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一位密宗师兄谈他对“净土法门法师”的多次认识


   日期:2010/4/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转载

对于净土法门法师这样的影响巨大的人物,不要轻率地下言批评,要批评,也要慎重严谨,就事论事,否则,不仅在别人眼中,显得有我执骄慢的过失,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不顺威仪的。 《华严经》云:「于善知识所有教赦皆当承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莫见过失」,如果我们常能思及此意,那么很多争论也许就能平息。这点,南老【编按:南怀瑾大德居士】曾有过教训。他在年青时,对于太虚法师的许多作法,曾很不以为然,不是南老如此,他的师父袁老也是如此。他们当时认为太虚老是「政治和尚」,没有什么修持,对于他总是直呼其名的。结果有一天,报纸上注销了太虚法师的一首偈子,就是著名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那首,南怀瑾先生一看,大呼不妙,觉得自己以前错了,从这首偈子中就可看出,太虚法师是具大手眼的善知识,绝对有修证。他急忙跑到师父处,说师父,我们以前都看错了。袁老说是的,也很是后悔。从这之中可以看出,南老真是了不起,从偈中就可看出太虚法师原来实有修证,从而理解他以往的一切作法,皆是善巧方便,故非但没有过失,还具大功德。而我们这等下劣根器者,怕是没有南老袁老的本事,一但执着固执,怕是易犯诽谤善师、轻毁资粮的过失的。 净土法门法师的很多话是对机对境的善巧方便开示,适用于特定的根机对象,如果推而广之,并牢执不放,则有刻舟求剑之嫌,则难免令人无所适从。说实话,我以前对于净土法门法师的很多做法、很多说法都大不理解,对法师也曾有过批评,其激烈程度怕也不亚于楼上诸君;后询之一位密乘上师,彼也不赞成法师的很多说法,但对于我的批评,彼云「不可」,我说我实在不能理解他,又当如何处之?上师云「当视之如佛」!我当时大惊。上师诫之云「吾等资粮不够,不可妄加评述」。此语我印象极深。四、五年后,读到净土法门法师所讲《大宝积经发胜志会》(即《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一时心意相契,受用无比,不禁涕泪纵横,于法师生无上信心。从此坚信法师乃菩萨大权示现,善以方便接引众生,而自证境界实不可测。故于以往诽谤深生痛悔。回思《华严》,善知识以种种相利益众生,其大智威权,岂非我等能率尔相论?故《诸法无行经》中,佛言:「师子游步,若人不欲起是微细罪业者,于彼菩萨不应起于恶心,菩萨诸所行道皆当信解,不应起于瞋恨之心。应作是念:『我不能善知他人心,众生所行是亦难知。』」又说,「善男子,如来见是利故常说是法。是故行者不应平量于人,唯有如来及似如来者,乃能知是。是故行者若欲自护其身,慎莫平量于人而相违逆。」平量于人,即是以自己的见解水平,衡量于人;因为唯有佛及相似于佛者,十力中的「知诸根胜劣力」,方可彻底圆满知晓众生根器,了达利生方便。此经中,佛及菩萨广演往事,言及轻语不慎,导致堕落的可怕例子,诸君自可就经而读。万望于佛嘱咐,生警觉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人固执己见,没能理解净土法门法师的话,或道听涂说,或师心自用加以修改,或顽执不化自以为是地所谓「专修」,结果出了问题,而且这样的事还不能说少。但这个情况,并不能改变对净土法门法师的评价,亦不能影响净土法门法师的形象。可以说,法是没有过失的,过失在人。在于人的执着,在于人的愚痴。佛法即使是正确的,也不能执着,执着就是错。好比说破「我执」,并非要消灭「我」,我者,常乐我净之如来藏性也,没有过失啊,要消灭建立在我之上的执着,「执着」才是真有过失。所以,很多人因为执着出了问题,这帐可算不到净土法门法师身上。比如说,我有个师弟,是个非常执着的人,他听说「诵《无量寿经》三千遍,得根本智」,于是不顾一切地「专修」,希望早得根本智。当时不仅我,就连我的恩师也多次提醒他,你绝对想错了,净土法门法师绝非此意,佛法也没有这种道理;但他就是不听。结果诵到一千多遍时,他发现自己的老婆孩子原来都是魔;是来干扰他修行的。我们很多人都劝过他,也为维护他的家庭而努力。诵到二千五百遍时,整个人都不对了。我多次劝他,也多次厉声驳斥,如果根本智是这样能得到的,世尊何必要立止观法,传深广两种般若呢?终于诵满,他发现自己仍是凡夫,结果一下子走到反面,退了信心了。你说,这究竟是净土法门法师的过失,是法的过失,还是他自己的过失呢?西藏谚曰:高楼美池,都是利益人的东西,但在愚人手中,一样可以害损自己。所以,我们要看清事物的关键,不能因法废人,因人废法。 至于《师子吼》一书,我向来是有看法的。作者是灵岩山明学法师的弟子,我曾和恩师闲聊时说过,明老有这样的弟子,还是「研究会」的会长,也真是后继乏人了。(因明老和我师父相交甚好,我师父在灵岩山佛学院学习时,明老尚是那里的居士)该书很多地方明显地以偏概全,强加罪名,而且对于前辈大德,缺乏敬意。这岂是佛法所为。辩论可以,对于前辈名人语气激昂也非不可,但关键要立之有据,并非一味火气,只图糊弄外行人。当初法尊上师驳欧阳竟无,语气尤为激烈,但并无过失,关键是依于正法,言之成理。但《狮子吼》一书则不同,楼上诸君待火气平息后,自可明眼详察。且末后文中公然以「净宗正宗」以自居,让人对于彼评判净土法门法师之用意,产生怀疑。嘻嘻,尚有许多话,不说也罢。 另外,楼上有兄评净土法门法师于戒律不重,这怕也是冤屈法师了。我想,我们对于法师的许多方便之辞,不要执持不放,当知四门入清凉池,不在于方位,而在于结果。我虽对于净土法门法师的很多话不明出处,也没见过「原版」,但想,本着平静沉稳的心态,少一点敌意,少一点浮躁,也许很多东西不言自明。比如说,楼上某兄在批评法师开许「不醉可以饮酒」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五戒许缺支,开中唯除酒,是说五戒可以不全部受,也可以单独受一戒乃至五戒,但其中的酒戒是必须受的,并且是严格不允许开的!」此言挂出后,无一人提出异议,倒有不少附合,这真让我大吃一惊!难道我平素所学,师尊所教导,全是错了?须知五戒中,前四为性戒,后一为遮戒,杀盗邪YIN妄语为根本戒,自身是过,故绝不可犯;而酒为遮戒,自身无过,然喝醉可以昏昧良知,而开一切罪门,故须遮止,以遮止故,远离过失。所以我的恩师,在收弟子归依时,只给弟子受四条根本戒,却不给受酒戒,以酒戒非根本,然在家人难持故。我不知诸君是否受酒戒,我是至今未受,以自认难持故。因为受酒戒,不仅自身不饮,而且不可接触饮酒之器,否则将来五百世无手。《梵网》云「以大乘深心……过酒器,五百世无手」这说的是,如果持酒戒的人,替别人拿一下酒壶,酒杯,或端一下,或帮助洗涤一下,每作一次,将来就是一次「五百世无手」。戒律就是这样。所以我的恩师特别慈悲,知道在家人实在难持,「多恶业因缘所缠绕故」(《优婆塞戒经》),因此不为弟子受酒戒,也从不劝在家人受酒戒。所以,楼上某君说,前四戒可以全受或单独受,唯酒戒必须受,真让我吃惊。仔细一看,方知是彼于颂文理解有误,所谓「五戒许缺支,开中唯除酒」,意思是,五戒可以不全受,开中唯有酒可以开,除了酒,均不能轻易开。绝不是指「酒是必须受的,并且是严格不允许开的」,因为出家比丘尚有开之因缘,如治病等,这点,我就不展开讲了。楼上某君显然是对文辞的理解产生歧义了。但我仍不理解,难道您的上师不曾对您详细说过么?难道您的上师也说「酒是必须受的,并且是严格不允许开的」?如果是,我无话可说,如果不是,我们是否也该好好想想,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平静? 至于不食五辛,这当然是佛所制,《楞严》中有明训,因其「生食发嗔,熟食助YIN」,且气味令一切神众不喜。但净土法门法师对于新加坡人曾开示,许其作为调味品,略加一点。这是方便说,以其习气坚固之故,故循循善诱。《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作任何一件事,要看他的出发点,看他的目的,看他最终的结果。如果能接引该类众生生欢喜心,于佛法结缘,乃至渐次入于佛智,则知菩萨悲愿广大,方便无穷。《沙曷比丘经》中,罗汉尊者自现醉相,为令众生于饮酒而生远离心,这是慈悲;《五十三参》中,婆须密多女外现媚相,然令一切结缘者得菩萨解脱,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慈悲方便。诸兄不是喜谈「菩提心」么?当知以菩提心执持而成之一切事业,无不清净,无不自在,无不解脱。这又岂可以戒律,特别是我们眼中扭曲的「戒律」、误解的「戒律」所能衡量的?例如,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曾有一处,缺于素食,全为肉食,法师曾三日不食,后金刚神劝其为大众之利,而善护己身,故法师则开此戒。这不能说有过失,以大菩提心所摄持故。又如,比丘不得与在家人在喜事上相交通,但太虚法师曾为其弟子主持婚礼,这是为什么?因为法师当时观察到,这样做,能令大多数人与佛结缘,于人间净土的人乘佛教生欢喜心,所以就做了,这是大菩提心所摄持的,难道有过?净土法门法师曾被一中国高层领导所邀请为子女作证婚人,法师当时观察,出席者皆位高权重者,争取他们,对于利益众生大有帮助,故应允。法师自言,为此,他吃了肉边菜,也饮了几杯酒,因为不想令彼不欢喜,但换来的结果,是作了十分钟的讲话。他讲的全是融和世俗的修法,令彼等大惊,原来佛法的真相是这样的,原来佛法并非脱离人道而修的「另类」,原来佛法我们也可以学,去做啊。这十分钟的讲话,其影响,其对众生之利益,又岂是我们所可想向?你说法师他犯戒么?所以,我们要学习世尊的话,行者不可平量于人哪! 我一向是不喜多语的,即使说,也少有激烈言论,今日话说得太直,怕已令部分人不喜,果真如此,则我在此陪罪顶礼了!你们要原谅我,无论如何,我自问并无恶意,亦非好为人师,只是见诸君有的行为,心中着急啊。
(转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认识)(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认识)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竺摩法师:由认识到信仰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谈锡永居士:认识如来藏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五、认识“自显现”——佛家修行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5.习惯认识与功能主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