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8集


   日期:2015/7/22 22: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注解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明,就是阐述这一段的理里面讲了很多,接著他给我们论述「广行三教」的利益。上一次我们学了第一种利益,叫「助扬王化」,也就是辅助国家的领导人教导百姓,能够使到社会安定、人民和睦。第二个利益是讲「培植真儒」,这个利益对於社会长治久安非常重要。我们的师父上人常常教导我们,学佛、学儒、学道要学得就跟三教的圣人一样,这才是学真的,这才是真实的学问,如果只是在佛学、儒学、道学这些学问上去研究,甚至能够写论文、拿学位、当教授,可是没有把三教的教诲落实到自己的心行当中,这就不是真佛、真道、真儒,那叫做佛学、儒学、道学,他是搞学术研究。安士先生在这里讲到培植真儒,也就是让我们学儒、学佛、学道。真正的真儒必定是对於三教这种教诲都是非常的恭敬、接受、落实,因为三教理是同出於一原,他们的修行方法互相也不会违背,所以真儒必定是有佛和道,真佛也必定有儒和道,真道也必定有佛和儒。我们看安士先生在这里的论述,他说「吾辈有志学孔孟,当学其大本领处」。这是讲勉励我们,我们如果想真的学习儒学,学儒,应该学得跟孔子、孟子一样。学贵立志,所以先要树立起圣贤的志向,要学就学这些圣贤人的大本领。什么是大本领?底下安士先生给我们举出几个例子,「如学无常师,吾道一贯,无意必固我,是孔子之大本领也」。孔老夫子是儒家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何以成为这样的圣人?你看他是学无常师。什么叫学无常师?《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这是孔子说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就是解释学无常师。你看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这三个人是哪三个人?一个是我自己,第二个是善人,第三个是恶人,这三个人可以说是总代表,因为除了我自己之外,比我好一点的都是善人,比我差一点的都可以归到恶人这一类,所以善、恶跟我在一起,人总是有优缺点,有优点的那个人在我眼中我应该怎么样?要效法他,择其善者而从之,那个有缺点的、有不善的,我要反省我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其不善者,我要自己改我自己的这些相同的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所以你看这三个人里面,无论是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所以圣人无常师,圣人眼中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这叫善学。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足,别人总有长处,总有我应该效法的地方。

  末学的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就常常这样的告诉我,她说你无论走到哪里,要永远存著自己是学生的这种心态,永远的学习。这个话跟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一个道理。所以像我们这样子现在学习圣贤教育,上台来把古圣先贤的道理跟大家分享,能不能够以老师自居?不可以,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说当成学生这都有一点距离,应该是真的就是自己是学生,台下听众都是老师,我这做学生的每天上台来向老师们做我自己的学习汇报,请老师们指正。用这种心态学习,这才有可能这一生成圣成贤,孔子就是这样学出来的。我们真正这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己得到最殊胜的利益,同时我们可以帮助改良社会的风气,我们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见到善的,见到人的优点,我们立即虚心学习,也是鼓励那个人保持他的优点,也是带动大家向这个人学习。你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把社会风气带到善的地方。见到不善的我们绝不批评,我们改之,改是改自己,他的缺点我们身上有,当然要改正,不是说改正他,要改正自己。所以圣人法法都消归自性,见到人家有不善的,立即回光返照,是自己的不善。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深,因为外面的境界统统是我们自心的一种现相,所谓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我们的心,依报是我们这个环境,包括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所以看到别人不善,那是我的依报,我们要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这种依报?这样一反问就不会怨天尤人,这叫消归自性。都是因为自己有不善的地方,心里面有不善的因,现出这种不善的果,所以要改,改谁?改自己,改心,心改了,正报一转依报跟著转,你再去看,人都善了,天下没有不善之人。所以成圣人,是当你看到天下人都是圣人的时候,那恭喜你,您就是圣人,因为圣人看到每个人都是圣人。佛看到每个人都是佛,《华严经》里讲得清清楚楚,你看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菩提树下证道了,他说出什么话?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你看,成佛了以后他看到了众生本来就是佛,只是因为他有妄想、有执著,不能证得,他是暂时糊涂,他一回头不就是佛了吗?不就是圣人了吗?这是学无常师。

  下面又说,吾道一贯,这句话也是出自於《论语》,《论语》里面,这是孔子跟曾子的一段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子说参,参就是称曾子的名字,老师称学生可以称名字,一般我们称别人不能称名字,古代是有名有字,一般同辈的人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只有两种人可以称人的名,那就是父母和老师,这是对人的尊重。孔子现在称著曾子的名,说什么?吾道一以贯之,就是我的道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夫子之道是什么?它有一条主线贯穿下来的,这是孔子提醒曾子,曾子听明白了,答应说「唯」,就是表示他理解了,这道就传给曾子了。这有点像释迦牟尼佛传迦叶,拈花,迦叶微笑,传了。孔子传曾子,你看他也是一句话,那么简单,曾子也明白了。下面,「子出」,孔子就出门了,出去了。「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你看曾参他怎么回答?他说夫子之道,这也是圣贤之道,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是恕,忠恕之道就是贯穿孔老夫子他一生的道德、学问,这叫一以贯之。所以曾子这么一讲大家也都明白了,可是我们呢?我们能不能明白什么叫忠和恕?还得要多讲几句。什么叫忠?古人解释忠字,说「尽己之谓忠」,就是你做事待人都要尽心尽力,用竭诚的心,没有私心,不偏不倚,这叫忠。心里如果有一点私念,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怎么能做到忠?你怎么能够尽己?你做事又怎么能尽心尽力?换句话说,假如我们做事不能尽心尽力,对人不能竭诚相待,那我们还是有私心。

  什么叫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也是《论语》当中的话。你看恕字,上面是个如,下面是个心,如其心,这叫恕。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那么你就要对别人怎么样子,这叫恕,如其心,想到人家,凡事都考虑别人,自己不愿意别人加给我们头上的,我们绝不加给别人,这都是本乎仁爱之心。真正做到忠恕你就能成为圣人,这个圣人当然有层次之不同,世间的圣人,确实圣贤之道也是忠恕而已。那么出世间的圣人能不能够用忠恕而一以贯之?当然我们也是可以这么解释的,《中庸》上面有一句话说得好,说「忠恕违道不远」,忠恕两个字跟道就不远了。这道是圣人追求最高境界,你看夫子说「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最高的是道,道、德、仁、义这样下来的,忠恕就离道不远了,很接近。所以真正有忠恕之心,佛法里讲的这就是菩提心,忠心就是至诚心,恕就是大慈大悲的心。我们师父为菩提心定义他用五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归纳起来什么?忠和恕,你做到圆满了菩提心也就圆满。所以世出世间之道都以忠恕一以贯之,因此儒和佛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世间有一类人执著於儒学,驳斥佛法,那么他的忠恕之道你说有没有做到?

  下来,无意必固我,这是孔子在《论语》当中他做到的。《论语》上讲「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也是夫子之道,孔子的大本领。你看这个跟佛法讲的就很相似了。子绝四,绝是杜绝的意思,就是孔老夫子把这四样东西都放下了,都杜绝了。哪四样?意、必、固、我这四样。意是什么?意就是心里起这些念头,这分别,用这些意念,那么意念里面自然就会有分别执著,有情绪、有烦恼、有七情五欲。孔子没有这些,为什么没有?孔老夫子志於道,他的志向真正要求得真道,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怎么得道?放下念头就可以。你看毋意,意这一个字就代表了妄想分别执著,你放下了你当然就得道了。佛在《华严经》里头讲得很清楚,「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你把妄想执著一放下,毋意,你就成佛了。

  第二个是毋必,必是什么?这是偏见,我必须要这样子,非这样不可,这就失去了中庸、中道,这是一种执著。毋固,固也是固执,什么事情都不能变通,这是固,固执。我,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执著,佛法称我执。我执里面第一个,身见,以为这个身体是我,这就是最错误的一个观念,身体不是我,身体只能说是我所有的,像一件衣服一样,穿了几十年穿坏了你也把它扔掉了,怎么是我?这是第一个身见。这个我包括很多,除了我的身体,还有我自己的意见、我的观念,我见,这都是烦恼。不能够随顺别人,不能够随顺团体,主要原因就是我执严重。所以一个团体要修六和敬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家统统放下我执。见和同解怎么做到?把我见放下,大家就见和同解了,这个团体就叫六和僧团,这是团体当中最尊贵的,为什么?因为它最和谐。一个僧团的出现,这个地方不遭难。现在这个世界灾难这么多,天天都能看到灾难起来,天灾人祸,我们想要救这个世间怎么救?修六和。我们这个团体,无论大小,无论人数多少,只要大家能够把我见放下,遵依圣贤的教诲,以圣贤的教诲为我的见解,这叫正知正见,自己没有见解,大家在一起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僧团,你就真正帮助这个世间消灾免难。这是孔老夫子你看他把这四项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了,意,意是统称妄想分别执著,必、固、我都是执著,这都与道相违背。孔子他是毋意,毋就是没有,放下,他放下了妄想、放下了分别、放下了执著,这才能成圣人,《中庸》讲的,这叫率性。如果有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有意必固我,这就把自性给障碍住,性德不能现前。古大德对毋意必固我还有一个更深一层的解释,除了刚才我们讲的,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外,这个当然每天要去努力的忏悔、修行、改过、放下,但是最后还有这个毋字,你看它的原话说「子绝四」,子绝,绝就是放下,放下四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仅是意必固我要放下,连毋也要放下,也是要绝掉。换句话说,他不仅没有意必固我的这些念头,连要放下这些意必固我的念头也放下,那真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是孔子到七十岁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他真放下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圣,只放下意必固我是小圣,把这个毋也放下这就是大圣,这是孔子的大本领。你看这不都是佛法吗?

  下来安士先生继续说,「发明克复忠恕之理,是颜曾之大本领也」。颜、曾这是指颜回、曾参,孔子的两大高足,他们都是圣人。他们大本领在哪?是发明夫子之道,发是发扬光大,明是明了,能够自己明了同时发扬光大,自度度他。克复,这是颜回他做到了。颜回有一次问孔子,「颜渊问仁」,问孔子什么叫仁?仁爱的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克一般有两种说法,一个是一定,一定要什么?自己复礼,复是遵循,遵循著礼。礼要自己遵循,不能够让别人遵循,这叫仁。另外一种说法,克是克服,克服自己,这个己是什么?自己的习气。《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本来都是善的,这叫本善,这个本善就是佛性,人人本有,所以性相近,但是习相远,习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里面有善、有恶,那人就不同了,他如果习性是善的就是善人,习性是恶的叫恶人。好像两者相离远了,实际上这两者都偏了,偏离什么?偏离本性,所以要克服什么?克服习性。首先我们要断恶修善,这是第一步,克服自己的恶习性,转成善人。第二步,要把善这个执著也要放下,这就是破迷开悟了,心就清净,清净心里没有善恶,没有这些分别执著,这就成圣。所以克己复礼,礼是圣人的教诲,我们要遵循,也就是放下自己的知见,用圣人的知见做自己的知见。圣人有没有知见?说老实话,圣人也没有知见,圣人的知见都是他自性流露出来的,这个自性本善而且本有,你要是成了圣人,你自性流露出来也是跟孔子一样、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所以孔老夫子说他「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说他自己是今佛如古佛再来,没说一句新的佛法,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了。所以复礼不是说遵循某个人制定的制度,而是真正随顺自性,这是颜回做到了。颜回再问,「请问其目」?具体要怎么落实?孔子给他说了四条,如何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你身口意都要与圣贤教诲相应,不符合礼的、不符合圣贤教诲的,我们就要把它放下,这叫克己复礼,颜回一生做到了。

  四勿,颜子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曾子他修的是心法,忠恕,忠下面也是有个心,恕下面也是个心,所以他也得到孔子的心传,跟颜回没有两样。孔子告诉他,忠恕是夫子一以贯之之道,曾子也学到了。他怎么学?吾日三省吾身。忠恕的存心怎么得来?每天反省忏悔,修忏悔法门,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三个方面,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三「传不习乎」?自己反省三条,我给人家做事,人家委托我办的,我有没有尽忠?有没有尽心尽力?对不对得起别人?第二,跟朋友相交、交往有没有不信?「凡出言,信为先」,「人无信则不立」,要守信。对人要守信,对自己更要守信,譬如说我们自己发了愿,愿有没有做到?甚至是在佛菩萨面前发了大愿,天天念发愿文,到底自己的心行有没有跟这个愿相应?三省吾身。第三个传不习乎,老师传给我们的这些教诲、这些指导,我们有没有落实。传不习乎的习就是落实、实习、真干,有没有真干?听了这些圣贤道理有没有真正去改自己的心行,曾子每天就是干这个忏悔法门。所以我们华严讲堂的学习班十几位法师,我们就是每天干这个,忏悔,忏悔就是曾子的修行法门。佛法里普贤菩萨也修这个法门,你看十大愿王里面第四条就是「忏悔业障」。天天忏,日日忏。如果我说我今天反省好像我没什么过失,那麻烦了,要知道这世上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你成佛了,你二足尊了,福慧圆满,所以你没过失,你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人人也没过失。第二种人叫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断了善根的人,那他来生必堕地狱,他没善根,所以他干的都是坏事,都是贪瞋痴在驱使他每天的这种行为,这叫一阐提,他自己满身的过失自己没看到,这就是一阐提。所以我们每天哪能没过失?《了凡四训》上面讲得好,「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我们每天都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哪里,这才能改,认识自己的过失这是开悟,改正过失这是修行,如果一天没有过失可改,这一天就没进步。这就是曾子发明忠恕之理,他的发明是用他的实际行动。颜回和曾子都不是爱讲话的人,都是敏於行而讷於言,讲话不多,真干,圣贤之道是做的,不是用来说的。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仲尼之学,专务治己」,仲尼就是孔老夫子,他的学问是什么?专门治自己的习气毛病,不是用来治人。如果我们学了圣贤文化,拿著圣贤典籍跟人家对照,看看张三哪儿做得不对,李四哪儿做得不好,他是治人,那他有没有真正得到圣人的学问?没有。真正圣人学问用来治自己,每天看自己有哪些不对,只管自家,不管人家,看人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所以下面说,「故曰:默而识之,夫我不暇,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垂训不一」,这些都是出自《论语》的话。默而识之这是孔老夫子他说,「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夫子讲,他很谦虚,他讲求道怎么个求法?第一默而识之,学到圣贤的学问默默的记在心里。所以学习圣贤教育切忌什么?学了一点就跟人家讲,自己根本没有回光返照,这就不叫默而识之。默而识之是学了以后细细省察自己,从自己的行为、心里的念头、乃至是最隐微的地方去洗涤、去改过,落实圣贤的教诲,这是第一个重要的,这叫真干。

  第二是「学而不厌」,学而不厌很重要,学习圣贤的学问永远都不可以厌足,不能疲厌。就像普贤菩萨你看他讲十大愿王的时候,他说什么?这十条都是这样,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一直到最后「普皆回向」,都是说到念念相续,无有疲厌。你看普贤菩萨都成为等觉菩萨,还学而不厌,就差一步没成佛都不能厌足,更何况我们凡夫?所以学无止境。孔老夫子讲学而不厌,普贤菩萨讲常随佛学,这讲的一个道理,常跟圣贤学习这就是常随佛学。真正能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两者都做到这才真叫学儒,不是搞儒学。光学他没有默而识之,没有努力落实,那就变成儒学,搞学术。所以首先默而识之,这是指的力行,力行学文,学文力行,相辅相成。《弟子规》也是这么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力行,一个是学文。真能这样做到的可以为人师,这种人必定是诲人不倦,他是教导人没有疲倦,为什么?因为他眼中看到一切的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跟我一体。所以人家有的缺点、短处,就是我自己分上的缺点和短处,他那个缺点、短处一日不改,我一日的功德不能圆满。所以我要怎么样?我要诲人不倦,教导大众不疲不厌。孔老夫子也是教学一生,诲人不倦,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你看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也是诲人不倦,一直到走为止,没有停过一天,古圣先贤哪一位不是这样?到今天我们看到我们的师父上人,你看讲经弘法五十年,也是天天诲人不倦,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贵在力行,这都是圣人,真正的圣贤给我们做出的示范。

  我记得有一次到我们师父上人那里,看到他的书房里头玻璃板上压了他自己亲手书写的一段话,墨宝,可以说他这一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写什么?「圣贤之道无他,勤於讲学,勇於改过而已」,这是说绝了,你要成圣成贤就是这两条,勤於讲学,勤於讲学是什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你要讲必定得学,你要学必定得自己要先做。做?默而识之,力行,这是勇於改过,对自己的过失毫不姑息,勇於忏悔、改过,成圣之道。所以我们师父上人这一生,今年八十二岁,给我们做的最好的样子。所以我们也要发心,勤於讲学,勇於改过。天天要跟人讲,讲,劝别人更是劝自己,别人得不得到利益我们不需要有这种攀缘,不期求,而讲出来自己真正得利益,劝自己。我自己经过这两年的学习也体会到一点,现在我也挺爱讲的,就是再忙我都挤出时间要练讲。练讲我当学生,我自己没有成就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师父上人也是用这种方法,他成就了,我们走著师父上人的后尘,踏著他的脚印走,相信也能学成功,渐渐也真的从中得到一点法喜。虽然面对著摄影机,前面一个听众没有,自己也能讲到怡然自得,有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味道,乐而忘忧,有一点这个味道,相信再学个十年、二十年,这种味道是愈学愈浓。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师父上人你看讲经讲到五十年,你让他停下来他都不能停下来,太快乐的事情。这一生还有什么事情比讲经、教学更令人快乐的?这是不亦悦乎。有人来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高兴,大家来一起修学;如果没人来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不来听,不知道我们在这讲学,甚至看不起我们,没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不要烦恼,这是君子,你看自得其乐。原来儒、佛圣人都是这样学成就的。

  下面讲,夫我不暇,这是孔子治己之道,夫我不暇出自於《论语》。《论语》上说,「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是孔子的一个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家很有钱,是大富豪出身,当然容易看不起人,方人就是他毁谤人、批评人,而且还在孔子他老师面前批评某某某。夫子怎么告诉他?赐也,贤乎哉?赐就是子贡的名字,端木赐,赐,你自己是不是贤人?反问他,就是你还有什么资格能够批评人?夫子说夫我则不暇,孔老夫子说我自己改过自新都自顾不暇,我改毛病都改不来,哪有那种闲工夫去批评人、毁谤人!你看夫子治己之道,仲尼之学是用来改自己的毛病,不是去改人家的。这是夫子对子贡的一个批评,他的批评你看也是这么样的含蓄,提醒他,我都没有闲工夫去批评人,你比我更闲。这一说当然子贡会很惭愧。所以圣贤的学问是什么?哪种人有资格批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你真正做到了你才能说,说也不能够说得太露骨,只能暗示。自己做到然后说,人家听了他才能够生惭愧心,他才能够向你学习,效法你。你自己没有那个毛病,无诸己,自己没有毛病,你才能够去批评人,而后非诸人。如果我们自己还有很多习气毛病,哪能够批评人?安士先生下面就说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这也是讲到一个道理,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躬自厚就是自己责备自己要责得重,对别人要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叫躬自厚而薄责於人,这才能够远离他人的怨恨。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在昨天讲经当中讲到,人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与人结怨。我们昨天晚上忏悔的时候,有一位法师对这句话特别有感动。结怨有的是自己知道,有的是自己不知道,无意当中跟人结怨。我们该怎么样子不跟人结怨?孔子给我们这里说得很清楚,躬自厚而薄责於人。我们对自己要严厉要求,从重责备,严以律己,对别人不要苛求,一切随顺,他好也好,不好也好,我只管自家,我修正自己,他自然看到了他也就被我感化,他受不受感化我也不去管他,我只管自己认真学习、认真改过。你看这不是远怨了吗?你就没有跟人结怨,反而你能够进德修业。这些都是夫子之学,真实的学问。

  下面又说,「孟子之时,虽有杨墨」,杨墨就是杨朱、墨翟这两家,两个学派,「孟子辞而辟之」,孟子当时确实批判杨朱这种学派,但是他「是犹揖让之变为征诛」,先是礼让,见到礼让不成才进行批判,「非可人人效颦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效法孟子那样的去批判人。「无如后人於仲尼躬行之道,畏难苟安;一闻能距杨墨,即是圣人之徒,便踊跃鼓掌,舍难趋易,反恨当今之世,无杨墨可辟,构求稍可牵合者,即以杨墨例之」。这是安士先生点出有一类这种人的心态,心量狭小,没有真正德行学问,而偏偏去效法这些古圣先贤、效法孟子,他没有仲尼躬行之道,他不学孔子努力改过,日日知非,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不学这个,不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放下意必固我这些分别执著,他没学这些,因为这些他觉得很难,畏难苟安,放下自己的毛病习气这是得向自己挑战。这个一开始是难,可是真学进去了不难,没学进去觉得这好难。结果他还要以自己做为圣人的弟子来自居,所以听到能距杨墨,孟子当时批判杨墨学派,就以为圣人的弟子们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们就踊跃鼓掌,舍难趋易,他们也来跟著批判,而不去落实夫子治己,克己复礼,忠恕之道。他要找东西批判,结果看看这个世间好像已经没有杨墨可批了,那怎么办?到处牵强附会,看看哪些跟儒家讲的稍有不同的,他就把套在批判杨墨的这种言辞去批判这些学派。「於是移其说於释道,但从事於讲学,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所以他们找不到杨墨的学说批判,他就找什么?找佛家、找道家来批判,不是专务治己,他去治人。结果他批判人有没有真正了解佛法和道家?也没有,都是道听涂说,一知半解,然后就发表谬论,批判这些圣人的学问,造极重的口业,太可怜了。他自己不能够从事於讲学,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没去真正落实,更没有去自治,自治是自己对付自己的毛病习气,克己复礼,他没去做,疏矣,疏就是他疏忽了。确实责人重的时候责己就轻,只有是责己重自然就责人轻。所以古人教我们,「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安士先生很感叹,「则何如存圣贤大公之心,但尽其在我,无事党同伐异之为得也」,这类人哪里有圣贤这种大公无私的心?哪里能够像《弟子规》讲的「天同覆,地同载」的这种涵养?都是一个我执,尽其在我。他们这种人跟这种党同伐异之徒又有什么区别?哪里能称得上孔老夫子的学生?所以真正圣贤的弟子必定是心量广大,可以包容不同的学派。

  底下安士先生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就是讲到佛和儒本没有区别。下面讲到,「佛之五戒彷佛儒之五常,但当交相赞,不当交相毁」。佛家制定的五戒,是杀生、偷盗、邪YIN、妄语、饮酒这五大戒,要学佛必须要遵守五戒,这才是真叫学佛,没有戒就没有佛。儒家讲的五常,这五常很重要,《左传》上面讲「人弃常则妖兴」,没有五常了妖魔鬼怪都起来了,社会就大乱。五常是什么?仁、义、礼、智、信,这叫五常。你看五戒跟五常完全相应,佛法讲的不杀生就是儒家讲的仁,慈悲就是仁,不能杀害生命。杀生是不仅不能杀害他的身命,也不能够伤害他的情感,凡是伤害到仁的都属於杀生。佛讲的这个戒不仅是不能杀人、不能杀生,一切众生我们都不能够伤害,要让众生生欢喜心,这是仁。佛法里讲的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义,义就是应该做的我们要做,不应该做的就不做。尤其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往往我们在大庭广众下还比较能够容易做到规规矩矩像个人样,一到暗室屋漏当中恐怕就容易放肆。这是什么?这叫偷心,这叫偷盗,偷偷摸摸的干些坏事,甚至起一些不好的念头,这叫不义。佛法里又讲不邪YIN,不邪YIN就是儒家讲的礼。不妄语,不妄语是讲信,凡出言,信为先。不饮酒是智,饮酒就乱智慧。你看佛的五戒不就是跟儒家五常讲的一个道理吗?名相虽有不同,理是同一个。我们也是很惊叹,你看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他们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做人的规矩,都讲得这么一样。为什么?因为这是性德,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人本来的面目就该这样子的。这五戒,这戒律都是佛他自己每天的日常行为,他不是刻意造作的,更不是说规定一套规矩来约束我们,禁锢我们,让我们很拘束、很难受,不是,我们自然应该就是这样做的。

  佛的五戒如是,儒的五常亦如是,都是性德的流露。所以佛、儒要互相称赞,不能够互相诋毁,都互相的赞叹,圣贤教育就兴了。佛门里有一句话说,「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佛法是广义的,一切圣贤教育都可以称为是佛法,因为佛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之法称为佛法。圣贤教育不都是觉悟之法吗?除非僧赞僧,僧也不是专指出家人,它也是广义的,我们从事圣贤教育的人都是僧团之一员,儒释道都是,大家互相赞叹,圣贤教育就兴了。我们现在师父上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联合国教科文和平会议上面、在国际宗教大会上面提倡什么?宗教要团结,宗教里面每一门宗教它讲到的这些做人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这里安士先生举出佛和儒是相同,你细细看看其他宗教,不也是相同的吗?所以我们师父最近他亲自从不同的宗教里面,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这些其他宗教里面他们的典籍里,摘录出做人的道理的这些经文,做出一个小册子。这是做一个样板给世界各个大宗教这些长老们看看,你看所有宗教教我们做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提倡,每一个宗教都要从自己典籍里面选取一百句经句,讲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就教你怎么做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就教这个,这些每个宗教教的都一样。所以宗教怎么可以互相诋毁,你诋毁别人不等於诋毁自己?互相赞叹,相互团结合作,世界和平不难实现。这种小册子师父把它称做「人生必读书」,你做人必读的,你看每个宗教都是这么教我们的。用这种教材来做为推广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教材,能够实现和谐世界。古训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在和谐世界还是教学为先。所以《阴骘文》里讲「广行三教」,在现在这个地球村的环境里面要更广义的说,这三教不仅是儒释道,凡是教导我们伦理、道德、因果的圣贤教育、宗教教育,我们都要大力推广,这是实现和谐世界。要培养师资这是首要的,最紧迫的工作,就是这段讲的培植真儒,就是培养师资,现在每个宗教最缺乏的就是弘法人才。所以我们现在都要发大心,为了救世,为了光复圣教、弘法利生,我们也不要求别人来发心,自己要发心走这条路,做一个真儒、真道、真佛。

  下面说到,「世俗不察,闻慈悲之说,出於佛氏,必反乎其说,而吾儒之仁,於斯而丧」。这是细细的来分析佛法里面讲到不杀生,要讲慈悲,世俗有一类的读书人执著儒说,毁谤佛法,所以他们不察,不察就是不明了,听到慈悲两个字,这是佛讲的慈悲,儒里面没讲慈悲,所以就反对慈悲这个说法,反对慈悲不就等於反对儒家讲的仁吗?仁不就是慈悲吗?又说到,「闻盗YIN之戒,出於佛氏,必反乎其戒,而吾儒之义,於是而亡」。这是讲到偷盗、邪YIN这两条佛法的戒,这是佛讲的,所以就反对它,那儒讲的义他也就忘了,不偷盗、不邪YIN不就是义吗?「闻妄言之禁,出於佛氏,必反乎其禁,而吾儒之忠信,於此而灭」,听到佛法里讲的不妄语这条戒,他也来反,儒家讲的忠信,假如要妄语,那么忠信也就灭绝了,忠信必须是不妄语。所以「岂非欲卫道,而反害道耶」?这是明清以来的一部分儒家的学者提出卫道的口号,这个提法,从唐朝韩愈时代就这么讲,韩愈做的「原道」这些文章,所谓要卫护儒说,驳斥佛法,这是影响到后世很多人。这类人没有真正深明儒佛的学问,道听涂说,他也来毁谤,结果是什么?想要卫道,保卫圣道,反而害了圣道,在毁谤佛法的同时不正是毁谤自己儒家的学问?佛法和儒家的学问都是性德流露,怎么可以在名相上来分彼此,而不识它们的真源是一?

  「昔有学者,以佛教之害,问象山先生」,这是举出一例,象山先生是宋朝人,跟朱熹是同时代,叫陆九渊,号象山,因为他是在江西龙虎山住山学习,龙虎山的形状像个象,叫象山。有学者来请教陆九渊先生,佛教有什么害处?象山先生怎么回答?「先生曰:试问害在何处?今之害道者,正在此种闲言语。」陆九渊他懂得佛法,他虽然是大儒,学儒的,可是他对佛法非常的深解义趣,他没有障碍,他不会毁谤佛法。他怎么说?他说佛法之害在哪里?害在何处?你说,真正的害就是你们在这里讲闲言闲语,你们的毁谤就是对我们儒家真的害。讲得有道理!这是安士先生给我们分析的「广行三教」第二个利益培植真儒,真正的真儒心量广大,一切能包容,只要是有益於民、有益於国的,必定是大力提倡,绝不会有门户之见。所以儒释道三家在我们中国经过历史的变更,历朝历代你看文化全部融合在一体,很难再分哪个是儒、哪个是佛、哪个是道。确实它都是教我们做人,教我们成圣成贤的道理,理是同出於一源。

  第三层利益叫「潜消祸乱」,安士先生他讲到广行三教能够消灾免难,在现代的时代里面对我们特别的契机。他讲到「茫茫宇宙,不无出类拔萃之英雄,用之於正,则为良、勃、平、何,用之於邪,则为莽、卓、懿、操」,这里讲到一些历史的人物。他讲茫茫宇宙,在我们这个宇宙里面,安士先生他讲宇宙,不讲我们的天下,这个心量就广大了。所以他这个道理不仅是适合我们地球,整个宇宙所有的世界,这道理是同一的,广行三教不仅要在地球上,佛法你看它的教学的区域都是遍法界虚空界。这里讲说都有很多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这些英雄豪杰资质高於普通人,可是他们的资质要导之以正。怎么导之以正?就要用圣贤教育。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本性都是善,如果导之以不正,他就变成不正的习性,导之以正,个个都是圣贤。所以用之於正,则为良、勃、平、何。良是张良,张良辅佐刘邦得天下。勃是指周勃,他帮助汉朝,刘邦死了以后吕氏专权,吕家得了天下,周勃和底下的陈平他们一起帮助刘家夺回政权,平定天下,铲除了吕氏这个祸患。这个历史故事我们在这之前,文昌帝君讲他「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的时候有讲过。吕后专权,杀了刘邦的儿子如意,残害了戚夫人,专权,后来吕产,她的侄儿,都专权,周勃、陈平把政权夺回来,铲除了吕家的这些人,对社稷确实有好处。何就是萧何,萧何也是帮助刘邦得天下、治天下。最有名的,在跟项羽打仗的时候,他推荐韩信,韩信是勇猛善战,很能打仗,就是他能够跟项羽打得过去,刘邦跟项羽打仗是屡战屡败,结果韩信帮刘邦得天下,后来造反,也是萧何帮助刘邦把韩信给收伏了,就是收拾了。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指韩信。他们都是忠心耿耿,这类人都是对国家、对人民带来利益。用之於邪,如果不好好的教导这些人,这些人都有天生的资质,能力都比较强,他们私心作祟,假如不导之以正,私心无限的扩张,最后成为什么?奸臣。莽就是王莽,王莽篡位,这是汉朝的。卓是董卓,董卓是汉朝之后、三国之前,他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后来死於吕布之手。我们读过《三国演义》的对这个人物不陌生。懿是司马懿,司马懿原来为曹操服务,后来自己也专权了,他的孙子建立了政权,结果追封他做皇帝,后来就是晋朝。操就是曹操。都是所谓的奸雄人物,乱世之奸雄,他们的能力没用在好的地方,而用在谋取自己的私利,这就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因缘。

  下面讲「自制科一设,使彼垂髫之时,即从事於翰墨,年复一年,不觉鬓斑齿落,而其中奸雄之丧气,豪猾之灰心者,多矣」。人他总希望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缘,普通人哪个不羡慕功名富贵?自从制科一设,科举制度设置了,大家都希望通过考取功名而获得富贵,一般人都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就努力读书。从垂髫之时,垂髫就是小孩子,孩子的头发,古时候的孩子头发是垂下来的,垂髫,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准备考试,考功名、考科举,年复一年。考得上考不上看你的命,有福的人就很快考得上,所以有的人你看弱冠及第,弱冠是没到二十岁,没有行冠礼,他就考取了进士,有的人终生不举,到老了举人考不上,还是个秀才。民国时代有一部小说叫《范进中举》,它就是讲的一辈子就是为了考功名,考到最后,到老了终於考上举人,一考上一高兴断气了。所以不觉鬓斑齿落,头发也白了,牙齿也落了,年纪老了。所以有些人他看到这种状况他就想走捷径。所以「其中奸雄之丧气,豪猾之灰心」,奸雄、豪猾是指那种胸有大志但是私心非常重这类人,不善之人,就像前面讲的曹操、董卓这类人、王莽这种人,他们丧气、灰心,不想走规规矩矩考功名的路,那他们会做什么?当然就谋取其他的出路,或者是当官起了叛心,或者是处朝野而谋变动、造反。这些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圣贤教育之过,造成社会祸乱的根源。

  下面又讲,「又有一种才智杰出,功名不足动其心者,则以丛林收之,使之暮鼓晨钟,东参西访,等富贵於浮云,视死生如梦幻。以跋扈跳梁之材,为念佛参禅之用,而潜消夫祸乱之源者,又不知几千万万矣,岂曰区区小补乎」?安士先生这一段的议论特别的好,前面讲的这一段是指奸雄,如果受到圣贤教育,他们可能不会起逆心。还有一类是才智杰出的,他们确实有才华,但是无心於功名富贵,所谓像孔子说的「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他看富贵像浮云一样。的确富贵都是昙花一现,你看人走的时候带不去,享受的时候又保不住,所以有这一类大智慧的人他们看破了这一点,能放得下这些富贵。像我们前天参加了一百多位法师的剃度仪式,他们这些人不乏才智杰出的人,可是「等富贵於浮云,视死生如梦幻」,真能看得破。看破这世间富贵功名是假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生如梦幻。你看人一生就像做一场大梦一样,梦醒了之后哪里是我们的家乡?所以这一类人如果有丛林收之,丛林是佛教的寺院,你看他们走出家道路,他们能够晨钟暮鼓度余生,参禅、念佛,心安,他们也能够达到他们的追求,这不是很好吗?所谓各有所用,所以祸乱的根源自然也就没有了,人各得其所,这社会就是大同世界,这样子必须要广行三教来实现。儒释道三家教育都有它接引度化的对象,不能够执著一家而排斥另一家。

  下面安士先生又特别提到佛家、道家讲到的因果教育,佛门里面的教学是非常有利於辅助社会安定。他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作《春秋》这部书专门是褒贬善恶,所以乱臣贼子看到了都害怕。害怕什么?「惧身后之恶名也」,怕他留下千古骂名。「然此犹盛世之事也」,这些都是在盛世的时候,你作《春秋》可以,人总是希望有一个好名声留下来,谁愿意千古被人唾骂?盛世之世《春秋》很好,用这种教学让人生耻心,不会作恶。「若后世之乱贼,并不畏此虚名矣。岂惟乱贼,即号为识字者,亦毫不知有《春秋》矣」。这也是一个问题,后世你看他们谁会去读《春秋》,读《春秋》的人少,后世的乱贼他不读《春秋》,他也不怕留下恶名,他不怕,他这个耻心就没有了。确实不仅是乱贼,乱臣贼子他们不读《春秋》,就是现在识字的人,甚至是读书的人,现在我们说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有几个人看过《春秋》?所以你光用一门来教学覆盖面不广。

  下面说「惟示以人命无常,死后受报,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饿鬼。乃知用尽奸心诡计,付之一空;他生万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虎斗龙争,图王创霸之谋,不觉冰消瓦解」。这里佛法的功用就大了,对这一类人,已经没有耻心了,他不怕留下恶名,怎么办?还能不能教他们?能,用佛法。教以人命无常,这是我们看到的,「黄泉路上无老幼,孤坟多是少年人」。人死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佛法讲得清楚,儒家这方面讲得少。孔子告诉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并不是否定死后还有灵魂,他只是说这个学问太大,告诉子路,你还没有知道生的学问,怎么能够了解死的学问?换而言之,死的学问大,圣人都有所不知。佛法讲得圆满,死后有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是说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业力在,灵魂不灭,他要受报,而且生生世世要受报。所以那些不忠不孝的人会堕三途,变成畜生、饿鬼,甚至堕到地狱,你看他一听他害怕了。所以因果教育使人生起畏惧心,不敢作恶,这是伦理道德教育很好的辅助,助扬王化。那些乱臣贼子,即使是无耻的,他也怕因果,他也怕报应,这也管用。「乃知用尽奸心诡计,付之一空」,你看你用尽了心思谋取得来的功业、富贵,佛法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最后还是空的,你什么都得不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正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的只有你的业,你的业就是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积累出来的这么一种印象,佛法称种子,落在阿赖耶识里面,将来遇到缘它会起现行,那就要受报。

  所以真能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要苦心积虑损人利己?真正明了了,「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怎么冤枉?该得到的你总能得到,不该得到的你怎么样子用尽心思都得不到,而且你还增加了恶业,这不是何苦来?「他生万苦千愁,皆我自造」,果报都是自己造作,自作自受,回头一想,干嘛要龙争虎斗?干嘛要起这些叛逆,用这些不轨的图谋?你看心里马上这些妄念就瓦解了,这都是佛法带来的好处。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真相,能够看得破、放得下,这才能够像孔子那样子看富贵如浮云。安士先生这里感叹到,「嗟乎!自有佛法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慝豪强落胆,使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之为者,余於如来之大教见之矣」。安士先生在这里赞叹,自从佛法传到中国以来,不知不觉已经让多少乱臣贼子寒心。所以让乱臣贼子寒心的不只是孔子的《春秋》,佛法防患於未然,读了佛经,自然人他的心比较清净,他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他知道因果,安分守己。人只要心安他就快乐,心不安的,即使是你有功名富贵,还是不快乐。而且还有这些巨慝豪强,这个慝上面是个隐匿的匿字,下面是个心,所以从匿、从心,心里有所隐匿的、有所隐藏的这种人,邪念很多,这是恶人。豪强就是那种有钱有势的恶人,他们学了佛以后知道因果了,也不敢造恶。佛法推行的地方都使到人民天天改过迁善,自自然然社会风气就变了,而且变了之后还无声,不动声色的,不知不觉的,这就是帮助社会消灾免难,不知谁做的,「不知谁之为者」,不知谁做的,这个真正就像细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如来之大教,就是佛法,就是这样子。

  这后面安士先生举出很多历史的故事给我们讲明白,如果驳斥佛法、灭佛的,他的果报都是很惨烈的。这里讲的一个例子,是在北魏时代,有一个人叫崔浩,当官的,他是辅佐北魏的太武帝。太武帝叫做拓跋焘,这是灭佛的人,三武灭法他是其中一个,太武帝。他就是听信崔浩,所以当时灭佛法,他的两个弟弟都是笃信三宝,劝他不要这么做,但是崔浩不听,反而讥笑他们,还斥责他们。结果后来崔浩因为一个国书事件,因为一桩事情就被太武帝贬了官,触怒了太武帝,贬了官,然后把他押在囚车里送到了城南严刑拷打,这种拷打非常严酷,而且还派这些卫士用屎尿泼在他身上,就让他这样子惨死,他在这当中哀叫不断,那个哀号声传遍了旷野,非常的凄惨。自古以来受到极刑而死的人,可能崔浩他是最惨的。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毁坏圣教现世的惨报我们就看到了。至於他将来我们可知必定是堕阿鼻地狱,毁谤三宝者必堕阿鼻地狱。你看看这是多么可怜,自己不懂,任意毁谤,招致的这些惨报。所以我们广行三教,一定要首先把佛法、什么是佛教给大家讲清楚,让大家认识佛教,就不至於像崔浩这种人道听涂说而任意毁谤,也能够使到国家扶持正法,帮助社会。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这一段还没有讲完,太详细了,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八集)  2008/12/4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2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