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孝还是不孝,是判断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基本标准


   日期:2015/7/16 2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朱杰人

  2013 年12月24日,我的母亲去世。母亲患老年痴呆病多年,最后的一年基本上是在床上度过的。对于她的离世,我们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但是,24早晨,当我看到她静静地躺着,突然之间意识到我们已经永远失去她的时候,却怎么也无法控制自己而失声痛哭起来。其实,那个时候,我就想对她说一句话:“妈妈,儿子对不起你呀!”

  “对不起”,是因为有很多想为妈妈做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做;“对不起”,是因为妈妈曾经向我提出的要求,我没能满足她;“对不起”,又因为妈妈在得病以后,我们才意识到其实她的一些病状早已有所表现,如果我们有一点医学知识,及早送医,也许可以延缓她的病程;“对不起”,还因为陪妈妈的时间太少了、有时候她问这问那还有点不耐烦……总之,我痛感自己没有好好地尽孝。现在明白了,却永远失去了。于是,我这一生欠下了一份再也无法偿还的债,一份心债。

孝还是不孝 是判断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基本标准

  中国人讲孝,孝是中国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甚至上升到了一种“道”,所谓“孝道”。孝还是不孝,这是中国人判断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一个基本标准。在古代,这甚至是判断一个官员是不是称职的红线。再大的官,如果被发现不孝,就得下台,皇帝老子都救不了你。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论,但是讲孝,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其中又以儒家对孝的提倡和孝道理论的贡献为最大,影响也最深远。孔子是非常强调孝的,大家耳熟能详的“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讲孝的。当然那是在农耕时代,交通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失孝,而对为人子女者提出的忠告。它的核心还是一个“孝”字,所以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今天交通便利了,远游已经不构成对尽孝的阻碍,过年回家就成了游子尽孝的最生动诠释。

  中国人过年,走得再远的人也要回家。为什么?为了和家人团聚。而和家人团聚中最主要的节目,是看望父母。这就是为了尽孝。我的家是一个大家族,我清晰地记得幼时,我们家每逢过年,新年第一天,起身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客堂去轮着给奶奶(爷爷早逝)和爸爸妈妈磕头。中国人为什么表示孝敬一定要磕头呢?磕头,是各种礼仪中表示最高诚意和最大谦恭的一种肢体语言,把自己的身体下降到受礼者的脚下,与大地平行了,这种谦恭可以说是已经无以复加了。这样的礼仪,要表达的意思很清楚:你是在做一件最重要的、至高无上的事情。中国人就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孝,就是一件最重要的、至高无上的事情。就这样,中国人把一个孝字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当然,近代以来,这一切受到了文化激进主义者们的诟病,他们甚至把孝与革命、孝与国家、政治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讲孝就是不要革命,讲孝就是不讲国家利益、就是政治立场不坚定。可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一个如果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会爱国家吗?他会忠于革命和政治吗?今天我们尽孝可以不磕头,但是磕头所蕴含的意义不能不知道,否则,你就会懈怠,你就会轻慢,你将会失去敬畏之心。

  孝的文化意蕴,还是一个爱字。外国人也讲爱父母,但是唯独中国人创造了一个专讲对父母之爱的词:“孝”。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把对父母的爱定义为孝呢?难道对父母的爱和对其他人的爱有区别吗?

  是的,在儒家的学说中,爱是有“差等”的。中国古代的墨家也讲爱,他们讲“兼爱”,也就是对一切人施以同等的爱。儒家不同意这种观点,毫不客气地予以批判。为什么儒家要批评“兼爱”说呢?对一切人施以同等的爱不是很好嘛?儒家说,不是不好,而是做不到。朱子说:“人之有爱,本由亲立;推而及物,自有等级。” 也就是说,人的爱心,是由于爱自己的父母而建立的。把对自己父母的爱做好了,才有可能把这种爱心推及到其他的人身上。所以,爱是有等级的,爱父母是根本,有了这种爱才有可能有其他的爱。如果爱父母做不好,你不可能“兼爱”。正因为对父母的爱如此重要,所以,儒家专门造了一个词“孝”,来区别和强调对父母的爱之特别与重要。

  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其实并不容易。他说过一句很费解的话,在历史上引起过很多不同的解释: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有弟子为你效劳,有好吃好喝的给长者享用,这不能算是孝,尽孝难的是“色”。那么,什么是“色难”呢?朱子解释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就是说,你对父母的表情和态度非常重要,要始终做到和颜悦色,很难。因为“人子胸中才有些不爱于亲之意,便有不顺气象,此所以为爱亲之色为难。”就是说,你是不是真正的爱你的父母,其实都写在你的脸上,这种脸色,是装不出来的。

  孔子在回答子游关于孝的提问时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认如果简单地把奉养父母就看做是孝,那就与养狗养马没有区别了。重要的是要有个“敬”字。在朱子的解释中,敬有两层意思,其一,就是要心诚,真心真意地爱自己的父母。其二,就是要把爱父母的事做好,“小心畏谨,不敢慢道(怠慢)”。所以他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不孝       坏人)(五明学佛网:不孝       坏人)  

 心律法师:佛为什么不让坏人变好人? 

 传喜法师:好人好自己 坏人坏自己 

 传喜法师:好人好自己 坏人坏自己 

 为什么邪YIN是大不孝! 

 真心忏悔回头是岸:邪YIN不孝入地狱,学佛使我重做人 

 做善事时若是有坏人来捣乱该怎么办 

 南怀瑾:纠正“不孝有三”的千年错解03 

 南怀瑾:纠正“不孝有三”的千年错解02 

 南怀瑾:纠正“不孝有三”的千年错解01 

 忏悔邪YIN及不孝 

 不孝养父母,永远都顺不起来 

 净土法门法师:不孝,这个学佛就不会有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