掉。我的外公只能够离开家里在那边劳动,不能回家,只有我外婆(就是我姥姥)在家里,我的舅父和姨妈那时都被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一个是在四川,一个是在云南贵州这地方修铁路,只有我母亲陪著我姥姥。但是国家政策又要知青下乡劳动,所以我母亲就被调到广州市郊区,就是我的家乡萝岗那里劳动,就在那里遇到我父亲。当时我母亲还没有成家,在下乡的当中常常思念自己的母亲,所以经常都偷跑回来来照顾姥姥。结果很多当时的人都批评我母亲,说你这是资产阶级享乐思想,整天不干活,跑到广州市里去。就是这样背著这些批评、骂名,我母亲还是常常回来看望我姥姥。这是什么?善体其情,不忍心看到母亲那种孤独凄凉的样子。后来文革过后,我外公被平反了,全家又团聚。我姥姥常常回忆起文革当中的那一段苦难,都很感叹的对我说,说你的妈妈过去是跟我共过患难的。所以在那种患难的日子里,为人儿女能够善体亲情,这是让母亲的心得到最大的安慰,所以能坚持下来。后来我母亲也一直常常陪伴著我的姥姥,一直到我姥姥八十四岁寿终正寝。可以说从小到大,基本没有远离过我姥姥,没有出过远门,有时偶尔工作出差,几天就回来,就是这种。真正出远门是我姥姥去世以后,我出国留学了,博士毕业了,接我母亲到美国奉养,那是她可以说比较长期离开家的时间。所以我姥姥这一辈子都是我母亲一直陪伴在她的左右,所以母女的感情非常好。

  到了临终的那一段日子,我姥姥因为身体很虚弱,因为这一生生的孩子也不少,生了八个儿女,剩下四个,很多的创伤。所以她大小便都失禁,常常是睡在床上,床上都有屎尿,所以我妈妈就带著我每天给我姥姥换洗这些床单、换洗衣裤,给姥姥这种尽孝。后来也学佛了,就劝导老人家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老人家心地很慈祥、很善良,所以与善相应,遇到佛法马上能够信受奉行,闻到净土法门立刻生起信愿,虽然学佛时间很短,只有短短四年,她是一九九四年往生的。她走的时候状态很好,含笑往生,这是一般世人讲的寿终正寝,躺在自己床上走的,而且晚年没有什么大的病痛。走的时候我妈妈给她念佛,她是听著佛号含笑往生。她走了以后,我妈妈又把我马上从学校叫回来,因为我当时在中山大学念书,都住校,就立即赶回来给我姥姥继续念佛,念了整个晚上,到第二天下午才给她洗身换衣,发现她全身柔软,而且全身凉透了,头顶还有余温。她走之后我们可以说拼命给她做功德,首先把她所有的这些留下来的财物统统布施,另外我妈妈自己又拿出自己的存款给她大做功德。自己每天带著我诵经念佛,当时我是每天读诵《地藏经》给她回向。学佛刚刚开始学的时候也是非常勇猛精进,印书、做的善事,功德很多,另外自己也认真的听经念佛。结果感应很不可思议,到了她走后第三个礼拜,我在中山大学住校,晚上作梦,梦到她老人家,她告诉我,她说我现在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给我念阿弥陀佛,送我一程。我在梦中很欢喜,我说好,我就念佛送您。就看到我姥姥就坐在自己家里的床上结跏趺坐,双盘。我在梦中当时还打了妄想,我姥姥生平因为腿有毛病,不可能盘腿,竟然在梦里看到她双盘,了不起!我就跟她念佛,很大声的念,念著念著,这念佛声把自己吵醒,一看表,凌晨三点,这时候我明白了,大概是这个时候我姥姥往生净土。后来有一位气功师看到我,说你家里是不是最近有一个老人家去世?我说是,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看到你这个老人家在你的头上,不过她很快乐,她周围都是莲花。这个气功师也没有怎么学过佛,他也不认识我,就跟我这么说,大概有点小天眼,看到。我就把我姥姥的相片拿给他看,说是不是这个人?他说就是她,面相很慈祥的。经上讲,说到了极乐世界,菩萨能够常常回到我们娑婆世界来加持有缘的众生,我想大概姥姥在极乐世界化身回来也来加持我们。

  后来我的母亲,这是好几年以后,她自己在家里修行,专修念佛,常常自己闭门不下楼,闭关念佛一天或念佛二天或三天,短期的,像《无量寿经》里讲的,「有空闲时,绝欲去忧,慈心精进」,她就搞佛一、佛二、佛三,很清净的念佛之后,晚上常常也会梦到我姥姥。有一次打完佛一,一天念佛下来心很清净,睡梦当中就见到我姥姥,就像天人一样,身体非常轻盈,「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托著我妈妈的手,像跳舞一样,很轻盈,很高兴的样子,也没说话。我妈妈说在梦里她怎么觉得自己的身体很沉重,怎么我姥姥的身体那么轻盈,像天使一样。大概是这个时候,也是示现的,告诉我妈妈,你这样修很好,应该这么修下去。这是什么?我母亲对姥姥能够尽孝,能够体恤老人家这种在患难当中的那种孤苦,和到晚年,特别是我外公去世之后,四年时间,她那种做为单身老人那种凄凉,都体会到、都照顾到。所以我母亲那时候常常带老人家出去散散心,因为我姥姥一辈子都在家里,每次我妈妈回来都给她谈自己工作当中遇到什么情况、见到什么人,把社会上的这些事跟我姥姥说。所以我姥姥虽然足不出户,从来不出门,但是她也能够体会到很多这些社会上的事情,让她没有那么孤独。所以母女两人常常一直聊天聊到晚上,到夏天,广州热,扇著扇子,我妈妈就依偎在我姥姥的床前,一直聊聊到我姥姥睡著。这种情景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所以我母亲到晚年是很有福报。为什么这么说?我现在虽然走上这个圣学的道路,但是有人发心照顾她,而且比我照顾得还好。这是什么?自己修来的。而且我母亲她现在喜欢静修,自己有自己的功课,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都是她修善修福招感的。所以当父母孤独凄凉的时候,万不可以离弃父母。

  底下一段是讲到健康和衰老的父母这一对难易的对比。这文中说到,「健康之父母,行动可以自如,取携可以自便,朝作暮息可以任意,访亲问旧可以娱情,故易事也」。这是身体健康的父母,他行动自如,他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干活、办事、出门不用人陪同,自便。朝作暮息,还能够去劳动,古人是农耕时代,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朝作暮息可以任意,他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这是一个很好的福报。所以健康对老人来讲是最大的福报,比那富贵的更强。像我的爷爷今年八十九岁,身体还挺健康的,为什么?他一生是农民,一辈子都是朝作暮息,下地干活,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很老实,从来不搞人我是非,真是老实、老农民这样的一个性格。他很健康,八十九岁竟然还能自己骑自行车到镇上买东西。我们都劝他,你不要再骑自行车,他偏偏自己还去干。还能自己担著锄头下地去种种花、种种树或者种点菜什么的。这是健康之父母,你照顾他容易。他自己做饭,自己想吃什么他就到镇上自己买点,或者去喝个早茶,我就劝他念佛。他念佛真念起来的时候他能够经行三、四个小时可以不用出场。这个是什么?健康之父母他能够容易侍奉。他访亲问旧可以娱情,老人家找到一些老朋友、老知交,一起喝个茶、聊聊天,情感上得到欢娱,这是世间他们的福报。学佛以后,我们希望老人家能够志同道合的人,就是一块要求生净土的,大家在一起。你看像我们实际禅寺,有不少的老人家,在老人班,昨天我还去看了,负责老人班的一位法师跟我介绍老人班的情形,老人家都很精进,他们的功课一天很紧,排得满满的,很充实,真的是一句废话都不讲,一心一意就求生净土,而且走的好几位老人都走得很殊胜。有一位老人家,昨天那位法师介绍给我听,走的时候预知时至,他知道自己要走了,跟大家告别,而且能够走的时候很多瑞相,这是最大的福报。这一生,到晚年学佛,专精修行念佛往生净土,这个福报天人都没办法比。真正这样修行的老人,头脑都很清楚,很少说得什么老年痴呆症这些现代病,而且他们身体都比同龄的老人要好。为什么?心清净,心清净身就健康。所以老年班的老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很少需要很麻烦别人。这就是什么?易事,容易去侍奉。所以健康是很重要的。反过来,「若衰老之父母,儿子便是手足,不在面前,手足欲举而不能;媳妇便是腹心,不在膝下,腹心有求而不遂。时而忿忿於内,时而戚戚於怀。为人子者,善体其情,能顷刻离左右也乎」?衰老的父母,这是年老、体弱、多病,这样的父母最需要儿女照顾,所以儿子便是手足,儿女就等於他的手足一样,因为他的身体衰老,自己很难照顾自己,需要别人照顾。所以有什么需要,儿女马上要体会到,要上前帮助他。所以儿女不在面前,手足欲举而不能,就等於没了手脚一样,因为自己的手脚已经是虚弱,没有办法自理了。我们看到在中国山东,「天下父母」,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一个栏目,报导了一位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感人故事,这就是王希海。这位王希海他在年轻的时候,从他二十三岁开始,他的父亲因为患脑出血变成植物人。王希海当时正好有出国的机会,出国工作,本来这对年轻人是很好的一个前程,但是为了照顾父亲他放弃出国工作,自己贴身照顾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因为不能够离开父亲半步,所以他也不能工作,靠救济金生活。每天半个小时就给他父亲翻一次身,给他擦一下身体。他早上五点到六点钟就要做早饭,六点到七点的时候给他父亲喂饭,八点到十点洗衣服,十点到十一点给他父亲按摩,然后下午一点到二点要做中午饭,给他父亲喂饭,到了下午三点,背著他父亲出去户外晒太阳,一边晒太阳一边给他按摩,还给他吸痰。怎么吸痰?父亲是植物人,不能吐痰,痰如果积在喉咙里面这会出现危险,会哽噎,有生命危险。所以王希海就每天拿著一根吸管伸到父亲的嘴里,另一头用自己的嘴把父亲喉咙里的痰吸出来。下午五点钟又给父亲喂水,六点钟又洗一次衣服,然后做晚饭,到晚上十一点钟再给父亲按摩,到深夜给父亲还盖被,基本上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值班。他保证每天要给父亲换一次床单,洗床单,为什么?因为担心父亲会出汗,他不能动弹,身体如果出汗了在床单上,就会给父亲带来不舒服。而且这么做,做了多久?整整做了二十四年,他父亲五十多岁的时候得了这个病,二十四年以后,他父亲过八十大寿,还活著,而且活得很好。虽然没有知觉,但是整个身体竟然没有一点疮癣,皮肤非常的好。常常王希海背他父亲去医院复查,医生惊奇的发现,说我不能相信这是一个已经有二十四年的昏迷历史的植物人,他的身体竟然被照顾得这么好。所以一位老中医他看了王希海父亲的二十四年的病历,他说这不可思议,他说您可以在我们这个医学院给大家开病人护理课,你护理得这么好,说这天下无双。

  王希海就是这样的默默的给他父亲牺牲、奉献、照顾,整整二十四年,他都没有成家,因为他说没有时间成家。在成家跟照顾父亲这两者之间,他只能选择照顾父亲。王希海长得是高个,人也长得挺帅气,也有好几次人家给他说媒,也有对他爱慕的女性追求他。虽然他家里很贫穷,因为他没有工作,家里是靠救济生活,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老板愿意嫁给他,看到他有这样的人品,而且保证让他家里富裕,但是王希海都婉言拒绝。他每天就以他父亲做为他一天的中心,他说他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让他父亲会很难过。他说有一次,这二十四年里面犯的最大的一次失误,就是什么?有一天半夜十二点给他父亲喂饭,让他父亲坐起来,结果喂完饭以后自己就忘记把父亲放倒继续安睡,他就坐在父亲床边,自己因为太困了、太累了,睡著了,这坐著一睡就三个小时,到了三点,早上三点,就看见他父亲还坐在那里,已经累得不行,全身都是湿透了的汗。这时候马上把父亲放倒,自己就很内疚,说从今以后,他发誓,如果是父亲没有躺下来,自己绝对不能够坐著睡觉。所以你看看这里说的,「儿子便是手足,不在面前,手足欲举而不能」。王希海真正做到了这种纯孝,他就是父亲的手足,跟父亲是一体。所以「天下父母」这个山东电视台的栏目表彰他,评他做大孝子,这是感动整个中国,中国的为人儿女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下面说,「媳妇便是腹心」,娶妻,妻子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自己尽孝,也应该让妻子同样对父母尽孝。所以娶妻,也包括女众找男众,这都是要看他有没有孝道、孝德。所以媳妇就是公公婆婆的腹心,跟公公婆婆是亲密无间的,怎么能够会有隔阂?怎么能够还跟公公婆婆对立?所以古人有很多都是这种孝媳,给我们演出那种感人的故事。所以媳妇如果不在膝下,那么公公婆婆老人家他自己心里有什么愿求,也很难满足,因为身体虚弱多病,就是需要儿媳的照顾。衰老的父母自然心情就不好,因为身体病痛的折磨,所以心情是时而忿忿於内,时而戚戚於怀,忿忿於内就是心里面想不开,戚戚於怀就是心里面很有感伤,就是有这些悲恼,这时候最需要我们去安慰。所以为人子者,善体其情,能顷刻离左右也乎?为人儿女或者是为人媳妇,看老人家有这样的一种境遇,更要去体恤,多加关怀,怎么能够离弃他们?这是在情感上、在天理上都讲不通。这一段是给我们讲到健康的父母跟衰老的父母侍奉起来的难易的对比。见到容易侍奉的父母不可以忽视,还是要无微不至去照顾;见到衰老的父母更要加意去奉养,以使到善心、孝心圆满。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的「劝孝文」还没讲完,明天跟大家继续学习。讲得不妥之处,恳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08/11/3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2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