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4集


   日期:2015/7/17 15: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著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

  【敬兄。】

  『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规》上讲「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能够和睦,互相尊敬,互相照顾,这就是对父母孝顺,因为父母最希望看到自己儿女团结和睦。安士先生在这段发明解释当中他这样说到,「兄弟之间,形骸虽异,然以父母观之,其爱同也」。兄弟之间虽然长相有所差异,但是在父母眼中看兄弟都是自己的儿女,所以所施的爱是相等的。「故彼此睽离,未有不伤亲之心者」。所以如果彼此之间不和睦,睽就是不能够相和,互相不能够恭顺,离就是分离,甚至会勾心斗角,兄弟之间还会为了利益起争执,甚至要打官司。现在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这种现象,兄弟反目的,为了争财产、争这些利益要打官司,这在父母亲眼中看到真是让父母心伤透了,本来兄弟所谓是同怀、同胞,怎么可以互相之间为利而争?所以这就不孝。下面说,「人能互相友爱,则悌也,而孝存乎中矣」。所以兄弟之间能够互相友爱,所谓兄友弟恭,这就是悌道,悌道就是孝道,它是孝道的延伸。孝道主要是对父母而言,对父母恭顺、慈爱那就是孝。孝里面不仅是养父母之身,也要养父母之心,不能让父母伤心,如果兄弟不能友爱、团结,还会争执、反目,这就是让父母伤心,那孝也就没有了,所以尽孝之人必定是兄友弟恭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到兄友弟恭?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所以会牺牲别人的利益而利益自己,往往都会因为这些财物、物质上起纠纷,才导致兄弟不和。所以《弟子规》上讲,「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话没有注意到恭顺,所以会导致互相会起愤恨,这些我们得要注意到。在财物上要宁愿分给兄弟的多,留给自己的少,在言语上一定要做到谦卑、恭敬,这个悌道就能够做到。这里又说,「但言敬兄,不及弟,省文也」。敬兄实际上也包含了友弟,兄和弟这两个方面,这意思说到一个等於说到两个,这里只说敬兄是为了省文字,所以敬兄也包括对弟弟的友爱。

  下面又说,「手足之谊,每伤於妇人。妇人之贤者虽有,而不肖者甚多,惟其见小不见大,知己不知人,故争端易起。无如世间男子,偏信妇人」。讲到这确实我们也很感慨,世间人真的是很容易就「听妇言,乖骨肉」。手足之谊,手足比喻兄弟,人有两只手两只脚,配对的,手脚之间肯定是互相帮助,而且是无条件的,手足之谊就是代表兄弟之间无条件的关怀、爱护,所以兄弟往往称手足。可是没成家之前兄弟可能还挺和睦的、还挺关怀的,可是成家以后,自己有太太,有个小家,往往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兄弟。所以这里说每伤於妇人,这个妇人在表面字义上是讲娶了太太以后,顾著小家而不顾兄弟,好像这个罪过都推到妇人身上,实际上真正的问题还是在自己。自己孝悌之心淡薄,有了外缘就会起作用,手足之谊就会伤了。所以首先我们要反问自己,我这个孝悌之心是不是真诚的。

  下面说,妇人之贤者虽有,而不肖者甚多,这是在古代社会由於妇女缺乏系统的教育,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她们接受这个教育机会比较少,比男子少,才会出现这些情况。所以贤妇,所谓贤妻良母,虽然有,但是相对来讲,见识短浅的、自私自利的会比较多一点。这是因为什么?惟其见小不见大,见识小就胸量小,胸量小当然她就会知己不知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就很容易跟别人起争端,为了蝇头小利而去争执。这个妇人也不一定专指女性,假如是男性见识短浅、自私自利,只知有己不知有人,那么也可以属於这一类。这是什么?胸量窄小的人。所以与其称他为妇人,不如用孔子的「小人」这个名词来说更好。妇人里面也有君子、也有圣贤,你看周朝三太,那都是圣贤,太姜、太任、太姒,所以她们能够生养圣贤之子,文王、武王、周公,她们的儿子都是圣贤,她们不会见识短浅,她们心量广大,她们的心地仁爱、纯善。如果是男子里面见识短浅、自私自利,那真的是比妇人要不如,那就是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君子,小人就是心量小,容不得人。

  下面说,无如世间男子,偏信妇人,这是感叹世间很多的人娶了妻之后就偏信妇人,这主要原因还是自己有自私自利的根,遇到人家说这些枕头边的话,说些是是非非,烦恼就起来了。「兄弟虽万语千言,安能及妻妾之一诉乎」?兄弟本来是很团结和睦,都互相能够劝谏,万语千言都是为了兄弟好,可是成家以后,妻妾在旁用她们的短小的见识,自私自利的这些想法,给你哭诉一下,你就动心了,本来是孝悌忠信之人,在妇人面前就软下去了。所以下面说到,「所以极刚之夫,遇妻而柔」,再刚强的男子,遇到妻子他就柔下来了,不能坚持做人的原则,不能坚持道德、伦理,这就软弱了。「极勇之夫,遇妻而怯」,他在外面刚勇,可以跟人家拔刀相向,可是回到家里怕老婆,遇妻而怯,胆怯。为什么人会有胆怯?因为有欲求。古人说得好,「无欲则刚」,有欲这就软弱了。所以在外面虽然很骁勇,但是他因为有所欲求就有所胆怯,这个胆怯的把柄被他妻子抓住了,於是他就控制在妻子的手里。这种人很多,往往妻子跟公公婆婆闹矛盾的时候,做儿子的会倒向妻子这一方,反而跟父母对立、矛盾。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这里,在欲利之前就忘了孝悌。所以这些话虽然是讲到兄弟之间的关系,也适用於父母关系。

  下面又讲,「极智之夫,遇妻而昏」,本来很有智慧的,很聪明、很伶俐的人,智慧是他能够识大体、顾全大局,能够把握这个义字,义就是应该做的,应该做的就做,不应该做的不做,这叫智慧,可是因为有了欲求,在太太面前就昏了,昏了头脑。所以古人造字也很有意思,你看结婚的婚字,女字边一个昏头昏脑的昏,这本身就提醒我们不要见了女的就昏了,要保持我们的智慧。所以这是要平时要在这些大义、这些道理要明了,在是非面前你就能够看得准确,你的度数才能拿捏得好。下面又讲,「极贵之夫,遇妻而奴」,就是他的地位很显贵的,可是遇到自己的妻子就变成一个奴才,对妻子是言听计从。孔子当年曾经到过卫国,卫灵公他就是一个非常爱女人这样的一个人,好色之人,他娶了南子做妃子。本来卫灵公他有一个好名声,就是礼贤下士,他很尊重贤能之人。所以孔子到列国周游就到了卫国,看看能不能够帮助卫灵公,施展他的抱负。可是卫灵公他偏偏是什么?宠爱他的妃子南子,在南子跟前真的像一个奴才一样,南子说什么话都言听计从。南子这个人是个心量窄小、嫉妒心强的人,她容不下孔子,因为孔子是刚正不阿,全国很多人,很多这些臣子都去谄媚巴结南子,但是孔子没有这么做,所以南子就很生气,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结果卫灵公最后也都把孔子,不能说赶出去,但也暗示他让他离开。他有一天向孔子请教用兵之法,孔子说我不懂怎么用兵,我只懂得怎样做祭祀,怎样做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何必谈用兵?有了教育就不用用兵了。结果卫灵公不高兴,刚好这时候有雁子来,天上有只大雁飞过,他说大雁也要飞走了,暗示孔子你也该走了。孔子明白了,第二天马上告辞,走的时候叹息著说,说只有小人和女人最难相处。这个女人就是讲那种心量狭小,不知道义,任著自己的私情私欲办事、判断的这种人。所以你看卫灵公身为一国之君,极贵之夫,遇妻而奴。

  下面又说,「极果断之夫,遇妻而不决」。本来性格果敢,能明断是非,结果遇到妻子就失去智慧,就犹豫不决。「极鄙吝之夫,遇妻而慷慨」。鄙吝之夫是本来他是很小气,不肯布施,他对他的父母、对他的兄弟甚至都一毛不拔的,可是对他的太太却是慷慨布施,可以把他所有的财产统统交给他太太,由他太太说了算,让他太太主持整个家业,这看起来很慷慨,实际上完全是没有智慧的小人之心。下面又说,「极倨傲之夫,遇妻而低头」。本来他可能是很傲慢的,或者是自己自命清高的,可是遇到太太却低下头来,对太太是服服贴贴。「极方正之夫,遇妻而谄媚」。本来是刚正不阿之人,正直之人,可是结了婚,对太太就常常是谄媚巴结讨好,可能是为了自己妻子一笑,不惜千金之代价,过去所谓「千金一笑」这种典故我们都很了解。

  「虽以君父之尊,不能强其忠孝,独有闺中一妇,左提右挈而有余,可怜哉」!遇到了国君或者是父亲,君和父都是极尊的地位,古人把君和父比成天,像天一样的尊贵。而结了婚以后,居然在君父面前,极尊贵的人面前,这个忠孝之心都生不起来,他的心里就想到他自己的太太,完全是情执作用。所以他只对一个人服务,就是闺中一妇。左提右挈而有余,左提右挈这是比喻服务的那种样子,毕恭毕敬,左搀著右扶著,还有余,就是还不只这些,一副奴才的样子,很可怜!为什么安士先生在这里慨叹他很可怜?因为他已经成为自己情欲的奴隶。要知道爱情它是要建立在道义、恩义的基础上,这才能够长久。所以古人讲恩爱夫妻,先讲恩后讲爱,不是讲爱恩夫妻。为什么把恩字放在爱字之前?恩里面含有道义和恩义。为什么古人要娶妻?就是一个,可以帮助孝养父母,第二个,传宗接代,是为了这个义而去成家的,不是为了欲。倘若是被情欲所牵,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义结合的夫妻,其实他们的结果也不会很好,因为这种情欲所结合的,情欲会变,而且变得很快。所以你看看现在的社会离婚率这么高,为什么?因为现在都是叫自由恋爱。所谓自由恋爱就是你情我爱,互相看到了很喜欢就结婚。常常听到有早上相遇一见钟情,下午去办登记结婚。可是他的婚姻有多长?也有的是今天结了婚,明天又去办离婚。这是什么?建立在情欲基础上的婚姻就是这样的,不能长久。要有道义、恩义,古人所谓的「糟糠之妻不下堂」,即使现在发达了,过去患难与共的人不能够离弃,这就是道义。娶来的太太能够侍奉公公婆婆,代我来孝顺父母,这一分恩义就无论如何不可以去遗弃她。

  所以我们要晓得结婚找对象贵在她的德行,有德行这个人才讲究道义、恩义,她才可能会跟你白头偕老,她到你的家里才能够跟家里人和睦相处。真正贤慧的太太叫贤内助,必定是帮助先生进德修业,先生有出现什么错误,太太会提醒他改过,太太会帮助先生尽孝、尽悌,所谓忠主、孝亲、敬兄、信友,媳妇(太太)会督促先生去做,怎么可能会分裂他跟自己父母和兄弟之间的关系?这个归根到柢还是因为缺乏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之所致。所以印光大师当年非常强调女众德行之重要,他说治国平天下之大权女人操了一大半。为什么?因为女人能够相夫教子,她真正帮助先生进德修业,就可以帮助社会治国、平天下,她真正培养好的儿女,这个儿女下一代也能够治国、平天下。教育母亲最重要,所以女人大权掌握世界的命运,所以培养贤慧的女子就很重要,欲有良子首先有贤母。过去民国时代有一位王善人王凤仪,大善人,他就是办女学,专门培养有德行的妇女,这是治国安邦之大道。我们现在说的,要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而且要持续发展,不可以不注重女学教育,女德的教育,女子要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家庭能和睦,社会能安定,世界能和谐。所以安士先生在这里很感叹,如果没有很好的女德教育,女子没有德,那真的是不仅女子可怜,男子更可怜,整个社会人都很可怜。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到,「五浊恶世之兄弟也。安得家家有贤妯娌,使之式相好,无相尤也」。这是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用我们的地球来讲,真叫五浊恶世。这五浊,《阿弥陀经》里讲的,叫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这五浊。劫浊是我们这个大时代是污染的,浊就是污染,尤其是现在讲末法时代,确实比过去污染要严重太多了,身心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日益严重。见浊就是见解的污染,邪知邪见、自私自利,这就是污染,贪瞋痴慢都是污染。这些污染怎么来的?没有良好教育导致的。这些媒体、广播、报章、杂志,这些都是教育的工具,它里面播放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就能想像出为什么这叫劫浊,为什么叫见浊。还有烦恼浊,众生都有很重的烦恼,贪瞋痴慢的习气很重。命浊,这是寿命短促,我们身体也不健康,比过去人来讲虚弱。还有现在我们吃的东西,真的是饮苦食毒,很难吃上没有污染的食品,都是些化肥农药培养出来的这些农作物,动物的肉那就更糟糕,都是化学药品、激素打出来的,连现在奶粉你看都有这些化学的毒品在里面,所以这是真是浊恶到极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兄弟之间要和睦真的是难上加难。安得家家有贤妯娌,妯娌就是兄弟他们的妻子之间称为妯娌。没有好的太太就难免会兄弟之间闹矛盾,难免会造成婆媳不和、妯娌不和,紧接著就是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所以互相之间都会起怨尤,起怨恨。不仅是家里面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会导致这种不和,现在你看看学生跟老师之间也不和,同学之间也不和,同一个师门里面的所谓是学生、弟子,都会互相之间闹矛盾,还会起怨恨、冲突,甚至会反目成仇。这些事情虽然是自古有之,可是现在是愈来愈严重,根本原因都在於缺乏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我们在这样的一个五浊恶世当中,要想到怎样能够保存自己的良善的存心,保养自己的道德不要受染污。别人造业是别人的事情,各人因果各人负责,我们自己要走正道,我们不要看别人不好,他走他的路,我们不见他人过。我们自己一心进德修业,自己要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行做到,那我们心是踏实的。他们没做到他们的心不踏实,他们去争,争到最后他们是烦恼的。凡是人家跟我们争,我们就让,绝对不跟人家去争利,只要他想要,马上双手奉献,绝不跟他计较。这是我们师父上人你看这一生给我们演出的好样子,道场你看看,只要有人想争这个道场,我们师父立即走路,马上就离开,双手奉献给你,绝对不会跟你争。时间久了他会生惭愧心,他知道你是好人,他会回头,他会认错,这是一种慈悲,给他机会忏悔。所以这些都是来自孝悌的存心,这个孝悌,真正养成这种真诚心,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安士先生在说完一段大道理之后,给我们讲了两则故事,让我们更加去深入体会这敬兄的悌道。这是讲到「爱敬交至」这个故事,讲到明朝有兄弟两人,弟弟叫赵彦霄,跟他的兄长赵彦云,兄弟两人本来都是很和睦,从小到大在一起,同吃同住十二年。后来兄长因为比较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他就需要更多的财产,所以就提出跟他弟弟分家,弟弟也就随顺兄长的意思,兄弟两人分了五年。结果五年之后这个做兄长的,就是赵彦云,把财产全部荡光了,这个时候他也是很困难。弟弟看出来了,就请兄长到家里吃饭,摆上好酒好菜,然后跟他兄长说,其实弟弟本来就没有分家的意思,因为兄长你提出要分家,我想到可能兄长为人不是很节约,说得很委婉,说你没有很节约,用钱比较豪爽,所以弟弟才敬为兄长来守住祖先的家业,守住我这一半,是代你来守的,迟早等你把这个财产收回去,既然现在兄长看来是需要收回去,那么弟弟很乐意把这个财产统统归还,请兄长你继续主持家政。说完之后就马上把五年前分家的那个契约拿出来,当著他兄长的面烧掉,然后把自己的整个家里大大小小的这些资料、钥匙统统交给兄长,而且还代他的兄长还了很多债务。弟弟这么一做,兄长就觉得非常的惭愧,后来就认真的改过,不再游手好闲,就真正继承家业,把家道兴起来。这是做弟弟的赵彦霄敬兄做到了极处,他的眼里真的只有父母,只有跟兄弟一体的观念。虽然兄长分了家,但是他自己心里没有分,他只是想说把家产代兄长保管,你看完全没有自私的念头,果报就非常殊胜。所以第二年弟弟赵彦霄和他的孩子,父子两人都同登进士,这个在历史上很少见的。做父亲的生了儿子,儿子也同时考上进士,进士是古代最高学位。他何以有这样的福报?因为他的德厚,他的善心纯,修善修福,所以有这样的大福报。

  安士先生在后面一段评论,这是按里面说到,「临财之际,兄弟尤易参商」,在用钱的时候兄弟之间更需要互相商量。「所以为亲用财,则互相推诿;分亲所有,则彼此争竞也」。他说兄弟对待财物,家里的财产,很难没有私心,有谁能够见利思义?这种人少,真正能做到见利思义这是君子、这是善人。一般我们说小人,都是会做到为亲用财的时候就互相推诿,譬如说用自己的钱来赡养父母,往往会把责任推给对方,这个应该哥哥做,哥哥是老大,哥哥说赡养父母应该弟弟做,弟弟有能力,就互相推诿。到分亲所有,则彼此争竞,到了分财产的时候,好了,哥哥说我应该得多一点,我是老大,弟弟说我应该得多一点,这财产我贡献大。都是争利,心里没有义,这都是造罪业。

  下面又说,「善哉!《功过格》云:人子当养生送死时,应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子想,当析产受业时,应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善哉是赞叹《功过格》下面的一段话,下面一段话说得好!《功过格》云,人子,为人儿女的,养生送死的时候,这是对父母而言,父母在生要赡养父母,父母过世要送终,我们说要办好丧事,要祭祀父母,这都是为人子的责任。这个责任不要推到别人身上,不能把它推给兄弟,这个兄弟也包括姐妹,应该什么?自己多承担一些,所以应该怎么想?好像父母少生了一个儿女。譬如说我是兄弟两个人,要真正承担责任的时候,就好像父母少生了他,只有我一个独生子一样,所以全部责任由我承担,这就是真实的孝顺。当析产受业时,析产就是分财产,继承家业这个时候,要怎么想?好像父母多生一子想,父母多生一个儿女,这财产要多分给他一份,也就意味著少分给我自己一份。换句话说,我甘愿分少一点,给兄弟姐妹多分一点,这叫推多取少,这个是《感应篇》里称赞的美德。

  古时候唐朝有一位孝子,他就是念念想到自己父母如何能够安度晚年。他的母亲因为身体不好,到晚年眼睛瞎了,这位崔先生就一直想方设法给他母亲欢心。所以每逢过年过节,他都把这些兄弟姐妹连同他们的儿女都找来,让母亲也能够欢心。当母亲想要吃什么,这个孝子必定是满足。后来母亲走了,他做了官,把自己做官得到的俸禄分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帮助他们赡养儿女。他说如果母亲在世的时候,她想到的都是自己的这些儿女、儿孙,我现在帮助兄弟姐妹,也能够安慰自己母亲在天之灵。你看这都是心地纯孝,所以对兄弟手足自自然然他就多奉献,绝对不会去争利、争财产。所以父母、兄弟之间我们只讲贡献,不要讲索取,只讲义,不要讲利。所以安士先生讲,「观赵君所为,何尝有财产之见在其意中哉」。这位赵彦霄,刚才这个故事里的弟弟,他所作所为证明他意念里面没有财产这个观念,绝对不会贪这些家产,他观念当中只存有道义、恩义、情义,所以他的福报不是没有原因的。

  下面第二个故事是「至性感人」,这是讲到在归安这个县城,归安是在现在浙江省湖州市这个地区,有一位先生叫严溪,字亭凤,叫严亭凤,天性纯孝,孝悌都做得很好。有一天他跟同乡一位叫做施翊之的一起坐船,施先生他因为最近跟他的兄弟在分财产,因为财产分得不平均,所以心里有怨气,恐怕就把这一肚子的苦水向严先生道出来。严先生听了之后皱著眉头,说我自己正苦我兄长能力不够,不能够把我所有的财产拿过去经营,如果我的兄长能够有能力,那我这些财产很希望统统给我的兄长,我自己就不用忧恼,不用经营,多快乐,你有财产还要去经营,你还要操心。这么一说,他自己很感动,自己流眼泪,旁边施先生听了以后也很感动,就有所领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后来兄弟两个人他们就和好了。本来兄弟两个人都是在知州这个地方做官,原来为了家产分产不均匀的事情已经互相之间怨恨了几年,经过严先生这么一开导,兄弟两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於是和好如初,互相礼让,终身都没有再为财产起过争执。

  我们看到了也很赞叹,一方面是赞叹严先生他的身教、言教确实可以感化别人,另外一方面也很感叹,古人真是好教,你看看严先生这么一番话,就能够把积怨多年的兄弟两个人和解,而且终身再没有怨言。现在如果严先生再来这个世间来帮助譬如说两个兄弟之间打官司,为争财产打官司,那严先生这番话管不管用?严先生讲完之后他自己能够挥泪不已,现在把眼睛哭瞎了恐怕对方也未必有所感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还是失教!古人自小他都受到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虽然会犯过失,但是回头得容易,他知道自己有过失他会改,这就难能可贵。现在人从小没有受到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自私自利成性,所以回头就难,这就要劳累教育者要多费苦心。所以教学希望愈多人做愈好,面愈广愈好,时间愈长愈好。现在幸好有科技、媒体这些技术,能够把课程传递到千家万户。这些教学不可一日中断,一日中断,古人是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现在不行了,现在是一日不读圣贤书,一日不听圣贤教诲则面目全非。哪怕是之前有圣贤教育薰习的人,他的薰习如果中断了,圣贤教诲他不去学习了,堕落也就难免,为什么?因为社会的污染、诱惑太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现前的时候,能有几人能够把持得住?不是真正每天在圣教里薰习,天天不间断,那个很难敌得过。

  下面安士先生他有一段评论说,「严公之致仕也,兄贫且老,迎养於家」。这是讲到严公,就是严亭凤先生,刚才劝化的人,他是做官的,有地位的,但是他的兄长是贫困潦倒的,而且年纪比较大,严公他就把兄长接到家里来赡养。古人这种恩义,真的是把兄长做为父亲一样,长兄即是父,所以虽然父母不在了,但是兄长就如同父母一样,兄如同父,嫂嫂就如同母。这个兄长大概是能力比较弱,所以他才有前面所说的话,说因为兄长他能力不行,如果能力行,希望整个家产都由他来主管。兄长要不行的话,弟弟应该承担起管理家产,同时赡养兄长的义务。每一次宴客的时候,严公他都遵守著兄弟的礼节,所谓「长者先,幼者后」,虽然自己是有很高的地位,兄长是一介平民,但是在家里那就是以兄弟之礼相对。所以让兄长拿著杯子,「执爵」,爵就是三脚杯,古代喝酒用的三脚杯,让兄长来带头敬客,就是说明兄长是主人,我这弟弟在家里就不是主人,是听命於兄长的,「公执箸随后」,他拿著筷子随在后面。一般来讲宴客,先敬酒,后夹菜,所以兄在前面敬酒,严公,做弟弟的,在后面夹菜。有一日,「一日进箸稍迟,兄怒,批其颊,公欣然受之,终席尽欢」。这是有一天宴客,来的都是肯定是有一定身分的人,因为严公他也是有身分、有地位之人,严公有一次跟著他兄长后面给宾客敬酒、夹菜,兄长在前面敬酒,后面弟弟拿著筷子来迟了,结果他兄长就发脾气,很愤怒,当著这些贵客的面就给他弟弟两个耳光,批其颊就是打在他脸颊上。公欣然受之,严公在这样难堪的局面里面他没有丝毫的怨恨,不仅没有抵抗、反抗,反而是欣然受之,欣然是很快乐的、很安然的领受兄长对他的责打,肯定是立即认错。所以终席尽欢,大家依然继续吃宴会,最后都能够欢散。如果当时这弟弟马上反抗,说你为什么打我?两个人吵起来,客人也就觉得很难堪,那就不欢而散。结果严公这么一做,宾客就更加的尊敬严公的德行。「酒罢,送兄入卧」,大家吃完了,大概兄长也喝多了几杯,严公就送他的兄长到卧室休息。「次旦,天未明,随至榻前候问」,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严公就到他兄长床榻之前问候,真的「晨则省,昏则定」。「未几兄卒」,过后没有多久时间,大概过了几年,他的兄长就过世了。「哭葬尽礼」,弟弟以很厚的葬礼来安葬他的兄长。《孝经》和《弟子规》里面都有强调丧亲祭祀要尽礼,所谓是「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个当弟弟的真的做得很圆满,他内心里面绝没有对自己兄长有丝毫的矛盾、对立,甚至是怨恨,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必定是反求诸己,绝不埋怨对方。

  「公之事兄若此,知其对施之言,字字由中而发矣」。严公你看他自己对他兄长能做到这样,所以他能够对施翊之,就是前面他对他的这个朋友那种告诫劝导字字由中而发,由中而发是真诚流露出来的。所以他讲的那些道理自己都做到,他劝朋友敬兄尽悌他自己先做到,只有先做到了,对别人才有真正教化的效果,这是所谓正己化人,自己身正了才能够感化别人,自己没做到你说别人不信服,甚至是自己说了都有点不好意思,自己都没做到,这怎么能说是由中而发?不是从自己内心里讲出来的真实体会。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育要知道,最关键一点是自己做到,上台讲课自己要是做到了,那就是字字由中而发。所以修持重要,讲课讲得好与不好,方法、技术是其次,你的讲台经验那都是其次。一般来讲,经过一段时间练习都能讲得像个样子,但是真正要起到教化众生的效果,这个教它的效果是化,化是转化,让听众听了之后他真的改变自己,他人生观、宇宙观他能改变,他能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甚至转凡成圣,那我们自己要真实的修持功夫才能够达到。严公他自己尽悌了,所以他能够只要以简单几句话,就能够让他的朋友把多年的过恶改正过来,而且终身不再犯。这是讲到敬兄。

  下面《阴骘文》第二十四句是讲

  【信友。】

  这是对朋友要守信,讲求信用。这里面道理也是很深刻。安士先生在发明这一段里面讲到,「据字义言,则多人为朋,少人为友」。就按照字面解释,这个朋、友它的意思稍有不同,如果是人数比较多大家在一起叫朋,如果是人数少的叫友,所以友比朋难得。朋就是大家在一起共事、同学,人数多了,但是不一定是知己、知音,不一定是真正志同道合。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数不多,古人讲人一生得一知己足矣,能够有一个知己这就是福报。所以佛经上也有讲过这么一句话,它说「贤友是万福之基」,真正有贤德的朋友、道友,这是你万福的基石,万福就是无量无边的福报,都有根基了。为什么?因为贤友、益友能够助我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能够让我菩提道上、修道的路上减少很多障碍,少走弯路。所以贤友真的是太可贵了,在佛经上讲善友。祖师有说到以善友为依,善友是菩提道上的依靠,善友也包括老师、也包括同学,真正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太可贵了。在这里,「然此处不必强分」,朋和友的意思我们不用勉强去区分。也就是安士先生这里解释,朋和友是合在一起,「凡同朝、同类、同窗、同事者,皆可为友」,同一个朝,上朝的,就是你共事的人,古代上朝一起当官,现在更广泛了,你在一个单位、在一个学校、在一个企业一起共事的同事,还有同类,同类这类别也很繁多,譬如说你是同一个学校出来的,或者干同一个行业的,有相同经历的,还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等,都有同类之人,同窗这是指同学,过去一起上过学的,同事就是一起工作的,都可以称为友。当然在佛门里面我们称为同参道友,这什么?同道中人,菩提善友,这就比世间的友更可贵。对於这些朋友要讲求信义,这是跟朋友相处之道。所以「信即不欺之谓」,什么叫信?不欺就叫信。欺是欺骗,欺骗谁?一者欺骗自己的朋友,二者是欺骗自己,所谓自欺欺人,欺人也就是自欺。不要以为欺人就是自己得到什么好处,没有,你也是欺骗自己,自己得不到好处只有坏处,因为信义没有了的话,跟来的都是祸患。所以这个信意思很广,它就是指不欺的意思。「非独指践言一端」,不仅仅是讲履行诺言这一条,践言就是履行你的诺言。《弟子规》上讲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是信。讲话要算数的,言出必行,人无信则不立,如果没有信用的话你就不能够立足。所以古人的德行讲究是「言必信,行必果」,讲话一定要做到,要做必定要做出效果,要做到圆满,这叫做行必果,这些都是叫信。

  下面说,「是故谋事不忠,非信也」,如果你为人做事情,譬如说给领导服务不能够尽忠,这个忠就是尽心尽力,忠里面没有私,有私心就不可能做到忠,那就是不信,没有信义。「负人财物,非信也」,如果欠人的财没有还,想要贪人的便宜,借了钱还不想还,这就是不信,没有信义。所以《弟子规》上讲「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你有信义,人家对你的人格放心,你以后有什么需要,人家自然会帮助你,没有信义就不可能得到人家的信任,自己将来要做事人家不会帮助你。「面誉背毁,非信也」,这是讲什么?对朋友当面赞叹他,背后又毁谤他,这就是佛法里的《十善业道经》里讲的两舌,当面说一套背里说一套,面是背非那就不叫信。真正有信用的人、有信义的人,当面和背后讲的是一个话,绝对不会有两种说法,这是不两舌,更不可能会挑拨离间,搬说是非。特别是对一个团体而言,不可以讲这个团体或者团体成员里面的是非,破坏团体的和睦,那不仅是没有信义,那真的就是造作恶业。如果这个团体是和合的团体,佛法叫僧团,僧团是修六和敬的道场,我们在这里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说某人不好,那人很差,搞这些分裂,搬弄是非,造成道场不和睦,这个罪业就太大了。戒经上讲破和合僧团那是堕阿鼻地狱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信字多么重要。

  下面又说,「缓急不周,非信也」,缓急这是代表朋友有需要的时候,有时候是急需的,急需你帮忙,有时候可能是不那么急需,这叫缓。不管是缓还是急,只要朋友需要,我们就应该立刻帮助,这个周就是周济,帮助的意思。如果对朋友的需要我们袖手旁观,不予理睬,这就非信,没有对朋友的道义。「知过不规,非信也」,这个过是看到朋友有过失,真正有道义应该悄悄的私下里去规劝他,帮助他改过,不能够袖手旁观眼看著朋友陷於不义而不顾,这就不是信,这就不是对朋友的道义,所以「过不规,道两亏」,就是这个意思。见到朋友,真正是同修道友他有过错,本来你告诉他,他能改,但是为了人情、面子,不想得罪人,不去规劝,道两亏了。两亏就是两个人的道都亏了,朋友自然因为没人劝导他陷於不义,道亏了,自己?自己没有负起对朋友的道义,这也是道亏了。所以知过,看到朋友过失,只要朋友能接受,必定要规劝。

  我们与朋友相处,真正能有对我们规过的朋友,这是我们的福报,这真的叫良师益友。我们想要有良师益友必须自己要具备一定的德行、一定的条件。什么条件?就是你真愿意改过,你闻过则喜。为什么闻过则喜?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过失我就能改,如果别人不告诉我,可能我自己看不出来,就像古诗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自己在庐山当中你看不到庐山的全貌,当局者迷,自己很难看出自己有什么过失,别人看得很清楚。所以别人跟我们说自己有什么过失,我很高兴,感谢他,他能帮助我进德修业,帮助我提升,所以闻过则喜。你能有这样的一种德行你的朋友会愈来愈多,你的益友会多。这是《弟子规》上讲的「闻过欣」,你就能够有益友,那个损友就退却了。倒过来,你要是「闻过怒」,这就麻烦了,人家不敢给你进言,「闻过怒,闻誉乐」,那就「损友来,益友却」,这肯定的,来到你身边的那都是阿谀奉承,来溜须拍马的,那叫损友。损你的什么?损你的德行,真正良师益友他就离开你了。所以我们要有谦卑的精神,有勇於改过的精神,有闻过则喜的这种精神,就会有真正的益友。这些都是谈到『信友』这几个方面,确实包罗得很全面,每一条这里面都有很深的意思。

  下面说,「绝其不信之端,所谓信者,在是矣」。绝就是你要杜绝,杜绝自己不信的那些过失。什么叫不信?前面说的都是不信,就是你「信友」这方面做得不够的,你有过失,包括前面讲的,谋事不忠、负人财物、面誉背毁、缓急不周、知过不规等等,这是不信之端,我们要省察自己有没有犯这些过失。如果有,赶紧改过来,改过来了那就是信。所以「所谓信者,在是矣」,你把不信的过失改了,那你就是信,你信友就做到。这是安士先生他一段的解释。下面为我们讲了两则故事,让我们从事上更深刻的体会理。第一个故事是「千里赴约」这个故事,这是出自於《史林》,讲的是三国时代,这是东汉末年,三国。三国在孙吴(吴国)有一位叫做卓恕的人,他是非常讲求信义的,有一次他要离开京城,吴国的京城当时叫建康,也叫建安,就是现在的南京,这是吴国国君孙权建都。他的朋友,就是卓恕的朋友,是太傅诸葛恪,诸葛恪是孙权手下一员臣子,他是为孙权做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所以孙权的儿子孙亮是跟诸葛恪读书的。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瑾就是孙权的大臣,很有声望。当时卓恕要辞别他的这个朋友诸葛恪,要回到会稽这个地方,会稽在现在的浙江省。诸葛恪在临行送行的时候就问卓恕,说先生您什么时候再回来?卓恕就跟他讲,说我会在某一天再回来。所以诸葛恪就很高兴,到了那一天,大概两个人真的是知交,到了那天约定的日子,诸葛恪就大宴宾客欢迎卓恕回来。结果大家已经赴宴了,酒席开始了,可是还没有看见卓恕回来,那些宾客就开始窃窃私语,说卓恕能回来吗?从会稽到建康这两地,就是现在浙江省到江苏南京,相隔千里,他能及时赶到吗?古时候不像现在,古时候最快的都是骑马而已,现在你能坐飞机,你开车,很快,就是在现在,你飞机还会误点,你开车有时候还会交通堵塞,能这么准时说这天到就这天到吗?大家就停著看著诸葛恪,诸葛恪他就跟大家讲,说我深信我这个朋友他不会负约,他说到必定做到。於是大家就放著碗筷在那等,结果等了一会果然见到卓恕风尘仆仆赶到,结果大家就开始用餐,为卓恕来接风。千里赴约,大家都很赞叹,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到一定做到,虽然是千里之遥,但是必定要赶到。这是讲到信,历史上的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所谓「不爽千里之约,信何如之」,这个信可以说达到极处。

  第二个故事是从佛法里面讲的一个公案,讲「度友全信」,这是度自己的前生的一个朋友来成全对朋友的信义。这个信比起世间法讲的信又更高一层,因为它是跨著两世的。这是出自《梁高僧传》。这个故事大家都听得很多,这是讲到在汉朝,洛阳来了高僧,这是安世高大师。安世高法名叫世高,安是他的出生地安息国,他是安息国的太子,安息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伊朗,这是个古国,当时的疆土比现在伊朗还大,还包括伊拉克。安息国这位太子他跟中国法缘很深,就来到中国。世高大师在没有出家之前他就很孝顺,他的孝德都闻名於世,而且天性聪明,博览群书,可以说是精通天文、医理,乃至鸟兽的语言他都能够懂。他肯定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自己说他前世出家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同参道友,跟他关系很好,但是这个道友瞋心比较重。这是相传他过去受人供养,这个道友他很有戒德,持戒精严,明经好施,知道佛法很多,明经,好施,很爱好布施,修福很多。结果有一天有居士供养他一钵饭,他生起了瞋恚心,说饭怎么这么难吃,怎么我这么好的修行,他才供养我这么差的饭。你看生了这样一种不满意的心,这瞋恨,虽然很微弱,但是这一生竟然变成了龙,龙是蛇,大蛇。蛇这个报应是因为瞋心感来的,蛇比较容易瞋恚,但是他过去生福报很大,所以他成为宫亭湖的龙王,在中国宫亭湖,就是现在我们说的鄱阳湖,在江西。方圆千里这些信众都拜这个龙王,设庙供养祈祷,络绎不绝。这个龙王也很灵,凡是向他祝祷过的,等於供养过他的,他都保佑,过这个湖,古代就叫过海,过海都比较平安。但是如果是没有拜他的他就会瞋恚,让你船到江心就翻船,所以造了不少的业。而且他享受的是这些百姓的血食供养,众生杀生用血食来供奉他,这个杀业都算在这个龙王身上。

  结果安世高来到宫亭湖,这个龙王知道了,也知道安世高是他过去的道友,他就来现身求助。为什么求助?因为这龙王他有神通,他知道自己寿命将尽,因为自己瞋恚的业很重,杀业很重,所以他这一生福报享尽了,寿命终了他就要堕到恶道去,会堕地狱,所以他来祈求安世高大师救助。这是朋友,朋友有难真的要相助,这是前生的朋友来度他。所以安世高先生就答应他了,龙王就说我供养您一千匹的绢布,还有很多各色的那些宝玩、宝物,请您代我去修佛事,做功德。安世高大师就为他做功德,为他念佛、念经,请这个龙王现形一下让我看看。龙王说我的形态很丑陋,怕我现形出来把别人都吓到。安世高大师就说没有关系,你就出来吧。结果这时候龙王就从床后探出头来,原来是条大蟒蛇,这个蟒蛇很长很长,只看到头看不到尾巴。向安世高大师作礼,安世高大师就给他持咒、给他皈依,这个大蟒流著很多眼泪,挥泪如雨,就隐身不见。安世高大师就拿著这些绢布、古玩替这个龙王做功德,超度这个龙王。结果不到一年以后,有一次安世高遇到了一位少年,向安世高大师跪著答谢,完了之后他就不见了。安世高大师就对大家说,这个少年人就是这个龙王,前生我这个同学,现在他得度了。结果后来大家在一个沼泽地里面发现有一条死的蟒蛇,这条蟒蛇很长,身长数里,几里地那么长,这是龙王真正得度了,超生了。这个宫亭湖就是现在在江西浔阳县有一个蛇村,就是在那个地方。这是说明什么?安世高大师他对道友的那种信义,这一生遇到了,来求助,来度他。这是安世高大师他真有道行,所以他能够度这个龙王。所以我们要真正成全我们对朋友的信义,自己要真有本事、真有道行,你才能够成全这个信义,否则你见到他你没办法救他。这说明什么?神他受血食供养,他瞋恚心、报复心重,将来都堕地狱。

  所以供神我们要想到不要害他,应该用什么?用素菜供养,而且应该什么?让他有机会多闻佛法。到了这些鬼神庙宇里面我们应该给鬼神皈依,祈求鬼神一起来学佛,超出三界六道,不要在六道里面混了,六道里面真的虽然享福享一阵子,没多久福报享完了必定堕落,这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不能学佛,自己不能够在佛法上有一定的修持,我们不懂这个道理,很难帮助他们。所以信讲到究竟之处,要懂得必须是自己出三界超六道,破迷开悟,转凡成圣,甚至要圆成佛道,这个信才能圆满。所以你说信,谁做得最圆满?只有佛。你看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发四十八大愿,建造极乐世界,接引法界众生来成佛,他说「不得誓愿,不取正觉」,现在他圆满了,这是大信之人。所以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要放心,只要自己真信切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他的愿在这,阿弥陀佛是最讲信义的人,他绝对不会违愿的。所以我们念佛放心,只要我们肯放下这个世间,愿意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也要圆满我们往昔所发的大愿,这叫做全信,真正成全我们的大信。所以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到圆满非得要圆成佛道而后已。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不妥之处,恭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四集)  2008/11/5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2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