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随缘的真实含义


   日期:2015/7/23 7: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识与智的最主要差别在——识是有“自我”的成分,而智是脱却了“自我”的色彩。

  意识,它所取的都是有利自己、保护自己、顺于自己的;所以它能自己养胖自己。也因此,意识活在自己世界里,一直在自我堆积,因而积重难返(反转),所以要跳出自己的意识与习性,总是非常困难。

  意识是自我束缚的原因,而相对地,解脱就是不再被自我的意识所缚。脱却“自我”色彩的人,过的是一种自然随缘的生活。“随缘”的一词,佛教徒都朗朗上口,但事实上对未解脱的人而言,多半只是在勉强随缘,或不解要如何才是随缘。

  佛法讲“法无我”,因缘与“法”可以说是同一个内涵,所以当然要先通透法,或说进入“法无我”之境,才可能彻底随缘。意即真的随缘的人,他不会在任何关头中冒出丝毫“自我”的成分,这种境界应该是只有大菩萨与佛才能到达。

  随缘是没有一个我在随缘,否则这“我”若还在,就会与“法”相对,而无法打成一片。有“我”的成分,就不可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或者说若还有“明镜台”,则必然会惹尘埃。

  因此,随缘是没有自己的企图,不是主动想要做什么,也没有个人的责任。但也不是被动地做或无法做什么,而是做可以做的,是在现成因缘条件下,把可成就的事成就之。举例言之,若以在家人言,“没有自己的企图”是—他不刻意要与谁成家,所以“不主动”去追求感情或意恋谁。而若成了家,也“没有个人的责任”,不会硬把家人的温饱享乐,当作是自己的责任(因为既然彼此愿意在一起生活,应是大家一起的责任,只是分工有别)。这在出家人言也一样,住持没必要一定负责大家的生活所需。

  “大家一起的责任”是这里面不分彼此,谁有能力因缘,谁就多发挥一些;若没有因缘,谁也不必自责或责怪他人,而是看待因缘,继续努力。若成就了,这也不是谁的功劳,所以每个人都可“安心”享受成果,不必太过“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固然是对的,但佛教的报恩对象不限于少数个体,而是全人类乃至于山河大地等有情无情。而“报恩”并不是居于对“我”有恩,而是所有的有缘无缘,都是大因缘的贡献者,所以报恩是以“交互回向”的心,在无尽时空里,只要缘成,迟早都能互惠。如此,则不会“营党结派”地继承既得利益,造成纷争;没有争执,就无有“强弱”与“幸运”之别,骄慢与卑慢也就不会出现而误导修行。

  问题是,在随缘时我们要不要“尽分”?如何才不致冷漠无知呢?尽“分”是指投入大全体中的“一份”力量,但不是“非我这份不可”,别自恃太高,但也不推卸责任;另一方面言,这“一份”也属于全体因缘中的一缘,所以随缘就不可坏缘,不可把自己这份毁坏,还是要“尽力”,只是尽了力而不计结果。然而,不计结果不是不管结果,而是从结果中要吸取经验,以后可作调整,却不是对既成结果懊悔或激赏。若认为我要改变事实、扭转结果,这是一种“我慢”成分的表现。

  每个人在大全体中的影响力,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就像一颗螺丝,可能造成机器垮掉,也可能微不足道。俗话说“没有你,地球还在继续转”,其实说到“地球”还是太过于大的,应还要补上“墙边小花仍继续开”。从另一方面说,即使地球不再转、小花不再开,那也不是你个人力量可扭转的。当我们尽分后,或即使没真看清而不知如何去尽分,这大全体的因缘都还在继续,永远都还不是最后的结局,还有学习的余地,轮回还会提供你机会,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无尽缘起,生灭不已”。无尽的成住坏空,不论好的、坏的,都是无常的。所谓“富不过三代”、“人算不如天算”,若只知在结果打算,这个人的人生将注定无法安住,将是惶惶不可终日。

  从“成住坏空”看,譬如爬山,上了山还是要下山的,但爬山目的不在证明自己可以征服高山,而是在怡养身心、训练体力、培养心志、会友交谊等。亦即,人生其实是活在过程中,不是为了结果。因此,随缘另一正念就是随时活在过程中,而不是为了结果。而且,有时“退步原来是向前”,若放下个人的企图,可能反而能知道如何随缘。

  例如现在的金融风暴,这种“因缘所生法”,是全人类追求经济的共业,不是谁的责任。个人的刺激消费,就是随缘尽分。但除了救经济之外,这可说也是一种因缘,在让人类沉淀、思考、反省。若只想要救经济,而不去看清因缘的全体性,可能最后经济又起飞了,但人将更无法慢下脚步、也无法回头,甚至要牺牲子孙的资源。这是聪明的人类应谋求观念改变的时刻,到底人是走资本主义的经济挂帅,还是应兼顾环保与心灵提升?人类应该利用机缘教育人民,走向觉醒。

  学佛人常有“说得到做不到”的问题,这也是因“有我”缘故。有了“随缘”正观,这“我”才不会一直落在“一片浮云横谷口,几多飞鸟迷归巢”的局面。人因为“做不到”,有时就会“心不直”,于是掩饰的行为或假仁假义便会出现,愈是如此逃避转向,就愈要想办法说服自己“转向”的正当性,于是很多佛法的法义也就被拿来解释自己是有理的,于是飞鸟就从此迷途不返,修行也无法上路。

  世间有很多的“大成就”的事例,一般人能推究的,都偏向个人的努力,乃至某大师的出现,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让人觉得“有为者亦若是”。但这些想成为“大师”者,多半落于沽名钓誉或误导徒众。其实,“时势造英雄”,是因缘聚会中加上个人福德所成。世间所有的河流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强烈个人的企图,虽然也会有些成果,但若“缺少东风”,毕竟难以大成。尤其是“出世间”的智慧与“广度众生”的成就,只能经过“无住”,才能真的达到“生心”。佛子发心要广度众生,靠的不是雄心壮志,也不是个人福报,而是透视因缘的智慧与无所得的方便。

  透视因缘才能随缘,“随缘”是靠历事中不断学习而有的智慧,不是强迫性,不在积极、消极的两边,也不是教条的遵守。我们是不是在随缘,是要看个人有没有看清楚整体性的内外现象与道理,而知道依随轻重缓急,同时也要看有没有放下个人的主见,而不是只要求他人顺从。但放下个人的主见绝对不是没有正见在打迷糊仗而自说随缘。一般言,我们未透视法以前,只是学习如何随缘,谈不上完全随缘,所以到底随不随缘,不是从眼前对与错或利与害来评断的,只能先问有没有在因缘中“学习”;亦即,若能“随着因缘提升智慧”,这便是随缘者的“积极”表现。祖师言:“随缘消旧业,莫再惹新殃”,有这样的存心,我们的随缘便有了个准则,而不会变成在对错上争讨。若一直在对错上争讨,可能未成就菩提,就被因缘淘汰了,或者若糊涂随缘却没得到好处,因而变成离经叛道,或另外开展了一套自己的哲学,这都是缺少随缘的准则。

  想“随着因缘提升智慧”,首先面临的还是自我意识的干扰。想摆脱干扰,就要不断依于止观的练习,学着跳出意识,观照它的真面目。意识的真面目,依经典言,不外是“虚妄”与“偏执”。但问题是意识是非常相信自己的,要看到自己是虚妄是很不容易的。楞伽经言:“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识只缘所知范围,识被自己所建立的世界所遮障,看到的都是自己所认同的。人常会问说:“若说这是虚妄,那什么是真实呢?”对这问题,圆觉经解释说“舟行岸移”、“未入圆觉而辨圆觉”,所以没跳出意识而要说“虚妄”,这是说不清的,也是修行的最大难关。要求这问题的出路,就不得不先“放下己见,听信圣言量”了。依着了义正法正见增上,也回头对自己看法“起疑”,不断反观。念念觉,念念透视,念念舍,因缘会聚时,就能看到原来意识总是与妄念同在的,看到妄就离了。离却了妄念的主导,法就呈现了,不会被我见所惑,而能在因缘中随顺,自在地生活。此后不必问如何才是随缘,也没有一个我在随缘,而入于如如不二,就像文殊菩萨所说“我即文殊,没有是不是文殊”。菩萨的随缘境界,是也同时随顺众生的,而不只是事情因缘的流变而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随缘       勉强)(五明学佛网:随缘       勉强)  

 普献法师:随缘?还是消极? 

 圣轮法师:看透人世间 欢喜生活禅─谈「随缘自在」的欢喜人 

 王雷泉教授:随缘销旧业 任运着衣裳——王雷泉教授访谈录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张秉全居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一篇 随处都在学习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序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应机随缘说 

 仁焕法师:发心和随缘